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霍金”王菁的成长故事
有人称他是“脑瘫博士”。
有人称他是“学术超男”。
有人说他是“中国版的霍金”。
而更多的朋友则喜欢亲切地叫他“阳光大男孩”!
无论你怎么称呼,他的目光和笑容都像露珠一样,纯净而透明。
他,就是王甦菁,在月日揭晓的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第一季度网络人物评选中,他以第二名的得票数光荣入选,成为全国网民心中的一位草根英雄。
许多网民看了王甦菁的情况介绍都是赞叹不已!
一个连说话发音都不太清楚,双腿不能直立,双手不能持物,写字和操纵鼠标全部依赖于左手的脑瘫患者,怎么能够与“最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生”画上等号呢?
王甦菁的经历,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荆棘丛生的人生路上,风雨坎坷,百折不回,攻读硕士、攻读博士,他以超乎人们想象的执着与坚韧一路攀援。岁那年,他以自学的方式高分通过国家级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成为国内年轻的工程师;年,他被全国总工会、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等五部门评为“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他还是“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年月,国际生物识别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大会博士生论坛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位该领域最具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参会,王甦菁作为国内唯一的受邀者,参加了这次令人瞩目的盛会。
面对众多好奇费解的目光,王甦菁饱含深情地说:是爱,给了我飞翔的翅膀!
王甦菁父亲王洪黎和母亲陈晓玲都在灌云县教育系统工作,王甦菁的外公外婆居住在淮安市。年月,为了迎接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一家人几经磋商,决定让陈晓玲到淮安待产。然而人生无常祸福难测,陈晓玲满怀期待地从医护人员手里接过新生儿时,同时也接过了一个令人颤栗的事实:新生儿因难产引起的“脑缺氧后遗症”成为一个脑瘫儿。
命运的恶毒魔咒怎么会偏偏降临在这个无辜的新生儿的身上呢?一位医生神色凝重地告诉王洪黎,“这个孩子可能有严重的后遗症,也许终身都有残疾,甚至是完全的痴傻!”
一时间,亲戚朋友忧虑忡忡,有人说,长痛不如短痛!可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啊!王洪黎和妻子陈晓玲毫不迟疑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全力以赴留住这个孩子!”
人生常常就是这样,一句话的承诺,需要你用一生来付出!
王甦菁说:“我的童年,很多时间都是在四处奔波中度过的。”
从妇产科出院开始,陈晓玲夫妇俩就带着王甦菁四处奔波,辗转求医。南京、上海、北京、山西……父亲王洪黎和母亲陈晓玲当时都是普通的小学教师,收入微薄,但是为了给孩子治病,即便是债台高筑也决不放弃一线希望。只要一听到治疗信息,一家三口就会立马赶过去求医问药。
为了给王甦菁积攒治病的钱,陈晓玲和王洪黎尽可能地从自己的嘴里省下每一分开支,家里买一点荤菜两人从不伸筷子,都是留给孩子增加营养。晚上,夫妻俩拉上窗帘替人家糊纸盒、缝电热毯,常常一忙就到后半夜才睡觉。陈晓玲说:“那时候接点手工活贴补家用本来就不容易,还要防止人家说闲话,就跟地下工作者差不多!”
陈晓玲自豪地说:“缝一条电热毯只有一毛五分钱,可是我一夜就赶出来条,而且质量特别好,老板说我的业务比熟练工还要熟练。别人哪里知道我的心思啊?当时我们家庭债务累累,好不容易找到一条财路,比做自家的事情还要用心,不敢有半点瑕疵哩。”
王甦菁说:“我的一生是从苦难开始的,苦涩难咽的药片,是我儿时最多的零食,头敷冰块的记忆更是刻骨铭心。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一路扶持、鼓舞和激励,我还能不能走到今天。”
转眼之间,王甦菁已经五岁了,可是他嘴不能说话,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拿东西。寸步难行的小甦菁看着小伙伴们四处奔跑嬉闹满眼羡慕,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有一次,陈晓玲陪着王甦菁看电视,王甦菁被《动物世界》里那些小动物神奇的本领深深吸引——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出来;一条蚯蚓在中间切成两段,它不但不会死去,反而能长成两条完整的蚯蚓;再看那海星就更神奇了,你就是把它撕成几块抛入海中,每一碎块会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从而长成几个完整的新海星来。
“妈妈,我要是一个小海星该有多好啊,那样我也许就能够长出两条健全的新腿来了,我就和小朋友们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地四处奔跑了!”在王甦菁的眼里,羡慕与惆怅重重交织。
陈晓玲把王甦菁紧紧地搂在自己的怀里,满怀信心地说,“孩子!只要你不怕吃苦,小海星能够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会陪着你,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好!甦菁不怕吃苦,妈妈,我一定要好好训练,我一定要站起来!”小甦菁大声地应答。
为了能够帮助王甦菁进行持续性的康复训练,陈晓玲和丈夫每天点多就起床,利用到上班之前这一段时间,扶着孩子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王甦菁摔倒了,陈晓玲总是含着眼泪鼓励他,忍着痛,继续走,一直向前!
为了锻炼王甦菁手指的灵活性,父亲王洪黎还找来五颜六色的豆粒,还有玉米和围棋子儿,他以极大的耐心趴在床上陪儿子做游戏,逗引小甦菁一个一个往小碗里捡,常常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
在王甦菁五岁那年,陈晓玲又生下一个男孩王冬菁,为了给王甦菁更大的心灵空间和更多的关爱,陈晓玲早早就给王冬菁断了奶,含泪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
持之以恒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王甦菁可以扶着墙一点一点挪动了,说话虽然口齿不清楚,却也能让你大概听懂了他的意思。年月,美国残疾人基金会的位康复专家看到王甦菁时啧啧称奇,都说即使在美国,也很少有脑瘫患者恢复得这样好。
陈晓玲夫妇俩没有因此而满足和稍稍懈怠,他们知道,王甦菁需要的不仅是体质上的康复,更需要心灵的滋润和智力上的培养。陈晓玲夫妇俩自制了一套汉字卡片,一个一个不厌其烦地教王甦菁认、读、拼、写。脑瘫使小甦菁右半身麻痹僵硬,身体很难平衡,坐在那儿身子会不由自主地摇晃。父亲王洪黎苦思冥想做了一个小小的沙袋,系在王甦菁的右腿上先帮他稳住身体,然后才能静下心来教他写字。
由于王甦菁右手不受大脑指挥,左手也很僵拙,无法像常人那样用手指握笔,他手中的铅笔用力不匀,不是划破纸张就是折断笔芯。执着的小甦菁毫不气馁,他日复一日反反复复地练习,终于闯过了握笔写字这道关。
陈晓玲夫妇都是教师,他们心里明白,小甦菁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很容易留下自卑自闭的阴影,在康复训练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阳光起来,让孩子的心灵强大起来。为此,夫妻俩郑重约定,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许退缩,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不在孩子面前叹气!俩人一定要齐心协力,给他信心,给他勇气,给他前进的动力!
陈晓玲从报纸上剪辑许多自强不息的故事,有保尔柯察金和张海迪奋斗史,有坐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传奇经历,有日本作家(天生就没有双手和双脚)乙武洋匡的成长故事……陈晓玲声情并茂地讲,王甦菁津津有味地听。陈晓玲从儿子那稚气的眸子里,看到了闪闪烁烁的亮光。
岁那年,小甦菁看到院子里同龄的小朋友都背着书包上学了,事事要强的他向父母提出了请求,“我也要去上学!”
望着说话口齿不清、双腿迈不开步子的儿子,陈晓玲和丈夫再三合计,最终决定还是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那执拗的目光给了陈晓玲莫大的勇气,她来到灌云县实验小学,流着泪水向校长恳求,让这个聪明要强的孩子入学。校长听了介绍很受感动,可是内心又颇有几分担心,就现场出了几道题目考考他。小甦菁虽然口齿不清,但是几道题目答得又快又准确,那只小手动作虽然别别扭扭,可写出的字一点也不比别的孩子差。看着眼前这个不幸却很坚强的孩子,校长毅然决定破格录取王甦菁。
王甦菁终于如愿以偿地上学了,可是许多困难却也接踵而来。王甦菁在县城实验小学读书,当时父母都还在下面乡镇小学教书,小甦菁上学放学都需要母亲接送。看着身材瘦弱的母亲天天气喘吁吁地背着自己,懂事的小甦菁心里很是不安,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求人焊了一辆三轮车,父亲手把手地教他学习骑车。
对于一个四肢有三肢不听使唤的孩子,要想驾驭三轮车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王甦菁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倔强地爬了起来,常常是身上的旧伤还没有好又添了新伤,在父母的赞扬和激励声中,小甦菁硬是坚持了下来。
苦难,磨砺了小甦菁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性格。
王甦菁说:“父母的微笑、赏识和鼓励,对于我的成长非常重要!这是我战胜苦难的力量源泉。”
岁那年,王甦菁去上海动手术。住院期间,王甦菁在电视里第一次看到了神奇无比的电脑。那是一档少儿节目,孩子们在用电脑绘画。老天!那是一种多么神奇的机器啊,只需要动动鼠标,就能够画出色彩绚丽的图画。这对于因为肢体不便而禁锢了行动的王甦菁来说,真是充满了诱惑。
小甦菁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发现的新大陆告诉了妈妈,“妈妈,我也要电脑!我也要学习画画!”
陈晓玲说,当时她还不知道电脑是什么东西,以为顶多也就是一种新的学习用具罢了。她到南京路上的商场里一打听,真是吓了一大跳。在年代中期,一台电脑两三万,对于月薪只有一百多元的乡村教师来说,那真是昂贵的奢侈品。更何况家里为孩子看病的借债还没有还哩!
“孩子,现在咱们家买不起,等钱攒够了妈妈一定帮你买!”做母亲的,万般无奈,当时也只能这样许诺了。
陈晓玲说:“对孩子许下的诺言,我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
懂事的王甦菁从此再也不提买电脑的事,而是请妈妈买一些电脑方面的书,一页一页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王甦菁说:“记得是读初三那年,父母和外婆倾其所有为我买了一台电脑,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额。”
王甦菁自豪地说:“那是我们灌云县城家庭购买的第一台电脑,后来,我们家又是全县第一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电脑,让我的梦想有了翅膀!让我有了和正常人竞争的工具。”
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电脑,王甦菁琢磨起来真是如痴如醉。
陈晓玲说:“记不清有多少个清晨,推开门,看到的是儿子和衣躺在床上,手里的书掉在床边。有时候甚至是手里握着鼠标趴在电脑桌上就睡着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甦菁用短短一年时间,自学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全部课程。
年,连云港市举办第一次微机编程大赛,多名参赛选手多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谁也没有想到,王甦菁这位重度残疾的“业余选手”,却成为名列三甲的一匹黑马。
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雨雪风霜马不停蹄,王甦菁凭借拼命三郎坚韧与执着,辛勤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在吉林大学读博的王甦菁,在导师周春光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余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了篇SCI(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年创办的引文数据库)期刊文章。同时,他还担任了个SCI期刊的审稿工作,他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王甦菁的导师周春光教授说,以王甦菁的学术能力看,“在国内青年里是非常出色的。”尽管他的身体状况不好,也做不了各类休闲运动,但王甦菁一直很乐观。
现在,王甦菁雄心勃勃地冲刺着“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瞄准目标,王甦菁信心百倍,“我要用自己浸润汗水和泪水的心灵之笔,将顶天立地的‘人’撰写在辽阔的天地之间。”
王甦菁说:“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我在用我的生命奋斗!”
王甦菁说:“我不知道山有多高,但我知道山总会有顶,我的目标就是山顶!”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王甦菁感慨良多,王甦菁说:“在求学和求职的过程中,我经常碰壁,经常遭受冷嘲热讽,但同时我也遇到了很多很多热心人,给我鼓励、信心和温暖!我的爸爸妈妈是世上最有耐心最有爱心的父母!他们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我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