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钱学森传
8686500000021

第21章 “两弹一星”的故事(2)

晚饭之后,钱学森总是与夫人蒋英在住地附近散步。这时,刁九勃远远跟在后边。后来觉得老是这样跟着不方便,何况住地附近有哨兵值班,刁九勃就不再跟随。钱学森散步回来之后,再去第五研究院开会,刁九勃就同去,直到钱学森开会结束,刁九勃又同归。

“争气弹”首战告捷

就在中国研制第一枚导弹“1059”的时候,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与设备。

1960年10月中旬,陈毅、聂荣臻、陈赓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大型宴会,宴请着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钱学森应邀出席。

聂荣捧元帅在宴会上说:“逼上梁山,自己干吧!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以后就靠在座的大家了。党中央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专家!”

钱学森发表即席讲话:

“聂帅说,中国的科技人员并不比别人笨,这是客气了。我说,中国科技人员是了不起的。我们不仅有聪明智慧,我们还能够艰苦奋斗。只要国家给了任务,大家便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去干,甚至为此而损害健康,直到牺牲,也不泄气。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不怕落后,不怕困难多。我们一定要赶上去’我们能够赶上去!”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钱学森的领导下,带领着任新民、屠守锷、梁守盘、黄纬禄、庄逢甘、林爽、谢光选等一大批优秀专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1059”导弹。

发射“1059”导弹的工作,不仅没有因为苏联专家的撤走而推迟,反而加紧了发射的准备工作。

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用国产推进剂发射“1059”导弹,时间定在I960年11月5日。

为了落实中央军委的决定,1960年9月,成立了“1059”导弹首次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上将为主任,钱学森、王浄为副主任。陈赓大将由于患病,研制导弹的领导工作由张爱萍上将替代他。

陈赓大将是铁汉子。在筹建“哈军工”的那些日子里,由于工作劳累,陈赓的心绞痛便已频繁发作。1957年冬陈赓作为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副团长与钱学森一起去苏联,回国之后突发心肌梗死,不得不在医院休息三个月。此后,他胸口常痛,他却如同“拼命三郎”,依然超负荷工作。I960年夏,陈赓第二次心肌梗死,经过抢救才从死神魔爪下逃脱。到了冬日,胸口疼痛加剧,他仍坚持工作。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因第三次心肌梗死而病逝于上海,终年仅58岁!陈赓逝世前一天,还在为他的《作战经验总结》写作序言……

当陈赓的骨灰盒用专机运送抵达北京西郊机场时,钱学森闻讯赶往机场迎接。他对陈赓大将的突然去世,深感悲痛。

按照中央军委的决定,钱学森有条不紊指挥着“1059”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I960年9月,第一枚“1059”导弹总装圆满完成。

就在“1059”导弹准备从北京运往酒泉导弹试射场的时候,1960年10月24日,苏联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惨烈的导弹悲剧,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炮兵主帅和战略火箭军总司令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元帅以及发射场上的160名工程科技人员全部难!

那天,正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的时候。赫鲁晓夫临行前给涅杰林元帅下达任务的时候说:“当我赴美国谈判,我的脚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时,你要给我放一枚导弹,吓唬吓唬美国人。”

赫鲁晓夫下令发射的是苏联刚刚研制成功的东方号运载火箭运载月球探测器。在拜克努尔发射场发射前夕,发现一级发动机氧化剂和燃料管路内的高温隔膜故障。按照规定,必须把已经装好的液体燃料全部卸载,才能进行修理。作为苏联导弹主帅,涅杰林当然明白这一点。但是全部卸载液体燃料,那么就不能在赫鲁晓夫的“脚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的时候发射,涅杰林明白将遭受沉重的政治压力。于是,他就在不卸载液体燃料的情况下冒险抢修。这时,第二级引擎不知何故突然猛烈燃烧,引发满载的液体燃料大爆炸,燃起冲天大火,涅杰林元帅等一百多人当即全部牺牲。事后,人们在现场只找到涅杰林元帅两件遗物,即烧得只剩半块的炮兵元帅肩章和熔化掉的保险箱钥匙。

苏联方面对涅杰林元帅之死严格保密,只是宣称死于“飞机失事”毕竟这是一场巨大的导弹事故,中国方面很快获得相关情报。这一事故距离“1059”的预定发射时间只有20天,而“1059”却是中国导弹的“头胎产儿”。聂荣臻元帅叮嘱,一定要沉着、冷静,做到万无一失。

10月27日,“1059”导弹安全运抵发射场。

10月28日,“1059”导弹进入技术阵地进行单元和综合测试。

11月3日,“1059”导弹的单元和综合测试合格,运往三号发射场区,吊到起竖托架上,像一把利剑,直剌蓝天。

11月4日,在张爱萍、陈士榘两位将军和钱学森的陪同下,聂荣臻元帅从北京飞抵酒泉发射场。当时的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也来到发射现场。

聂荣辕一到达,就开始视察发射现场,他说:“这是我国自已生产的导弹,试验工作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

钱学森坐镇指挥,仔细检査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在发射前夕,突然发现导弹舵机有漏油现象。这是极为严重的技术故障。经检査,原因是舵机油压轮泵光洁度不符合要求。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更换新的部件,重新组装。技术人员在严寒中连续奋战,终于排除了这一故障。

一切就绪,钱学森下令,开始往火箭里加注推进剂。

加完推进剂之后,发生异常:导弹的弹体往里瘪进去一块。

钱学森接到报告,马上赶往现场,爬上发射架。他在仔细察看故障之后,作出判断。他说,弹体的变形并未达到结构损伤的程度。他分析了弹体瘪进去的原因:当年,他在美国做过壳体研究工作,知道这是在加入推进剂之后,泄出时忘了开通气阀,造成箱内真空,导致内外压力差过大,就瘪进去了。在点火之后,箱内要充气,弹体内压力会升高,弹体到时候会恢复原状。于是,他认为可以照常进行发射。

这毕竟是第一次发射,酒泉基地司令员、参谋长出于小心谨慎,不同意发射。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钱学森、酒泉基地司令员、参谋长三人签字同意发射,才能发射。

正好聂荣辕元帅在现场,三人请他作最后裁决。

聂荣臻说:“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就同意发射,因为这是技术问题,技术上钱学森说了算。如果只有司令员和参谋长两人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同意发射。”

聂荣臻的话,透露出对钱学森的无比信任。

当晚,忧荣辕告诉大家,周恩来总理已经报告毛主席,同意明天发射。

状况连连,就在这时候,总设计师向钱学森报告,说是零点触发发现故障。钱学森马上下令把负责这一问题的技术员找来,一个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扎小辫子的姑娘来了。钱学森用命令式的口气对她说:“必须在十小时内排除故障!”

军令如山。那位姑娘花了四小时就排除了故障。不过,她的嘴歪了那是急歪了的!

清晨,酒泉基地的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氐度。天气良好,天空片瓦蓝。

9时02分28秒,发射指挥员下达了点火命令。火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发射台包围在浓烟之中,“1059”导弹尾部发出一团亮光之后,迅速腾空。先是垂直上升,然后在制导系统的控制下,转弯,飞向预定的目标。

指挥中心不断传来各跟踪台站“发现目标,飞行正常”的报告。

7分32秒后,飞行了550公里的“1059”导弹准确击中目标。

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终于发射成功!

“1059”导弹的发射成功,清楚表明钱学森的现场判断能力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仿制的1059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指挥能力是无懈可击的。

当晚,在酒泉基地的庆祝酒会上,聂元帅高酉杯面:“今天,在袓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一枚‘争气弹’,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

1960年11月5日,是中国导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日子。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两弹”中的一“弹”。这一天,离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的归来,整整五年。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大喜连着大悲。刚刚喝了“1059”导弹的庆功酒,紧接着便是一杯难咽的苦酒。

“1059”导弹的发射成功,表明按照中国导弹研制工作步骤的第一步“先仿制”已经完成。由于是仿制,聂荣臻指示,仿制的规模不宜过大,因为苏联援助的都是些老的产品,这方面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船大了不容易掉头。

紧接着,钱学森领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了第二步和第三步,即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再自行设计”

自行设计的难度远远高于仿制。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自行设计的第一种导弹,就是“东风二号”导弹,亦即“DF2”导弹。

“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对地战略导弹,全长20.9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以过氧化氢、酒精为推进剂,最大射程1300公里,可携带1500公斤局爆弹头。

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一个月,钱学森就向中央军委递交了研制“东风二号”导弹的计划。经中央军委的批准之后,在钱学森的领导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完成了“东风二号”导弹的总体设计方案。

在“东风一号”导弹(“1059”导弹)发射成功的鼓舞下,“东风二号”导弹加紧了投产进度。

1962年的春节前夕,“东风二号”导弹发动机试车成功。

1962年的春节之后,“东风二号”导弹装上列车,从北京运往酒泉发射场。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导弹竖立在酒泉发射场,一切就绪,准备发射。

这是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导弹的发射,正在准备写下中国导弹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当时,钱学森在北京指挥总部坐镇。

在指挥员下达点火命令之后,“东风二号”导弹发出巨大的声响和明亮的火光,照着碧空飞腾。起初,一切正常,现场的工作人员脸上挂着笑容。

突然,“东风二号”导弹失去控制,调头向北飞去,从高处朝下跌落,坠落在离发射塔六百多米处,发生剧烈爆炸,平地升起弥天烟尘!

“导弹飞离发射台后失稳,8秒失去控制,十几秒发动机着火,飞行了几十秒就坠毁爆炸了,在地上砸了20米深的大坑。”在场的钱学森的学生钱振业这么叙述当时的情景。

现场所有的人员都目瞪口呆,因为谁都没有经历过这样巨大的事故。

虽说研制火箭、导弹本身就是高风险的工作,当年德国冯·布劳恩在试验时火箭爆炸导致三人当场炸死,不久前苏联元帅涅杰林等一百多人当场炸死在导弹发射架下,但是“东风二号”导弹的坠落、爆炸,还是给中国刚刚建立的导弹研制队伍以极大的震撼。

“东风二号”导弹的失败,给中国年轻的导弹研制队伍泼了一盆冷水,意识到研制导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聂荣臻元帅给在北京的钱学森打电话,要钱学森带一个工作组来酒泉基地,分析事愿因。

钱学森急急从北京乘专机赶往酒泉基地。内心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一到现场,钱学森就镇定地给大家打气,他深知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整个研制队伍的士气。

钱学森一派大将续,他说:“同志们,不就是摔下来一个‘东风二号’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我们将把它射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年,我在美国的时候,写一篇很重要的论文,写成的只有几页,可是我写的底稿,却装满一个柜子。到底失败了多少次,我自己都数不清了。如果失败了就哭鼻子,闹情绪,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成功了。”

钱学森还说:“科学试验嘛,如果每一次都保证成功,又何必试验呢?那就制造出来直接拿去用好了。我说,我们不要怕失败,失败了,总结经验教训,再重来。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长才干,变得更加聪明。取得成功,对我们是锻炼;遭受失败,同样可以使我们得到锻炼,而这种锻炼则更为重要,更为宝贵。”

钱学森的讲话,重振了导弹研制人员的士气。

当时的酒泉基地,天寒地冻,钱学森带领大家在基地附近收集“东风二号”导弹的残骸、碎片。花费了两三天时间,才把大部分残骸、碎片找到。

残骸被拉到导弹总体设计部试验车间。面对残骸,钱学森一脸严肃,仔细分析着“东风二号”导弹失败的原因。

钱学森从失败中汲取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原因。钱学森提出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把一切事故消灭在地面上,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

钱学森认为,“东风二号”导弹的失败,在于上天之前,没有在地面上进行充分的试验。必须建设一批导弹的地面测试设备。尽管建设地面测试设备要花费很多资金’但是这样做值得。只有在上天之前做好充分的地面测试,才能保证导弹上天万无一失。

钱学森提出的这一原则,后来成了中国火箭、导弹研制不可动摇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从此,新试制的导弹在发射前都必须在地面进行多项大型试验。全部合格之后,才能运往发射场。也正因为这样,“东风二号”导弹事故之后,中国的火箭、导弹发射,几乎没有再发生类似的重大事故。

钱学森还指出,“东风二号”导弹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是按照苏联导弹照猫画虎,没有消化吃透,更没有掌握总体设计的规律性。从此,钱学森认为必须加强对于总体设计规律性的认识,并专门设立了总体设计部。这个总体设计部负责对各个分系统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协调,统筹规划,总体设计。钱学森总结出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不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只求总体设计的合理性。”

钱学森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老干部、工人、科技专家和刚毕业大学生等组成。干部不懂技术,科研人员不懂管理,大家焦头烂额。有了总体设计部之后,航天工程的系统实践就井然有序了。”

钱学森还建立了导弹型号设计师制度。1960年8月17日钱学森任命李同力为544舰对舰导弹总设计师。1962年5月,钱学森任命林爽为“东风二号”地对地导弹总设计师,钱文极为“543”(“红旗一号”)地对空导弹总设计师,吕琳为“544”海防导弹总设计师。总设计师负责导弹的总体设计。此外,还建务立了主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制度,分别负责导弹的分系统和会单机设计。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导弹设计走上正规、有序的纤。

钱学森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一次失败,为后来的一次次成功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失败为成功之母”。

钱学森“失踪”了

“东风二号”导弹事故之后,钱学森就“失踪”了。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很少看到所长钱学森的身影。

其实,钱学森不光是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失踪”,也从家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