书城保健养生精神科护理学
8469900000011

第11章 神经症患者的护理

神经症(neurosis),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is),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尽管神经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①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②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③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④无精神病性症状;⑤对疾病有相当的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显,有求治要求;⑥社会功能相对完好;⑦病程大多持续迁延。

在CCMD-3中神经症被分为以下几个亚型: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第一节 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anxiety neurosis)又称焦虑症(anxiety),以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但并非由于实际的威胁所致,且其紧张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惊恐发作的病人一级亲族患病率(15%)明显高于一般居民,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45%,双卵双生子为15%。广泛性焦虑症一级亲族中发病几率并不增加,孪生子研究未见有明显差别。这些均提示遗传效应主要见于惊恐障碍,而广泛性焦虑症不明显。

2.生化因素

(1)乳酸学说:国内资料发现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病人的血乳酸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如给病人注射乳酸钠可使病人诱发惊恐发作。

(2)神经递质学说:有研究发现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多巴胺(DA)能系统、5-羟色胺(5-HT)能及γ-氨基丁酸(γ-GABA)四种神经递质系统可能与焦虑症发生有关。NE能系统活动增加、DA能系统活动增加、5-HT功能增高可导致焦虑症,苯二氮卓类药物强化了GABA的作用从而可控制焦虑的发作。

3.心理社会因素

焦虑症的发生常与紧张性事件有关,惊恐发作病人起病前一段时间生活事件显著多于正常人。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女性病人的生育和月经史。起病情况、病因、诱因、既往病史、以往的检查和治疗。

(二)身体状况

1.广泛性焦虑症 又称慢性焦虑症,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

(1)精神症状:表现为对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总是担心、紧张和害怕,尽管也知道这是一种过虑,但却不能控制因而颇为苦恼。此外尚有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如搓手顿足、来回踱步、不能静坐等。

(2)躯体症状:自主神经功能亢进为主,如口干、恶心、吞咽困难、胸紧、气促、心悸、胸痛、心动过速、上腹不适、肠鸣、胀气、腹泻、尿频、尿急、阳痿、性感缺乏、月经时不适或无月经,此外可有头昏、头晕、出汗、面色潮红等。紧张性头痛,常表现为顶、枕区的紧压感;肌肉紧张痛和强直,特别在背部和肩部;眼睑、面肌、手有震颤,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另有睡眠障碍,常表现为难以入睡和易惊醒、醒后恐惧不安。

2.惊恐障碍 又称急性焦虑症,以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或失控感及自主神经症状为特点。病人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同时伴心悸、心慌、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四肢发麻,甚至不能控制的发抖出汗,有濒死之感,因而惊叫、大声呼救。发作一般1~20min,少数可长达1h以上,有时发作后可卧床不起,数日后恢复。有人一生中只数次发作,有的可反复发作。

本症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大多在20~40岁之间。1/3的病人病程在半年至2年,2/3的病人在2年以上。约有41%~59%的病人能痊愈或改善,少数预后欠佳。女性、年轻、病程短、病前性格良好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不良。

(三)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焦虑的程度、好发时间,对惊恐障碍的担心和回避的程度;评估病人的病前个性特征、病前生活事件、有无威胁性情境;入院治疗的态度及配合情况;社会交往与支持系统如何。

(四)辅助检查

躯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

(五)治疗要点及反应

应尽量鼓励病人正确地安排工作、学习,病人不宜全休在家,否则更会焦虑

不安。广泛性焦虑在心理治疗后如症状仍明显持续存在可应用药物治疗,惊恐障碍一般应在药物控制惊恐发作和焦虑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放松疗法、行为治疗等。

2.药物治疗 常用苯二氮卓类、丁螺环酮、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单胺氧化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急性焦虑症在发作时可静脉注射或肌注地西泮10mg。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易成瘾,同时焦虑常伴抑郁,现多采用早期苯二氮卓类与三环类或SSRI类药物合用,然后逐渐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丁螺环酮,因无依赖性,常用于焦虑症的治疗。对于睡眠障碍,可用硝西泮、艾司唑仑、或氯硝西泮,睡前服用。焦虑症病人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所致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震颤、多汗、气促等可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常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可取得较好疗效。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潜在或现存的自杀自伤行为 与过度的焦虑紧张、身体不适有关。

2.睡眠型态紊乱 与过度的焦虑紧张有关。

“护理措施”

1.安全和生活护理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2)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护理,注意密切观察,防止自杀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3)鼓励参加一些简单、容易、喜欢并可以自控的活动,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增加活动内容转移其注意力,使病人在松弛的环境中,减少对焦虑因素的过分关注和惊恐发作。

2.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倾听病人诉说。鼓励病人回忆或描述焦虑时的感受,与病人讨论处理焦虑或惊恐发作的方式。

(2)与病人谈话时语速要慢、态度和蔼,提问简明扼要,着重当前问题,并给予明确指导。

(3)鼓励病人按可控制和可接受的方式表达焦虑、激动,允许自我发泄。鼓励病人敢于面对惊恐发作,并用正确的应对方式,提供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对获得的初步效果,及时给予表扬。

3.特殊护理

(1)病人惊恐发作时,医护人员必须镇静、稳重,防止将自身的焦虑传播给病人,并帮助病人立即撤离原环境。遵医嘱予以相应药物控制惊恐发作,取得病人合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向病人保证,发作不会危及生命,病情一定能控制。还应将病人和家属分开或隔离,以免互相影响,症状加重。

(2)对有明显自伤自杀倾向和冲动行为的病人,应加强防范,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一旦发生自伤自杀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离病人,实施有效抢救。还要做好自伤自杀后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二节 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神经症,其共同特点为:①病人意识到这种强迫观念、意向和动作是不必要的,但不能为主观意志加以控制;②病人为这些强迫症状所苦恼和不安;③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可单独或同时存在,强迫动作可认为是为了减轻焦虑不安而做出来的仪式性活动;④病人自知力保持完好,求治心切。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生化因素 大多数抗强迫症状的药物均有抑制5-HT的回吸收作用,如氯丙咪嗪、帕罗西汀和氟西汀等。对强迫症病人的研究发现其脑脊液中5-羟色氨酸(5-HIAA)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氯丙咪嗪治疗期间其脑脊液中5-HIAA浓度明显下降。这些均提示强迫性神经症与5-HT功能的异常有关。

2.遗传因素 病人一级亲属中患病率达20%较一般人群高。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65%~85%,双卵双生子为15%~45%。部分强迫症病人具有一定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受遗传的影响,这类人格的特点是过于要求严格、追求完美、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

3.器质性因素 有研究发现额叶、顶叶、颞叶损伤及癫痫的病人中有强迫性症状。另外,外科手术切除边缘脑白质治疗本症有效,提示强迫症状发生可能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有人研究认为基底核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有关,脑CT检查发现有双侧尾状核体积小,正电子发射成像(PET)检查尾状核和双侧额叶皮质糖代谢率增高。

4.心理社会因素

正常人偶有强迫观念,并不持续,但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可被强化而持续存在。常见的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给病人带来了沉重打击而促发强迫症状。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女性病人的生育和月经史。起病情况、病因、诱因、既往病史、以往的检查和治疗。

(二)身体状况

强迫性神经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动作及行为。

1.强迫观念

(1)强迫性怀疑:对已完成的事仍然放心不下,常驱使反复查对。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2)强迫性回忆:对于往事、经历,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必要,但不断回萦于脑海之中,无法摆脱。

(3)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于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无休止地加以思考,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要分男女”、“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等。

(4)强迫性对立思维:病人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思想,如别人说“漂亮”,便想到“丑陋”;说“成功”,便想到“失败”。

(5)强迫意向:病人在做某事时出现其他的意愿,令其恐惧和焦虑不安,如站在高处有一种要跳下去的意向;不敢看异性,生怕自己看到异性就想去拥抱。

(6)强迫联想:病人反复回忆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2.强迫动作及行为

(1)强迫性洗涤:病人怕不清洁而罹患疾病,接触了某物后要反复洗手,明知手已清洁,无需再洗,但无法控制,并可发展为反复洗衣服及洗澡,否则焦虑不安。

(2)强迫性计数:病人遇到能计数的物体时出现不可克制的计数行为,如见到电线杆要计数,见到窗户也要计数。

(3)强迫性仪式动作:病人总要作一些特定的仪式动作,以此象征着吉凶祸福,如病人进门时须先进二步,再退一步,如未完成这样动作则必须重复,明知这是毫无意义,但不作此动作,则焦虑不安。

(4)强迫询问:病人常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询问他人(尤其是家人),以获得解释与保证。

(5)强迫检查: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开关、电插头、账目、作业等。

强迫性神经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性别间无差异,脑力劳动者居多。起病急缓不一,但缓慢起病多见。急性起病、诱因明显、病前无强迫人格者,一般预后较好。起病缓慢、病程长、病前有强迫人格者、或有持续性心理社会因素者预后不佳。本病预后相对较差,约2/3的病人经充分治疗一年后症状有所改善。

(三)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家庭婚姻状况、财产债务状况,还要评估病人的病前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病前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事家人关系等。

(四)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五)治疗要点及反应

1.心理治疗 主要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提高病人对本病的认识,引导其正确对待疾病,减轻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系统脱敏疗法可逐渐减少病人重复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试用厌恶疗法。对合并有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试用精神分析治疗。

2.药物治疗 最常用的药物是氯米帕明,治疗时间不宜短于6个月,部分病人需长期用药。SSRI类药物也具有显著的抗强迫作用,疗效与三环类相当,且抗胆碱副作用较少。对伴有严重焦虑者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硝西泮)。对难治性病例可合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等心境稳定剂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

3.电休克治疗 适合强迫症合并严重抑郁和自杀念头者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

4.精神外科治疗 经上述治疗未奏效,带来严重社会功能损害方考虑手术。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焦虑 与强迫观念及强迫动作有关。

2.社交功能受损 与强迫观念有关。

“护理措施”

1.提供安静舒适洁净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2.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人所描述的内心感受和强迫动作表示接纳和认可,鼓励病人倾诉自己的内心体验,帮助病人分析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3.指导病人树立正确地对待疾病的态度,鼓励病人带着症状学习和工作,打破强迫症状的精神交互作用。

4.帮助病人培养生活乐趣和兴趣,改变对自我要求过高及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从根本上增加病人心理上的舒适感受。

5.帮助病人接受必要的药物和心理行为治疗,降低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的发生频率。

第三节 恐惧性神经症

恐惧性神经症或称恐惧症(phobia)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对某种特定的客体或处境或与人交往时而发生强烈恐惧,并主动采取回避方式来解除这种焦虑不安。其特征为:①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自主神经症状;②有回避行为,愈回避愈说明病情严重;③因为回避常影响正常的生活。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单纯及社交恐惧病人一级亲属中患病率是正常对照组的3倍,单卵双生子本病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恐惧症病人常具有一定人格特征,人格受遗传的影响,这类人格的特点是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

2.生化因素 社交恐惧者中枢和周围神经都有较高的NE的代谢产物,提示NE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3.心理社会因素 有些病人是由于生活事件促发心理冲突而发生恐惧。成人的单纯性恐惧症常来自于儿童期曾经有过的体验,如动物或昆虫恐惧症常见于儿童,但在13~19岁常消失,或被某一刺激所诱发。有些儿童的害怕是受父母双亲或其他儿童的影响。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女性病人的生育和月经史。起病情况、病因、诱因、既往病史、以往的检查和治疗。

(二)身体状况

恐惧症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但常见的指对物体、场所及社交等方面的恐惧。

1.单纯性恐惧 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儿童时期常见。成人对动物的恐惧常来自于童年时代,可表现为对某种特定的物体或进人某处境等发生恐惧。

2.广场恐惧 主要表现为对特定的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担心不易很快离去,或无法得到救援的焦虑。因此,这类病人常喜欢待在家里,不敢出门,免得在公共场所感到焦虑不安或烦躁。

3.社交恐惧 较上述两种类型少见,主要在社交场所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因此这类病人不敢在公开场所讲话或书写、吃饭。常见的有赤面恐惧和对视恐惧。

恐惧性神经症的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但也有晚年发病的,女性多于男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也可急性起病。单纯性恐惧症可以持续数年,社交、广场恐惧症如病程超过1年的,则5年内少有变化。一般急性起病者常易缓解。

(三)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恐惧情绪的严重程度、好发的时间、回避行为的表现;评估诱发恐惧症的环境、地点、氛围,以及病人的病前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病前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等。

(四)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五)治疗要点及反应

1.心理治疗 重点在于纠正病人歪曲的认知模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接受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治疗本病的最重要的手段,常用的方法如系统性脱敏、暴露或冲击疗法、肌肉松弛训练等。

2.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抗抑郁药常用于治疗本病,目的在于解除焦虑和抑郁。也可用普萘洛尔缓解病人的焦虑,增强病人接受行为治疗的信心。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社交障碍 与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有关。

2.恐惧 与预期恐怖、自主神经症状有关。

“护理措施”

1.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

2.向病人说明恐惧症的性质不是器质性的,经过恰当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不会给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3.指导病人继续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不需要休息治疗,建议病人从事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转移病人的注意力,降低恐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频率。

附录:癔症

癔症(hysteria)或称歇斯底里,是指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和流行性癔症,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临床表现”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1.意识障碍 发作突然,常为朦胧状态或昏睡。前者病人富有表演色彩,

说话常以歌谣式,说话内容反映心理创伤内容。后者称为癔症性木僵,动其肢体有抗力,强行张开其眼睑,可见眼球迅速偏向一侧,以示有意回避检查。

2.情感暴发 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以尽情发泄、号啕痛哭、大吵大闹、捶胸顿足、撞头打滚或时而大笑、笑而不止,发作时间长短可受周围的劝慰而发生变化。

3.遗忘 常表现为选择性遗忘,甚至否认既往的生活和身份,有时连整个生活经历被遗忘。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时在暗示下能记起遗忘的部分。

4.癔症性漫游 白天觉醒时离家出走,意识范围缩小,能保持日常的基本生活能力和简单的社会接触,可有觉察自己身份的障碍,事后有遗忘。

5.癔症性假性痴呆 病人在心理创伤后突然出现广泛性智能损害。有时显得特别幼稚,言行举止似儿童样,称童样痴呆。还有一种罕见的所谓Ganser综合征,其特征为有问必答,但总是给予近似的回答。

6.身份识别障碍 病人对自己身份的觉察障碍,常认为鬼神附体,以死人的口气说话,即农村的所谓"走阴间",或表现为双重和多重人格。

7.癔症性精神病 在严重精神创伤后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错觉、片断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多与精神创伤有关,富于情感色彩。病程呈发作性,间隙期如常人。病程短暂,历时数日即止。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1.感觉障碍

(1)感觉缺失:常见有一侧躯体感觉消失,以正中为界线,不同情况下检查异常部位可发生改变,均不符合正常的神经解剖分布。

(2)感觉过敏:有的病人对触觉特别敏感,实际并无神经病变。

(3)癔症性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失明或弱视、管窥,无视觉器质性疾病证据。

(4)癔症性听觉障碍:突然失去听力,缺乏器质性耳聋的证据。

2.运动障碍

(1)癔症性抽搐:常因心理因素或暗示引起类似痉挛发作,一般发作历时10~20min随周围的暗示而变化,发作结束后呈昏睡或双目紧闭,如强行张开病人的眼睛,可见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发作可一日多次,但发作时无咬伤唇舌,无跌伤,无大小便失禁。

(2)癔症性瘫痪:以单肢瘫,偏瘫和截瘫多见。常有明显的躯体诱因,如外伤、术后、躯体疾病后等。瘫痪程度或轻或重,有的病人卧床并无明显瘫痪,但不能站立和行走,称癔症性立行不能症。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除慢性病例,一般无肌肉萎缩。

(3)癔症性失声或缄默:无发音器官的器质性障碍,病人想说话但不能发声或用低哑的声音交谈称失音。保持不语,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称缄默。

(三)流行性癔症

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经历和观念相似的人群中,一人发病,周围人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下相继出现类似症状,短时内爆发流行。这种发作一般历时短暂,女性较多见。

“治疗要点”

1.心理疗法 是治疗癔症的首要方法。应对病人进行详细体检,排除器质性疾病,根据精神障碍的种类、严重程度、病人的人格结构、既往治疗等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松弛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

2.对症治疗 包括暗示疗法、药物、理疗等。

(1)暗示疗法:是消除癔症症状特别是癔症性感觉障碍(如失听、失明等)及癔症性运动障碍(如瘫痪、失语等)的有效疗法。

(2)药物治疗:对癔症的精神发作、激情或兴奋状态、抽搐发作等使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来控制症状,以便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

(3)其他:如中医、中药及针灸或电针等治疗,在病人易接受暗示的基础上,尤其是癔症性瘫痪病人,可获较好的疗效。

“护理要点”

1.癔症发作时,应将病人和家属隔离,避免围观,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过分照顾。

2.癔症相关的焦虑反应须适当限制挑衅和敌意,并对可能的后果有预见性。情感爆发或痉挛发作、意识蒙眬状态时,应安置在单间,适当约束,防止受伤、伤人、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身份识别障碍时应在病人不注意中,强化其原来身份,恢复自我定向。

3.严密观察病人的情绪反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对不合理要求应认真解释和说服,防止病人的做作性自杀弄假成真。

4.应使其了解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是短暂的,通过检查证实无器质性损害。在暗示治疗见效时,应加强言语、感觉、运动能力训练。

5.注意倾听,对病人当前的应对机制表示认同和支持,允许自我发泄,鼓励病人按他人接受的方式疏泻情绪,症状消失时要及时鼓励。

6.遵医嘱使用相应药物,指导病人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7.在间歇期教会病人放松技术,与医生合作做好各种心理治疗,增强其治疗信心。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

综合测试

“A1型题”

1.不属于神经症的特点是()

A。症状没有器质性疾病作为基础B。病人有相当的自知力

C。通常伴有幻觉、妄想症状D。一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E。病前都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2.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主要为有无()

A。幻觉B。自知力C。妄想D。自主神经症状E。思维障碍

3.下列关于焦虑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相称

B。惊恐发作典型的表现多是正在进行日常活动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

C。广泛性焦虑症是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一种焦虑症

D。惊恐发作一般应在药物控制惊恐发作和焦虑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

E。广泛性焦虑症一般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

4.广泛性焦虑的核心症状为()

A。运动性不安B。过分警惕

C。对不存在的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总是担心、紧张和害怕(担心的期待)

D。自主神经功能亢进E。睡眠障碍

5.对焦虑病人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妥的为()

A。急性发作时可陪伴病人,增加安全感B。鼓励病人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

C。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D。不需对病人严加防范,一般不会出现自杀自伤

E。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接触前应审视自己的情绪

6.神经症性症状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情绪症状B。强迫症状C。恐惧症状D。神经衰弱症状E。幻觉、妄想症状

7.强迫症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

A。氯丙嗪B。氯米帕明C。SSRI类药物D。地西泮E。卡马西平

8.恐惧症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A。药物治疗B。支持性心理治疗C。外科治疗D。物理疗法E。行为疗法

9.部分强迫症病人具有一定人格特征,特征为()

A。自卑、担心被拒绝、紧张B。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

C。过于要求严格、追求完美、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

D。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

E。情感丰富、暗示性高、自我中心性、表演性、富于幻想

10.下列哪项不是强迫性神经症的共同特点?()

A。病人意识到这种强迫观念、意向和动作是不必要的,但自己不能控制

B。病人为这些强迫症状所苦恼和不安C。病人可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

D。病人可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E。病人自知力丧失。

“A3型题”

(11~13题共用题干)

刘女士,34岁,半年前表妹因车祸去世,自参加完表妹的葬礼后,心中始终感到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仿佛有一块石头压在心间。有一天晚上,患者突然感到胸闷、气急、大汗淋漓、全身颤抖、极度恐惧,有一种即将窒息死亡的感觉。家属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就诊,医生检查无异常发现,让她回家好好休息。可在以后的时间里,类似的症状频繁发作,每次15~30min,发作无明显诱因,刘女士感到更加紧张、焦虑,并出现失眠症状。

11.该患者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

A。惊恐障碍B。恐惧症C。抑郁症D。癔症E。强迫症

12.该患者最危险的护理诊断为()

A。睡眠型态紊乱B。潜在或现存的冲动行为C。潜在或现存的自杀自伤行为

D。焦虑E。社交功能受损

13.对该患者采取措施不当的是()

A。应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轻松的心情

B。一旦发作,立即帮助病人脱离原来的环境

C。强调发作的危害性,引起病人和家属的重视

D。应将病人与家属分开E。立即肌注或静推地西泮

(14~15题共用题干)

一男性,29岁,近一年来在公共汽车上有惊恐发作,感到恶心、心跳,有濒死感。几次发作后,他开始回避乘车,除非有其妻陪伴。因此,每天上班只好步行。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婚姻满意。

14.该患者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

A。广泛性焦虑B。广场恐惧症(伴惊恐发作)C。抑郁症D。人格障碍E。强迫性神经症

15.对该患者护理不当的措施为()

A。减少外界不良刺激B。鼓励活动,转移注意力C。使其处于恐惧的环境

D。指导松弛的方法E。完善病人的个性

(杨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