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天变邸抄》中记载:“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此外,还有多处可以查到相关记载,足见“脱衣”现象是大爆炸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于放射状冲击波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强劲的气流使“脱下”的衣服“飘挂西山之树”,昌平教场衣服成堆,“银钱器皿‘飘’至昌平阅武场中”。
虽然爆炸后冲击波是向四面扩散的,但从记载中看,爆炸的力量主要是在王恭厂中心区内,如石驸马大街到工部衙门一带是官府衙门集中的地方。爆炸后“官员人等死伤者难以计数”,冲击力量在东、西和北3个方向,以东面和北面更强一些,唯独丝毫未提及南面。
灾变成因众说纷纭
对于王恭厂大爆炸现象,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有人说是火药自爆,也有人认为是陨星坠落。认为是火山热核强爆炸者有之,认为是由地震、火药及可燃气体静电爆炸同时作用者亦有之,更有甚者,认为其是外星人入侵、UFO降临等。但每一个观点都没有摆出无可辩驳的证据,使人完全信服。
在北京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原明代王恭厂遗址所在区域也在旧城改造范围内,如何保护遗址,在故址地层建设勘探中是否能找到某些王恭厂大爆炸的实证,是揭开王恭厂大爆炸神秘面纱的关键。也许有一天,北京历史上这一段离奇的灾难将会被写上新的一笔。
墨西哥神秘的“寂静之地”
劲风扬起漫天的黄沙,毒辣的太阳烤着酷热的大地,蜥蜴蛇蝎此时也慑于大自然的威力,惊恐地躲藏在岩石下方。这里便是位于墨西哥北部杜兰戈州的神秘的“寂静之地”。
“寂静之地”地处墨西哥木马皮米盆地国家生态保护区,位于北纬27度,与百慕大三角和埃及金字塔处于同一纬度,但这似乎并不能诠释它的神秘,这里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至今仍无法解释:电磁波到了这里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陨石在这里遍地都是,流星雨更是这里的常客;飞机飞越上空时,导航系统完全失灵;各种古生物化石如同垃圾一样遍地皆是;毗邻地区风雨大作,这里却永远是骄阳似火;不明飞行物(UFO)、3个头的羊更是周边居民的饭后谈资。
10亿年前,陆地渐渐浮出海面,这里是墨西哥第一块见到阳光的陆地,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人类没有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任何痕迹,它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宁静。直到1966年的某一天,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哈里·贝里亚在这里勘探时发现,收音机、电视、无线电对讲机、卫星遥感系统到了这里完全失去效用,“这里如同电磁风暴的风眼一般,无法接收人类世界的信息”,因此当时贝里亚给这里取名为“寂静之地”。
1969年,英国天文学家伯纳德·洛弗尔观测到一颗正在接近地球的流星,并跟踪它的运行轨迹。进入大气层后,这颗流星开始燃烧解体,其中最大的一块突然改变原来的飞行方向,朝北美洲飞去,最终坠落在“寂静之地”的边缘地区。
70年代初期,美国宇航局一名为“雅典娜”的火箭因技术原因在杜兰戈州沙漠地区坠毁,搜寻人员在进入“寂静之地”寻找火箭残骸时发现,雷达显示屏上一片空白,根本无法提供任何数据。经过几个星期的人工搜寻,终于在该地区的中心位置找到了其残骸。据周边地区居民讲述,美国人在运走火箭残骸时还带走了几吨重的沙子,理由是这些黄沙已经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
1976年,墨西哥国家核能研究所派遣了两名资深专家前往“寂静之地”考察,其中一名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墨西哥国家科学奖得主、物理学家雷·克鲁斯。当时他们考察的重点是电磁波在这一神秘地区的传播。结果发现,横波的传播很正常,但纵波却被完全“屏蔽”掉了,从而产生所谓的“寂静”现象。此后不久,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派遣30多名科学家组成研究小组作实地考察,他们用“盖革计数管”测定的结论是,这一地区放射能极高。
目前,关于这些奇特现象的解释有很多,当然有一些也掺杂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想象,这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还是有关科学家提出的“磁场说”,即这一地区的地下存在一个强大的电磁能量场,这样一来便可以对火箭、陨石坠落以及雷达系统失灵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但为何只有这里具有强大的磁场呢?有人猜想,地核在这个位置更接近地表从而产生比其他地方更强的磁场;还有人猜测,这里的地下曾经是外星人储存能量的仓库,但这些终归只是猜测。
也许有些存在的事实无须解释得一清二楚,这样可以留给人们一个想象驰骋的空间,那么而“寂静之地”也将会永远地“寂静”下去。
神农架“凹陷巨坑”探秘
古老的神农架“凹陷巨坑”之谜到底是什么?是否是外星人所为?“凹陷巨坑”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等待着人们的进一步探询。
1983年7月23日,加拿大旅行家探险队领队哥夫列耶一行10人,来到湖北省神农架七曜峰七溪坪凹陷巨坑坑口,踯躅忘返,连声赞叹:“天下竟有这样的奇景,妙不可言!”
1989年5月13日,英国旅游团领队列西,在七溪坪凹陷巨坑边缘驻足竟达5小时之久,末了,感慨万千地留下一句话:“世界上几多奇景都没能折服我,没想到在这儿深山老林的一处‘天外来客’留下的凹陷,却让我迷恋到如此程度。”临走又说:“天下绝对没有第二处如此壮观的凹陷景观了。”
从湖北省兴山县城乘长途客车出发,顺着蜿蜒的山道疾驰150公里,来到神农架境内的木鱼坪,下车后踏上级级石阶步行10公里,翻过一道山口,穿越层峦叠嶂的七溪坪,便来到了凹陷巨坑的坑口了。此坑北高东低,西南较平,直径约为410米,深度据声波雷达遥测为600米,凹坑的北面边缘比东、西、南三面边缘高出200米,由一块巨型岩石直立而成,与坑底平面呈90度直角。在这块巨大的凹陷坑壁上,筑有数不清的鸟巢,栖息着近3万只的板斧鸟。这种鸟嘴大而坚硬,翅膀强健有力,生性凶残刁蛮,被前来考察的鸟类学家称为“凹陷巨坑的警察”。因为它们从不离坑,坚守岗位,一旦遇到其他异种鸟类飞入坑中,便呼啸着群起而攻之,直至入侵者被啄得粉身碎骨为止。
1996年7月27日,加拿大PY旅游团的全体游客便亲眼目睹了一场“鸟之战”,其场面之激烈、壮观,令外国游客目瞪口呆、大开眼界。当时,有3只巨鹰飞到巨坑上空,正准备俯冲而下,企图在这块新的“大陆”开拓新食源。此时,只听见北沿岩壁上发出一声长啸鸟鸣,霎时便有万余只板斧鸟展翅自上而下扑向3只巨鹰,越来越密,不一会儿就形成一张巨大的“鸟网”。时上时下,时静时啸。静时空气好像冻结了一样,啸时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震撼群山。巨鹰感到不妙,尖叫着向上飞腾,企图冲破板斧鸟形成的巨网,但一切都白费心机,“鸟网”呈下罩收拢之势。待巨鹰前后冲刺数十次、精疲力竭之时,“网”沿下垂收紧,迅速内卷成一“圆球”,将3只巨鹰困入“球心”。然后,只见“圆球”上下左右滚动,呼啸声与惨叫声震荡山谷。10分钟后,“圆球”自动散开,巨鹰已被吃掉,只剩下羽毛飘飞而下。
凹陷巨坑西沿,有块大约3米长的条石横跨坑口,并且有一块约5米的条石悬空于坑口上空,此石被称为“鹰嘴石”。爬上葱茏古木(这是些长了千余年的古木)才能发现凹陷巨坑的神秘和绝妙所在:坑体呈瓮形——口小底大,坑底面积据航测为0.5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长满了千年常绿的树木,人只能吊绳而下。
据当地曾冒险下去采药的药农介绍,坑底除了有古树,还有如暖水瓶粗的蟒蛇,如药瓶盖大的蚂蚁,还有几十只野狼……在坑底四壁无出路、无洞口的条件下,这些动物从何而来,又怎样维持生物链?更奇怪的是,坑底正中央有一天然喷泉,泉水冬暖夏凉。此泉约有10平方米,清澈见底。泉水间歇性喷涌,喷射时,有通体透明、长33厘米左右的阴河鲮鱼随水冲出泉面,上下腾跃,左右游弋。泉静之时,阴河鲮鱼又游回泉水喷水口,如此反复,从不间断。该鱼何来何去?这又是个谜。据当地山民介绍,每年一到农历五月初十这天清晨,从坑口往下看,会看到坑底森林剧烈地摇曳,似有台风吹拂,万马冲撞,雷霆万钧,不时传出声声呐喊,又隐约有呻吟声、惨叫声传来,真是令人迷惑不解。如此持续半小时后,又归于风平浪静,一股白雾从坑底弥漫而上,这又给“凹陷巨坑”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这是外星人留下的吗?目前尚没有人可以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南极的暖水湖之谜
众所周知,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之一。但如果有人告诉你,那儿还有一个暖水湖,你会相信吗?首先申明,暖水湖的成因并不是由于地热。
南极大陆有“冰雪大陆”之称,但在南极大陆维多利亚地区附近的平谷地区却终年不降雪,更无冰川。更令人称奇的是,位于平谷底部的范达湖竟是一个暖水湖!范达湖深68.6米,湖底水温高达27摄氏度。探险家们发现,在南极大陆像范达湖这样的湖泊共有20多个,它们不仅终年不冻,而且湖水温暖。
科学家们对南极这些不冻湖泊深感兴趣,他们研究发现,南极湖泊有三种类型:一是湖面冰冻;另一类是湖面季节性冰冻,夏季湖面解冻,液态水露出湖面;还有一类是寒冬湖面水也不冻。最为奇特的就是范达湖,尽管湖表面有冰层,但随着深度增加,湖水温度也随之提高,到了湖底水温接近27摄氏度。
为什么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还会有暖水湖呢?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看法。一些人认为,可能有一股来自地壳的岩浆流烤热了湖底的岩层,提高了湖底水的温度。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至今没有在湖底找到地壳断裂带,所以地热不可能传出地表温暖湖水。1973年11月,科学家在范达湖进行了钻探,钻头穿过湖面冰层、水层,钻入湖底岩层,结果发现湖底水很暖,但湖底岩层却很冷。这证明,湖底的岩层并没有被烤热。
一些人认为,范达湖湖水可能是被太阳晒热的,因为范达湖湖水清澈,湖面冰层没有积雪,太阳的辐射可以穿过冰层和水层,到达湖底,暖热了湖水。同时湖面冰层又能像棉被那样挡住湖水热量的散发,所以湖底的水可以保持这样高的温度。但是,很快有学者提出质疑:较暖的表层湖水通过对流,必然把热量传给周围湖水,结果应该是整个湖水都变暖,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在南极长达半年的极夜期,湖水尚能保持这样高的水温,那为什么在另半年的极昼期,它的水温没有无限制地升高呢?
此外,也有人认为范达湖的水温是受海底温泉加热而成的,可是热泉又在哪里呢?没人知道。还有人提出湖里可能存在某种特殊化学物质在反应放热,但至今也没找到这种物质。在这块年平均气温达零下25摄氏度、极点最低温度为零下90摄氏度左右的极寒世界的冰原中,暖水湖的成因确实是一个谜。
旧谜未解,新谜又起。前不久,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南极考察学术交流年会上,俄罗斯的地质冰川学家卡皮茨亚博士指出,在南极3800米深的冰盖下掩藏着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个湖泊位于苏联的南极“东方站”附近,长约250公里,宽约40公里,呈长椭圆形,湖水深度为400米左右。这个神秘而奇特的冰下之湖,被称做“东方湖”。东方湖的成因,引起了各国冰川学家们的争议。
美国的冰川学家曾提出压力消融说,认为是冰盖上部冰的压力使冰消融成水。但仅仅是压力将冰消融从而形成这么浩大的湖泊,这个理由并不能说服更多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家提出地热融化说,认为是地球内部涌出的地热使冰盖底部融化形成浩渺的大湖。但由于在冰盖下的岩层打孔困难,南极大陆热流无法测定,所以地热融化说是否准确尚无法证实。一些学者提出反问,在已知地热温度不高的南极大陆,其冰盖下的冰难道真的是被地热融化的吗?
因此,一些人把东方湖与暖水湖联系起来,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比如有关湖水的成分、湖底的沉积物、湖水中有无生命等。弄清南极大陆湖泊的真相,也许可揭开冰川学、古环境以及地球环境演变等许许多多方面的谜。
沉入海底的“姆大陆”
深深的太平洋海底埋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因此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其中最异想天开的,莫过于关于“姆大陆”的推测。
1863年,法国学者德·布尔布尔在马德里国家历史学会图书馆里,发现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时代的神父狄埃戈·德·兰达撰写的《尤卡坦事物考证》,又称《尤卡坦纪事手稿》,他根据手稿中记录的玛雅象形文字草图,阅读了现收藏在西班牙的玛雅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发觉其中有两处出现了一个名叫“姆”的大陆因火山灾害而消失的记录。他认为姆大陆位于大西洋中,姆大陆一名由此而来。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过古代大陆的是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20世纪初叶,他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过一个高度发达的大陆。此后,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屡见不鲜,以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响力。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姆大陆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陆》在纽约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后,他陆续推出了《姆大陆的子孙》、《姆大陆神圣的刻画符号》、《姆大陆的宇宙力》等一系列专著,奠定了太平洋姆大陆学说的基石。
关于消逝的姆大陆,乔治瓦特这样描述:在远古时期,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陆,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鼎盛时期的人口约有6400万,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黄、白、黑等人种,他们无贵贱之分,和睦相处。姆大陆的国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姆大陆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主,姆大陆居民信奉单一的宗教。
姆大陆的居民拥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筑和航海方面尤其出类拔萃,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殖民地。姆大陆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港口中船舶云集,商旅不绝。
姆大陆没有险峻的高山,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丰收连年,终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飘香。莲花是姆大陆的国花,在水滨尽情地绽放;树阴下彩蝶起舞,蜂雀呢喃,蝉鸣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双耳不时扇动,拍打着骚扰它们的飞虫:到处是一派祥和的气氛。
可是,有一天姆大陆发出了可怕的轰鸣声,刹那间,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火山喷发,岩浆流溢,姆大陆的居民与辽阔的国土在一夜之间沉入汪洋大海之中,仅有几处高地露出海面,侥幸生存下来的居民被隔离在一座座小岛上,姆大陆的辉煌瞬间灰飞烟灭,再也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姆大陆,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