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要学会宽恕自己。宽恕是指宽大为怀,尽释前嫌。由同情到宽恕,你已拥有一个开放的心灵,并开始逐步地、有意识地释放自己的愤怒与不平。如果你认为过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势必会让你内疚、自责,而当你忙着内疚和自责时,你根本无暇顾及从错误中汲取任何有益的东西。
当你做了某件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事情时,你的实际行动和你的为人准则之间就出现了一道裂缝。这时,你需要努力去原谅自己的过失,以便修复这道裂缝,重新找回真正的自我。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很随意地原谅自己或不知悔恨、一错再错。一味地沉溺于自责、悔恨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而且过分地自我惩罚只会使你越发远离你的道德标准。
失败是特殊的老师,是宝贵的经验,是正确的先导,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错误的结果,并不都是废物或恶果;有些错误的结果,是歪打正着可以妙用的宝贝。因此,面对错误,我们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要善于化错误为成功,从中汲取有利的资源,而不要在懊悔的泪水中虚度了人生的美好时光。
避免悔恨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在当下。其实,人的一生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东西是自己的,拥有的时候不太在意,一旦失去则后悔莫及。“明天我就开始运动;明天我就会对他好一点;下星期我们就找时间出去走走;退休后,我们就要好好享受一下”,这些话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其实有许多事,在你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之前已成古人。我们常常牺牲当下,去换取未知的等待,牺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来世的安逸。
许多人认为必须等到某时或某事完成之后再采取行动。然而,生活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环境总是不可预知的,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尽头,许多人经常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有许多话来不及说,这实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在纽约有一位心理医生,执业多年,成就卓着,在他即将退休时,写了一本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专着。这本书足有1000页,书中有各种病情的描述及其治疗办法。
有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了这本厚厚的着作,说:“这本书有1000页,里面有治疗方法3000种,药物1000类,但所有的内容,却只有4个字。”
在学生惊愕的目光中,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如果,下次”。
这位医生说,造成人类精神折磨的莫不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当年不错过她”、“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
这位医生接着强调:医治这种疾病的方法有上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把“如果”改为“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次我不会错过我爱的人”……
其实人类是可悲的,在年轻的时候,有精力去消遣,去享受大自然的赐福,却没有时间、没有金钱,只是在拼命地劳作;等到有了时间、有了金钱,却没了青春。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亲人,因为亲人最需要的是你的陪伴,是和你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走过了你的生命。
人们年轻时为之努力的,也许是老年所不需要的。而一个人倘若抱有百折不挠的事业心,坚持健身、尽可能积德行善,对家人倾注满腔热情,那么在老掉牙的时刻,仍能够对自己说:这辈子没白活,至于其他,就一点都不重要了。
有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造成我们心理障碍的,影响我们幸福观念的,有时候,并不是物质上的贫乏或丰裕,而是我们心境的改变。如果把心灵浸泡在后悔和遗憾的水中,痛苦就必然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余恨。
人生是不停的奔波,我们免不了跌倒或迷失。当我们孤独时,当我们感到尴尬,或者当我们碰壁的时候,悔恨,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似乎更是苍白的。不如向前试试,你的人生将永不停止。
一个聪明人并不会为他所缺少的感到悲哀,而是为他所拥有的感到欣喜。会享受的人能够超越消极的情绪,每当他想起新的生活,新的经历,他就兴奋不已。他不怕恐惧,不怕变化。他面对现实,背对过去。“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直在前进。人生不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有,面对无法挽回的错误,后悔、埋怨、消沉都无济于事,反而会阻碍你继续前进的步伐,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忘记它,然后重新开始,千万不要在过去失败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最后无力自拔。
威廉·波里索说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将自己的收入算做资本。任何傻子都会这样做,真正重要的事是要从你的损失里去获利。这需要有聪明才智才能做到,而这也正是智者和蠢材之间的区别。”
挑战自己的弱点
谁都无法完美无缺,但我们无须为自己有弱点而痛不欲生,只要坦然地面对,充分展示真实、生动的自我,就能够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况且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就是真的劣势。
有一个十岁的美国小男孩里维,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后来,他拜日本柔道大师为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里维有点弄不懂了。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就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数?”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
里维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里维去参加比赛。里维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里维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里维迷迷瞪瞪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里维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里维显然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里维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比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里维立刻使出了他的那招,很快就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里维鼓起勇气问师傅说:“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里维最大的劣势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所以说,只要懂得扬长避短就无劣势可言。面对自己的弱点,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坚信自己能够克服,生活对我们还是很公平的,只要我们有勇气,我们就一定会获得生活的奖励。
列夫·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个人能自己改变自己,意味着理智的胜利;自己感动自己,意味着心灵的升华;自己征服自己,意味着人生的成熟。能够改变、感动并征服自己的人,就有力量战胜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就上升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就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界的认识就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就深化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于,他善于通过他人、现实和历史来剖析、调整、完善自己。人是有智慧的动物,我们的理性和智慧能够帮我们调好生命的琴弦,奏出美妙的乐章。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特别能抽烟,没有一根烟叼在口中就感觉无法忍受。一次,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很快进入梦乡。清晨两点钟,他醒了,想抽一根烟,不料烟盒是空的。而此时,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关门了,要想得到香烟,唯一的办法是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
越没烟,烟瘾就越大。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衣服准备出门,在伸手去拿雨衣时,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半夜三更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为何竟有如此可笑的举动?竟要在深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得到一支烟?难道自己竟然如此懦弱,让一支烟主宰自己?而自己对这个懦弱的自我,竟然只有屈膝投降吗?
如此一来,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下定决心,将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换上睡衣回到床上,酣然入睡。在经历过这一事件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抽过香烟。他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曾经懦弱的自己,不仅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尖富豪之一,而且身体也很好,到了80多岁的高龄时,还能通宵加班。
如果我们纵容自己的弱点,不努力控制这种情况,那么留给我们的只有“失败”这两个字。如果我们善于以自己的短处为基础,努力修缮,就可以扬长避短。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有时我们的烦恼来自于我们那颗狂妄自大的心。一个人如果妄自尊大,他的所作所为就会全都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似乎都应该接受他的指控,所有的人好像都应该围着他转,总之似乎离开了他地球就不转了似的;如果谁对他稍有异议或冒犯,他就觉得是受了莫大的侮辱似的,立刻愤怒到极点。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到晚都被烦恼重重包围。
如果一个人太自负了就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陶醉之中,变得自高自傲起来。他无视所有人对他的不满,终日沉浸在自我满足之中,对一切功名利禄都要捷足先登,这样的人得到的永远都是大家对他的不屑与蔑视。
明朝山东济阳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做官。一日,接到家信,说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让董笃行用官方的权力干涉一下。董看后,马上给家里人回了一封信:“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家人看信后,便照做了,让出了两墙之地。邻居知道后,也很受感动,也主动向后让出两墙之地。这样中间就让出了一块空地,人称“仁义胡同”。
清朝中期,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个才子,叫张英。他中了进士后,深受皇帝赏识,官越做越大,直至文会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就是人们常说的宰相。张英在京城做了大官,他老家的亲人便一个个神气起来。
这一年,张家打算扩建府第,于是让邻居让出三尺宽的地面,以便张家修砌院墙。这家姓叶的邻居是当地的一个大户,它的主人是与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所以叶家根本不买张家的账。张家的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送到京城,家里人认为张英的官比叶侍郎大多了,只要张英发句话,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张英看了信后对家人的做法很反感,就写了一封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的人看了以后,对自己的狭隘心胸感到惭愧,于是主动把院墙退后三尺,重新砌了一道墙。
叶家的人听说张家派人进京送信,正感到焦虑不安,忽然看到张府让地三尺,十分纳闷。派人一打听,原来是张英的主意。叶侍郎非常感动,叫家人也把自家的院墙主动后移三尺,这样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有了六尺宽的地带,形成了一条通道,人称“六尺巷”。张英的豁达胸襟使干戈化为玉帛。
董笃行和张英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特别是张英,身为宰相,不要说要邻居的三尺地,即便是让邻居搬家也并非什么难事,但是如果那样做了必定会为天下耻笑。他不以权压人,说明他重义轻利,是品德高尚之人。果然,他宽以待人,以德待人,感动了别人,结果两家得以和睦相处,并赢得乡人的一致称赞。
其实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卑待人,越是能放下架子。而人们也越是会敬重他。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朴实无华、谦逊平和,小有才能的人反而常常会华而不实,经常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如法国着名画家奥拉斯·韦尔纳在勒芝湖边速写时,有两个外国女青年也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速写,其中一个女青年走过来看奥拉斯·韦尔纳的画,并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老画家认真地听着,彬彬有礼地向她致谢。第二天,在一只船上,他又遇到了这个外国女青年,女青年对他说:“先生,你是法国人,你肯定认识伟大的画家奥拉斯·韦尔纳先生,听说他就在这只船上,请您给我引见一下,好吗?”“小姐,你想见他吗?”“对,我非常想认识他。”“噢,小姐,您已经认识他了,昨天上午你已经为他上了一堂生动的绘画课。”从这里,可看出韦尔纳的宽广胸怀。
一天在一个既脏又乱的候车室里,靠门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老人,身上的尘土及鞋子上的污泥表明他走了很多的路。列车进站,开始检票了,老人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准备往检票口走。忽然,候车室外走来一位胖太太,她提着一只很大的箱子也要赶这趟列车,可箱子太重,累得她呼呼直喘。胖太太看到了那个老人,冲他大喊:“喂,老头,你给我提一下箱子,我一会儿给你小费。”那个老人想都没想,接过箱子就和胖太太朝检票口走去。
他们刚刚检票上车,火车就开动了。胖太太抹了一把汗,庆幸地说:“还真多亏你,不然我非误车不可。”说着,她掏出一美元递给那个老人,老人微笑着接过。这时,列车长走了过来,对那个老人说:“洛克菲勒先生,你好,欢迎你乘坐本次列车,请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谢谢,不用了,我只是刚刚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现在我要回纽约总部。”老人客气地回答。
“什么?洛克菲勒?”胖太太惊叫起来,“上帝,我竟让着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给我提箱子,居然还给了他一美元小费,我这是在干什么啊?”她忙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费退给她。
“太太,您不用道歉,您本没有做错什么。”洛克菲勒微笑着说道,“这一美元,是我挣的,所以我收下了。”说着,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郑重地放在了口袋里。
真正的大人物,属于那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却仍然和平凡人一样生活着的人。他们从来都是虚怀若谷的,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们从来不会见人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不被重用的“遭遇”和“不幸”,他们从不埋怨自己的上司是“妒贤嫉能之辈”,从不痛恨自己的同仁是“居心叵测之人”,他们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去干着自己分内的事情。
自以为是的人头脑容易发热,他们往往充满梦想,只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劝告,认为采纳了别人的意见就等于认输了,其实这些人是典型的外强中干,他们的固执恰恰证明了他们骨子里的自卑,正因为心虚,所以才不愿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