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35

第35章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12)

她第一次走上讲台,黑板上竟画着她的头像,学生们哄堂大笑,她感到很难堪。但一会儿她就冷静下来了,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她诚恳而平静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希望这个同学继续发展画画这个特长。”然后开始讲课。下课铃响了,课还没讲完,她充满惋惜地说:“可惜时间不够用了。”课后,女教师邀这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给她作画。碰到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她的处理轻松而完美。

教师难免会遇到类似的事,此时,首先要在心里提醒自己:我是人民教师,教育学生是我的责任。教师要以教师的职责迫使自己忍耐难堪的局面,压抑要发作的脾气,待心情平静下来,想好了解决的办法,再平心静气地和学生说话,事情就会处理得较好。当黑板上出现了谩骂教师的语句时,当学生顶撞教师时,当个别学生无理取闹时,请试用一下“自制——冷静——引导”的公式。

二、当学生发表与老师相反的意见时,教师应虚怀若谷,热情鼓励钱老师进行《故乡》一课公开教学,听课的老师云集满堂。他分析到《故乡》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说:“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要渲染一种气氛:荒凉、萧条、冷落。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写故乡鸟语花香,行吗?”一位学生当即举手发言:“我认为写鸟语花香也可以,只要写出人物心情的不高兴就可以了。而且这一衬托,作用就会更强烈。”钱老师和蔼可亲地笑着听完了这一相反的意见,然后充满激情地说:“对!对!你比老师高明!这种手法叫反衬,在写作上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方法,同学们脑子里有许多老师没有的东西。这样讨论讨论,的确能集思广益。”

三、当学生的看法与老师有分歧时,要冷静听取,循循善诱师生之间由于年龄、水平、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对事情的处理,对问题的认识、分析、理解等等,都不可避免地有所不同。此时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更不宜批评、指责他们,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诱导,使师生的意见趋于一致。

特级教师于漪在《记一辆纺车》的公开教学中,就顺畅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上课不久,于老师问道:“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不少学生竟异口同声说:“不喜欢。”听课的老师大为惊讶,于老师虽也感到意外,但笑着说:“不喜欢?那就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学生纷纷发言,她一一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不断问道:“还有别的原因吗?”直到耐心地听完五位学生的发言,她才说:“还有别的意见吗?没有了?同学们敢于大胆直率地发表意见,很好,这种风气要坚持、发扬……这篇是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大家没有接触过,一下子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所以会不喜欢。叙事散文有叙事散文的特点,这篇散文托物言志见精神,好些段落写得别有意味,推敲推敲,你们就会喜欢了。”

四、当学生回答不出时,请着眼于“育人”这个根本老师提了问题,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恐怕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情况了,然而,有的老师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只着眼于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课堂时间的安排,因而不自觉地流露出不满、焦躁的情绪。如果着眼于“育人”呢?他的做法就不一样了。

钱老师在《语文学习》上对比式地谈到两位老师,他们在观摩教学课上,都遇上了怯场的女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不得要领。但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态度、方法却迥然不同:一位把手一挥,说:“你坐下吧,别浪费时间了!”另一位却耐心地听她讲完,以后又点名让她回答了几个浅易的问题。后来,她居然主动举手,圆满地答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这时,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热烈鼓掌祝贺她的成功。

这种不同的做法,迥然的结果,值得老师们深思啊!第一位教师当同学答不出时,感到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时间安排,表现出厌烦和不满,而置教育对象怯场的特点、心情于不顾。而第二位教师则着眼于教育的对象,发现她怯场,不敢说话,就想方设法让她勇敢起来、变得敢说。这位教师以耐心的倾听表现出对她的尊重,以浅易问题的答出使她得到鼓舞,还以掌声肯定她的进步使之保持和发扬。教育工作者从中应该悟出: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这二者中,“育人”是根本,是教师一切言行为着眼点、出发点。

师生交流时遇到各种障碍、阻力的情况还有很多种,在此不能一一举例分析。但克服障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着眼于“育人”。抓住了这一关键,解决的办法则是灵活多样的课堂气氛自然也生动融洽了。

在分歧中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因意见相左而发生分歧,是常有的事,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我们先来看著名特级老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巧妙地进行引导)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是”,心里却很不服气,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的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了声:“不是。”

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我们再来看一位郭老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的教学片段:

生:一个孩子在夜里能钓上这条大鱼,挺不容易,人和鱼谁重要?我觉得不放这条鱼也没多大错误。

师:你能在读中体验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看的?

(教师不匆忙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一场唇舌之战)生:我在读这段之后,也有同感,本来汤姆放鱼是很不情愿的,逼他放鱼,是对他心灵上的一个打击。

生: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从课文的最后一段看,汤姆开始不愿放鱼,但从“那情景却一直铭记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耳边”这句话可见,他不但想通了,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鱼应该放。

生: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的却怎么是放掉那条大鱼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生:不。文中用了“可是”、“铭刻”这样坚定的话语,这就是说,汤姆一生难忘的是自己受到教育。

生:是的,从课文中爸爸“斩钉截铁”的话语中,可以知道汤姆爸爸的崇高品质——放掉一条大鱼,培养的却是遵章守法、诚实可信的好品质。

生:从这件事上我知道了放鱼是小事,做人是大事。我们不能凭一时的兴趣和利益而放掉诚实守信的好传统。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感悟也越来越深,现在大家认为汤姆到底应不应该放鱼?

生(齐):放——!

在前面这两个案例中,当学生在出现意见有分歧时,老师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议、辩论,让学生们的思维冲突、碰撞,迸发出绚烂的火花,促进课堂的生动活泼。

把“危机”转化为“良机”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最头疼的就是课堂“危机”。课堂上冷不丁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要么是学生调皮捣蛋,要么是外界干扰,要么是学生的思维与老师背道而驰,不仅打乱了课堂教学秩序,也使本来的好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这节课接下去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不仅可以将“危机”化险为夷,有时甚至可以将“危机”转化为“良机”,生成一堂生动有趣、质量上乘的课。

那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我们该怎样处理,才能既维护课堂的生动有趣,又能变“危机”为“良机”,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一、细心观察,预防为主偶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它也有发生先兆、出现的必然性。所以,偶发事件的发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该对偶发事件的规律加以研究,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从而达到预测和预防偶发事件的发生,把偶发事件的消极作用减少到最小限度。正如《学记》所言:“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所以,细心观察,以预防为主是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偶发事件都是由调皮学生捣乱、破坏纪律引起的,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预先对那些爱调皮捣乱的学生重点防范,严加注意。又比如一些学生爱在课堂上提出怪问题、难题,教师若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从容不迫、不乱方寸。

为了减少和避免偶发事件的发生,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以“明察秋毫”、“一叶知秋”的洞察力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迅速判断偶发事件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微杜渐,发现不良苗头,就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满怀爱心,教书育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就的奥秘所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也要以爱心为行动的准则。在处理偶发事件中能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高度负责精神,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教师从不会对偶发事件听之任之,他往往从偶发事件中探求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灵奥秘,并能抓住偶发事件这一契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位教师在讲到“相遇”应用题时,刚要请同学上台表演相遇的情境,发现两个同桌的同学在双人课桌上用粉笔画“楚河汉界”,谁的手臂过了界,就会受到对方的惩罚。她灵机一动,把这两个同学请到讲台前,让他俩相对站在两端,然后同时用不同的速度走向中间,并要求相遇时互相握手。这两个同学照样做了,教师及时地表扬了他俩的成功表演,同时也批评了先前的错误做法。这两个同学又高兴又羞愧,回到座位上就把“楚河汉界”擦掉了。所以,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时,只要满怀爱心,才能教书育人。

三、沉着冷静,尽量坚持“冷处理”

课堂上如果出现偶发事件,教师不能慌张,也不能乱发脾气,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过激的情绪,这既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师应变艺术高低的尺度。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有很多是学生在情绪激烈、头脑发热时造成的,此时他们不太考虑事情的后果和影响。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现象,硬要批评训斥学生,往往容易碰壁,有时还会给学生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相反,教师如果站在教育者的高度,运用教学机智,将“热”问题“冷”处理,化大为小,化不利为有利,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偶发事件”,使课堂教学转入正轨。

一位教师上课时,刚走进教室就见同学小王与同桌小卫同学打架,你推我拉,各不相让,班上其他同学神情都很紧张。可是这位教师却没有慌张,也没大声训斥学生,而是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已经是高中生了,有了小矛盾还不会处理?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好,我们开始上课。”随着教师的话语,同学们松了一口气,有的还轻轻地笑了。在善意的笑声中,小王松开了手,坐到座位上,小卫呢,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龙争虎斗”很快平息下来,课上得有条不紊。

四、宽严相宜、掌握分寸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和手段,都要宽严相宜、掌握分寸。因为任何方法措施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达不到或者超过这个“度”,都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教师在偶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情感的流露、措施的宽严、批评语言的措词等方面的适度都需要教师精心加以把握。所以,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中,切忌宽严偏颇。惩罚的基调高低,应与过错相适应。过严、过宽甚至溺爱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该严不严,就不能起到教育学生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正确认识;如果该宽不宽,学生就会难以接受,认为教师是“小题大作”。因此,惩罚应准确,要适度,有分寸。一般说来,对过错要判断出是故意行为、重犯,性质比较恶劣的应予以重罚;对无意行为、初犯、程度较轻的,应予以轻罚。惩罚的宽严失当,必然给课堂教学带来混乱局面和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一个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案可以有多种多样,然而,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去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这的确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不可捉摸、无规律可循的,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只是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

1.趁热加工在课堂教学中,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一位语文教师刚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上的座垫挂在天花板露在外面的电灯线上。他正想发火,却转而镇静下来,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转而在黑板上写了《由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写出的作文真实生动,那位挂座垫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承认了错误……又如,一位特级教师正在讲课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窗外飘过的柳絮所吸引,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柳絮的飞舞状态掌握“飘飘悠悠”一词的含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趁热加工”,往往能使偶发事件及时得到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印象,对日后偶发事件的产生起了震慑作用。但是,这一方法往往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迫变更原有的教学计划,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冷却处理“冷却处理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一此偶发事件给予暂时“冻结”,仍按照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最后的其他时间再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