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8509000000068

第68章 得的智慧(19)

一段时间之后,老板看到他经常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见解独到。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因此老板又晋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又发现他比别人更出色一些,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把博士证亮给老板看,老板对他的水平真正了解后,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以退为进的含义用俗话说,即“回头是岸”。历来的先贤圣杰,从功名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等待机会;有些有志之士选择隐居山林,是为了期待圣明仁君。有的人十分看重“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品德高尚的学者都明白“进步不如退步高”的道理。

春秋时期,楚王的三子季札,父王因其贤能让他继位,而他忍让说,理应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国中大臣又再推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离世之后,举国上下又一致选举,希望他能出来主持大局。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依旧退而不就,因此留名青史。由此可见,退让并不代表未来无望,退让之后在另一方面常会有所获得。

一个人会做事不如会做人。自然,最完美的状况是既懂做事,又懂做人。但要是只会做人,不会做事,他就会总做坏事。办一件事,必须要依靠许多人去做,不通过人便不能成事,而人事是所有事情中最难的。有时候,为了实现目标,得要迂回曲折、以退为进,但仍有可能达不到目标。

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有时也需要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我们的人生追求往往都是完美自由,假如人生只明白向前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明白“以退为进”的哲理,我们的人生会拥有另外一半。

锋芒毕露对己无益

对大部分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弊端往往是在自己。一旦事业蒸蒸日上,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这样下去往往会比无所事事的人更惨。因此,一个有“心眼”的人,要懂得居功之害。

所以,值得看重的是,无论任何事,也都要身在其位谋其职,适时地退让,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致使他人怨恨,重则会丧失掉自己的性命。从古至今,只有那些懂得与人共享荣誉的人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结局圆满。对那些或许有损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卸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种修养的人才够至善和清高。

战国末年当秦国欲将楚国吞并时,秦王政没有听取老将王翦“破楚非六十万大军不成”的建议,起用作战英勇的年轻将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最终被楚军连胜两次,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到底是一代枭雄,他为自己当初的轻率感到后悔,马上下令备车驾,亲自去见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的失误,没有听从将军的话,轻信李信,为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请王将军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十分冷静地说:“我深受圣宠和圣恩,应该誓死相报,如果大王命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六十万军队。”

秦王立刻同意,接着征集六十万大军交凭王翦差遣。

出兵之日,秦王率文武百官在灞上摆宴为王翦送行。饮了饯行酒之后,王翦向秦王辞行,惶恐地说:“臣有一请求,希望大王赏赐臣下些良田、美宅与园林。”

秦王听了,觉得有些哭笑不得,说:“王将军是寡人的左膀右臂,胜利以后,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需担心贫穷吗?”

王翦辩解说:“大王曾将三朝的裂土分封制度废除,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希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年事已高,必须为子孙考虑,只有大王的赏赐才可放心,以之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大声笑道,随口附和:“好说,好说,这事轻而易举,王将军启程吧。”

自大军出发至秦国东部边境的过程中,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信使,向秦王请求:望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子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觉得难以理解,王翦对他们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排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打败楚国,他必须任凭我调遣全国所有精锐部队,可他并没有完全信任我。因此,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是让他感到我绝无政治雄心。试想,一个贪图财物、一心只考虑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让人怀疑是造反之士的。”

王翦自损其名,主动请求秦王赏赐,让秦王愈加坚定地认为他绝无谋反之心,因此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从而使王翦少了后顾之忧,一举灭楚。实际上,上司为了保全自身的职位,或许不会提防身边那些他眼中的蠢人,可是一定会时刻提防聪明的下属,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也只有有才能的下属有成“贼”的机会。当你被看成老板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你的前途便会有危险了。常言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如此。所以,功高之日,务必要忍住贪图名利,要采取行为自损自贬,才不致有祸。

欲避免功高震主就要懂得进退之势,要知进退应牢记以下几条:

首先要守法。循吏容易明哲保身,无论古代还是后世。司马迁所提到的循吏,就是遵守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识时务、大局的臣子。

后世人觉得,只有慈爱仁惠、和善豁达、以仁义为原则的官吏,才能称得上是“循吏”,其实是错误的想法。首先应该是恪守法令,对自己严格约束,这才是循吏的举止。

其次不参与,即不利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私利。《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讲的是:舜和禹的品行非常崇高,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从不为自己谋利。把自己的私心搅和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止,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最终将被人们所厌恶。

第三不贪时。常言道:“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如果身处高位,应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就像在十分危险的悬崖之上行走一样,即使自己有所注意,能得到善终的人也还是太少了。因此,位置越高,权力越大,别人对自己的猜忌也会增多,不可不防,要早做撤退的打算。

第四不胜任。常言道:“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意思是身居高位遇到的危险,惊心动魄就好比用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因此,切忌居功自傲,学会谦让,功成身退,才会有好结果。

第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将兵权主动交出,那么,对君主的挑衅也就减少了。因此,“不重兵”是将自己的兵力裁剪削弱,以求自保。

第六多请教。常言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你的老板,他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在做事之前要先请教你的上司,打探一下他的想法,这样在办事时好心里有底。

这套方法除了适用于古代官场,也适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尤其在与领导的交涉中,只有懂得进退,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与高职位的人相接触的时候要谨记,不要让你的锋芒抢了他们的风头,否则就会得罪自己的老板,自己也会没了退路。

忍让一时得利一世

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把青山留住,要用吃眼前亏来换取更大利益。如果因不吃眼前亏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或打击,或者赔上自己的生命,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当一个人在势力微弱、处境艰难的时候,也最容易受到打击和侮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躲开大劫也算万幸了。如果此时受到他人过分的“待遇”,最佳的选择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要吃一点亏,用心感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把“卧薪尝胆,待机而动”当成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吃眼前亏要把握以下界限:首先,目的是为了渡过难关,消除别人给你带来的麻烦,妨碍你要做的正经事;其次,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不值一提的琐碎小事;再者,目光长远,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第四,这种信念的意义就在于用暂时性的吃亏来赢得长久利益。

忍耐,不代表屈服,实际是在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甘为奴仆的逆来顺受,而是委小屈求大全。一旦机会到来,就能好比水底潜龙飞腾而起,施展才能,创建功业。

因此说,吃“眼前亏”是避免要吃更大的亏,是为了得到更长远的利益和更高的人生目标。“忍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貌似英勇、冲劲十足的人事实上只是莽夫,而为了长远利益能忍辱负重、宁吃眼前亏的才是大丈夫所为。

林则徐曾提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别人的人际交往中,多一分退让,就多一分益;多吃一分亏,就多积一分福。反之,曾提到存一分骄,就多一分侮辱;多一分便宜,就多次大亏。因此说:君子的上策常为让人。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设多个界亭,亭卒们也都把西瓜种在了自己的地界中。梁亭的亭卒比较勤劳,锄草浇水,所以瓜秧长势颇好,可楚亭的亭卒相对懒惰,对瓜事不常关注,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相差很大。楚人死要面子,在黑夜无人的时候,偷偷跑过去扯断梁亭的全部瓜秧。第二天,梁亭的人看到后,愤怒地报告给县令宋就,说我们也扯断他们的瓜秧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固然可耻,我们愤慨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却也不可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做错了,我们也跟着学,那就太心胸狭窄了。你们听我的话,现在开始,每晚去把他们的瓜秧浇好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这样做成之后他们是会明白的。”梁亭的人听到宋就的话觉得有道理所以就遵命行事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天好起来,认真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悄悄地在黑夜里帮他们浇的。亭卒们报告楚国的边县县令,县令感到羞愧和敬佩,因此,把这事向楚王禀报了。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和睦邻边关系的诚心,专门送梁王一分重礼,既以示自责,也代表酬谢,最终两国化敌为友。

要做到忍让,就务必胸怀宽广,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别人过于严格要求,应学会包容、谅解别人的不足和过失。

“忍”是成功的要素

常言道:君子不度小人之嫌。不管小人如何制造障碍,君子都泰然处之,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忍”字哲学。

每个人降生到这个芸芸众生的世界,都不会甘愿孤寂,都想成就一番大事。当你还没取得成功的时候,可能会抱怨上天没有给你一个绝好的时机,自己运气也不好,因此会一直消沉下去,或许也会对全部成功的人都抱有仇恨之心。

因为嫉妒而产生嫉恨,言语中会流露出来,也会体现在行动中,而别人也会因此而远离你,于是,发挥自己才能的时机和空间很可能就失去了。

记住,当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时候,务必要泰然处之,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寻找新的机会,而不是怨声载道地埋怨别人。实际上,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许多机会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旁,只是你并未发现而已。失去机遇虽然很可惜,但由于失去机遇便丧失了向前的动力那就更不可取了。要想成功就要积极争取变不遇为遇,这个确是极好的忍耐方式。

还有另一种状况,即尽管你有了机遇,在工作之中仍不时会遭遇不顺、不公平的对待,这样就会心怀不满。有了不满情绪需要马上发泄出来,这样心里才会痛快,可是,这样的做法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事实上,对自己的不利处境沉着应对,把它当做是对自己毅力、德行、品质的综合考验,不要总让自己处在风口浪尖,是可以忍受不平之气的关键。如果不这样对待此问题,就会觉得自己忍受了极大的委屈,干什么事情都将瞻前顾后、争名争利;更有可能因忍受不了一时之气而发泄出来,冲动地顶撞领导、同事和朋友,结果导致身边的人都离你而去。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自己都不能处好,何谈成就一番大事?要明白,只有忍耐、克制自我,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有时候,要想有所作为就得适时地忍耐自己,而不是去图私利、图威名。争名只能给自己徒增更多烦恼,反而得不到名。得不到利,当然会怒气满腹,弄不好诽谤之词也会脱口而出,惹来是非,举止逞一时之痛快,自以为得计,事实上,所失远远超过所得。

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古往今来,由于图小利而引致大祸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

人生需要沉稳与忍耐,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最大之处,就是他可以全部找出散落在草垛里的针,这是一种怎样的耐性啊!

自然,忍耐的人生难免要忍受孤寂,好在孤寂是生命中总会遇到的,是提升自己的源泉,而成功者正是在这种忍耐孤寂的跋涉中脱离了寻常的世界,最终使自己跨向不平凡的世界。

一个人选择好正确的人生方向后,就要采取忍耐、克制的心态来对待所遭遇的艰难,勇往直前地奔向目标,那时候,一切委屈、不平和愤怒都不算什么了,心中有的只是奋斗后胜利的喜悦。

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结

有时候,你不知因为什么有的同事对你满腹怨气。这时你会感到一头雾水,可对这种同事你肯定不好当面问他,即使问了,他也不会告诉你,以后的交往也会感觉不自在。这种情况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事实上,冲突可能已达到沸点。一般,为了顾全大局,大家将这些小的不快忽略,可是有时候,这些沉默的矛盾很容易在一瞬间被点燃并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