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09

第9章 银行是干什么吃的? (5)

依赖于以上三大“法宝”,中央银行就拿到了能预测未来的神秘水晶球,可以把复杂无比的社会经济体系当成泥巴来捏,不但能够实现熨平经济周期的愿望,甚至能够不断刺激经济增长,让整个国家的财富不断地增长、增长、再增长……

中央银行“代表政府”,一般是指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通常还代理政府国库款项收支,代理国家债券买卖,代理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订并监督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另外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国际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等。

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是政府的财务“大管家”。

不过,有时候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庞大、金融机构太复杂的时候,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监管的唯一家长,就有点管不过来了。换成官方语言就是,“无法适应新的金融格局”,所以一些国家通过另设监管机构来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

一道数学题

“钱能生钱”,当人们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世界就与往日大不相同了。

在懂得放贷之前,人们让财富增加的方式就是更努力地耕作,或更多地血腥掠夺,而一旦懂得货币的自我增长法则,财富就以几何数的方式膨胀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家们借给人们金钱,并收取一定的利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方式,更是人们对自我欲望的控制方式。在大部分宗教的教义当中,借债都被看作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如无必须,切勿举债”,这也是人们在人生经验中的一种总结。

然而,现代金融体系打破了这个禁忌,他们让债务变得理所应当,并鼓励人们把未来的欲望放置到今天来完成。

欲望的洪水一旦泛滥,淹没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古老的生活方式,借贷——这个悄无声息的幽灵,不仅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甚至还有整个文化信仰,而我们现在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模式,也正是由此生根发芽,演变进化而来。

实际上,“金融业”这个词儿,在国外的翻译就是banking(银行业)。

在现代社会,银行这种机构,估计大家都有点羡慕,老百姓买房要仰仗银行、政府搞基础设施建设要仰仗银行、国家追求GDP要仰仗银行……

为什么自从银行开始玩起了“钱能生钱”的游戏,整个社会的财富天平全部开始向金融业倾斜呢?

前面曾无数次强调,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甚至包括投资银行,现代银行是以“信用”为其生存的根本,那么,该怎么理解“信用”的威力呢?

你不妨把自己当做一个高中生,来完成下面一道数学题吧。

0.9+0.9×2+0.9×3+0.9×4+0.9×5+……=?

你该问了,算这道数学题和现代银行体系有什么关系呢?

别着急,马上就要用到了。

按照绝大多数公众对银行的理解,银行就是个吃存款、放贷款,赚利息差的食利阶层而已。这个理解当然没有什么错,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走在大街上,看着那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办公楼都是靓丽辉煌,一个比一个气派,但它们只不过是绕着中央银行这个核心转圈的商业银行而已,中央银行发放货币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也同时接受存款,老百姓拿到钱,存钱……

为了保证存款者(普通民众)的利益,商业银行每接受一笔存款,必须上缴给中央银行一定比例,比方说10%,这个比例就叫做存款准备金率——当前我们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在20%左右,美国的美元呢,美联储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大概在10%左右。

对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理解清楚了,现在该说这道数学题的来源了。

如果中央打算给某商业银行1万亿元的货币量,中央银行首先扣下存款准备金率,假定是10%的话,商业银行实际上得到的货币量是9000亿元;

简单假定,比方说收破烂的A觉得收破烂又辛苦又不赚钱,觉得B的羊肉串摊很赚钱,于是到商业银行贷款9000亿元买下B的羊肉串摊;

B得到这9000亿元,首先想的是,这些钱存在土坯墙角下的老鼠洞多不安全啊,有贼倒在其次,什么老鼠啃了、雨天淋湿了,或者谁一下子上厕所没有手纸了临时用了怎么办?

毫无疑问,B会将这9000亿元存回银行,于是银行又吸收了9000亿元的存款;当然,这9000亿元存款,商业银行需要再向中央银行上缴10%,于是就剩下了8100亿元;

C觉得拉三轮车好像很挣钱哎,于是跑到商业银行,贷款8100亿元,买下D的三轮车;

同样,D立即又把这8100亿元存入银行,商业银行再向中央银行上缴10%,余下的贷款给E;E觉得给人擦鞋子的生意不错,于是到银行贷款,从F那里买到一个修鞋摊,F再把钱存入银行……

其他的诸如卖冰棍的、修铁锅的等等(这些人都相当于我们实体经济中的企业)都从银行贷款,又给银行存款。

这样,你算一下,本来1万亿元的货币投放量(不考虑原来社会上已经在流通的货币量),最终社会上增加的货币流通量数目是多少呢?

这,是不是就是上面说到的那道数学题呢?

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很普通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在比值q小于1且不等于0的情况下,其所有项的和的公式为:Sn=A/(1-q)。

其中,Sn 为所有项的和,A为首项,q为等比数列的比值。

所以,上面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0.9/(1-0.9)=9。

也就是说,如果是中央银行发放1万亿元的货币量,在存款准备金率是10%的情况下,最终造成社会上流通货币量将是1×9=9万亿元;

就这个数字9,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货币乘数”,如果实际上不是9万亿,而是3万亿或者4万亿,货币乘数就是3或者4。

根据多个中央银行一直以来的统计数字来看,一般而言,这个数字在3~6之间。

经济活跃,数字偏大,经济紧缩,数字偏小。

所以,在制造纸币泡沫的过程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最大的概念。

本来只有1万亿元的基础货币量,多出来的那8万亿元,就是“信用”的力量——比方说,假定居民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5%,央行给了商业银行1万亿元,按道理来说,商业银行最多只能挣5%——也就是500亿元。

然而,有了货币乘数的存在,实际上商业银行挣的是5%的好几倍,在准备金率是10%的情况下,那就是500亿的9倍,4500亿元!

如此一来,银行怎能不成为一个国家最赚钱的部门?

银行的家族成员

前面讲了那么多中央银行的事儿,你就该明白,下次你看到挂着“中国人民银行”这个牌子的机构时,应该肃然起敬,因为它是标准的政府机构,是为了实现经济永久增长这一崇高而伟大的理想而设立的,与你随随便便在街头都能看到的那些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更不必说什么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之类的中小银行了。

如果从职能上划分,除中央银行外,还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国际间的贸易和清算还需要一些不隶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银行。

商业银行,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银行”,这些银行针对公众和企业,靠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为普通民众提供汇兑而生存,它们与民众直接接触并为民众提供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务——当然,在央行的领导之下,它们客观上也承担着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各国的名称和叫法不大一样,美国叫做commercial bank,英国叫做clearing bank,德国叫做credit bank,日本叫做general bank,澳大利亚叫做trading bank。

本质上说,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它的目标是追求盈利,对任何一个商业银行来说,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赚钱越多越好。同时,作为一个企业,商业银行也应该自负盈亏,赚钱多了是自己的,赔钱赔到家了就应该破产。

比方说,大家经常接触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都是商业银行,而且它们都是中央政府的国有企业,而诸如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也是商业银行,只不过是股份制民营企业或地方政府银行。

值得说明的是,因为中央银行不直接对民众,而其他金融机构又不能直接得到央行印刷出来的钱,所以商业银行也是唯一能够直接为公众提供货币的机构。

当然,也有政府建立的、特殊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这在中国被称为“政策性银行(policy bank)”。根据中国银监会2010年年报批露,中国目前有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深发展、光大、民生、浦发、渤海、广发、兴业、恒丰、浙商),一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47家城市商业银行,85家农村商业银行,349家村镇银行。

“储蓄银行(savings bank)”,是指通过吸收储蓄存款获取资金从事金融业务的银行,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以优惠的形式向存款人提供贷款,这种组织形式在许多国家比较普遍,一般而言是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尽管储蓄银行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金融机构之一,而且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中国目前不存在这类银行。

“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作为当今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可谓是时代宠儿,我们经常听到的高盛银行、摩根斯坦利银行以及2008年倒闭的雷曼兄弟银行、贝尔斯登银行都是典型的投资银行,而我们天天听到“华尔街金融中心”,其实基本上以投资银行为主。

在我国,投资银行并不列入中央银行管理的范围,而是属于证监会管理的范畴,一般叫做某某证券公司,例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金证券等。

原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一直混业经营,所以形成了许多所谓的“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其中著名的如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等。不过,这样做常常造成一些银行拿着储户的钱跑到市场上搞期货、股票和其他的金融衍生品投机。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美国在1933年对综合性银行按照法案强行进行了拆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著名的摩根银行分拆为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摩根士丹利以及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摩根——这就是现在依然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摩”和“小摩”。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大多没有对银行业务进行拆分,而美国在1999年之后也再次允许混业经营。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为了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美联储还紧急允许高盛、摩根斯坦利转行从事普通的商业银行业务,以避免倒闭。

在国际银行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