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映像川藏
8562400000026

第26章 千寻之旅(8)

随后我们驱车到达了三联镇,也就是牟尼沟景区入口。三联镇由曾卡、石嘴、土官寨三个藏族村寨得名,地处扎嘎峡谷、翡翠矿泉、野鸭湖和二道海之间,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是几处景区的中转站。从安宏至三联镇14公里。汽车进入景区后还可以行驶1.5公里,在扎嘎峡谷中穿行至公路尽头。下车在扎嘎峡谷的栈道上步行15分钟,便到了壶穴群(又叫环形池瀑)高低错落,呈阶梯形层层铺向峡谷尽头。人在谷底穿行,水自钙化堆积的暗褐色扇状池堤上层层溢出,那跌宕、跳跃、转折、滑动的水声,似乎在向游人们述说那亘古不息的爱情歌谣。继续在栈道上步行15分钟,便来到了享有“中华第一固体钙化大瀑布”美誉的扎嘎瀑布。扎嘎瀑布起点海拔3270米,瀑高104米,宽35米,夏秋最大流量23米/秒。扎嘎瀑布的水流是由上游更高的台地上聚为湖泊,湖水从顶端平台流出,经三级乳白色台阶跌宕而下,冲击于钙化石壁,形成宏阔的瀑幅,中途露出的石笋迎头撞去,掀起漫天的水花彩雾,巨音在林间传播回荡,声闻10里,如战鼓擂动,万马奔腾。扎嘎瀑布藏语称“嘎其峡”,意为白岩上的激流。牟尼沟的相关景点还有:牟尼后寺、古化石、野鸭湖、月亮湖、石林等。

我们拍摄完牟尼沟,便向二道海而去。三联镇至两河口(二道海景区入口处)16公里。

我们一到达二道海景区,几位马帮便围上来。与马帮交谈得知,此处离二道海2.5公里,往返5公里,租马在二道海景区游玩一圈每匹马40-60元。由于距离不是很远,大家决定步行上去。我们在林中穿行,此处的许多小海子已经干涸。景区除我们一行5人外,没有一位游客。步行30多分钟,我们便到了景区内最大的湖泊二道海。进入视野的二道海湖水澄澈湛蓝,幽深莫测;湖面平静安详,大气恢宏。在二道海的东南上游,则是钙化塌陷的悬崖峭壁,参天的松柏齐刷刷地挺立在崖畔,于东南的海面布下蓊郁浓重的墨绿色的暗影,仿佛碧绿的翡翠上面锈渍的黛色瑕斑。而西南方的崖壁更为壮观,在残垣断壁的塌陷层中间形成了一个数十米深的长方形湖中之湖,危壁上的天然摩崖造像生动逼真,无数根粗壮的轮廓分明的石笋自水底拔起,争相向上,颇为雄壮。如果说九寨沟是以堰塞湖为主,钙化地表堆积是黄龙的特点,而二道海则是以钙化水流溶蚀的向下塌陷的高原溶陷湖为主,而这些湖泊又相互渗透勾连,形成了从地面到地下彼此沟通串连,奇妙无比的迷宫。拍摄完二道海,我们继续向人参湖、犀牛湖、百花湖前进。沿途的景致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快门响过不停。倒在湖中的古树巨干及各类植物的枝叶残骸,由于钙化活动的籽晶作用,在明净的湖底形成深蓝、暗紫、浅绿等无限丰富的色调与珊瑚状、山石状、雪花状等状貌不一的图案;同时,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的亮丽倒影,以及夕阳斜照,湖水显得更加柔和,此景谋杀了我们数码相机很多内存。在这儿,森林、湖泊、激流、温泉、草甸、地衣、苔藓、怪石、洞穴、山泉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奇妙的山水画卷,幽静闲适的世外桃园。二道海的相关景点还有:头道海、天鹅湖、珍珠泉、五座海等。

当阳光终于被面前的大山隔离后,我们意犹未尽地收拾行头告别二道海,向松潘进发。

夜幕降临,我们顺利到达松潘县城。

古城松潘浮世绘

星期六一早,叫上付师傅一起开车到县城拍古城墙,走出宾馆,一阵寒意袭来。一问服务员才知松潘近段时间晚上均是零下几度。我们急回房间加衣。钻进汽车,车窗玻璃内外均是厚厚的一层冰。我们找服务员要来一瓶开水,将毛巾打湿,迅速擦拭,反复几次后,终将冻冰清理干净。在松州城门边,我们各自找好拍摄点,支好脚架,耐心等待日出。此时,月亮还在古城墙上空高高挂起。6∶50,太阳终于从大山那边缓缓升起,阳光映照在古城墙后的山坡上,照亮了山坡上的古寺和村寨,而古城墙的城门洞内,三三两两的行人和人力三轮车正缓慢地穿行。此时正是拍摄的好时机,大家的快门便响过不停。当阳光洒满古城墙时,大家便各自收拾行头在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小巷东窜西窜。在县城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来来往往的人力三轮车和戴草帽的三轮车夫。人力三轮车是松潘县城的一道风暴,时常在我的镜头中晃动。透过镜头,在街道上熙来攘往中涌动的是蹬三轮的汉人和卖手工艺品的藏人;背大包小包穿鲜艳衣服多种肤色的旅行者和探险者;虔诚的、转经的、朝拜的信徒;目不暇接的藏羌民族服式;以及那些粗糙厚重的墙;画着美丽图案的门窗;红、绿、黄、白相间随风张扬的经幡;绘刻精美的玛尼石刻;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使我们唯一能感受和想到的就是一幅川西高原的浮世绘。

大家快速吃完早饭,驱车向川主寺进发。汽车驶出县城7公里左右,便到了扎西雍中寺。汽车靠公路边停下,我们便向半山腰上的寺庙爬去。此寺庙很小。几位小和尚见我们一行,便纷纷围上来,好奇地盯着我们的照相机和三脚架。我们的一位同行将照相机挂在了一小和尚的脖子上,小和尚好奇地端着照相机东瞅西瞅,其他几位小和尚在旁边偷偷地笑,我急忙抓拍了几个镜头。远处一位老和尚远远地看着我们。我对着他抢拍了一张,再拍第二张时,老和尚便转身离去了。告别扎西雍中寺,汽车继续前行10公里,便到了川主寺镇。

川主寺镇是旅游者和探险者的聚集地。许多自助旅行者均在此租马或步行去岷山主峰雪宝鼎(海拔5588米)。此镇距离“人间瑶池”黄龙56公里,距离“童话世界”九寨沟90多公里。川主寺镇是阿坝的第一大镇,镇上宾馆、旅店众多。镇上新建的川主寺庙,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和虔诚朝拜的信徒,以及当地的转经人。

汽车驶出川主寺镇15公里左右,便到了著名的小西天尕咪寺。远远望去,尕咪寺后山上,五颜六色的经幡插满了整个山坡,颇为壮观。进入寺内,左右两边均有数十米长涂有彩画的转经廊。在一些小房内,均有数位藏族老阿妈在涂满金粉的经筒前不停地转动转经筒默念大明六字真言。在一个酥油灯长明的经堂里,征得一老和尚的同意,我拍下了他们诵经的场景,同时也拍下了金碧辉煌供佛像的经堂。在寺庙的后山坡上,蓝天白云下,一群藏族老阿妈手摇转经筒围着尕咪寺不停地转圈。这群老阿妈年龄均在60岁以上。在插满经幡的山坡小径上,老阿妈的身影使山坡变得更加生动起来。据当地人讲,每年藏历1月和4月,是转经的高潮;特别是每逢藏历马年,转山的朝圣者为最多。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所以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13圈,且最为灵验,也更能积长功德,在藏历马年4月15日(公历5月26日)斋会之日转山,其功德远胜于平日,因为这天是释迦牟尼处胎、成道、涅槃之日,那时,尕咪寺从早到晚转经的人群将络绎不绝,如潮水般涌动,诵经祈祷之声,形成阵阵巨大的轰鸣。

临近中午,我们离开尕咪寺,在返川主寺的途中,此时晴空万里。我们终于远远地看到了岷山主峰雪宝鼎。在川主寺吃完午饭,我们驱车向茂县急驶。途中,我们在靠公路的一些小村庄进行了拍摄。傍晚抵达茂县。当晚住茂县宾馆。

星期日早上一早从茂县出发,经汶川、映秀、都江堰,于12∶00到达成都。

《萝卜寨:云朵上的古羌第一城堡》

萝卜寨位于大禹的故乡——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它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半山台地,面向岷江大峡谷,背靠林盘山,山风吹过,云雾缭绕,将整个寨子隐藏在云雾中,从而,萝卜寨被人们誉为 “云朵上的古城堡”。萝卜寨最让人叹服的是寨子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个寨子布局就像一座迷宫,进入寨中犹如误撞进了玄幻无极的太空八卦阵。萝卜寨是黄泥羌寨的大型群体,被喻为人类羌族遗迹的活化石。

大禹、炎帝与羌人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朝代——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且闻名中外。史载大禹的故乡,就在汶川县绵池镇刳儿坪。《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艺文类聚》卷11与《太平御览》卷82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水经注》广柔县说:“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据众多文献记载都说大禹出生于石纽刳儿坪。绵池镇自汉至清都是古汶川县城之旧址,今镇南5公里处就是石纽山。山崖壁立,镌刻之“石纽山”3个大字至今犹存,因午后风沙特别大,俗称“飞沙关”。在海拔1600米的半山腰之平坦地就是刳儿坪。正因为如此,绵池镇保存了与“禹迹”有关的文化遗迹。

传说中的农业始祖姜姓炎帝神龙,乃为羌祖。《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羌”本为一字,姜从女,作为羌人女子之姓,羌从人,作为种族之名,据考证,在殷商甲骨文中,羌人男子称“羌”,羌人女子称“姜”。传说中的炎帝姜姓,当为远古羌人无疑。《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又称赤帝,赤即红色。羌人为世代牢记自己的祖先,每逢盛大庆典仪式,均以红色标志为吉祥物,以示永为炎黄子孙。天长地久,这种尚红习俗,逐步规范成羌族传统最高礼仪——挂红。挂红一般用红绸,2米长即可,其挂法是男左女右,从肩头斜挂至对称的肋下,然后打一小结,使之在体侧飘垂。汉族的披红戴花即源于此。

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住房均就地取材,用石块、黄泥砌成,擅长砌石墙,住房多呈方形或长方形,2至3层,底为畜圈,中间住人,顶为晒场,以独木截成锯形楼梯上下。住房中心为“锅庄”,即火塘之上置一铁或铜、石质的三足架,用于炊。火种终年不息,有“万年火”之称。锅庄上方是供奉祖先的神位,平时全家聚会、饮食、接待客人、节日歌舞以及祭祀祖先等都在锅庄的旁边进行。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为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