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终会有老去的一天。一切需要提前布置后事,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年届已高的宗庆后,一旦有意外状况发生,很难有人担起娃哈哈的重担。一个事实是,这么多年离开娃哈哈的人才也不少,但是没有人能够复制娃哈哈的成功,为什么?因为宗庆后本人无法复制。
“娃哈哈的成功秘诀,外面想学也学不到”,因为企业家宗庆后就是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他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是稀缺资源。但无疑这也成为他的致命伤。
像很多中国企业家一样,宗庆后是毛泽东的忠实粉丝,一部《毛泽东选集》,成为其开创娃哈哈事业的引路宝书,并助其走向人生的辉煌。2010年,65岁的宗庆后迎来了他创业以来最为辉煌的时刻:一年之内,荣登三重中国首富宝座——3月中旬,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国大陆新首富(70亿美元),10月上旬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800亿元),10月底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再次成为中国大陆首富(534亿元)。
这让人意料之外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
纵观那些引领中国一时风尚的企业,就会发现:决定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企业,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销售型企业,以国美为首的连锁企业是焉,以万科为首的房产企业是焉,以娃哈哈为首的零售企业也是如此。成就这些企业的,除了销售还是销售,甚至被称为中国新经济领军队伍的互联网企业,究其核心,也不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而是以销售为主的,拥有庞大用户群的腾讯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宗庆后能够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霸主,也是有其独到一面的。凡是了解他的人,在谈到他的成功时,都会有相同的感叹——“迟早的事,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这么勤奋、用心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
宗庆后身上有一种特有的吃苦与勤奋精神。二十几年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谙熟中国人情世故的宗庆后时刻保持着旺盛的斗志,靠着“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一点一点地开拓和巩固市场,一分一厘地创造和积攒财富,终于成就庞大的娃哈哈帝国。
然而,创业艰辛,守业更艰辛。2010年底,在谈到中国老一辈企业家的问题时,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感慨地说:“中国的企业家一直觉得自己处在战争的状态当中,很多人都在学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个打天下的英雄,如果说要创业,毛泽东的很多思想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但是,作为企业家,其实不应该是天天想着去战斗,去打天下,而更多应该是建设,是一个建设家。过去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打天下也就是十几年的事。但是建设一个国家却是几百年的事,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更应该以一个建设者的心态去做企业。”
宗庆后无疑也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娃哈哈最核心的战略问题,以及谁能够担起这个由宗庆后一手打造的在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是“异类”的中国首富企业,都是很未知数。
一个事实是,1945年出生的宗庆后,早已到了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至今无人能够从其肩头接下娃哈哈这一重担。
甚至有人发出“宗庆后后,娃哈哈无后”的谶言,断定娃哈哈的未来。
宗庆后和娃哈哈,就好似一枚透镜,折射并放大着一代人的使命与痛觉。
毛主义企业家
宗庆后和黄光裕,两名中国首富,都在1987年起步,都是家族式企业,可黄光裕倒下了,娃哈哈却跑得一天比一天快。
在西方管理学中,家长式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可怕事情。
因为它与独裁、官僚、风险、失败密不可分,但这种方式也却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本土第一代企业家影响深远。所以,人们不觉得黄光裕的失败是个意外;反而是宗庆后,给了人们太多惊诧。
宗庆后对他一手建立的企业王国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他的成功强化了他对这种控制欲的喜好和他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自信。
杭州市清泰路160号,这是娃哈哈集团总部所在地址。六层的小楼显得低调而平和,与门口保安员近乎倨傲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进综合楼一楼大厅,一尊高大的宗庆后铜像赫然映入眼帘。
多年来,娃哈哈一直是高度集权制的机构。在宗庆后看来,“中国现在成功的大企业,都是强势领导,都是大权独揽,而且是专制的。我认为在中国现阶段要搞好企业,必须专制而且开明。”这个在全国27个省市建有7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拥有员工近2万名的庞大企业,至今只设一个董事长和一个总经理,都由宗庆后一人担任,没有董事会。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各个部长承担,合资公司经理由他一人委任,即便是拥有51%股份的大股东达能,与之合作11年,仍然水泼不进他的“宗氏王国”。有一个得到宗庆后本人证实的说法:
一个产值上亿的分公司要买一辆电动车,需要他亲自批条子。
业内还有更夸张的传言——买一把扫把都要宗庆后签字。用“高度集权制”来形容娃哈哈集团,一点也不过分。
宗庆后本人亦对自己在娃哈哈合资公司经营的绝对控制力颇感自豪。宗称,“合资之后,达能曾向娃哈哈派驻了一个搞市场策划、一个搞技术的,都被我赶走了。”
对于娃哈哈的成功,宗庆后曾这样对外界说过:“娃哈哈在企业发展上的决策确实还没有太大的失误。在管理上的成功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因素:对市场情况踏踏实实的调查研究是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是根源,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是法宝。
“创办娃哈哈以来,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线跑市场,除了我,娃哈哈的销售团队也是长期下到最细的市场了解最及时的一手情况。我们的管理通道非常短,信息交换很高效。娃哈哈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品牌,我们坚持走中国化的管理路线,从不盲目崇尚西方那一套,事实上西方的管理理念经过数百年的改进是非常先进的,但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商业记者们习惯形容宗庆后为“霸王”。很多记者都采访过他,但是,几乎所有采访过宗庆后的记者都承认,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他。即使后来到了聚光灯下,宗庆后的形象仍然晦暗。
“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在想什么。我们只是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崇拜者。”《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两位记者后来在《出轨》
一书中说。宗庆后能够熟练引用毛泽东语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确实,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毛泽东是宗庆后一生的偶像。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他是民族英雄的后人,听过评书《岳飞传》的人都应当知道他的先人宗泽。资料显示,宗庆后的家族曾显赫一时,祖父曾在张作霖手下当过财政部长,父亲则在国民党政府任过职员。待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家庭变得异常贫困,父亲没有工作,只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一份微薄的工资度日。1963年,宗庆后初中甫一毕业便“下乡”了,到舟山马目农场插队,天天挖盐,晒盐,挑盐。在被命运之神遗忘的农村,宗庆后待了15年。在那期间,他读的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
不过,单调乏味的15年,除了谙熟了毛泽东思想,宗庆后也有其他很多方面的收获。“那个阶段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意志,以及拼搏奋斗的精神;此外也锻炼了身体,那时每天体力劳动十几个小时,现在年轻人的精力也比不过我。粮食不够吃的日子令节俭的意识深入骨髓,搞企业我便保持着非常精简节约的作风,现金流始终很好。不会过度发展,也不去挣暴利。知道缺钱的难处,所以企业发展过程比较稳健。”
纵观娃哈哈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宗庆后对自己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明白自己的缺点。
1978年,知青开始大批返城,宗庆后也回到杭州。这时的他已经33岁,青春不再,在校办工厂当推销员又消磨了近10年的时光。1987年,他42岁,他的中年也要走到尽头。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抓住了一次机遇,这次机遇改变了他的人生。
其实,这也只有在宗庆后的眼中算是机遇,在其他人看来,不过是像其他的中年人一样,在努力多年后得到了小小的晋升,在这个位置上足可以安稳地坐到退休。
宗庆后跟校办企业办公室借了14万元,承包了一个校办工厂。他的工作也不过是蹬着三轮车,风雨无阻地给订货的学校送货——因为这个厂子又穷又小,只有十几个人,他这个“老板”
只能亲自上阵。但是他一定要抓住命运给予自己的这一丝迟来的可能。
“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宗庆后至今记忆犹新。他新的人生从汽水、冰棍和文具中开始了。他不再有过去几十年中时常品尝到的失落的滋味,他需要把那几十年消磨去的时光全部追回来,这个工厂成了心灵的寄托。
因为他崇拜毛泽东,并谙熟毛泽东思想,所以,在做企业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的宗庆后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治人理念应用于管理之中。
就算是到了现在,宗庆后依然把毛泽东的读物随时放在身边。娃哈哈的市场策略中到处体现着毛泽东当年经典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敌进我退,敌困我扰”、“游击战”。在宗庆后亲笔所写的销售通报中到处是“将士、冲锋、敌人、胜利凯旋”、“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等战争用语。
宗庆后坦陈:自己最崇拜的就是毛泽东。一般不看管理类的书,认为那些理论都是西方的理论照搬过来的,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句话要写成一本书,为了显摆加几个英文字母,故弄玄虚。
“他的情绪含而不露,他是孤独的。他的个性能激起人毫不掺假的忠心。他是冷峻果敢与无限宽容的结合;眼光远大与学究似的注意细节的结合;坚定的意志与极端的敏感;外在的超凡魅力与内在谋略的结合。”
这一段话,摘自菲利普·肖的《毛泽东传》。按照公开资料对宗庆后的描述,他同这个形象非常吻合。
学习和模仿毛泽东的习惯也许能给宗庆后带来人生的乐趣。据百度百科上的资料,宗办公桌上没有电脑。至今,他仍喜欢用“朱批”的文件来下达命令,有时亲自撰写每月的销售通报,并在考察市场时直接用电话指示下属迅速行动。有人见到其下属经理的一份报告,其开头第一句话是:“根据您的指示……”
也因此,很多财经记者都将宗庆后称为“毛派企业家”。“宗庆后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战略、个人集权而高效的管理风格,再包括经销商、下属们的顶礼膜拜以及充满战斗精神的话语风格,都充分证明了这位企业家深得毛泽东思想的真传,并且同样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使得宗庆后掌管的娃哈哈,成为学院派眼中的“异数”。
一位财经记者在关于宗庆后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百闻不如一见,跟随他推开临时会议室的门,几十人齐刷刷起立喊口号向老总问好的场景令人恍惚回到了几十年前。站在主席台上的他是冷酷的独裁者还是辛劳的大家长,相信没有人会比台下的员工更加明了。
不过,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在中国,以毛泽东为榜样的企业家,不是少数,而是一批。除了宗庆后,这样的大企业家还有华为的任正非、格兰仕的梁庆德,以及晶牛的王长林等等,都公开宣扬是在用毛主义管理公司。更有人研究发现,其他不公开宣扬也不在内部学毛选的企业,只要其负责人在55岁左右,且是土生土长的内地企业家,其企业的管理风格就基本上是毛式的。换句话说就是,这类企业是很多的,娃哈哈的宗庆后并不孤独。
为什么毛主义企业家会在中国遍地开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企业家,创业时基本已到不惑之年,这个年龄段的人,没有留过洋,是标准的中国式教育的产物。
他们都经历过“文革”,一肚子的知识就是毛选,除此之外的知识就较为困乏。所以,在他们的行事做人当中毛主义的风格和思维就会四处洋溢,在他们掌控的企业里面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和宣传着毛泽东思想。这一套是他们最擅长的,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中国,是毛泽东理论的土壤产出地,是因为先有了这种土壤,才有了毛泽东思想。显而易见,许多海归派诉说的水土不服,企业生存环境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难以厘清的产权
在饮料市场竞争之外,宗庆后还要在另一个战线奋斗。
这就是企业产权。对于宗庆后来说,娃哈哈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是压在他头上的另一座活火山,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爆发。
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对民营经济和私有产权的承认,和许多企业家一样,宗庆后也在寻求界定此前模糊的产权边界。
娃哈哈的前身,按1987年杭州市计委的批复是“全民校办企业”。在宗庆后的苦心经营下,这家貌不惊人的校办企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产权归属上的问题一直焦灼着宗庆后的心。
为了明确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问题,1990年代起,宗庆后就开始不断努力着。
最初,像柳传志之于联想那样,宗庆后想通过上市解决问题。1993年初,娃哈哈成立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很多内部职工参股,若能上市则一切产权改革问题迎刃而解,上市后也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一步整合产权。然而,美食城上市因个人入股超比例未能获政府放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与同时期的企业家柳传志相比,宗庆后的政治手腕还是相对较嫩的,也可以说,他是个理想主义的毛主义者,而并没有完全参透中国企业的生存大环境。
应该说,某种程度上,宗庆后更像是堂吉诃德,始终凭自己的一股倔劲顶风前进。一个事实是,他不喜交际,很少和企业家互相走动,也并不像有人推测的那样,和政府官员非常熟络。
达能就在这个时期进入宗庆后视野的。既然政府不放行,那就变个方式。就这样,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合资公司,轻松打破了娃哈哈纯粹国有的体制。由于当时把娃哈哈商标作价1亿元注入了合资企业,2000年娃哈哈在进行MBO改制时,就不再把商标计算在估价里,也使宗庆后仅用1.5亿元就购得了29%的娃哈哈股份。
然而,老外的钱不是那么好用的。随着百富勤将境外股权卖给了达能,使得达能拥有了合资公司51%的绝对控股地位。
说白了,虽然宗庆后梦寐以求地拥有了娃哈哈的部分股权,且完全控制着整个集团,但这时的娃哈哈,大老板已经不是宗庆后了,而是达能,宗庆后变成了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一。但宗庆后还想做百分之百的老板。此时,他已经不可能在原来的合资公司里把已经入股的达能挤出去,于是他再次玩起“体外循环”的招数,利用自己的内部人身份,和自己的亲信又注册了新的公司,用宗庆后自己的话说是“为合资公司代加工的”,逐步把娃哈哈和品牌和渠道资产转移到新的公司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