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天下人都知道礼仪,真正懂礼仪的人不多。晋文公放下架子,指点人们学礼仪不是小事,而是天下的大事。
晋文公听劝终成春秋霸主。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回到了晋国,作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就开始训练他的百姓习武。
两年以后,晋文公便准备用其百姓称霸诸侯。
大臣子犯劝阻说:“百姓虽然经过训练身体已强健,但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各居其位,不能用。”
晋文公觉得有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
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
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惠后。昭叔的哥哥是太子。惠后想立昭叔为太子,但还没有得逞便死了。
昭叔便逃到齐国。太子即位后,将昭叔接回来。然而昭叔回国后,又和襄王之后狄隗乱搞。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
这件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重兵进攻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郑国。
周朝在当时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宗主,因为这个原因,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并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什么是义。
他派出左右两军,右军攻打昭叔,左军往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事成后,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以天子的礼仪迎接文公。
晋文公却推辞说:“这是臣下份内之事。”
他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便利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下可以使用其百姓了。
子犯出来阻拦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什么,还不能用。”
晋文公听了,觉得有理。
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携带三天的口粮。
军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坚守城池不出。
晋文公突然下令退兵。正当晋军刚退兵时,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准备投降了。”
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
晋文公坚毅地说:“当初带三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虽得原国而失去信用,得失相比哪个多呢?”
由于晋文公利用义信教化百姓,所以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他们做买卖不求暴利,不贪不骗。
此后,晋文公问子犯:“这回行了吧?”
子犯回答:“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礼,还没有养成恭谦让范。”
于是,晋文公又在让百姓知礼方面下苦功。
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
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职官行什么礼仪。百姓们不但如此,还知道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这时,子犯笑着说:“这下可以用民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攻卫,取得齐国之地,大败楚军于城濮(今山东范县境内),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春秋时代,所谓忠、信、礼等,皆是虚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虽时刻想着称霸,但他并不急进,就算是先进的典型了。他三次听从子犯的建议,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将它完成,最后终于成为春秋时的一位霸主。
千万不要小瞧礼仪,那可是帝王打天下的基本条件。帝王依靠的军队,要是不讲礼仪,成天杀人放火那算是军队吗?不就变成了强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