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柳传志的领导智慧
8551900000036

第36章 后记 在路上

几天前,看到老朋友发的一篇微博:“大半年来不过四个字——春去秋来。”淡定如斯,令人称羡。

南国之秋,夜凉如水。重新检阅完手头这本书稿,临到写后记的时候,一种“秋后算账”的况味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自己这大半年来的所作所为,经历了春季的喧哗与骚动,夏天的暴雨与台风,转眼已是云淡风轻,秋高气爽,虽然称不上春华秋实,至少也没有虚度光阴,感觉还算踏实。

本书的第一作者林军,数月前曾经给我发过这样一条短信:“时间真是比剃须刀还快啊!”再想起他那颇具艺术家风范且生命力极度旺盛的胡子,窃以为,他除了能把中国互联网史写得那般火热沸腾,荡气回肠,似乎还有写诗的天赋,看来以后得多建议他有事没事写两句才行。

作为我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师长、工作中的领导,尽管我们不时会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是在工作上,林军的用心和勤奋的确让我获益良多。当他于年后邀请我一起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因为担心自己不足以胜任,所以起初是有些犹豫的。不过,他通过不断地鼓励,并且反复强调说明写作这本书的意义,终于让我鼓起勇气接受了这项挑战。

我们一起讨论定下整本书的框架,安排写作计划,分配写作任务。之后,我一边开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一边开始部分案例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不知不觉地把林军本人当成了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他对领导力五大实践的身体力行让我对领导力的认知变得更加直观、清晰和深刻。

在我看来,他邀请我一起努力来写一本好书,这就是共启愿景;他对我充分信任,让我围绕主题放开思路去写,这就是使众人行;当发现框架出现问题时,他果断更改完善,甚至不惜推倒重来,这就是挑战现状;当我在某个时期陷入写作瓶颈,他总能及时给予开导和鼓舞,这就是激励人心;尽管他每天的工作量要比我多很多倍,但是他却能保质保量地写好每一个案例,这就是以身作则。

在写作那些能体现柳传志领导智慧的相关案例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林军与柳传志进行对比分析,这么做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证明林军和柳传志一样卓越,而是通过他们那些相似的行为来印证领导力学说,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我得出了一个粗浅的结论: 领导者千差万别,领导力殊途同归。

于是,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不仅从众多领导力大师那里学习和吸取了各种理论养分,也从柳传志和林军身上体会了领导的精髓。

领导力专家拉姆·查兰在《KnowHow卓越领导者的8项技能》中明确指出: 伟大的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炼就的。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和反思,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作为“教父级”的企业家,柳传志已经是国内公认的卓越领导者代表,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与杰克·韦尔奇那样的全球商业领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林军立志做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研究者和写作者,他的《沸腾十五年》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部信史,他本人也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校长”,与柳传志相比,他也许还不够卓越,但已经足够优秀;而我作为财经写作的新兵,当好追随者无疑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还在路上。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凌志军先生的《联想风云》,陈惠湘先生的《联想为什么》,迟宇宙先生的《联想局》、《柳传志说: 做正确的事》,李国刚、许明华两位先生的《联想并购以后》,杨壮先生的《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刘澜先生的《领导力沉思录》等书籍,以及沃伦·本尼斯、吉姆·柯林斯、彼得·圣吉等众多西方领导力大师们的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要特别感谢柳传志先生,他所开创的联想大业,不仅捍卫了民族工业的光荣与梦想,他本人也为中国式领导提供了一个典范,衷心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多出现联想这样的企业和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感谢林军先生,他的风趣感和方法论,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两方面都收获了很多快乐;感谢蓝狮子的王留全,没有他的悉心督促和帮助,这本书的出版可能会遥遥无期;感谢我的女朋友黄银菊,在我疲累的时候,她的照顾总是无微不至,有时哪怕是QQ上一个拥抱的表情,也能让我立刻心生温暖,恢复元气。

最后,要感谢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携手并行。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