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8547500000050

第50章 隋代令长辑存附考(下)(8)

挽郎3 魏德深、窦 诞、豆卢宽

左亲侍2 侯 云、高 瑗

衣冠子1 褚 朗

科举

甲科3 王 安、温 绰、苗 先

明经1 钱 昂

秀才1 张 伯

察举

孝廉5 杜伽那、杜文宽、裴怀节、张 护、刘 干举贤良2 郭 通、长孙仁其他前朝官35

长孙炽、刘行本、梁 毗、郎 茂、高 构、刘子翔、庾 质、辛衡卿、陆正礼、韦 瑗、王怀文、刘承康、蔡 彻、张 景、褚 贞、封德舆、杨子纲、柳 、张 载、袁崇业、姜 谟、吕 瑞、元伏和、卢文构、常丑奴、高六奇、梁 瑰、陈叔荣、萧 球、席怀素、王 衮、萧 翘、魏仁表、路去病、周法明外戚3 独孤怀恩、萧 铣、萧 瑶

举荐5 房彦谦、翟普林、房恭懿、温大有、郭 王征召2 赵 脄、张 轲从以上统计来看,隋代县令的入仕途径主要有门荫、科举、察举等几类,其所占比例略如下表:隋代县令入仕途径百分率统计表:

类别人数总人数百分率

门荫6 63 9.52%

科举5 63 7.93%

察举7 63 11.11%

前朝官35 63 55.55%

外戚3 63 4.76%

举荐5 63 7.93%

征召2 63 3.17%

由此统计数字可知隋代县令入仕途径具有以下特点:1县令入仕途径呈多样性,不仅有门荫(包括挽郎、左亲侍、衣冠子)、科举(包括秀才、明经、甲科)、察举(包括举贤良、孝廉),还有前朝官、外戚、举荐、征召等。之所以出现多样性特点,主要是因为县一级行政机构是封建国家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之一,县令的数量相对于其他职官而言其社会需求量较多,基层单位又是锻炼和考察官员任职能力最理想的地方,因此往往成为跨入仕途亦即所谓“解褐” 为官的一个主要路径。例如以隋大业五年有1252个县为基数,在隋代38年历史中,以每任三年一迁来计算,大约会有16276人担任过县令。倘若县令的入仕途径是单一的,那么就不可能实现隋代社会对县令的需求,就难以保证县级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行。

2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各种入仕途径所占比重也有不同。其中以前朝官入仕者为最多,占总人数的55.55%,拥有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约为:隋朝统一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取得了大一统的封建政权。而隋王朝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巩固政权和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任,这就需要大批有经验的官员来为新王朝服务,而这批官员的大部分正是在前朝任职的官员。因此,拉拢一批前朝官进入隋朝官僚机构,不但可以正常运作政府统治机制,还可获得前朝官员对隋政权的信任与效忠,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之目的。另外,这些前朝官在前代担任过官职,则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具有丰富的经验,任用这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为官,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亦可为隋代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提供保障。这也反应出县令这一群体在隋代中下层官吏中是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政治素质的。

以察举的途径入仕者,占所例举县令人数的11.11%。这说明虽然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和选拔出真正人才而试图推行科举取士,但察举入仕的途径在这一时期仍然发挥着实际作用,并且以举孝廉入仕者为多。阎步克先生在《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引言中指出:“察举制便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 在科举取士还没有成为严格成熟的选官制度以前,察举作为一种重要的选官补充方式而存在是必然的。其他入仕途径的比重依次为:门荫入仕者占9.52%,科举和举荐入仕者均占7.93%,外戚入仕者占4.76%,征召入仕者为最少,占3.17%。

2隋代县令的迁转统计

对于官员来说,迁转是不可避免的,县令也不例外。那么隋代县令的迁转情况如何?从所得隋代令长辑存数据中,谨将其中记载有县令迁转的史料予以整理分类,并分:从迁入和迁出两方面管窥一斑。

A、隋代县令迁入职官统计

所谓迁入职官就是指在第一次做所谓“治民长吏” 的县令之前所担任的官职。那么隋代县令的来源是什么呢?哪些官职最容易迁为县令呢?现将65位隋代县令迁入职官(含1位由雍州司马贬为銩稨县令者高构)统计情况表解如下:隋代县令迁入职官统计表机构迁入职官人数姓    名

县级县丞6 郭 通、刘 政、王君素、张 馞、乐 殊、白仵贵州级司功6 薛 孺、王 璇、常 亮、赵 才、杜鱼石、萧 翘司户4 魏德深、刘林甫、王 志、杜伽那司兵3 杜文宽、杨 彦、卢文构

主簿3 崔长先、苗 先、李 勖

行参军2 王 伽、彭师德

司录参军1 郎 茂

司马1 柳

录事参军1 房彦谦

机构迁入职官人数姓    名

西曹掾1 成嘉祥

记室1 卢宝素

司仓1 曹海凝

司士1 封 仲

京师雍州司马1 高 构(由雍州司马坐事左转銩稨县令)

雍州司户1 范 昌

长安县尉1 刘 景

洛阳县尉1 郑孝立

东都书佐1 祖君彦

尚书省虞部员外侍郎1 岑之象

门下省给事郎2 索天洛、崔 登

奉朝请2 庾 质、辛衡卿

谏议大夫1 长孙炽

内史省通事舍人1 长孙仁

内史舍人1 刘承康

秘书省校书郎1 李德饶

殿内省殿内直长1 杨 积

御史台治书侍御史1 梁 毗

侍御史1 刘子翊

殿中侍御史1 李伟节

司隶台司隶从事2 郑 才、张 护

太常寺太常丞1 李德

太仆寺太仆丞1 裴怀节

典牧署丞1 王 安

司农寺上林署令1 齐士干

东宫官东宫通事舍人1 柳 凯

太子舍人1 王 裕

王府记室(参军) 3 王仁恭、刘 干、陈 宝参军1 王怀文掾1 卢赤松

东阁祭酒1 姜 谟

典 1 柳 逊

王国侍郎1 戴 集

从上表似乎很难直接看出隋代县令的迁入情况,故笔者又以地方、五省、三台、九寺、东宫官、王府等机构为类进行二次划分,表解如下:迁入机构迁入人数总人数百分比地方36 65 55.38%

五省10 65 15.38%

三台5 65 7.69%

九寺4 65 6.15%

东宫官2 65 3.08%

王府8 65 12.31%

通过上表的统计可以看出隋代县令的迁入职官具有以下特点:1县令的迁入职官来自地方、五省、三台、九寺、东宫官、王府等机构。县令迁入职官的来源具有广泛性,基本包括了各类重要的政府机构。

2县令的迁入职官以地方行政机构的职官为主,占到55.38%,达到一半以上。

那么隋代县令的迁入职官又是来自地方的那些机构呢?兹再将隋代自地方机构迁入县令的36人细作整理如下:隋代自地方机构迁入县令统计表

迁入机构迁入人数总人数百分比

州郡级25 36 69.44%

县级6 36 16.67%

京师5 36 13.88%

从上述统计可见,在隋代,由地方行政机构迁入县令者有以下特点:1由州郡级行政机构迁入县令的职官最多,占69.44%。

2由县级行政机构迁入县令的职官次之,占26.67%。且在县级机构中全部是由县丞迁入县令的,可见在县级行政机构中县丞是最容易迁入县令的官职。

3由京师所在行政机构迁入县令的职官最少,占13.88%。

由此可知,从地方行政机构迁入县令的官员主要以州郡级行政机构的职官最多,那么州郡级行政机构中又是以什么职官最容易迁入县令这一职官呢?

隋代自州郡级机构迁入县令统计表

级别官职人数总人数百分比

州郡级

司功6 25 24%

司户4 25 16%

司兵3 25 12%

主簿3 25 12%

行参军2 25 8%

司录参军1 25 4%

司马1 25 4%

录事参军1 25 4%

西曹掾1 25 4%

记室1 25 4%

司仓1 25 4%

司士1 25 4%

可见,隋代从州郡级行政机构迁入县令的职官具有以下特点;1由州郡司功迁入的最多,占24%。

2由司户迁入的次之,占16%。

3由司兵、主簿迁入的均占12%,由行参军迁入的占8%,由司录参军、司马、录事参军、西曹掾、记室、司仓、司士迁入的均占4%。

综上所述,从机构类别上说,隋代县令迁入机构几乎包括了各类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说明县令的来源既有广泛性,又有特殊性———即隋代县令主要是由州郡级行政机构的职官迁入的。

从职官类别角度上看,隋代县令的迁入职官包括了各个机构的多种职官,同样具有广泛性。但具体到职官上,则是以县级机构的县丞和州郡级机构的司功为主要迁入职官。主要是因为县丞(除京县以外品阶多在八、九品之间) 作为县令(除京县以外品阶多在六、七品之间)的辅佐,作为县令之贰,长期全面参与(必要时代行县令职权)并熟悉县一级行政机构的各项事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让他们来担任县令是十分合适的。而州郡司功(下州郡不设,品阶在七、八品之间) 作为州郡长官的僚佐,为六曹之首,是辅助州郡长官具体执掌官吏考课(包括对县级官员的选任和监察)及假使、祭祀、礼乐、祥祯、佛道、学校、表疏、书启、医药、卜筮、陈设、丧葬等要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其直接操控人事而具有上下贯通的能力和十分熟悉州县地方基层的公务情况,这批人担任县令应能够胜任并顺利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因而也就成为县令迁入的又一重要职官。

B、隋代县令的迁出职官统计

作为县级行政长官的县令,在一任期满之后将会迁向什么机构?担任什么官职呢?

谨将60位任县令后可以明确第一次迁转去向者为整理对象,试做表解分析。

隋代县令迁出职官统计表

机构迁出职官人数姓名

县级县令18

刘 旷、敬 钊、魏德深、卢赤松、韦 瑗、辛衡卿、王 璇、宋 顺、韦仁基、温 绰、张 护、乐 殊、崔 登、梁 寂、卢文构、白仵贵、萧 翘、王 安州(郡)

司马8 房彦谦、房恭懿、敬 肃、庾 质、杨仁方、郭 敬、魏 裕、王 乐丞5 杨善会、张允济、公孙善政、郑贽道、齐士干长史4 郎 茂、杨 彦、武奉四、薛 毅太守2 冯 盎、陈 察

掾1 薛 孺

赞治1 羊 本

司功参军事1 张 轲

从事1 李 辱

京师雍州司马2 高 构(贬于雍州司马而再官复原职)、崔至仁雍州赞治1 梁 毗尚书省尚书比部郎中1 崔长先

门下省右常平监1 长孙炽

奉朝请1 梁 瑰

内史省内史舍人1 马 衮

御史台侍御史2 李伟节、裴怀节

大理寺大理正1 刘子翊

大理司直1 崔世立

将作监将作监丞1 孟公行

都水监都水少监1 苏世长

东宫官太子学士1 庾 俭

十二卫府车骑将军2 王仁恭、阳 才

武贲中郎将1 杜伽那

殿中司马督1 袁 刚

万金府郎将1 元虔盖

据上表,不妨再以地方、五省、三台、九寺、五监、东宫官、十二卫府等机构为类进行二次划分,表解如下:隋县令迁出职官机构统计表

迁出机构迁出人数总人数百分比

地方44 60 73.33%

五省4 60 6.67%

三台2 60 3.33%

九寺2 60 3.33%

五监2 60 3.33%

东宫官1 60 1.67%

十二卫府5 60 8.33%

由上表可知,隋代县令第一次迁出机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迁出机构有地方、五省、三台、九寺、五监、东宫官和十二卫府。说明县令的迁出机构范围较广,几乎包含各类重要政府机构,具有广泛性。

二是县令迁出后所任官职以地方行政机构最多,占总人数的73.33%。

三是迁出任十二卫府职官的次之,占8.33%。迁向五省机构职官者占6.67%,三台、九寺、五监均为3.33%,东宫官最少,占1.67%。

隋代县令第一次迁出主要是迁向地方行政机构,而具体迁向哪一级行政机构,试看下表统计:隋代县令迁出地方机构统计表

机构人数总人数百分比

县级18 44 40.91%

州郡23 44 54.54%

京师3 44 6.81%

可见,隋代县令迁向地方行政机构具有如下特点:1迁向州郡级行政机构任职者最多,占54.54%。

2迁向县级行政机构任职者次之,占40.91%。

3迁向京师所在地方行政机构者最少,仅占6.81%。

而对于隋代县令迁向州郡级行政机构所担任的具体职务亦如下表所示:隋代县令迁出州级职官统计表

级别迁出职官人数总人数百分比

州郡级

司马8 23 34.78%

丞5 23 21.74%

长史4 23 17.39%

太守2 23 8.69%

掾1 23 4.34%

赞治1 23 4.34%

司功参军事1 23 4.34%

从事1 23 4.34%

据此可知,隋代县令迁向州郡级行政机构任职,具有以下特点:1县令迁向州郡级行政机构主要担任司马、丞、长史、太守、掾、赞治、司功参军事、从事等职官。

2任司马者最多,占总人数的34.78%。

3任丞者次之,占21.74%。其他依次为:任长史者,占17.39%;任太守者,占8.69%;任掾、赞治、司功参军事、从事者最少,各占4.34%。

综合以上的统计表格及百分比率,可以看出,隋代县令迁出机构比较广泛,但主要是迁向州郡级和县级行政机构,具体到官职上,则主要是担任县级行政机构的县令,也就是说隋代县令第一次迁转去向仍然主要是县令。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县令有一定的任期,隋“县令,三年一迁”,且“经任者,不得重居之”,再加之对治理县政事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由此县令迁向彼县令成为隋代县令第一次迁出的主要途径。

如上各类统计分析,毕竟还不能揭示更深层的问题,但依据上述数据或可为中古官制特:是县令一级官职的深广与细微研究起到基础的史料支持作用。

3本文所得县令及相关郡县数据表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