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精神科护理学
8469900000003

第3章 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精神疾病病因学是目前精神病学研究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精神疾病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展开了广泛的、多学科探讨,但仍不十分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精神疾病病因可能与理化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系,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的某些类型,都具有明显遗传倾向。以精神分裂症为例,首先是家系调查证实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即病人亲属之中发生同类精神疾病的,比正常人口中普查所得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而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其次是通过对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同病率为50%,双卵孪生子为10%,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因素的作用。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染色体的畸变如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置、易位都可以导致精神障碍。遗传因素对某些精神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决不能忽视外在环境的影响,如良好的环境及心理应激的控制可能减少和避免发病。

(二)素质因素

1.身体素质(体质)指个体以遗传为基础,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整体机能状态,包括体形大小、体力强弱、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疾病抵抗能力等。体型与精神疾病的关系也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瘦长型,躁狂抑郁症多见于肥胖型。

2.心理素质(气质)心理素质即气质和在其背景下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的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如过度敏感、脆弱与内向的性格,在外界不良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而稳定、坚强与外向的性格,在同样外界不良因素冲击下,能表现较高的耐受力,可以不出现精神障碍。

(三)性别和年龄因素

1.性别因素 女性由于性腺内分泌功能和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例如月经、妊娠、分娩、产褥期等影响,可出现特有的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冲动、焦虑、抑郁等表现。而酒瘾和药物依赖多见于男性。

2.年龄因素 临床发现各年龄段均有易发的精神疾病。儿童期由于大脑发育的不成熟、缺乏控制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容易出现情感和行为的障碍;青春期由于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腺发育逐渐成熟,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外界应激因素敏感,在遭到生活事件中的应激因素时容易出现强迫症、癔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更年期性腺功能开始减退,自主神经系统也不稳定,导致情感脆弱、易激动且敏感多疑,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妄想;老年期身体的衰老、机体各种功能的减退、代偿功能的削弱,容易罹患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及其他脑退行性疾病所造成的精神疾病。

(四)躯体器质性疾病

全身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脑的感染、肿瘤、外伤、出血、中毒、变性、营养代谢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器质性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脑的正常功能和结构,引起精神疾病。

(五)神经生物化学因素

研究证明,神经生物化学改变与精神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如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多巴胺有过度活动现象;抑郁症病人可能与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缺乏有关;而躁狂症病人脑中去甲肾上腺素过高。

二、心理社会学因素

(一)应激事件

强烈而急剧的应激事件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或面临战争、交通事故、抢劫等人为灾难时,均可出现应激反应或直接引起精神障碍。因家庭纠纷如父母离异、配偶死亡,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失败,和其他心理紧张因素的刺激,容易促发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心因性障碍等,也可通过削弱机体防御功能,诱发各种功能性或躯体性精神障碍。

(二)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污染、噪音、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重大变革等,可产生生理和心理应激,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等。

(三)文化因素

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精神疾病的种类、症状、内容各不相同。文化落后的地区,多见癔症;文化发达的地区多见妄想性精神分裂症等。即使同一种精神疾病,由于文化差异出现的精神症状也不相同。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文化落后的地区或民族,妄想或幻觉的内容常与迷信、封建思想活动有关;而文化发达的地区或民族,其妄想的内容常与电波、卫星、仪器等高科技有关。

(四)移民因素

移民或难民亦可成为引发精神疾病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移民或难民怕失业、怕歧视、怕生病,且存在语言不通、生活困难、环境改变等一系列适应上的问题。

精神疾病发病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必须分清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只有主要致病因素才是人脑变化的病因,并决定病情发展的结局。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精神症状是指异常精神活动通过外显行为的表现和表达,如言语、表情、动作、书写等。精神症状可分为与精神异常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原发症状和可能与原发症状有因果关系或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继发症状。精神症状不同于躯体症状和体征,症状的表现差异性较大。一般而言,精神症状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主观意志所控制,且症状一旦出现,难以令其消失。②症状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不相符。③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伤害。④症状会带给病人一定的社会功能损害。

临床常见的精神症状包括: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综合征。

一、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disorder of sensation)

1.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强烈的疼痛几乎感知不到,外界环境变得暗淡,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称感觉消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感觉倒错(paraesthesia):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预期性质相反的异常感觉。如对凉的刺激反而产生热感,多见于癔症。

(4)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服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主观感到痛苦,与具体处境不相称,如牵拉、游走、蚁爬感。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

2.知觉障碍(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

(1)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感知。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如把挂在门后衣架上的衣服看成是躲着的人,把对面楼顶上的猫看成是老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或暗示的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纠正和消除。

(2)幻觉(hallucination):是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虚幻感知。幻觉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分为: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味幻觉、触幻觉和内脏幻觉。①听幻觉(幻听)为临床上最常见且具有诊断意义的幻觉,是指病人所体验到的声音缺乏外界和体内真实的起源。有非言语性幻听(如音乐声、鸟鸣声)和言语性幻听,其言语的内容通常可以表现为命令性、评论性或议论性等。病人可沉浸在幻听中,表现为独自微笑、对空谩骂,或侧耳倾听,或将耳中塞以棉花,亦可受幻听的支配而出现冲动、自伤、伤人、出走、拒服药和拒食等行为。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病,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②视幻觉(幻视)内容十分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象到人物、场面、景象等。意识清晰状态时出现的幻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意识障碍时出现的幻觉,多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亦可为支离破碎的人形或令人惊恐的怪物猛兽,多见于感染、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③嗅幻觉(幻嗅)病人闻到一些使人不愉快的难闻的气味,如腐烂食物、尸体、烧焦物品、血腥或化学药物的气味。幻嗅往往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如病人坚信他所闻到的气味是别人故意放的,从而加强了被害妄想的观念,病人可表现为掩鼻动作或拒食。多见于颞叶癫痫或精神分裂症。④味幻觉(幻味)病人尝到食物中并不存在的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因而拒食,常继发被害妄想。主要见于颞叶癫痫或精神分裂症。⑤触幻觉(幻触)病人感到体表有一种奇怪的麻木感、刀刺感、电击感、虫爬感等。有性器官接触感者,称为性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器质性精神病。⑥内脏幻觉 指躯体内部或脏器缺乏客观刺激而产生的异常感知,如感到内脏在扭曲、断裂、穿孔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

(3)感知觉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指病人对事物虽然能够感知,但对其个别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空间、时间等却歪曲感知。①形态感知障碍 即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如看到护士的眼睛如瓜子小,鼻子却特别大。若感到外界事物变大称为视物显大症,变小称视物显小症。②空间感知障碍 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变化,如视物显近症和视物显远症。③时间感知障碍 病人感到时间过得特别缓慢或特别迅速,或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受时间限制,如似曾相识感和旧事如新感。④非真实感 是指对周围事物感到不鲜明、不生动、缺乏真实感,有恍如梦中的感觉。⑤人格解体感 指对自身躯体或个别部分如四肢的长短、粗细,躯体的轻重、形态感到发生了变化,甚至畸形。如病人认为面容虽是自己的但已变得面目全非,又如病人感到自己的四肢变得极细极轻等。

(二)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思维联想过程障碍、思维逻辑障碍的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思维联想过程障碍

(1)思维迟缓(inhibition of thought):指思维进程缓慢,联想困难。病人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病人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变慢了”“什么都想不起来”。多见于抑郁症。

(2)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t):指联想加快,思维活动量增多和速度加快。思维常随周围环境变化而转变话题(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音韵进行联想(音联),或按某些句子意义进行联想(意联)。病人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病人自感脑子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可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病人思维逻辑联系肤浅,缺乏深思,给人信口开河之感。多见于躁狂症。

(3)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指思维内容空虚,缺乏完整性,表现概念与词汇贫乏。病人表现为沉默少语,回答问题简单和单调,自感“脑子空虚,没什么可说的”,严重时表现完全缄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4)思维中断和思维被夺:病人在意识清晰,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时,思维进程突然中断或表现为语言突然中止,自述脑子突然一片空白,为思维中断。如果病人认为其思想被某种外力夺走则为思维被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指思维进程虽能基本围绕主题,但过多地不必要的纠缠细枝末节,以至经常掩盖主要内容。病人表现讲话啰唆。多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和老年性精神障碍。

(6)思维松弛(looseness of thought):又称思维散漫,病人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和逻辑关系,使人感到交谈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7)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指病人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思维内容缺乏逻辑和有意义的联系。表现为病人的言语或书写中,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支离破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和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病人体验到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强行进入其脑中,不受意识支配,为思维插入;如果病人体验到强制进入的思想是大量涌现的,为思维云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思维化声和思维鸣响:病人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如果体验此种声音来自脑内,为思维化声;体验声音来自外界为思维鸣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尽人皆知,毫无隐私而言,为思维扩散;如果病人认为自己的思想通过广播而扩散出去,为思维被广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逻辑障碍

(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为概念的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病人自己解释,别人无法理解。如某病人经常反穿衣服,表示自己“表里如一”;穿白球鞋表示自己“洁白无瑕”;吞食骨头,表示自己具有“硬骨头精神”。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语词新作(neologism):病人将不同含义的概念或词融合、浓缩在一起,或作无关的拼凑,或自创文字、符号、图形,并赋予特殊的意义,其他人无法理解。如“女男”是代表“结婚”的意思,以“%”来表示“离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内容障碍 包括妄想、超价观念和强迫观念。其中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症状。

(1)妄想(delusion):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在病态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其特点为内容荒谬、脱离现实、不易理解,且坚信不疑,难以说服矫正,与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实际处境和事实不符。K·Jaspers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种。原发性妄想的特点为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妄想与其他心理活动和症状之间缺乏任何联系。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如继发于错觉、幻觉基础上。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临床上常见的妄想有以下几种:①被害妄想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集团对自己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进行迫害、攻击、欺骗或毒害等。如认为饭里、水里有毒,病人受妄想支配可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等行为。②关系妄想 病人将环境中与自己无关的人或事都看做是针对自己的。如认为周围人的咳嗽是故意刺激他,报纸上的某些文章被认为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针对他。③被控制妄想 又称影响妄想,指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受自己控制,而是被某种外力或作用所操纵或代替。如病人觉得自己的大脑已被电脑控制,自己成了机器人或傀儡。④夸大妄想 指病人自我评价异乎寻常增高,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和权势,很多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认为自己是名人的后裔。⑤罪恶妄想 指病人毫无根据地相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罪大恶极,应受到严厉的惩罚,可出现自杀、自伤、自首等行为。⑥嫉妒妄想 指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爱人有外遇,对自己不忠。表现为对配偶的跟踪、盯梢,暗中检查配偶的衣服、床单、提包和信件。⑦思维被洞悉妄想 病人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周围人知道了。⑧钟情妄想 指病人毫无证据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爱恋,即使遭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的忠诚,仍纠缠不已。常见于年轻病人,女性居多,有时伴有相应的性幻觉。⑨疑病妄想 指病人毫无证据坚信自己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症,虽经多方检查验证无病,但不能纠正其病态信念。严重者声称"自己的内脏烂了"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躯壳"等时称虚无妄想或称Cotara综合征。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病人,内容荒谬者见于精神分裂症。⑩非血统妄想 病人坚信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其内容往往与病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并带有强烈的情感反应。病人会对某些事实做出超乎寻常的评价,并坚持这种观念,表现出一些相应的行为。超价观念虽然片面、偏激,但在逻辑上并不荒谬。如坚信自己的亲人并未死去以及艺术家对自己天才的超价观念。

(3)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是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并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病人明知无必要、毫无意义而想排除,却难以克制,无法摆脱。常伴有紧张、焦躁不安或强迫行为。见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或恢复期)等。

(三)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在某些精神病状态下,产生的对一些事物的特别关注,可以有指向外界与自身两种情况。如有妄想观念的病人会过分地察看他所怀疑的人的一举一动;有疑病观念的病人常过分注意自身健康状况。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

2.注意减退(hypoprosexia)指主动注意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表现为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3.注意涣散(aprosexia)指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不集中。如病人即使看了很长时间的书,仍不知所云,好像根本就没有看过一样。多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

4.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多见于躁狂症。

(四)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指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物都能回忆起来。多见于躁狂症和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hypomnesia)指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的普遍减退。早期多是回忆减弱,轻者表现为近记忆减退,如记不住刚见面的人;重者远记忆亦减退,如回忆不起个人经历。多见于神经衰弱、痴呆病人。

3.遗忘症(amnesia)是对某一时期经历的事件不能回忆,是“回忆的空白”,是回忆的丧失。临床常见的遗忘症有:

(1)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发病后一段时期的经历。

(2)逆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发病前一段时期的经历。

(3)选择性遗忘:指对一定时期内某些特定事物的遗忘。

4.错构症(paramnesia)主要表现为对过去经历过事物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多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5.虚构(confabulation)是病人以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那一段遗忘的经历。

(五)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是指在胎儿期,分娩围产期和婴幼儿期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上,随年龄增长,智力明显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

2.痴呆(dementia)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全面受损,但病人意识清楚。其发生具有器质性脑病变基础。痴呆一般分为全面性痴呆和部分性痴呆。

(1)全面性痴呆:为大脑弥散性器质损害,智力全面减退。常出现人格改变和定向障碍,病人缺乏自知力。

(2)部分性痴呆:为大脑局限性组织损害,智能部分障碍,病人出现记忆力减退、分析问题能力减弱,但一般人格完整,定向良好。常见于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临床上还可见到一种类似痴呆表现,常由强烈精神创伤引起的,无脑器质性病变基础,系大脑功能抑制的结果,是一种功能性的、可逆的、暂时的类痴呆状态。最常见于:①心因性假性痴呆(Ganser综合征)对一些简单问题,总是给予近似回答,如问他一只手有几个手指时,答“4个”。但在生活中却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如下象棋、打牌等,日常生活也能自理。②童样痴呆 是指精神活动表现类似儿童那样幼稚。常称自己才3岁,逢人就喊叔叔、阿姨。

(六)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是指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姓名、年龄、职业)的认识能力。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定向障碍时,不一定都有意识障碍。

(七)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于本身精神疾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觉察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异常,能正确分析、判断,并认识自己既往和现在的病态表现与体验。但精神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障碍,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治疗、服药和护理。

二、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性质、情感稳定性和情感协调性三种形式的改变。

(一)情感性质改变

1.情感高涨(elation)指情感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的愉快、欢乐。整天兴高采烈,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生动。自我感觉良好,以至盛气凌人、傲慢自负。因表现与外界环境相符,易被人理解和富于感染力。多见于躁狂症。表现为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称为欣快。病人表现面带笑容,似乎十分幸福,但情感的内容不丰富,显得单调刻板,给人呆傻愚蠢的感觉,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可见于脑动脉硬化所致精神障碍与老年性痴呆等器质性精神障碍。

2.情感低落(depression)指一种情感抑制状态。轻者表现情绪低落、忧心忡忡、表情沮丧、愁眉苦脸。重者忧郁沮丧,悲观绝望,度日如年。常伴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多见于抑郁症。

3.焦虑(anxiety)指缺乏客观原因而产生的内心紧张、害怕、不安的体验。如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搓手顿足,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常伴有颜面潮红、出汗、心悸、胸闷、气短、颤抖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多见于神经症。

4.恐惧(phobia)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多见于恐惧症、儿童情绪障碍等。

(二)情感稳定性改变

1.情感脆弱 指轻微刺激即引起情感波动,表现为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往往发生迅速,较难克制。多见于脑动脉硬化所致精神障碍、癔症。

2.易激惹(irritability)是指一种剧烈但持续较短的情感障碍,一些轻微刺激能迅速激起病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生气、激动等。多见于癔症、躁狂症。

3.病理性激情(pathological affect)指一种突然爆发、非常强烈而又短暂的恶劣情感。此时病人产生冲动行为,难以控制,以至严重伤害他人。病人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不能控制和认识自己的爆发性情感和行为,事后常有不同程度遗忘。多见于癫痫、脑外伤、中毒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4.情感爆发 也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发作性恶劣情感。但病人主要表现哭笑无常、叫喊吵闹、打人毁物等。行为变化很大,持续时间较短,常伴有撒娇、做作、幼稚和表演式的动作,常为癔症的表现之一。

5.情感淡漠(apathy)是情感活动缺乏的表现,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病人对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对周围和与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漠不关心。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

6.强制性哭笑(forced crying and laughing)指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强直性哭或笑。此时病人缺乏内心体验和不能说出哭或笑的原因。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情感协调性改变

1.情感倒错(parathymia)病人的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符。如当听到高兴的事情时却表现为伤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矛盾情感(ambivalence)是对同一事情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情感体验。这是情感活动本身不协调的表现,病人对同一事情既爱又恨、既喜欢又讨厌,而对此不能认识和分析批判。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症状之一。

3.情感幼稚 指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变得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多见于癔症或痴呆病人。

三、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1.意志增强(hyperbulia)指病理性意志活动增多,与其他精神活动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有的病人受被害妄想支配到处控告和追查不休,或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病人夜以继日地从事无用的发明创造。多见于偏执狂。还有的病人主要表现为食、性等本能活动增强,见于贪食症、躁狂症、性变态等。

2.意志减退(hypobulia)指病人的意志活动明显减少。病人表现为不愿从事工作学习,懒于料理日常生活,不愿进行社交活动。多见于抑郁症。

3.意志缺乏(abulia)是指意志活动的缺乏。表现为病人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对工作学习无自觉性,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

4.矛盾意向(ambivalence)是对同一事情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意愿。病人对同一事情既愿意做又不愿做,而对此不能认识和分析批判。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指整个精神活动的明显增强。如果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能被人理解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基本保持完好,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多见于躁狂症;如果不能被人理解,不协调,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inhibition)指精神活动明显减弱,见于:

(1)木僵(stupor):病人意识清楚,出现言语动作行为抑制,轻时病人言语、动作、行为明显减少,行动缓慢(亚木僵);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表现缄默、不吃不喝、僵住不动,对体内外刺激无反应,口液外流、不解二便。可以表现蜡样屈曲,即在木僵严重的病人中,病人的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成不舒服的姿势如将四肢抬高并歪曲成不同的角度,可长时间似蜡塑一样保持不动。如将病人头部抬高离开床面,好似枕着枕头的姿势躺着,并可持续很长时间,称为空气枕头。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缄默症(mutism):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示意。见于癔症及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违拗症(negativism):病人对别人所提要求不作反应(被动性违拗)或作相反动作(主动性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4)刻板动作(stereotyped movement):指病人持续地重复某一毫无意义的单调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5)模仿动作(echopraxia):指病人毫无意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作态扮相:指病人作愚蠢幼稚的动作、姿态,或无故挤眉弄眼、扮鬼脸、装怪样的表情和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7)强迫性动作(compulsive act):指一种违反病人本人意愿却又不由自主的动作,由于明知没有必要企图摆脱,但又徒劳无益,故感到痛苦和焦虑。及见于强迫性神经症。

四、意识障碍

(一)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1.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drowsiness):指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病人经常处于欲睡状态,呼叫或推动病人可立即清醒,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交谈或动作。

(2)意识混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指病人对外界刺激反应阈值明显增高,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病人反应迟钝,思维缓慢,内容贫乏,注意、记忆、理解均困难,表情迟钝、但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存在,可出现原始动作如吸吮、强握等。

(3)昏睡:指意识清晰度进一步降低,呼叫、推动病人已不能引起反应。但强烈疼痛刺激,如针刺手足或压眶均可引起疼痛躲避反应。可有震颤和不自主运动,角膜、睫毛等反射减退,对光反射仍存在,可有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

(4)昏迷(coma):指意识完全丧失,病人无自发动作,对任何刺激没有反应,防御、吞咽、睫毛、角膜、对光等各种反射均可消失。

2.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指一种意识范围明显缩小,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明显降低的状态。此时定向障碍明显,有片段错觉、幻觉和妄想,可在幻觉、妄想支配下产生攻击他人的行动,常突然发作,突然中止,历时较短,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有不同程度遗忘。

(2)梦游症(somnambulism):指病人处于一种睡眠到觉醒的过渡状态,多在睡后1~2小时发生,表现为突然起床,进行简单而无目的活动。持续数分钟后回到床上重新安静入睡。醒后完全遗忘,多见于儿童或癫痫病人。

(3)神游症(fugue):指病人在白天处于一种睡眠到觉醒的过渡状态,无目的地外出漫游,或旅行,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天,有时更长。常突然清醒,对发作中的经历有不同程度遗忘。

3.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谵妄状态(delirium):指一种意识清晰程度更明显下降的状态,此时定向障碍明显,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并产生大量恐怖性幻觉或错觉,伴紧张、恐惧的情感反应,语言不连贯、喃喃自语、行为冲动杂乱无章。有昼轻夜重的特点,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天,发作后陷入深睡,醒后有不同程度遗忘。

(2)梦样状态(oneiroid state):指一种意识清晰度降低的梦境体验,病人似乎处于梦境中,这种体验又常和幻觉与幻想性体验相结合,其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断,并有情感色彩。病人可沉浸于这种状态数天和数周,与外界缺乏联系。

(二)自我意识障碍

1.人格解体(dispersonalization)是对自身的不真实体验。病人可觉察不到自身躯体或精神活动的存在,如说自己的躯体和灵魂已不在世界上了,自己的脑子已不存在了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2.交替人格(alternating personality)指病人在不同时间可交替体验和表现两种不同的人格。

3.双重人格(dual personality)及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指病人同时可体验和表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如同时在一方面以甲而另一方面又以乙的身份、思想和言行的精神活动方式出现。

4.人格转换(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ity)指病人否认原来的自身,自称已变为另一个人或动物,但其思想、言行等精神活动方式不变。

五、常见精神障碍综合征

1.幻觉妄想综合征 以幻觉为主,在幻觉的基础上产生妄想,如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其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结合,而相互依从,相互影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精神自动综合征 指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包括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被洞悉、被控制(影响)妄想和被害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此综合征突出的特点为病人所有的病态体验为异己感,为外力所控制、影响,不属于自己的体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情感障碍综合征 以情感障碍为主的一种综合征,可表现为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躁狂状态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三主症;抑郁状态时表现为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活动减少三主症。

4.紧张综合征 指全身肌张力增高,分为紧张性木僵或紧张性兴奋状态。紧张性木僵常伴有违拗、缄默、刻板语言、刻板动作、模仿语言、模仿动作、蜡样屈曲等症状。紧张性兴奋是指一种整个精神活动的非协调性明显增强。此时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不能被人理解,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破坏,因此,有突然发生、强烈粗暴、单调刻板、无目的性的特点。

5.遗忘综合征 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 syndrome),其特点是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力障碍,虚构症,顺行性遗忘或逆行性遗忘。

6.痴呆综合征 表现为全面性智能减退,包括记忆、思维、理解、计算等能力降低和人格改变,而不伴有意识障碍,多数为不可逆。

7.脑衰弱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易感疲倦、虚弱,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或情感脆弱。常伴有头痛、头晕、感觉过敏、虚汗、心悸、睡眠障碍等。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学

精神疾病的分类是将各种复杂的精神症状和临床现象,以一定的标准和目的给予分类和整理,将各种精神症状根据症状的发生、临床特点、病程和转归的内在规律性,综合为不同的症状群,并将其标定为特定的精神障碍。这可加深对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为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参照依据。

一、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原则

1.病因学分类与诊断 根据病因建立诊断。症状改变诊断不变。同一病因可有不同症状。病因学分类有利于病因治疗。

2.症状学分类与诊断 根据共同症状或综合征建立诊断。症状或综合征改变诊断也变。同一症状或综合征可有不同病因。症状学分类有利于对症治疗。

二、常用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

(一)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WHO)编写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第十版(ICD-10)中关于精神疾病的分类如下: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型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

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二)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4)中关于精神疾病的分类如下:

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的精神障碍

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心境障碍

7.焦虑障碍

8.躯体形式障碍

9.做作性障碍

10.分离性障碍

11.性及性身份障碍

12.进食障碍

13.睡眠障碍

14.未在他册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15.适应障碍

16.人格障碍

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精神疾病的分类如下:

0 器质性精神障碍[F00-09,表示ICD-10编码,以下同]

00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F00]

01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

02 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

03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

09 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F02.8]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F55]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

11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55]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F20-F29]

20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F20]

21 偏执性精神障碍[F22]

22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F23]

23 感应性精神障碍[F24]

24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F25]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F30-F39]

30 躁狂发作[F30]

31 双相障碍[F31]

32 抑郁发作[F32]

33 持续性心境障碍[F34]

39 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F39]

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F44;F43;F40-F49]

40 癔症[F44]

41 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F43]

42 神经症[F40-F49]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F50-F59]

50 进食障碍[F50]

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1]

52 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F52]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F60-F69]

60 人格障碍[F60]

61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F63]

62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F64-F66]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F70-79;F80-F89]

70 精神发育迟滞[F70-F79]

71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F80]

72 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F81]

73 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F82]

74 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F83]

75 广泛性发育障碍[F84]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F90-F98]

80 多动障碍[F90]

81 品行障碍[F91]

82 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F92]

8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F93]

84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F94]

85 抽动障碍[F95]

86 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F98]

89 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F98.8;F98.9]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F09;F29;F99]

90 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9;F99]

91 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F99]

92 其他心理卫生情况[F99]

99 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F99]

综合测试

“A1型题”

1.生物学因素是指()

A。遗传因素B。人际关系C。特殊遭遇D。天灾人祸E。环境文化因素

2.病人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超常人物,有特殊的才能、地位和权势,属于何种妄想()

A。被害妄想B。嫉妒妄想C。关系妄想D。钟情妄想E。夸大妄想

3.病人整块吞食排骨,声称是为了得到“硬骨头精神”,此为()

A。强迫性思维B。病理象征性思维C。妄想D。幻想E。语词新作

4.谵妄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情感障碍B。思维障碍C。记忆障碍D。意识障碍E。意志行为障碍

5.言语性幻听最常见于()

A。精神分裂症B。躁狂症C。神经症D。强迫症E。抑郁症

6.病人内心体验贫乏,对切身相关的各种事情表现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滞,此症状为()

A。思维中断B。思维迟缓C。情感迟钝D。情感淡漠E。情感低落

“A2型题”

7.病人是19岁的大学生,医生问他:2加3等于多少,病人回答:等于9.此症状为()

A。真性痴呆B。Ganser综合征C。童样痴呆D。精神发育迟滞E。妄想

8.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医生问:“你心理感觉怎么样?”患者回答:“我是毛主席,外面在下雪,打倒走资派,我要回家”。此症状为()

A。思维破裂B。病理性赘述C。思维奔逸D。思维松弛E。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9.某患者凭空听到声音,“洗手,洗手,快洗手……”,于是患者出现反复洗手的动作,此症状为()

A。强迫动作B。被控制妄想C。幻觉D。洁癖E。刻板动作

10.林某,翻单杠时失手跌落,后意识不清,醒后能回忆练单杠时的情景,但对如何跌落及跌落后如何抬入医院的过程无法回忆。此为()

A。选择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C。顺行性遗忘D。阶段性遗忘E。记忆减退

11.某患者看见某护士后即逃跑,问其何故,答:“我看见那个护士的鼻子又红又大,很恐怖。”该症状为()

A。感觉过敏B。人格解体C。幻视D。感知觉综合障碍E。错觉

12.某患者天天坚持穿红衣服,声称自己是红军,穿红衣服表示自己是红色接班人,此症状为()

A。语词新作B。思维奔逸C。病理性象征性思维D。逻辑倒错性思维E。妄想

13.某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说话时突然中断,停顿片刻后又说别的内容,自觉思想“突然被抽走了”。此症状为()

A。思维中断B。破裂性思维C。思维插入D。思维松弛E。被控制妄想

(杨 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