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海洋之谜
8606300000035

第35章 海底之谜(6)

在广袤的海洋,蕴藏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这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据计算,如果把1立方千米海水中所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能提取出9.94亿吨淡水,还可生产食盐3052万吨、钾82.5万吨、镁236.9万吨、石膏244.2万吨、溴6.7万吨,以及众多碘、铀、金、银……真谓是价值连城!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区域,有人把它形象地比为一个巨大的盆子。在这个盆子里,盛着海水13.7亿立方千米,里面蕴藏的各种盐类物质总量达5亿亿吨,其中有4亿亿吨食盐。如果把这所有的盐类物质全铺在地球陆地表面上,可使地球高度增加150米。

海水中还含有极其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2600亿吨锂、1900亿吨钠、1800万亿吨镁、500万亿吨钾、95万亿吨食盐、93亿吨碘、45亿吨铀、5亿吨银、500万吨金,其中铀的储量大约是陆上的4500倍。另外,海水中还含有200万亿吨重水,是进行热核聚变的宝贵原料,它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应该了解:海水可供开发利用的化学资源,尽管总量十分巨大,但在海水中的含量却很低。比如,人们要从海水中获取1吨食盐,便要抽取并蒸发掉40吨海水;要获取1吨澳,便要抽取2万吨海水;要获取1吨铀,处理的海水便多达4亿吨。所以,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十分复杂。

目前,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从海水中提取钾、镁、碘、溴、铀等元素,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不过是小批量生产。但只要科学家一旦找到了技术上切实可行的方法,海洋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这是毫无疑问的。

为什么可以利用潮汐来发电

我们的发电厂大部分是热电厂,是用燃料使蒸汽能通过推动汽轮发电机转变成电能,供人们使用。还有少量的水电站,通过水力推动水轮发电机使水力能转变成电能。

水力发电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巨大的落差。河流比降比较大、河道有狭谷或者采用人工筑高坝都能形成大的落差,使水流产生强大的向下的冲力和水平流速。第二要有巨大的流量。光有落差没有大的流量,河流也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水能。所以落差加流量是水力资源是否丰富的主要依据。现在世界上的水电站大多建在河流的中上游峡谷地段。

河流能发电,那么海水能不能发电呢?

看上去,海水和河水并不一样。海水连成一片,没有“河床”;虽然有波动,但以水平流动为主。虽然流量大,但“落差”小。不过,能量是可以转换的,任何流体只要运动,其动能就能转化为其他能。比如风力发电,就是把风能转化为电能的。

大洋表层海水的运动永不休止,大致有3种形式:由月、日引潮力引起的激流;被盛行风推动的海流;被风或其他能所形成的波浪。它们大致呈水平状流动,能量十分巨大。但因为没有“河床”的约束,波浪和海流的利用在技术上比较困难。

现在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潮能。世界的潮能蕴藏量达10多亿千瓦,大约是近100个三峡电站的能量。潮能发电主要是利用海水巨大的水平流速产生的动能。通过筑坝,海水涨潮流和落潮流都能推动水轮发电机发电。

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海水一天中两涨两落,是半日潮。在有潮汐现象的大河河口,通常都有可能用来建设潮力发电站。

潮波推进引起的潮位升降幅度(即潮差大小)与海岸、海底地形有关。潮差越大,水道越狭窄,潮流流速就越大。

中国的钱塘潮举世闻名,平时流速可达2米/秒以上,最大时更达5米/秒。因为河口呈喇叭形,涨潮时还会发生海水叠置在河水上的“涌潮”现象,潮高一般为2米多,最大时可达4米多,所以钱塘潮的能量除了来自水平方向,还来自垂直方向。而且杭州湾的潮水流量极大,一次常潮进人杭州湾的海水可达30亿立方。这么大的流量加上巨大的流速,蕴藏的能量可想而知。

但因技术、设备、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所有河口都能立即建设潮力发电站。法国的朗斯电站,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潮汐电站。

因为潮汐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污染少,所以世界各国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在进一步研究并开发利用,以缓解石油等能源不足带来的困难。在不远的将来,月亮和太阳将用其无穷的引潮力慷慨地向人类贡献大规模的电能。

为什么说海水也是一种能源

人们常说的海洋里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能源,主要是指热能和机械能,如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汐能等。但这里所说的海水也是一种能源,则是指同石油一样,从海水中能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如铀和重水,作为电厂、潜艇、破冰船、航空母舰等的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讲,海水不就是一种能源吗?

众所周知,铀是原子能发电的燃料。在中子的轰击下,铀的原子核可分裂为质量相近的两块碎片,称为核裂变。核裂变时,铀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像火柴盒大小的1千克铀全部裂变完,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燃烧2500吨优质煤产生的能量,也约是20多万人一天的劳动能量。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有3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原子能发电站达522座,发电量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据预测,21世纪,世界原子能发电站的总数将超过1000座,共占世界发电总量的35%。

铀在陆地上可供开采的储量还不到100万吨,极为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人类的需要。但在海水中,铀的储量却十分可观,约达45亿吨,是陆地总贮量的4500倍。按燃烧产生的热量计算,45亿吨铀裂变产生的热量需要燃烧1亿亿吨优质煤,比地球全部煤炭储量还高1000倍。所以,即使今后能源的消耗量比现在再增加1倍,也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万年。

虽然在海洋中铀的储量巨大,但含量不高,每升海水中约含3.3微克,要想获得3千克铀,就需要处理100万吨的海水。

为此,科学家经过近30年的探索,研究出了多种海水提铀的方法,但成本都比较高。目前,从海水中提铀,吸附法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它是利用一些物质吸附铀、亲近铀的特性来收集铀。

现在日本已研制出一种吸附能力很强的吸附物质,在海水中,只要1克这种物质就能吸附铀2毫克以上,大致达到了陆地上富铀矿的含铀量水平。

从海水中获得的另一个重要能源是重水。它是氢的同位素重氢和氧化合而成的水。重氢的原子中比普通氢原子多1个中子,质量也大四倍。

重氢是进行核聚变的原料。核聚变能,是指两个氢原子核,聚合成1个较重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当氢通过核聚变转变为1克氦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放出的能量。随着受控热核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认为重氢是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

重水是制取热核燃料——重氢的主要来源。据计算,在海洋中,重水的蕴藏量约为200万亿吨。如1升海水里所含重氢的热核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所释放的能量,那么200亿吨重水所含氢产生的热量,就相当于世界所有矿物燃料发出热量的几千倍!

海底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经过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在大陆架浅水区发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在大陆坡,甚至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找到了藏油的证据。据勘探,海底石油约有1350亿吨,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如举世闻名的波斯湾,就是世界海底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如此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要从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历史地质时期说起。

在漫长的历史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时比现在温暖湿润,有时比现在寒冷于燥。在温暖湿润的时期,因为大陆架浅水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透过浅浅的水层,光线能够照射到海底,再加上江河里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海洋藻类生物在此大量繁殖。海洋中的鱼类。软体类动物和其他浮游生物也在此群集,并迅速繁殖。

这些生物死后,遗体同江河带来的泥沙一起沉积在海底,形成“有机淤泥”。日积月累,有机淤泥被一层层掩埋起来。因为某种原因,这些地层不断下降,有机淤泥越积越厚,越埋越深,到最后同外面的空气隔绝,形成一个缺氧环境,加上深层温度和压力的作用,有机质便被厌氧细菌分解,最终形成石油。但此时的石油还只是分散的油滴。

因为气候变迁,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有时候颗粒较细,颗粒间孔隙很小,形成页岩、泥岩;有时候颗粒较粗,颗粒间孔隙较大,形成砂岩、砾岩。在上覆地层的压力下,孔隙多的砂岩层“挤”进许多分散的油滴,成为储积石油的地层;而页岩层,因为油滴无法“挤”进去,却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护层”。

在砂岩层中,储积的石油还不具备开采价值,必须要经过一个地质构造变形的过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到构造的一定部位,才能成为可开采的油田。

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因为受到各种压力的作用,原来接近水平的岩层发生变形,形状变成波浪起伏,向下弯曲的叫向斜构造,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构造;有的岩层经过挤压,像馒头一样隆起,成为穹隆构造。在岩层变形的同时,因为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托浮,含油层中比重小的石油,汇集到向斜构造岩层或穹隆构造岩层的顶部,此时石油在上部,在中间、下部的则是水。

具有这种构造的岩层,在地质学上叫作“储油构造”,犹如一个大脸盆,把汇集的石油保存起来,成为一个储藏石油的大“仓库”,这才具有真正的开采价值。

海滨为什么那么多砂矿

人们惊奇地发现,某些海滩蕴藏着的海滨砂矿,简直就是许多奇珍异宝。在砂矿中富含许多珍贵的贵重金属、贵重非金属、放射性金属、稀有金属和建筑材料,如金、铂(白金)、金刚石、金红石、锆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锡石、钽铁矿和铝铁矿等。

大家知道,黄金和铂都是十分贵重的金属,但金刚石是比黄金和铂还要贵重的宝石。对金红石、锆石等,一般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它们是从天上的火箭、飞机、卫星到海里的舰船、深潜器、核潜艇,从精密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到核反应堆、原子能发电站,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说整个海底是一个“聚宝盆”,那么海滨地带就是镶嵌在“聚宝盆”边缘上的一颗颗摧操的“明珠”。

那么,海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珍贵的砂矿呢?概括成一句话: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心杰作。

其实,这些矿物在许多沿海地带的岩石中都含有,海滨砂矿就是从那里搬运来的。因为长期受到自然界的日晒雨淋、冰雪侵蚀,这些岩石慢慢崩裂成碎块,再破碎成粗细不同的碎屑,一些矿物颗粒经雨水、河流的冲刷,就被搬运到了海滨。

矿物颗粒到了海洋后,在海流、波浪等海洋动力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分选和淘刷。在海流搬运的路途中,矿物按颗粒按比重从大到小的顺序沉积在不同的地方,颗粒粗、比重大的矿物颗粒首先沉积下来,两颗粒细、比重小的则沉积在较远的地方。

于是,在漫长的搬运、沉积过程中,比重相近的矿物聚积在一起,形成矿带。从矿带分布的特征上可以看出,锡石和金等矿物,比重大,离海岸较近;金红石、锆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等比重较小,沉积的地点较远;而金刚石耐磨性很强却又较轻,则可以被搬运到几百千米远的地方。

矿砂在海滨沉积后,因为海平面的变化,有些地区的砂矿会发生移动。当海平面上升时,原来形成的海滨砂矿会被没人海底,被新的沉积物覆盖,成为埋藏在海底的古海滨砂矿;当海平面下降时,原来形成的海滨砂矿又会露出海面,被抬高到附近海岸上。

海滨就像一个天然的巨大“选矿厂”,在海流、波浪等海洋动力的推动下,昼夜不停地运转,对从陆上运来的矿物颗粒进行加工和处理,不断地反复分选、淘刷,最后把有开采价值的海滨砂矿奉献给人类。

人工鱼礁为什么能吸引鱼类

有一次,几位意大利科学家在热那亚沿海进行海洋调查时,发现丢弃到大海中的废汽车周围,聚集了大量的海洋浮游生物、微生物和藻类,所以吸引了许多鱼类和其他喜欢穴居的海洋生物在这里安家。

这一发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接着他们把1000多辆废汽车投到海底进行试验,天长日久,这些废汽车也成了许多鱼类取食、栖息和避难的乐园。

他们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既然废汽车可以成为鱼类的“公寓”,那么,人工投放一些类似的物体,是不是也能吸引更多的鱼类来此安家呢?经过反复的试验,那些人工投放到海底的各种物体也大都能吸引鱼群。人们就把这种人工制造的物体叫作“人工鱼礁”。

既然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十分明显,人们就对此加以利用。

在夏威夷莫那尔湾,美国投放旧汽车,形成鱼礁,结果表明,建礁前后沿岸鱼类分布量为每平方米16千克,建礁后则为700千克,是建礁前的43倍多。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在濑户内海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鱼礁,到了80年代,海产品的年平均产量就从20万吨提高到70万吨。

现在,人工鱼礁技术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推广。美国在沿海已建立的人工鱼礁渔场达1200多处,几乎遍及沿海各州;在1976~1981年,日本建成3086处人工鱼礁点,面积达680平方千米在1982~1987年,人工鱼礁的投放面积又扩大了约1倍;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菲律宾等国也正在建设人工鱼礁。中国在沿海已建设的人工鱼礁区有28个,各种类型的人工鱼礁共有2.87万个,投放废旧船只49艘。

人工鱼礁将低产水域变成优良鱼场,为实现“耕海牧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人工鱼礁为什么能够吸引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呢?人们对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有人认为,可以把人工鱼礁看作是海底的一种隆起物,在其周围可以形成向上的上升水流,随着上升水流,沉积在海底的丰富的营养物质不断向上运送,给海洋上层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的增加,为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又提供了更多的食物,起到了诱集鱼类的作用。

还有人认为,因为人工鱼礁能产生某些鱼类喜欢的阴影,它的洞穴会造成某些鱼类所喜欢的空间,或许因为某些鱼类需要利用这种人工鱼礁经常摩擦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