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一系列成功,源于QQ,但也因此患上了QQ依赖症,以致腾讯一直未能成功拓展至QQ核心用户群之外的广阔天地。这种成功者的诅咒并不鲜见——成功者总是被自己的成功所拖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化腾曾说过:英雄和枭雄仅一线之隔,有时候会把枭雄看作英雄,但枭雄永远不可能成为英雄。他能否真如其所愿成为互联网界的英雄,一切等待时间来决断。
从一个原本只是公司副产品的QQ起步,他用12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他被视作“终结者”,被称为“山寨之王”,没有他不染指的领域,没有他不想做的产品——他与全业界为敌,却让所有对手甘拜下风。
他就是被称为新一代“潮商代表”的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他的领导下,短短12年,深圳大鹏湾畔的“小企鹅”成长为全球互联网上闪动最频的“主角”之一。
对于马化腾和他的腾讯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难说清。就外貌而言,他看上去书生意气,低调、内敛,但在业界,他却是一个“斗志昂扬,入侵众多的领域的斗士”形象,一如他的潮汕老乡、前中国首富黄光裕,霸气十足。
但他永不停歇的战斗,或许正来自内心的恐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化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时刻担心用户会抛弃腾讯,每天都如履薄冰。”
因此,他选择不停歇地战斗,战斗,再战斗,不断地攻城略地,扩大地盘,从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网络游戏、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到搜索引擎,“小企鹅”越长越肥胖,似乎成为一只不可战胜的“巨无霸”。
然而,企鹅再大终究还是企鹅,没有化茧成蝶的本领。
到了2010年,也就是“小企鹅”满12周岁的时候,马化腾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这一年,3Q大战、股价暴跌、媒体讨伐,一瞬间都和马化腾这位300亿元身家、在员工眼中低调、内敛、乐于分享的年轻老板挂上了干系。
没人知道,这一系列变故对这位2011年才满40岁“不惑”
的男人内心的影响,但是,这一系列变故昭示,这个男人的担心确实有必要了。
据知名杂志《国家财经周刊》报道,就在腾讯与奇虎爆发“二选一争夺战”的第二天,在香港证券市场,腾讯市值蒸发了106亿港币。但这并非腾讯在资本市场最惊心动魄的时刻,2010年6月,由于马化腾减持股票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跟风操作,腾讯的股价在7个交易日内暴跌超过15%,市值缩水高达430亿港元。
马化腾并非第一次减持股票,腾讯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争夺战也并非新鲜事。但细节中隐藏着魔鬼,被称为资本市场典范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已经迎来其微妙的拐点:不但市场大环境已经开始变天了,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革命已经开始侵蚀腾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QQ这一根本。
在互联网界,只有那些能够把握住用户需求,并有能力满足需求的公司才可以持续创新,持续发展。比如,微软的衰退不是因为技术不强大,而是因为不能把握新的需求;Google的强大却无法阻止Facebook的诞生和壮大,是因为Google没把握住用户新的需求社交化;而Facebook却又未能阻止住Twitter这种微博的发展,是因为异步通信和即时通信的结合又成为新的需求。而在中国,2011年,在新浪微博的强势攻击下,腾讯也被迫加入微博大战。
QQ落伍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因此,接下来,对马化腾来说,需要考虑的可能不再是如何通过不断地侵略扩张让公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相反,为了避免落入互联网行业“任何公司领导潮流不会超过5年”的法则,他要做的是让这支快速奔跑的企鹅大军将脚步慢下来,以重新建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好运气与坏运气
人们发现,2010年“3Q大战”后,原本低调的马化腾突然高调起来,频频亮相各种会议,并主动约访记者,而且一再向外界强调:“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我的演讲中不回避和360的纠纷,同时向大家阐述我理解的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在2010年11月24日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马化腾略带自嘲的开场白迎来一片掌声。
作为一个一直刻意保持低调的互联网富豪,这样的开场白的确出人意料。
“一个艰难的决定”,这句2010年中国网络年度流行语,源于当年11月3日腾讯公司发布的“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开头称:“亲爱的QQ用户,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由此引发了网上各种版本的造句接龙大赛,腾讯也因此成为被恶搞的对象。
在这次年会上,马化腾高调,甚至可以说是用带有保证性质的话语向公众表示,做企业不应该只考虑自己本身生意好,未来将为更多开发者提供机会,将在未来半年内开放转型,首先将推出社区开放平台,此外还将筹备QQ本身的开放。“开放与共享”——这正是腾讯过去一再抵制的,也是Facebook比Google更彻底、也更让Google紧张的地方。
从来不创新,只是去模仿,从未被起诉的中国互联网霸主马化腾,在“3Q大战”之后摆出来这种说辞,真的让人打翻了五味瓶。
与过去相比,马化腾判若两人。
虽然腾讯是上市公司,但这家“公众”企业对外的风格却以“封闭”着称。
多年以来,在腾讯以外的世界,马化腾始终坚持低调作风,这将他与同期创业的很多互联网人区隔开来。一些互联网大佬,如网易创始人丁磊、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搜狐CEO张朝阳等,为了增加公司曝光率和美誉度,都视媒体采访为家常便饭。只有马化腾,从开始创业,便拒媒体于千里之外。很多人看到他的第一印象会感觉这是一个文静清秀的“谦谦书生”,木讷沉闷。
不过,腾讯能有今日之成就,显示外表温文的马化腾其实有着强悍的另一面。
马化腾能有今天如此成就,虽然具有众多的偶然性,但也有一些必然性。
“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起诉”是业界对腾讯多年来不变的观感,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后发制人”基础上的“微创新”
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产品竞争策略。
业界人士指出,马化腾看似沉稳温和,甚至有些沉闷,但其战略感甚至好于另一个互联网大佬马云。
马化腾每一步都有计划。腾讯的多元化历史,就是其不断地给自己宣布对手的历史。在这个热爱天文的工程师的掌控下,腾讯表现得霸气十足,非常具有攻击性。
可以说,整个创业过程中,马化腾有着非同一般的坏运气和好运气。他的坏运气是他想QQ软件卖100万元的时候,竟然没有人接盘;他的好运气是因为没有卖掉QQ,才成就了他日后的腾讯帝国梦。
1998年11月11日,一个后来改变了国人沟通方式的公司——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了。它的起步即来自模仿。
早在创业之前,在深圳一家寻呼公司任软件开发人员的马化腾就已经是一款名为ICQ的即时通讯软件的粉丝,该软件是由几位以色列青年开发,并于1998年最终被美国在线收购。
1999年,马化腾比照ICQ推出更适合中国用户的即时通讯软件OICQ。这给他惹来第一个麻烦,遭到美国在线的起诉。最后,腾讯输掉了官司,将OICQ改名为QQ。
更大的打击来自于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裂。支撑不下去的马化腾欲以100万元将QQ卖掉,但唯一的买家只愿出60万元。
马化腾没有舍得。后来,香港盈科及IDG雪中送炭,掏出220万美元的注资,让彷徨无措的马化腾定下心来。
未得证实的传闻,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马化腾有幸得到融资,在于其潮汕老乡、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援手。
马化腾的父亲马陈述是南下干部,曾任深圳市盐田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被选为盐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
马陈述是潮汕人,是李嘉诚的乡党,所服务的盐田港又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业务形态之一,加上给腾讯做风险投资者中出现过香港盈科的身影,因此很多人都在猜测马化腾的父亲与李嘉诚之间是不是有很多交往,而这种交往给马化腾以很多帮助。
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马陈述对儿子最直接的帮助主要是在腾讯公司早期开着奔驰给儿子做账,而间接的帮助可能是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运营方面的经验传授。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论马化腾还是腾讯其他几位股东,光靠当时的收入是很难积累下他们最早所需的50万元创业资金的。
事实是,腾讯的第一任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是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一直到1999年引进第一笔风险投资时,黄惠卿才将股份完全转让给马化腾。不过,马化腾并没有因此占据绝大部分的股份,他聪明地将自己名下的股份定义为47.5%,而其他4个人的股份加起来为52.5%。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不会给其他创业合作伙伴造成一股独大的感觉,在极端的情况下其他4个创始人可以一起说服他改变决定,而他要通过任何决议必须至少有两个创始股东同意才能实施。这样腾讯自创始之初就明晰了集体领导的策略,同时马化腾自己也没有失去对整个公司的控制权。就这一点而言,他远远强过他的老乡黄光裕。马化腾和黄光裕都对公司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但黄光裕显然不懂得分享的艺术。
熬过2000年的网络泡沫大破灭后,2005年,马化腾开始了战略转移,不再仅仅提供即时通讯工具,而开始围绕上亿QQ用户提供“在线生活”服务,从此开始延续至今的增长传奇。
到2010年第三季度末,腾讯除了通过即时通讯汇聚的6.366亿活跃账户外,还通过个性化应用进一步粘住了4.812亿QQ空间用户、640万同时在线游戏用户、6730万付费互联网增值服务用户和2530万付费包月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用户。
从2005年算起,到2010年,正好5年,步入互联网业界公认的“任何公司领导潮流不会超过5年”的法则分界年。
迷失方向的危险
从2005年到2010年,与我们常见的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同,腾讯在每一阶段的高速增长其实都是由不同的引擎所拉动的——最初是电信增值服务,再下来是互联网增值服务,而现在则是网络游戏。
2004年上市当年,腾讯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仅为1.38亿美元和0.539亿美元,收入的56%来自电信增值服务收入(包括手机短信、手机聊天、图片下载等,和电信运营商分成),其他两项主要业务分别为占38%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包括网上交友、游戏、虚拟时尚装扮社区QQ秀等),以及占5%的广告业务(网络广告及品牌衍生产品授权)。而到2010年,一个季度的收入就是2004年全年的6倍,其中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已经占到约80%,仅游戏单项就占到全部收入的49%。
而这种新业务的接力居然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预先有意地谋划,而更像是自发成长的结果。
纵观腾讯的十多年,马化腾以十年磨一剑的专业化占据了中国即时通讯80%的市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动了门户及各大专业网站的奶酪。颇为无辜的马化腾似乎一直坚持着一点,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想给企鹅围上一条温情的围巾,但业界似乎一直达成共识——企鹅凶猛。
很多人将之归结认为马化腾是潮汕商人的原因。事实也是,像华人首富李嘉诚和前中国内地首富黄光裕等潮汕商人那样,马化腾并不喜欢过于超前的东西,而是更愿意从已经存在的产品和服务中通过与众不同的经营来创造财富。
相比Google的创始人佩吉和布林将数以亿计的金钱投向可能要在10年以后才见收获的领域,马化腾更愿意考虑一两年内的事情。对于那些没有得到用户检验的新产品和服务,你很难指望他的慷慨,他通常只是在别人已经证明可行的情况下,才会决定大规模投入,比如社区服务、游戏、新闻门户、电子商务、搜索,甚至是腾讯的根基即时通讯工具QQ。
“我不盲目创新。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我不争第一,要第一干什么?我们一般看到这个业务有公司盈利了,表示这个东西有机会,就算没准备好,也要派一个人跟一下,不由自主跟一下,等到看清楚的时候大部队才进去做。”在2007年年初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马化腾这样描述他的侵略性扩张逻辑。
而他之所以他决定跟随,更多的是出于担心用户流量流往其他网站,比如,过去网民只是通过QQ与朋友聊天,但自从网络游戏受到欢迎,腾讯开始进军游戏领域,以更好地将更多的用户黏附于腾讯。
但不管如何,低调的马化腾,其实和他的老乡黄光裕一样,骨子里充满了霸气。同样,当霸气十足的黄光裕被指为连锁企业“屠夫”的同时,马化腾也演变成“业界公敌”。
竞争是残酷的,马化腾凭借着QQ凝聚而来的客户资源优势,不断进军新领域,模仿开发新产品,从QQ游戏、QQ影音到QQ医生,从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到SNS社区都包含其中,一路枪林弹雨,亦一路霸气十足。
2003年,腾讯开始做门户,直面新浪、搜狐;后来做休闲游戏和大型网游,跟盛大陈天桥和网易丁磊狭路相逢;2005年年中,腾讯又在网络拍卖和在线支付上出手,追赶马云;此后腾讯冲入搜索市场,与百度李彦宏短兵相接。
通过强大的QQ平台所黏附的天量用户,这个游戏和新闻领域的后来者很快便超越先前的领导者,前者的代表是专注小型休闲游戏的联众和主要经营大型游戏的盛大,而后者则是新浪、网易和搜狐这三家门户网站。
在腾讯大举扩张的过程中,是一具具倒下去的尸体。以游戏为例,在腾讯推出QQGame休闲游戏平台之后,原本占据高达85%市场份额的联众一路下滑,下跌至不足1%。再如,腾讯并不是中国最早的博客服务提供商,但一旦开通了和QQ绑定的Zone,它便像QQ秀那样一发不可收拾地流行起来,迅速窜升为国内年轻用户最流行的、使用人数最多的博客产品。
在中国互联网业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定律”解释腾讯的成功:有庞大的QQ用户做支撑,腾讯扩张新业务几乎是撒豆成兵,做什么成什么,“插根扁担都开花”。
像黄光裕一样,对于业界指责腾讯“无耻抄袭”的声音,马化腾并无所谓,甚至回应说:“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有关“抄”
的争论,最坏的结果无非是被树为互联网业界的“圈内公敌”,反正这根本不会影响到用户对腾讯产品的满意度。而后者才是马化腾心中最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