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8547500000043

第43章 隋代令长辑存附考(下)(1)

周晓薇 王其 陈英哲

绛郡 后魏置东雍州,后周改曰绛州。统县八,户七万一千八百七十六。

正平县 旧曰临汾,置正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置绛郡。

又有后魏南绛郡,后周废郡,又并南绛县入小乡县。开皇十八年改曰汾东,大业初省入焉。

李安远,大业初。

《旧书》卷57《李安远传》(2302):“大业初,皀坐叔颇当配流,安远为之营护,免。后为正平令。”又见《新书》卷88《李安远传》(3746)。

翼城县 后魏置,曰北绛县,并置北绛郡。后齐废新安县,并南绛郡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翼城。有乌岭山、东泾山。有浍水。

杨仁方,大业中。

《补遗》永徽二年《杨仁方墓志》(二辑114): “大业中,授翼城县长,寻转楚州司马。”

曲沃县 后周置,建德六年废。有绛山、桥山。

蔡叔悌,大业十一年。

《汇考》大业十一年《萧翘志》(五册271):“绛州曲沃县令济阳蔡叔悌制文。”

闻喜县 有景山。有董泽陂。

□远

《补遗》贞观七年《□远墓志》(四辑294):“父,隋闻喜县令。”

附考:《汇编》上册目录作“(韩)君讳远”,而志文并无姓氏可以稽考,不知编者何所依据?不取。

垣(亳城)县 后魏置邵郡及白水县。后周置邵州,改白水为亳城。开皇初郡废。

大业初州废,县改为垣县,又省后魏所置清廉县及后周所置蒲原县入焉。有黑山。

(1)范昌

《补遗》显庆五年《范澄夫人韩氏墓志》(六辑277): “君讳澄,字世清,并州晋阳人也。祖协,齐任大统檀特寺大监、行北地太守、胜宁二州刺史、绛郡侯;父昌,隋任雍州司户参军、金州垣县令。”

附考:以志主范澄贞观十年卒,年六十三岁推之,其父范昌终官垣县令当在炀帝时期。又隋无金州,疑墓志书刻有误。

(2)萧翘

《汇考》大业十一年《萧翘志》(五册270): “陈亡入朝,除介州司功、邵州亳城令、汾州昌宁令、武安郡肥乡令。”

附考:陈亡入朝,则其任职时间当在开皇九年之后。《元和》卷6《河南道二》:“垣县,上。(北) [西南] 至州二百里。本汉县,属河东郡。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置邵州及白水县。周明帝武成元年,改白水为亳城县。隋大业三年改亳城为垣县,属绛郡。武德元年属邵州,九年属绛州,贞元三年割属陕州。县枕黄河。” (161) 以萧翘大业十年卒推之,其任亳城令或在仁寿间。

文城郡 东魏置南汾州,后周改为汾州,后齐为西汾州。后周平齐,置总管府。

开皇四年府废,十六年改为耿州,后复为汾州。统县四,户二万二千三百。

吉昌(定阳) 县 后魏曰定阳县,并置定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

大业初,置文城郡。有风山。

元伏和,开皇七年。

《汇考》开皇十六年《元伏和暨妻穆氏志》(二册223): “开皇七年,任汾州定阳县令。”

附考:《元和》卷12《河东道一》: “吉昌县,中。郭下。本汉北屈县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州置定阳郡,并置定阳县,会有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因以为名。十八年,改定阳县为吉昌县。贞观八年改置慈州,县依旧属焉。”(342)

文城县 后魏置。有石门山。

李君华9o-0k,l

《补遗》永徽六年《李强墓志》(四辑343):“祖君华,隋文城县长。”

伍城(大宁)县 后魏置,曰刑军县,后改为伍城,后又置伍城郡。开皇初郡废,又废后魏平昌县入焉。大业初又废大宁县入焉。

(1)姚元

《补遗》显庆五年《姚弟墓志》(三辑375):“父元,隋任汾州大宁县令。”

(2)刘玄庆

《邙洛》天宝十一载《唐韩君妻刘会如墓志》(222): “曾祖玄庆,随大宁郡大宁县令。”

附考: 《新书》卷39《地理三》: “隰州大宁郡,下。本龙泉郡,天宝元年更名。

……县六……大宁,中。本仵城,武德二年更名,是年置中州,并置大义、白龙二县。

贞观元年州废,省大义、白龙,以大宁来属。”(1002) 《旧书》卷39《地理二》:“隰州下隋龙泉郡……旧领县六……大宁汉北屈县地,隋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于隋大宁故城,因改名大宁。贞观元年,废中州及大义、白龙二县,以大宁隶隰州。”

(1473-1474)

昌宁县 后魏置,并内阳郡。开皇初郡废。有壶口山、萫山。

萧翘,大业初。

《汇考》大业十一年《萧翘志》(五册270): “陈亡入朝,除介州司功、邵州亳城令、汾州昌宁令、武安郡肥乡令。”

附考:以萧翘大业十年卒,终官肥乡令推之,其任昌宁令当在大业初。

临汾郡 后魏置唐州,改曰晋州。后周置总管府,开皇初府废。统县七,户七万一千八百七十四。

临汾(平阳) 县 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寻郡废。又有东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阳等五郡,后周废为西河、定阳二郡。开皇初郡并废。又有后魏永安县,开皇初改为西河,大业初省。又有旧襄城县,后齐省。有姑射山。

(1)符盛,开皇初。

《汇考》仁寿四年《符盛暨妻胡氏志》(三册123):“(符盛)大隋敕史巡幸,板授晋州平阳县令,告今在手,春秋八十有四。”

附考:板授之虚职。据《汇考》附考符盛得板授时间当在开皇初。

(2)胡伯

《补遗》显庆三年《胡信墓志》(六辑262):“祖伯,隋临汾县令。”

襄陵县 后魏太武禽赫连昌,乃分置禽昌县。齐并襄陵入禽昌县。大业初又改为襄陵。

张如

《补遗》开元四年《张仁墓志》(四辑405):“祖如,隋任晋州襄陵县令。”

冀氏县 后魏置冀氏郡,领冀氏、合阳二县。后齐郡废,又废合阳入焉。

(1)路去病,大业初。

《北史》卷86《路去病传》(2879): “去病后以尉迟2事。隋大业初,卒于冀氏县令。”

附考:“去病后以尉迟2事”后盖有脱文。

(2)万族

《碑林》上册开元二年《万鉴墓志》(304):“曾祖族,随任晋州冀氏令。”

杨(洪洞)县

(1)王和

《补遗》景龙三年《王?墓志》(六辑374):“曾祖和,隋任晋州洪洞县令。”

附考:《旧书》卷39《地理二》: “晋州隋临汾郡。义旗初,改为平阳郡。领临汾、襄陵、岳阳、冀氏、杨五县,其年改杨县为洪洞。” “洪洞汉杨县,至隋不改。义宁元年,改为洪洞,取县北岭名。”(1472-1473)

(2)王志

《补遗》景龙三年《王玄度墓志》(八辑338): “祖志,随任襄州司户参军,历晋州洪洞县令。”

汾西县 后魏曰临汾,并置汾西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为汾西。又有后周新城县,开皇十年省入。

张万

《补遗》开元二十七年《杨公夫人张氏墓志》(二辑521): “曾祖万,隋九门、汾西县令。”

岳阳县 后魏置,曰安泽。大业初改焉。

李孝友

《补遗》证圣元年《李难墓志》(五辑220):“曾祖孝友,隋晋州岳阳令。”

西河郡 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统县六,户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一。

介休县 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

柳绍

《隋书》卷62《柳传》(1484):“有子绍,为介休令。”又见《北史》卷77《柳传》(2625)。

永安(孝义)县 有雀鼠谷。

(1)郭益

《补遗》垂拱四年《郭本墓志》(三辑480):“祖益,隋孝义令。”

附考:《旧书》卷39《地理二》: “汾州上隋西河郡。义旗初,依旧领隰城、介休、孝义、平遥四县…… 孝义汉中阳县,后魏曰永安。贞观元年,改为孝义。”

(1475)《新书》卷39《地理三》汾州西河郡属县: “孝义,望。本永安,贞观元年更名。”(1004)是知此“孝义”县盖唐人用当世称谓,即隋之永安县。

(2)宋买

《碑林》上册天册万岁元年《宋相墓志》(238):“祖买,随任汾州孝义令。”

平遥县 开皇十六年析置清世县,大业初废入焉。又后魏置蔚州,后周废。有鹿台山。

樊刚

《补遗》开元十二年《樊庭观墓志》(一辑109):“曾祖刚,隋汾州平遥县令。”

灵石县 开皇十年置。有介山,有靖岩山。

乐殊

《补遗》景龙三年《乐鉴虚墓志》(八辑339): “祖殊,随岐州普涧县丞、汾州灵石县令、朝散大夫、行恒州石邑县令。”

离石郡 后齐置西汾州,后周改为石州。统县五,户二万四千八十一。

修化县 后周置,曰窟胡,并置窟胡郡。开皇初郡废,后县改为修化。又后周置卢山县,大业初并入焉。有伏卢山。

何令韫

《补遗》天宝七年《何知猛墓志》(四辑456):“曾祖令韫,隋任修化县令。”

雁门郡 后周置肆州。开皇五年改为代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五,户四万二千五百二。

雁门县 旧曰广武,置雁门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雁门。大业初置雁门郡。

有关官。有长城。有头山,有夏屋山。

(1)王确,大业十三年。

《隋书》卷71《陈孝意传》(1656):“前郡丞杨长仁、雁门令王确等,并桀黠,为无赖所归,谋应武周。”见《北史》卷85《陈孝意传》(2860)。

附考:刘武周举兵作乱在大业十三年,亦即王确任雁门令之时。

(2)董嗣光

《补遗》长安四年《吉哲夫人董氏权殡记文》(千唐卷94):“祖嗣光,随雁门长。”

(3)段护

《补遗》开元十五年《段万顷墓志》(二辑469):“曾祖护,隋代州雁门县令。”

(4)姜仲迁

《唐文拾遗》卷19开元二十四年《大唐故大智禅师塔铭》(10571): “禅师讳义福,俗姓姜氏,潞国铜人。曾祖仲迁,随武陟丞、雁门令。”繁县 后魏置,并置繁郡。后周郡县并废。开皇十八年复置县。有东魏武州及吐京、齐、新安三郡,寄在城中。后齐改为北灵州,寻废。有长城、滹沱水、?水、唐山。

敬钊,仁寿中。

《隋书》卷71《敬钊传》(1642):“钊,仁寿中为繁令,甚有能名。” 又见卷71

《皇甫诞传》(1641)与《北史》卷70《皇甫诞传》(2424)。

楼烦郡 大业四年置。统县三,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七。

秀容县 旧置肆州,后齐又置平寇县。后周州徙雁门。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

郡寻废。十年废平寇县。十八年置忻州,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有程侯山、系舟山。

有岚水。

侯云

《补遗》贞观二十三年《侯云墓志》(三辑348): “君隋左亲侍,俄迁楼烦郡秀容县长。”

太原郡 后齐并州,置省,立别宫。后周置并州六府,后置总管,废六府。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十五,户十七万五千三。

晋阳(清源) (龙山) 县 后齐置,曰龙山。带太原郡。开皇初郡废,十年改县 [清]董诰:《全唐文》附陆心源:《唐文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曰晋阳,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龙山、蒙山。

(1)刘文静,大业十三年。

《旧书》卷1《高祖本纪》(2):“(大业) 十三年……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旧书》卷57《刘文静传》(2290): “隋末,为晋阳令。” 又见《新书》卷88《刘文静传》(3733): “大业末,为晋阳令。” 《新书》卷1《高祖本纪》(2):“(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新书》卷2《太宗本纪》(24):“(李世民)

又与晋阳令刘文静尤善。”

(2)孙孝敏,大业中。

《补遗》贞元六年《孙成墓志》(一辑218): “五代祖孝敏,隋大业中并州晋阳令。”又见《补遗》贞元十八年《孙婴墓志》(一辑240)、《补遗》会昌元年《孙审象墓志》(一辑325)、《补遗》大中十年《孙景商墓志》(六辑172)、《补遗》大中十一年《孙简墓志》(四辑212)。

(3)姜谟,大业末。

《补遗》贞观六年《姜3墓志》(七辑242):“(姜3)隋文受禅,授秦王右府司兵,迁长史、东阁祭酒,除博州清平县令……病免。久之,除并州晋阳县长。仍属隋政不纲,生灵涂炭……”又《旧书》卷59《姜3传》(2333): “3,大业末为晋阳长。”又见《新书》卷91《姜3传》(3791):“隋大业末,为晋阳长。”

(4)王雄

《补遗》仪凤四年《王韬墓志》(二辑272):“祖雄,隋任并州晋阳令。”

(5)王儒

《补遗》天授二年《王裕墓志》(七辑321):“父儒,隋并州晋阳县令。”

(6)王茂

《补遗》开元三年《王德墓志》(七辑354): “曾祖讳茂……隋朝通议大夫、行并州晋阳县令。”

(7)李信

《补遗》万岁通天二年《刘含章故李夫人(五娘) 墓志》(五辑232-233): “祖信,隋并州清源县令。”

附考:《隋书》卷30《地理中》太原郡: “晋阳后齐置,曰龙山。带太原郡。开皇初郡废,十年改县曰晋阳,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入焉。” (854) 《元和》卷13《河东道二》:“清源县,(原注:畿。东北至府三十九里。开元户八千五百四十一。

乡十七。元和户)本汉榆次县地, 《地理志》曰: ‘榆次有梗阳乡,魏戊邑。’ 按梗阳在今县南百二十步梗阳故城是也,自汉、晋皆为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地属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