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映像川藏
8562400000023

第23章 千寻之旅(5)

大渡河大峡谷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与金口河区、雅安地区汉源县接壤部位,主要景区在甘洛县境内的乌史大桥乡,总面积500余平方公里。大渡河大峡谷是2001年12月经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定名为“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大渡河峡谷东西(东起尖山顶山脉,西至蓑衣岭山脉)宽17公里,南北(南起汉源县乌斯河,北至乐山市金口河)长26公里,谷底宽一般70至200米,局部小于50米。从海拔3225米的毛壳山一泻直下海拔550米的白熊沟,落差达2675米,比世界第一大峡谷2133米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542米,长江三峡也不过才1000多米深。老苍沟出口段600米长的峡谷,两边刀切斧砍般的山崖绝壁高达200多米,而谷宽仅20多米,最窄处近10余米,在谷底“坐井观天”,只能见到窄窄的“一线天”。大渡河大峡谷地区还是世界上高山温带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00年前就曾引起前来探险的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的极大兴趣;大瓦山位于大峡谷北岸,与峨眉山、瓦屋山呈三足鼎立之势,它是一座海拔3222米的绝壁围绕的平项孤山,山顶平台面积约1.6平方公里,四周的绝壁高差可达800-1000米,远望如突兀而起的空中楼阁,景象奇异。1878年美国探险家贝伯尔登上大瓦山后,将其称之为“世界上最具魔力的天然公园”。像大瓦山这样高海拔的平顶高山在国内绝无仅有,世界上也只有委内瑞拉的平顶高山可以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

峡谷中的成昆铁路

被联合国授予特别奖的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艺术品,它浓缩了中国在险峻山区修建一条铁路干线的伟大创举。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此断裂带系大峡谷冲刷切割出的前震旦系峨边群至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的超厚完美地质剖面,宛如一部“地质天书”,记录了10多亿年来地壳神秘演化的历史。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修路禁区”。而成昆铁路的修筑,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山区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成功的范例,堪称世界铁路史上的辉煌奇迹。

关村坝火车站便修建在这地质大断裂带的山洞中,成为了中国铁路史上最具有独特韵味的唯一的洞中火车站。据悉,关村坝车站是1969年开通的,共有3股道,一二道在外,第3股道在隧道内;若列车经过第3道,值班员都要进隧道内接发列车。据说当时修建火车站的时候,因为大峡谷的独特地质因素,始终找不到一块较大的坝子建造,最后不得不开凿洞穴,形成了洞中火车站的奇景。除了成昆铁路,沿峡谷还有乌斯河到金口河的公路,这些公路大多也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

在峡谷中蛇行而上,路窄而险。峡谷中时常有塌方,偶尔有落石滑下,人们得小心地行走。大渡河大峡谷2600余米的谷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深切感”。悬崖绝壁的陡峭让人匪夷所思,当地人形容说是:“猴子都要摔死的地方”。其实这些形容并不恰当,因为那些崖连猴子也爬不上去。悬崖上的石头层层叠叠,许多地方甚至是垂直的,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宛如一部一页页翻开的“地质天书”,神秘而古老地记录着大峡谷10亿年的演化历史。大渡河独特的地质结构,必然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成昆铁路的穿行在这里造就了世界交通建造史上的奇观。峡谷内平地很少,所以隧道特别多,许多地方甚至看不见火车轨道。急驰而过的火车只是偶尔露一下面又钻进了洞里,就如同蚯蚓般出来透口气又钻回了地里。

若在峡谷中隧道中穿行时,列车从行人的身后呼啸而来之前,列车挤过来的风将行人向前推。列车一开过,更大的风将行人向前面拽,稍有不慎,便会跌入两根钢轨中间的道心中。

其实,20世纪60年代修建成昆铁路中,铁路建设者们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胜景。1964年,筑路勇士们建造了一座连接大峡谷中部老苍沟两岸隧道的“一线天”铁路石拱桥,桥长54米,比此前世界上最长的法国铁路石拱桥还长14米,成了世界铁路大跨空腹石拱桥之最。在“一线天”和乌斯河火车站之间,瀑布沟与大渡河交汇处,筑路勇士们从沟谷建造了两根达50多米的“天柱”,承载70多米长的悬空铁路从上连接两头的隧道。“天柱”旁高耸入云的崖体,上书“天下第一柱”。

峡谷中的绝壁人家

古路村位于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是个500多人的彝族村落。一直以来,他们依靠双手,顺着几乎垂直的陡岩和树藤与外界保持着往来。

据当地人说,他们的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徙到了这深谷绝壁之上。祖祖辈辈都生活这里,已经不知有多少代了。

古路村的人要到外边去,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从悬崖下到大渡河边。其实那不是路,陡峭之处是用木棍结成的梯子,连木梯也不能搭建的地方则用藤绳。从前,当地人下山,都是从山里采来像锄把粗的野藤子,把它拴在上面的树桩上,拉着野藤子往下移,而且身上还要背上几十、百把斤的山货,是背到山下用于换盐、布的。稍不留神,就会坠入陡崖,死无葬身之地。

据当地人称,从成昆铁路“一线天”桥往崖上爬,就能到以前的“天梯”。要爬上近百米几乎垂直的天梯,人不能回头看脚下,看了就会感到头晕目眩,极易掉落谷底。爬上了天梯,前面的山崖更陡,是上千年来当地群众在崖上踩出来的小路,只有二三十厘米宽,站在这里往下望,大渡河成了根细线,石头丢下去要一分多钟才能落底。因此,天梯上村民养的家畜和种的玉米、洋芋只有留给自己吃。

也有人称,古路村快到山顶了,大渡河大峡谷两岸高山夹峙,大风常年累月地狠刮猛吹,因此古路村村民吃饭都关着门,不是害怕别人来“蹭”饭,而是手里拿着的玉米馍可能被风吹落到1000多米深的山谷里去。

沿着宽仅1米的“骡马道”往上爬,脚下的碎石不停滚落,很久才传来落地的声音。从山上往下看,火车小得像蜈蚣从脚下爬过。转过一个山坳,坐落在山崖上的古路村6组村民房屋如同火柴盒般大小。

据说,古路村的小猪大多是从山下买回来的,但喂肥了只得自己吃,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把肥猪背下山。有的公牛,因为没有母牛配种而终老。从外地远嫁过来的媳妇,有的一直到死,也再没有回过娘家。即便是男人们,下山的机会也极少。

直到20世纪60年代修筑成昆铁路时,铁路工程队看到他们就像猴子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用钢板在“一线天”处焊起了一道道钢梯子,古路村的人才结束了在树藤上“荡秋千”往来的历史。2003年,政府出钱,村民出力,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路来,几十厘米宽的路,当地人叫它“大路”,外来人称为骡马道。

当地的小孩们最喜欢到山下去看火车。山下的火车站离这里不远,成昆铁路甚至就在他们家地下的隧道中穿过,虽然常常听到火车的汽笛声,但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火车。不仅是孩子们没有见过火车,就在骡马道没有修通以前,好多畏于险途的妇女和老人也从来没有见过火车。因此,看火车就成了孩子们的最大心愿。

峡谷中的美丽仙境

美丽仙境位于峡谷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北端的甘洛县乌史大桥乡。该乡所辖7个彝族村被4条深沟自然分开,7个彝族村寨依傍在大渡河岸峭壁上,布依、田坪、二坪3个村庄在大峡谷范围内,所有村落依山傍水,并临近原始森林,山顶与峨边县的黑竹沟自然风景区相连。村落与村落之间沟深山险,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常常是从早走到晚,有的相距仅有30米,却也要走大半天时间才能到达。

走进村落,峡谷中的一切雄奇的景象突然不见了,进入视野的是无数奇丽的山石,山石间掩映着丛丛簇簇的各色林木,一下子就把人的全部感觉换了。这种神奇的山川实在是造物主使着性子雕刻出来的千古奇迹。水也来凑热闹,不知从哪儿跑出来的,这儿一个溪涧,那儿一道瀑布,贴着山石幽幽地流,欢快地溅。几乎每一滴水都是清澈甜凉的,给整个山谷带来一种不见风的凉爽。有了水声,便引来虫叫,引来鸟鸣,各种声腔调门此起彼伏,有一声,没一声,弹奏出一曲曲原声态的乐曲。

来到布依、田坪、二坪3村相隔的深不见溪水的洛莫阿莫沟对岸,田坪、二坪两个村就在若隐若现的山崖上。通往田坪、二坪两个村的路是峭壁上凿出来的,仅仅能容一个人行走,稍不留神就会摔下峭壁。田坪、二坪是因大峡谷里唯一的3个连绵台地而得名,称为田坪、二坪、三坪,每个台地的峭壁高差600米到900米,第一个台地田坪在大渡河600多米高的峭壁上,田坪、二坪海拔低有人居住,自然形成两个村落,三坪面积最大却由于海拔高于2800米,是个天然草场。

布依、田坪、二坪由于沟壑纵横,村民来往极为不便,村民交流受到地理限制,村民之间自然形成用歌声交流感情。同时,也是生存的需要,由于在峭壁上砍柴、放牧、劳动,难免不碰动石块打伤峭壁下的行人或者劳动的村民,这时唱歌也提醒峭壁上下的人,上方的别把石块碰动,峭壁下的人你要注意安全。这样,峭壁上下就经常有歌声飞出。他们休憩时,朋友或者家人坐在一块,除了聊天就没有话说了,这时他们哼出小调自然又活跃了气氛。姑娘小伙相识,也采取用歌声表情达意,在歌声中选择心上人。这样,即使被拒绝也不伤情面。由于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风气,他们擅长用歌声表达思想,他们的歌声优美,衣着也很特殊,有蒙古族服饰的特色,也有浓郁的彝族韵味。

穿过田坪、走过二坪,跋上三坪,到达大渡河大峡谷第3个平台,浮云在脚下的大峡谷里飘逸,若隐若现的大渡河这时却给人以静的感觉,眼前的草坪在各色艳丽鲜花点缀下格外美丽。

峡谷人家的女子服饰色彩没有凉山大多数地区彝族通常用的红、黄、蓝、黑图案,也没有大块的连续纹样,而是采用浅色底上绣花或绣小碎花的图案,男子的长衫总要束在腰上……大渡河峡谷崖险峰多的地质结构,使得这里的村寨或是人家居住在悬崖上下,由此产生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正是这些独特的风情让大渡河绚丽而更有灵气,形成大渡河魅力的人文景观。总之,厚重的地质历史、神秘的景观令人惊叹。绝壁上下、沟壑内奇景、奇石、奇花异草构成大峡谷绝美风景。

《百年孤寂的白鹿上书院》

在成都西北方向的彭州白鹿镇,有一所历经百年沧桑的天主教神哲学院——“圣母领报修院”,简称“领报修院”,当地人称“白鹿上书院”。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耸的白色法式礼拜堂,雕花的扶栏,圆拱形的窗棂,弧形的台阶,都散发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让人感叹,让人遐思。这是一座整个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欧洲中世纪风格建筑,至今仍深藏在深山老林之中。2006年正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路上的白鹿上书院

据《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1860年,成都天主教徒洪广化来白鹿时结识了咸丰初年由广汉迁至白鹿的朱元璋后裔朱益淳,并与之洽谈把白鹿作为传教基地的事宜。1865年,他购买院宅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后在白鹿河对岸又修建了一座“备修院”。光绪九年(公元1884年),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兰到白鹿重修备修院,落成后定名为“无玷书院”(俗称“下书院”),其后又在白鹿河源头的三河店修建了一所经堂。1895年动工兴建“中修院”,1908年竣工,历时13年,定名“领报修院”(俗称“上书院”)。1932年,中修院改为神哲学院。自此,彭州白鹿镇的天主教堂成为培养全川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传教士的大学。

据有关资料介绍,修建“领报修院”时,大理石、木料和教堂彩色玻璃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整个工程动用民工近千人,历时13年(公元1895—1908年)。“领报修院”修建在学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建筑中西合璧,既具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特征,又兼有中式四合院式的结构。主楼南北长约120米,进深约16米,共3层,每层16间,层高约5米,置内外走廊,底层为贮藏室,进正门,穿过20多米宽、12米长的门厅,是一个约60米宽、22米长的天井。天井正面即为其主体建筑——高大挺拔的西式古典风格礼拜堂。礼拜堂钟楼约12米高、9米宽,共4层。钟楼两边原有合围的人字形侧堂,1934年遭泥石流毁损。

“领报修院”当年曾是培养西南高级神职人员的教会大学——神哲学院所在地,最盛时云集着西南上百名高级神职学者。根据《中国天主教区人数统计表》,1931年,仅白鹿本堂区就有教徒1438人。在这些数字背景下,白鹿上书院的宏大建筑变得如此地合情合理。

偏僻之地的奇妙建筑

白鹿上书院坐西向东,修建在学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四周9座山峰呈弧形排列,老百姓称其为“九龙归位”。书院四周群峰拱卫,前有白鹿河蜿蜒而过,青山绿水,风水极佳。远观,青山环抱之中,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显示出书院别具一格的西式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