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代奇女子寄予了如此深情的男人究竟是谁呢?坚贞的爱情,凄美的传说,两千年尘烟吹尽,神话般的男主人公终于面目凸显。“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别家丈夫团圆聚,孟姜女丈夫造长城”这首在江南地区流传的《唱春调》,说的是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崩长城的故事。这一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它与《牛郎织女》、《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列为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相传孟姜女为秦始皇时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修筑长城,便万里送寒衣,哭于城下,城为之崩裂,而丈夫尸骨被发现,后投海而死。反映了民间传说中忠于爱情、反抗暴政的妇女形象。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之于唐代的《同贤记》。《同贤记》说,燕人祀良“避始皇筑长城之役,逃人孟超后园甚孟超女仲姿(孟姜女)浴于池中,仰见之,请为其妻。夫妻礼毕,良回作所,主典怒其逃走,打杀之,筑城内。仲姿既知,往向城哭。死人白骨交横,不能辨认,乃刺指血滴白骨,沥至良骸,血径流人,便收归葬之。”一般认为,孟姜女故事可能是由《左传》所载春秋时“祀梁妻”哭夫崩城故事附会而成,后来经过说唱、故事、戏剧、歌曲等多种文艺形式而广为流传于民间。孟姜女故事由原来的春秋时的祀梁妻逐渐演变,到了隋唐以前,急遭转变为孟仲姿哭倒埋夫尸的万里长城的传说,以至发展到后来的孟姜女面对面与秦始皇作斗争,投水而死的情节,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地主统治阶级的暴虐,以及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残酷的奴役劳动的不满与反抗。这正是故事流传久长,广泛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孟姜女故事流传久远,它的内容情节真是众说纷纭,变化之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孟姜女的名字,有祀梁妻、孟姜、孟姿、孟仲姿诸说;祀梁的名字,有祀良、范良、犯良、范祀梁、万祀良、范喜良、万喜良、范希郎、范士郎诸说;孟姜女的生地,有长清、安肃、同官、泅州、武州、乍浦、华亭、江宁诸说;她的死地,有益都、同官、澄州、憧关、山海关、绥中、东海、鸭绿江诸说;她的死法,有哭死、力竭而死、城墙压死、投水、跳海、触石、腾云、投火化烟,以及寿至99诸说;她哭倒城的长度,有5丈、二三里、3000余丈、800里、万里、10万里诸说;她哭崩的城,有祀城、营城、长城、穆陵关、憧关、山海关、韩城、绥中、长安诸说;她寻夫的路线,有渡洽河而北行、出秦岭而西
北行、经泅州至长城、经镇江到山海关、经把城关到撞关诸说。实在莫衷一是。撇开这些枝节问题不谈,在涉及孟姜女故事的来源和原型这个主要问题上,学术界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在我国学术界,对孟姜女故事最有研究的当首推顾颉刚先生,他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而且对民间文学,特别是孟姜女故事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有人说,顾先生是“孟姜女学”的创始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的发表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仍不失为研究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论著。
顾先生以为,“孟美女即《左传》上的祀梁之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传说春秋时齐侯(庄公)攻打营国,祀梁为先锋,被打死了。齐侯归还时,在城郊遇到祀梁之妻,向她吊唁,她不以为然,说道若祀梁有罪,也不必吊;倘若无罪,他还有家,不应在郊外受吊。”齐侯于是便到他家吊唁了。这是公元前550年的事。顾先生的论据是:孟姜女夫名与《左传》中男主人公名字相合;女主人公向城哭夫,最早也见之于《左传》。不少学者同意顾先生的论点,也有些研究者怀疑顾先生关于唐代以来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时代祀梁故事擅变而来的判断。日本学者饭仓照平在《关于孟姜女》一文中指出“祀梁妻的传说与孟姜女故事不同,后者是在六朝与唐之间才最终形成的。六朝在道佛教影响下产生的志怪小说月同孟姜女的故事有很大的影响。”前苏联学者鲍·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一书中指出:“顾颉刚先生关于孟姜女传说起源于古籍资料,这一结论是不能令人同意的。”
不过,民间文学专家钟敬文先生却认为:有些孟姜女故事研究者,颇怀疑顾先生关于唐代以来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时代的祀梁妻故事擅变而来的判断。关于这点,我倒是同意顾先生的结论的。理由,说起来话长,只好待将来有机会时再论述。两个月前(即1981年10月),见到来我国访问的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博士,我告诉他关于顾先生论断的我的看法。他说他写作那篇孟姜女论文时,年纪很轻(现在也不过49岁),意思是对问题考虑可能不够周全。看来,他并不坚持他早年的意见。”孟姜女故事在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它是我国民间文学的珍品,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对它作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