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懂心理学
8617500000003

第3章 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子与心理学(2)

溺爱型: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在走向社会时,往往会到处碰壁。

保护型:如果说溺爱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让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常表现为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放任型: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这种教养方式培养的儿童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而且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不协调型:这种教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成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虐待型:家长视孩子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民主型:此种类型的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由此我们知道,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中,如果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则其孩子多能自我接纳、愉悦和情绪稳定。反之,如果父母持有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有反社会行为。

【教育箴言】

教育孩子首先要完善自己,孩子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继承了父母的一切优点和缺点,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首先要给他一对“合格的父母”。

家庭既是人才的诞生地,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家庭造就了人。”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生相伴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人际环境,二是由家庭的室内装饰及布置所形成的物化环境。一般说来,家庭环境中的人际环境,诸如家庭和谐的关系,亲切融洽的情感与气氛,在对孩子身心的影响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然而,家庭的物化环境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塑造灵魂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庭的物化环境依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大多数父母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物质需要。

安徒生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父亲靠给人修鞋赚取一点微薄的收入,母亲则整天给人洗衣服,有时候家里没有吃的了,祖母还要出去向人讨饭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安徒生家的周围,住着很多贵族和地主,因为有钱,他们便整天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他们鄙视穷人,还不准自家的孩子和安徒生玩儿。因此,安徒生小小年纪就承受着没有玩伴的孤独与寂寞。

父亲担心这样的环境会不利于安徒生的成长,于是他微笑着走到安徒生的面前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儿吧!”从此,父亲陪安徒生做游戏、讲故事。没有玩伴的安徒生在父亲的陪伴下,内心世界充满了阳光与快乐。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童年时代的安徒生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积累着自己的童话灵感,培养着自己的童话天赋,熏陶着一颗善良、朴实又充满幻想的“童话”之心。

在家庭的人际环境上,父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家庭气氛和睦快乐。他们尊重孩子,热爱孩子,孩子们也喜欢父母,孝敬父母。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不但拥有良好的身心品质,还会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与效率。

所以,要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要求父母相亲相助,还要求家长与孩子融洽相处。

有一对夫妻在接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吵起来,最后居然争吵到要离婚的地步。等争吵暂时告一段落时,他们才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他们看到儿子正拿着画板在画画,画中有两个大人,他们正在愤怒地争吵,而在两个大人中间却躺着一个小孩。

爸爸很好奇地问:“地上怎么躺着一个小孩,他怎么了?”

“死了!”孩子说。

“他怎么会死了呢?”

儿子无语了半天,然后说:“因为爸爸妈妈吵架、离婚……”

儿子的话深深震撼了这对夫妻。原来,儿子看见班里的“单亲儿童”总是愁眉不展、神思恍惚,眼睛里充满忧郁,他害怕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父母吵架、离婚后,他们的孩子就如同被抛弃于荒郊野外,会一点一点死亡。

小男孩无意间用一幅画发出内心的召唤,也让父母及早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安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完整的爱。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要保持亲密、和谐,要相互信任和体贴帮助,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每一个家庭都要重视对良好人际环境的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造就活泼开朗的孩子,有利于造就积极进取的孩子,而猜疑、争吵、情绪喜怒无常的家庭气氛,只能使孩子犹豫、自卑,缺乏安全感。因此,家庭人际环境的和谐与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重大。

对于孩子来说,构成家庭人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互相尊敬的和谐气氛是孩子形成利他行为、良好性格的重要基础。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共同承担一定的家务,遇事产生意见分歧时可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必要的争论。不仅夫妻间要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而且还要关心长辈,尊重长辈,要在言语、行为等日常生活细节中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敬重。家庭成员间充满亲情、关怀和爱心的家庭气氛,会让孩子们体会到幸福和温暖,产生快乐、满足的情绪,有利于形成开朗、自信、合作的性格。

相反,假如孩子处在一个争吵、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极易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的情绪,性格上容易怯懦、自卑、封闭,这样让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成长,必然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家庭环境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作为父母,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责任意识,认识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教育箴言】

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中,父母所有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传输给他们,从婴儿发出第一声啼哭起,在父母创造的环境里,孩子的能力教育就开始了。

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心理素质将成为衡量人才成功的主要标志。

作为孩子的规划师和培养者,父母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作为父母,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以前,父母总认为孩子只要聪明,学习成绩好,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慢慢地,人们才发现,其实孩子具备健康的心理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从各类心理咨询中心发现的问题,涉及孩子厌学、早恋、交往障碍,甚或寻衅滋事、犯罪、自杀等。就单个的案例或局部的问题来看,有时的确有触目惊心之感。某些案例甚至是前所未有的。

2001年,广州东莞某学校一名刚入校的学生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持续失眠几天后跳楼自杀。

2001年,上海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张某,参加工作不到半年就在家里自杀身亡。

原因是就业后压力太大,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使他很少与家人和朋友沟通。自此,对人生、事业感到绝望。

2002年,刘海洋怀揣一瓶自兑的硫酸,泼向动物园中的两头黑熊,导致灼烧成重伤。最终,我们对这场残害动物的暴行做出了符合人类标准的“道德裁判”:母校保留了他的学籍。

2003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应聘,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后,竟用尖刀刺向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嘉兴中院就此案进行终审判决:执行注射死刑。

而就在2004年,又发生了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与同学打牌发生口角,而用一把石匠锤把四位同学一一砸死的事件。

这些难以理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地失声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而上面所列举的,不过是实际发生案例的极少数而已。

再看下面一组数据:

在中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3000万未成年人遇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青少年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在21%~32%之间。

在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无性别差异;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男生高于女生,乡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心理健康者占48.73%。

另外,在对广州市的702名孩子调查时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占76%,不少人有过自杀的念头。

天津某所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8.6%的人经常失眠,5.3%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27.2%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只有20.5%的人觉得自己心理方面没有问题。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健康人的标准,除却必要的生理健康外,更蕴含心理的健康,身心健康缺一不可。孩子长期的心理缺陷,必将导致心理扭曲,最终妨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的潜伏是一种真正的隐患。

从根本上说,这些数字和悲剧,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过于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的恶果。这些数字和悲剧,如一声声警钟敲响在我们心中,它呼唤每一个家庭不要再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

那么父母如何判别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孩子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病态心理一般都由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反之,不愿与人接触,离群索居则为不健康的表现。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即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其注意力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力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五、心理耐受力

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因为孩子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其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六、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孩子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重视对其心理能力的培养,以避免孩子因不健康的心理而错失前程。因此,每一位父母都要在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关心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排除艰难险阻,化解心头疑虑,从而让孩子阴暗的心里充满阳光,潮湿的心灵不再发霉,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力拼搏,携着美好的情感去享受生活,并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教育箴言】

心态决定健康,情绪决定人生。一个总能保持乐观心态的人,能够适时地排解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能够在攀登中尽情欣赏周围的风景。同样,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的孩子,就一定能够在阳光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