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己丑春节,大西北的天空格外得透亮,温暖而祥和。这让我们不由得记起2008年那个雨雪冰冻的春天,以及接踵而至的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那时,我们是那样的牵挂那些遭受了重大灾难的同胞,同情那些在猝不及防的灾难中天人永隔的逝者。仰望星空,焚香祝祷,我们希望天上的他们一切都好……
《映秀的月》就是在此时映入我们眼帘的。好友王娜不经意间向我提到了这部书稿以及书稿作者在“5·12”大地震中不同寻常的经历。我顿时激动起来,长期参与图书出版工作,知道这样一部书稿的重要性,为了表示对即将到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祭奠,应该格外关注这一题材。
很快,书稿以快递的方式寄来,快速传阅后,我们的心有一种被“揪”起来的感觉。一是作者亲历地震现场寻亲、求援的内容的确很珍贵,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灾大难中大地悲戚,举国支援、寰球共助的感人场景。那在特大灾难前被激发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气概,那在生死之际人们所彰显的无比高尚的人性,是会光耀千古,永世铭记的。可另一方面,从书稿写作看,却远不是那么乐观。与作者当时在一路惊慌中奔向汶川相仿,她笔下的文字也显得慌乱而缺乏逻辑、章法。任感情奔泻,任寻亲路上的所见杂色纷呈般落于笔下,更不论语句文法的规范严谨。看样子,书稿的编辑加工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感谢参与此书审读编辑的所有同志,他们的全力支持与倾情投入,使得这部书稿的修改、编辑成型的过程,如同一场爱的传递与接力。先是王娜70多岁的婆母,为书稿作最初的通读,与书稿一并带给我们的还有老人家的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后哈若蕙编审对书稿的修改写出了详尽的审读意见;作者随后回头再改,改得不堪重负,改得用她自己的话说“几近崩溃”:然后是责任编辑史芒,为书稿的结构调整、起承转合做了关键性的定位工作;继而,哈若蕙编审又对书稿做了字斟句酌的通读和修改,还有其后的谭立群编辑查漏补缺的再次读校,以及早前和之后也为此书作过审读和校对的陈海洋编审以及校对中心的同志……我身为美术编辑负责全书装帧设计的同时,则头一次以策划者的身份,挑起了书稿统筹,合力推进的重担。在一遍遍的修改润饰中,清样上的满目红色逐渐变得眉目清秀,当整齐的发排清样摞在面前,我们的心里溢满了感动。
映秀的大而圆的明月,悬在震后清朗的夜空。此时此刻,它分明也辉映着我们祭奠逝者,感恩世人的虔诚之心。我们再次祝祷,逝者安息,国魂永存!
吴海艳
2009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