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长河风·文汇集
8533500000049

第49章 从“出世”到“涉世”的轮回——谈《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由刘镇伟导演,技安编剧,周星驰、朱茵等主演,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影片。在电影语言上该片几乎无懈可击,故事的构建,时空的转换,镜头的组接、流畅的剪辑,优美的画面,大胆的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等都是该片电影语言成熟的有机组成部分。

起初我对《大圣娶亲》这部影片并不注意,只是觉得它把《西游记》弄的不伦不类,损坏了原来小说和电视剧的本来面目。还听说有个非常经典的对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可以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前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这种把浪漫爱情穿插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中的大胆创意与我小时候对《西游记》师徒四人不畏艰险,降魔除妖求取真经的印象大相径庭。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朋友一起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觉得越看越有意思。现在常会把这部片子拿出来,有时是专听音乐,有时是注意台词,有时是留心画面。对我来说,它除了给人带来欢乐、美的意境,还让我感受到一种从“出世”到“涉世”的轮回。

首先,从音乐方面来说,影片开始时,伴随着“黑底红字的字幕,一管洞箫悠悠咽咽地响起,曲调平静而婉转”“音乐继续铺展,碧湖苇荡的如画美景也映入眼中。和美景一样,旋律也优美动人。我不知道别人在听这段音乐时会有什么心情。可在深夜无凭里孤独的我,此刻的感觉该怎样表述?……凄美?是,是凄美。”凄美代表着什么?它并非是贝多芬《命运》所阐释的人类与自然、命运的抗争,并非是贝多芬所表现出的那种“扼住命运的咽喉”。凄美是一种感伤,不是振奋;是一种苦空,不是实有;是一种出世,不是涉世。

片尾曲《一生所爱》,其旋律与片头出现的主题音乐相互呼应,仔细听下来,你会感觉它们有相同的韵味。卢冠廷唱着:“一生所爱隐约在白云外……”“白云外”是哪?不就是在一种虚无,一种“空”吗?影片中至尊宝(孙悟空的前身)把所有的感情深埋于心底。当城头上上演了深吻爱人的一幕,让世人对爱情还有一丝希望。漫漫黄沙里,至尊宝收起所有的无奈和留恋跟着唐僧西去取经了。取经做什么?不正是要解除世人的困苦无奈,渡人达涅槃之彼岸。可以说取经的“出世”是为了更好的“涉世”。

《大圣娶亲》中唐僧曾经把一首英文歌曲《ONLY YOU》唱得又跑调、又夸张,可谓怪异十足,但又极具特色。可谁知此歌听了几遍之后,却觉得越听越有味。正如唐僧所说“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歌词这样唱道:“Only you!能伴我取西经;Only you!能杀妖和除魔;Only you能保护我,叫螃蟹和蚌精无法吃我;你本领最大,就是Only you!……拼全力为众生”。其实这个Only You就是一个想象中的英雄人物,是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使命,从而抛开一切情欲忍受孤独寂寞,担负起感化世人消除仇恨的责任,让世界充满爱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本身就是要入世、涉世的,从片头主题曲到片中《Only You》再到片尾曲《一生所爱》,本身就是从“出世”到“涉世”的轮回。

其次,从至尊宝与几个女人的爱情纠葛来看,无论至尊宝怎样借月光宝盒穿梭时空,还是救不了白晶晶与紫霞,最终两个女人成就了至尊宝的西游大业。

在山崖上的一场戏,是至尊宝与白晶晶感情转折的关键。这里,混合了征服、肉欲与情爱。对白晶晶,或许是灵肉一致;但对于至尊宝,应该说是木已成舟更合适。至此,至尊宝开始了拯救白晶晶的漫漫征途。在拯救的过程中,紫霞出现了,至尊宝算是有责任感的男人,无论紫霞怎样义无反顾地爱他,他的心中还是牵挂着故人白晶晶,但这种牵挂最后因为上天注定的情缘——即紫霞与至尊宝的情缘给斩断了,至尊宝对白晶晶的苦苦追求成为了一种误会,变为了一种虚无,一种“空”。

那么至尊宝与紫霞的情缘又如何呢?尽管是上天注定,至尊宝能拔出紫霞的紫青宝剑,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她,但这只是开头,不是结局。在水帘洞戴金箍的一场戏,是至尊宝要绝别人世间情缘的开始。要想化解人世间的仇恨,就要和唐三藏取西经,就需戴上金箍,从此人世间的情欲不能再沾半点。而在至尊宝(此时已转世为孙悟空)与牛魔王大战的一场戏中,紫霞为至尊宝挡住了牛魔王刺来的钢叉。紫霞的死使得这段情缘化为乌有,“金箍”成了一杯忘情的水,在感情方面至尊宝再次走上了“出世”的道路。

那么影片是不是就把所有的情感化为虚无而无所寄托呢?答案是否定的。片子的最后,孙悟空将他心中残存的至尊宝的影子幻化作一位西洋武士,构造一个虚幻的想象来了却未了的心愿,并借武士的口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给人们创造了一种爱的幻象。这一经典的画面又成为永恒的爱,称为瞬间的永恒。从而爱又从“苦空”回到了“实有”,从“出世”回到了“涉世”。

最后,从唐僧与至尊宝(孙悟空)的关系来看。尽管影片中的唐僧是一个啰啰唆唆、婆婆妈妈的形象,但仍然具有佛教的慈悲、忘我和看空一切的精神。其中有段戏是悟空与菩萨斗法,悟空不敌被收,唐僧讲道:“我愿意一命赔一命。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这样做,无非是想感化劣徒,以配合我佛慈悲的大无畏精神啊!”随之唐僧为了徒弟将法杖抛向空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一场戏是唐僧被关在牛魔王的牢房里,他劝至尊宝一起取西经,说道“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而丝毫不在意至尊宝对他的态度。唐僧是虽然没有降妖除魔的本领,也不会法术,但在精神层面,宁肯叫自己死也要感化劣徒,坚持取经的信念,从而化除世间的仇恨,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唐僧的价值观念显然和一般的凡夫俗子不同,在佛的眼中众生皆同,性命是不能轻易被剥夺的,无论善恶。怎样把苦难的众生解救出来,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空”一切,就是忘却生死,就是“出世”,最终达到劝人向善、普度众生的目的。从舍生又到了取义,从“出世”又进入了“涉世”。

从“出世”到“涉世”是一种轮回。“出世”就是看“空”一切,就是忘记自我,忘记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唯如此才能克服各种物质欲望和诱惑,避免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当你知道人的生命终归是要化为尘土,化为青烟,还有何求呢?可人毕竟是来到这个世间的,就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就不可能没有思想,没有梦想,没有追求,这就是“涉世”。“出世”使人的思想达到更高的境界,进而可以更好地“涉世”;“涉世”又可以增进对“出世”的理解,从而顿悟、悟化。这便是从“出世”到“涉世”的轮回。愿佛光永远普照,人人能达涅槃彼岸。

写于2004年1月4日,改定于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