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8607200000009

第9章 公孙丑上(2)

实际上,这一章是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中关于“发政施仁”(《梁惠上》1.7)内容的进一步引申。

从他展开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开放的治国蓝图:从干部政策到商业、农业、城市居民、海外关系等的各个方面,开放的姿态才是处理的最佳方式。

开放则得民心,得民心则国家兴旺发达。

古代已是如此,当今更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关于用人,关于税收(商业税、关税、农业税、城市人口土地占用税等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还有很多地方不能尽如人意。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专题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一方面,理论毕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绝非纸上谈兵那样容易,其中千头万绪的矛盾、千丝万缕的纠葛,就连个中人也难有所体会。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认为,孟子描绘出的是一幅开放诱人的蓝图。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兵祸不断的时代,如果有哪一个君王真能够做到实践他的这一系列规划,那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说的那样行之有效,甚至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要分别讨论了。

当今之世正值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好好借鉴孟子的这一幅理想蓝图。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③——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⑥端:开端,起源,源头。

⑦我:同“己”。

⑧然:同“燃”。

⑨保:定,安定。

【评析】

具体说,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就是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的思路就是这样。

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了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支柱和基础。

曾经,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后天教养的一方面还是孔子主要强调的。

不同的是,孟子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与生俱来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后天培养的作用,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习相远”,也就是后天培养的意思。

因此,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其实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有意义得多吧!

【原文】

孟子曰:“矢人①岂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③。故术④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⑤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⑥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注释】

①矢人:造箭的人。

②函人,造铠甲的人。

③巫:巫医,医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

④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就是选择职业。

⑤御:阻挡。

⑥由:同“犹”,好像。

【评析】

孟子的本意还是鼓呼“仁”。但在我们读来,更为有意思的却是他所提出的“术不可不慎”的问题。

造铠甲的人却生怕自己所造的铠甲保护不了人,而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医生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生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没有造铠甲的人和医生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职业心理在作怪。

所以,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正如孟子得出结论说:“术不可不慎。”

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把孟子的话听进去了,谁还愿意去开那棺材店或殡仪馆,做那造军火的人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分工和职业选择同时存在着。

虽然有“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有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教育和宣传,但是,有教育和宣传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确实有差异存在。说无高低贵贱之分,正说明有高低贵贱,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衡量标准罢了。比如说,孟子所提出来的造弓箭的人和卖棺材的人的问题,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造弓箭的人是为了让你拿去射杀如桀纣那样的不仁之人,卖棺材的人是为了让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处,不也就都“仁”了吗?所以,造军火或开棺材店和殡仪馆也不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了。

那么,不可以选择的职业到底有没有呢?

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走私贩毒、卖淫开妓院、行窃聚赌、杀人越货,那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妹妹”呀!

归根到底,还是孟老夫子的那句话说的对:“故术不可不慎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