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22

第22章 改变教学观念(16)

此时,吴老师还是没有作出评价,而是说:“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队伍中去。”

正方一些同学陆续站到了反方那边,最后还剩下两名正方代表坚持自己的意见。

吴老师走到这两位同学身边说:“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

生(正方):这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纸片平均分成两份,难道其中一片不是占12吗?

生(反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任意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也是占12吗?

生(正方):……师:正方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好,看来是否占12关键要看是否把圆纸片“平均分”!

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往往会产生丰富的个性化想法。对此,教师该如何评价?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延迟评价原理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所以,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应采取适当延迟评价的策略,抛砖引玉,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尽情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的目的。

上述案例中,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吴老师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辩论会。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富有竞争意味的交流过程中,逐渐理顺思路,实现意见的统一。这种立足于逐步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教师即时的直白评价有效得多。教师的延迟评价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使课堂成了个性飞扬的人文天地。

我们的教学评价就应该像吴老师那样,想方设法去点燃孩子心灵中存放的求知的“火药”,让课堂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请老师们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灵活运用“延迟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辩论,使课堂教学步入“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独特境地!

五、模糊评价,呵护探究的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而模糊评价则可以创设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探索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有各种不同的感觉、意见和争论,尤其是在对一些未知领域的探索方面难以精确评价,我们教师不妨采用模糊性评价。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

评价的模糊性并不等于武断性和盲目性。评价的模糊性主要应体现在这样一点上: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要粗化条款,在具体的评分标准上使用模糊性的语言,给学生的行为发展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健康地发展。

评价的目的不应是仅仅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应激起学生创新与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充分把握住每个学生的心理反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问,不断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最终培养创新能力。理想的评价应该是引导多于赞赏、过程多于结果、开放多于封闭、模糊多于确定,评价的语言不能以一个“好”字来定论。

请看一位王老师在《从古典走向浪漫》一课中的两则实例:

片断一:

师:听完了《第九交响曲》作品介绍,请同学谈谈你有什么体会?

甲:我体会到一股英雄的豪气,仿佛听到他向全世界宣告人类的理想,人类的力量。

乙:当我听到男声浑厚的歌唱时,我仿佛看到贝多芬伸出巨大的拳头,猛击在命运的锁链上,体会到他不畏强权的精神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

丙:庄严的合唱,我仿佛看到无数张热切渴望自由与欢乐的面孔,使人振奋,充满力量。

丁:体会到贝多芬伟大作品的宏大气魄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让人激动不已。

师(总结):贝多芬曾讲过这样一句名言:音乐应使人的精神迸发出火花。同学们能有如此体会,正是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思想精髓所在。人们常说听贝多芬作品,一百次欣赏,就有一百次感受,完整欣赏《第九交响曲》需要70多分钟,在此我只选用了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仔细体会作品有什么风格特征,并分析《欢乐颂》主题。

片断二:

欣赏完《欢乐颂》后。

师:好,听完合唱,请同学们结合浪漫主义特征,谈谈你对这部作品有何新的认识?(请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回答)生:这段音乐主题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愿望,即全世界人民团结友爱与欢乐女神共同欢唱,强调主观意识的表现与刻画。

生:这部合唱将庞大的人声与强劲的交响律动结合起来,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体现了创新性。

生:合唱中运用了席勒的诗,注重音乐与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生:这段乐章的标题叫《欢乐颂》,充分体现了它的标题性。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了新的认识,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来看,《欢乐颂》真的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清楚,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明确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教师作出模糊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因素,提出建设性意见,激发他们积极发展的因素。

六、“以人为本”,让评价过程更美丽一年级某班的一堂公开课教学已近尾声,教师用屏幕投射一组巩固题,让学生用“种”等字扩词,并说句话。

生1:农民伯伯在田里种菜。

生2:姐姐在花园里种花。

生3:哥哥在院子里种树。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掌握得真牢固!(正准备下课,冷不防,教室后面冒出一个声音——)生4: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老师却“借题发挥”)师:嘘——好孩子!可以!但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孩的头)生4:(满怀信心地)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

师:没错,想得多好!我们一起把这首歌唱出来好吗?

生:(齐)好!(师生齐唱)师:还有谁有独特的想法?

生5:毛主席在井冈山种下了革命的火种。

师: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话的?

生5:我听爸爸说的。

师:你和你爸爸都很了不起!想听听这里面的故事吗?

生:(齐)想。

老师满怀激情地介绍,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的情绪感染下,都陶醉地笑了。

上述案例中,如果老师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是以教师为核心,一味地依据自己预设的流程实施教学,面对学生的回答“种太阳”,面对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简单地回答说“不可以”,那么,学生思想的火花就会因此熄灭,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案例中的老师能够灵机一动,面对课堂上学生发生沉睡的潜能,于是学生发出了响亮的声音——“种太阳”“毛主席在井冈山种下了革命的火种”。“想得多好”、“太棒了”、“你和你爸爸都很了不起”,诸如此类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让评价的过程如同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入学生的心脾,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如此美丽的想象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评价过程应多一些人文关怀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的某个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就会体验到成功,从而会继续深入钻研,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置之不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消失殆尽。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每个问题、每种想法都不要轻言否定,而要多问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多一些人文关怀,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并科学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评价过程应多一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口头评价如案例中“想得多好”、“太棒了”、“你真了不起”,已成为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教师这看似平常的话语,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能使学生增强信心,另外,教师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也是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微笑、眼神、动作,都起着评价的作用。这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评价过程应富有启示性长期以来,老师评价概念化、形式化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居高临下,以严师之态、严厉之词评价学生的,有之;与学生缺乏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评价肤浅,缺乏个性的,有之;不是从学生个人发展出发,目光短浅,敷衍了事的,有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评价学生,富有启示性,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评价学生,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像朋友一样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富有个性化的评议提醒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另外,在评价中应努力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论是评价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把握好尺度,既不溢美,也不贬损,这样才能增强评价的感染力,使评价富有启示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真正关注着自己的成长,从而促使自己反思和改进,并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七、赏识性评价,催生学习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赏识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使成功者得到更大动力,使学生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赏识”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名师课堂上的赏识评价是承认学生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是学会给孩子翘起大拇指;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的心灵有个家;是让孩子学会用赏识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是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做人中人;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是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

新课标制订并提出了多种评价方式,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要对学生竖起大拇指,从指责“你不行”转向赞美“你真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鼓励,把学生的优点扩大化,让优点来告诉学生自己“我能行”,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张老师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一位学生说:“我闻到了玉兰花淡淡的幽香以及玉兰花叶片的香,还有它洁净、高雅的品格香,甚至我还闻到了它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团结的大家庭的香!”教师趁机搬过一把凳子,顺势把她抱上去:“请你居高临下,再说一遍,如果还想说什么请接着说,我将仔细聆听!”这一遍,学生更加激情满怀:“……要做为人们散发香气的广玉兰的花,那么就让我们做衬托广玉兰经久不败的绿叶吧,我们要支撑着它,让那花香更浓、更纯!”

教师亲自搬凳子,亲自把她抱上去,本身就是一种赞赏,教师是用动作来表示赞赏,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激发了她的情感,激起了她的再思考,使其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感悟。试想,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发言后这样说:“你的语言很简洁,感受很独特。”学生就可能不会有后面的两句话了。

赏识性的评价,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爱,一种融温存、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它可以让学生在赏识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才华,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这则案例启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