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健康红绿灯
8770400000004

第4章 婴幼儿起居健康的50盏红灯

1.忌给新生儿包“蜡烛包”

新生儿的自然体位是两上肢与躯干呈“W”形,腹部膨隆,两下肢与臀部呈“M”形,其活动度为120°~140°,这种自然体位适合新生儿的活动和正常生长发育。而我国传统的包裹新生儿方法是“蜡烛包”式,把刚生下来的宝宝两腿拉直,再把两臂拉直紧贴在身体两侧,然后用包单把宝宝包紧,甚至有的还用带子在外面扎紧。因其包裹形似蜡烛而得名“蜡烛包”。

把宝宝包成“蜡烛包”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①认为只有这样宝宝才不会长成罗圈腿。②认为这样宝宝睡觉时才会睡得安稳,不会受惊吓。其实,这种“蜡烛包”不仅限制了小儿的自由活动和正常呼吸,而且严重影响着小儿的正常发育。另外,有一部分新生儿在胎内髋关节发育得不好,用“蜡烛包”还会造成髋关节脱位,这种病无痛苦,往往早期很少发现,只有当孩子开始独立走路时,才发现步态异常,但治疗起来已经比较麻烦了。因此,要废除传统的包裹方法,使新生儿保持自然体位。为使新生儿能舒适温暖地保持自然体位,冬季可给宝宝做一个宽大的睡袋,春秋季可穿一件睡袍。

宝宝出现罗圈腿现象,是由于缺钙造成的,是佝偻病的症状,不是捆绑可以预防的。正确包宝宝的方法:用包单从宝宝的腋下包住身体,将宝宝的双上肢放在包单外面,包在包单里面的双下肢应处于自然放松弯曲状态,不要包得太紧。为了让宝宝能更好地活动四肢,建议新爸爸、新妈妈们不要给宝宝包“蜡烛包”。

2.新生儿衣服忌质硬、色深、复杂

新生儿的皮肤呈玫瑰色,毛细血管丰富,角化层薄,表面细嫩,汗腺发育不良,排尿次数多,生长发育快,因此新生儿的衣物应以质地柔软,通透性能好,吸水性强的棉织布料为最佳。衣服要宽大,能使四肢活动不受限制,设计要简单,无纽扣,穿脱方便。最好选用无领无扣的“和尚衣”。带子打结在胸前,避免皮肤受压,摩擦。衣服的颜色宜浅不宜深,深色染料褪色会刺激皮肤。

衣服的接缝处及衣服的下摆应是毛边,衣缝应朝外。内衣至少要备3件以上,便于洗换。夏季穿1件内衣即可,天冷时需加外衣。外衣可选用加厚棉毛衫或者棉绒衫。不要给新生儿穿毛线衫,因毛线衫上的毛可刺激皮肤,使新生儿感到不舒服。冬天可穿无领斜襟棉袄。新生儿不需穿裤子,因经常尿湿,可用尿布裤。

3.忌不给婴儿穿袜子

婴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产热能力较小,而散热能力较大,加上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更容易散热。当环境温度略低时,婴儿的末梢循环就不好,摸宝宝的小脚凉凉的,如果给婴儿穿上袜子,可以起一定的保暖作用,避免着凉,孩子也觉得舒服。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宝宝的能力也长了不少,特别是下肢活动增加很多。当宝宝高兴的时候就会手舞足蹈的,不高兴哭闹的时候也常是乱踢乱蹬,可以说只要不是睡觉时间,宝宝总是不停地活动。这样损伤皮肤、脚趾的机会也就增多了,有的婴儿甚至磨破了足跟部位的皮肤,而穿上袜子可以减少这些损伤的发生。

婴儿皮肤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随月龄增长也越来越多,一些脏东西如尘土等有害物质,就可通过婴儿娇嫩的皮肤侵袭身体,增加感染的机会。穿上袜子就可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还可防止蚊虫的叮咬。

总而言之,婴儿穿袜子对身体健康有益,那些认为孩子小,不用穿袜子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纠正。给婴儿选择袜子一定要选择透气性能好、柔软的棉袜。袜子大小要合适,过紧会影响婴儿脚的正常发育,过于松大,也不舒适、不方便。同时,袜子要经常勤换勤洗。

4.忌给新生儿枕枕头

人们习惯认为,睡觉就必须枕枕头,于是给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枕一个小枕头。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新生儿是不需要枕头的,这是因为成人的脊柱是呈“S”形的,平躺在床上,如果没有枕头,头就朝后仰,因此必须垫一个合适的枕头,使头、颈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是,新生儿就不同了,新生儿的脊柱为直型,头部较大,平睡时后脑勺与脊背成一条直线;侧卧时,与肩部相平。如果硬给小儿头下塞个枕头,宝宝的脖子就会受委屈。但是,为了防止新生儿吐奶,可把上半身略垫高1厘米。

一般来说,当小儿长到3~4个月时,睡觉时可枕1厘米高的枕头,长到7~8个月开始会坐时,婴儿开始向后弯曲,肩也发育增宽,这时睡觉时可枕3厘米左右的枕头。枕头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婴儿睡眠。常枕高枕头婴儿容易形成驼背。枕心最好用荞麦皮、谷秕子做成,不要过硬,如果能用绿豆衣、泡过水后晒干的茶叶和中药草决明装填枕心,不仅软硬适宜,而且夏天可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夏天不宜使用木棉枕、泡泡胶制的枕心,因其通风性能差、散热不好。

5.忌用卫生纸代替婴儿尿布

受各种一次性用品的启发,越来越多的母亲用卫生纸代替尿布给新生儿垫屁股。认为这样做既可避免反复洗刷尿布的麻烦,又可防止病菌的感染,岂不知这样做给新生的婴儿带来莫大的痛苦。

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各种保健、药物名称的卫生纸,不管工艺制作多么精细,都不能完全清除纸中残存的烧碱等碱性物质,也不能完全除去纸中的漂白剂等氧化程度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虽然浓度不高,对成人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对皮薄、肉嫩的婴儿来说,腐蚀或刺激作用就不可忽视了。根据一家医院接诊调查,仅一年时间他们就接诊了由卫生纸引起的皮肤病婴儿患者达26例之多,患儿的肛门周围及外阴局部皮肤鲜红,甚至糜烂,整日哭闹不安。为此,奉劝年轻的父母,不要再给宝宝用卫生纸当尿布垫屁股了。

6.忌用洗衣粉洗涤婴儿尿布

洗衣粉属人工合成的化学洗涤剂,其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用它来洗涤婴儿尿布,这是不科学的,对婴儿身体有害。

洗衣粉中所含的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对婴儿细嫩的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有人调查发现,使用洗衣粉洗涤尿布时,由于漂洗不彻底,每块尿布上烷基苯磺酸钠的残留量平均达15毫克。婴儿皮肤细嫩,接触尿布上烷基苯磺酸钠残留物后,不仅可引起过敏反应,而且还会出现胆囊扩大和白细胞升高等症状。调查结果表明,烷基苯磺酸钠对肝脏等器官发育不全的婴儿危害尤为严重。所以,家长在给婴儿洗涤尿布时不宜用洗衣粉,应用温和的肥皂水浸洗,以除去污渍。最后把洗干净的尿布用沸水烫后,再放在阳光下晒干。

7.新生儿的睡眠姿势忌固定不变

新生儿的睡姿主要是由照顾者决定的,同时,新生儿整天生活在床上,即使醒着也存在睡姿问题,因为睡姿是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新生儿的睡姿不应固定不变,应经常变换体位,更换睡眠姿势。新生儿初生时保持着胎内姿势,四肢仍屈曲,为使在产道中咽进的一些水和黏液流出,在生后24小时以内要采取低侧卧位。侧卧位睡眠既对重要器官无过分地压迫,又利于肌肉放松,万一婴儿溢乳也不致呛入气管,是一种应该提倡的小儿睡眠姿势。但是,新生儿的头颅骨缝还未完全闭合,如果始终或经常地朝一个方向睡,可能会引起头颅变形。例如,长期仰卧会使孩子头型扁平,长期侧卧会使孩子头型歪偏,这都影响外观仪表。正确的做法是经常为宝宝翻身,变换体位,更换睡眠姿势。吃奶后不要仰卧,要侧卧,以减少吐奶。左右侧卧时要当心不要把小儿耳郭压向前方,否则耳郭经常受折叠也易变形。

8.忌母婴同睡一个被窝

有的母亲习惯于与自己的婴儿同睡一个被窝,尤其到了寒冷的冬天,母亲怕小儿冷,搂着孩子睡觉,这种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卫生,对孩子是有害的。

搂着孩子睡觉会使孩子吸氧不足。人脑组织的耗氧量最大,一个成人脑组织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1/5,而孩子愈小,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比例也愈大,婴幼儿可高达1/2.如果父母搂着孩子睡觉,父母的呼吸会使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睡眠中的孩子感到呼吸困难,脑供氧不足,因而引起睡不稳、易做噩梦和半夜哭闹等。婴儿长期在这种缺氧的环境中睡眠,会影响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严重者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同时,人体的代谢产物有数百种,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烃、丙酮、苯、甲醛等,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这些污染物会迅速扩散,不会造成污染。房间里,特别是在被窝里,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如果婴儿长期受到这些污染物的污染,对婴儿健康发育是极不利的。另外,搂着孩子睡觉也容易发生压伤、窒息和意外,因这种意外而死亡的婴儿也不乏其例。

搂着孩子睡觉,大人、孩子都得不到舒适、自由的休息,不利于疲劳恢复和自由活动。一旦母亲患了流感或皮肤病,由于婴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就容易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传染给婴儿。

为了母婴的健康,婴儿还是与母亲分床睡好,让婴儿单独地睡在可以灵活搬动的小床上,大人睡觉时,把小床搬到大床边,以便夜里照顾。

9.新生儿房间的温度忌过高或过低

胎儿在母腹中被温暖的羊水包围着,过着“四季如春”的舒适安宁生活。当他初到人世间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寒冷。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体温调节功能差,故过冷或过热都会使新生儿的生理状态发生紊乱,带来不良后果。

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层又易散热,故当天气冷或室内温度过低时,新生儿的体温就会随之下降,当体温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以早产儿为多,这类患儿体温多在31℃~35℃,皮肤变硬,不能吮乳,后果严重。此外,由于新生儿的汗腺发育不全,排汗、散热功能差,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小儿又会发热出现脱水等现象。

新生儿为娇嫩之体,环境温度高不得又低不得,只有使环境温度相对恒定,才能保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一般来说,夏天的室内气温维持在23℃~25℃,冬天维持在20℃以上比较合适,湿度以55%~65%为好。

10.新生儿房间忌通宵开着灯

许多刚做父母的年轻人,夜里为便于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总爱在卧室通宵开着灯,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睡觉开灯对宝宝的视力发育有影响。研究表明,婴儿睡眠时不关灯会增加孩子患近视眼的可能性。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在对479名2~16岁的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后认为,睡在灯光下的2岁以下的婴幼儿与睡在黑暗中的婴幼儿相比,近视发病率要高出4倍,睡在黑暗中的孩子患近视的只占10%;夜间睡在照明灯光下的患近视的占34%,睡在室内较强光照明灯下的孩子,患近视的占55%。婴儿在出生后最初2年,是眼睛和焦距调节功能发育的关键阶段,光明与黑暗的时间多少,可能会影响幼儿视力的发育,希望父母应该慎重对待。

昼夜不分地经常处于明亮光照环境中的新生儿,往往出现睡眠和喂养方面的问题。研究人员将40名新生儿分成两组,分别放在夜间熄灯和不熄灯的婴儿室里进行观察,时间均为10天。结果前者睡眠时间较长,喂奶所需时间较短,体重增加较快。

新生儿体内的自发的内源性昼夜变化节律会受光照、噪声等物理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昼夜有别的环境对他们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11.新生儿乳房肿胀忌挤压

民间有一种说法,新生儿要挤压乳房,尤其是女婴更要挤压乳房,挤出了奶水将来生孩子喂奶时才有奶吃。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新生宝宝不论男女,在出生后的3~5天内都可出现乳房胀大,并可有黄色乳汁流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况,是由于胎儿通过胎盘接受两种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造成的。一种是母亲卵巢分泌的孕酮(黄体酮),与乳房的胀大有关;一种为垂体催乳素,与分泌乳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分泌的乳量数滴至20毫升不等,乳房增大在出生后8~10天最明显,一般2~3周后自行消失。但个别的时间要长一些,可达3个月之久。

家长千万不要挤压新生儿的乳房,因为挤压后能引起皮肤破损,皮肤上的细菌便可乘机侵入乳腺,引起乳腺发炎化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结果非常严重。即使不发生细菌感染,用力挤压也有可能损害乳房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这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12.忌给婴儿挑马牙

婴儿出生后,口腔上腭中线两旁或牙龈边缘可见散在的黄白色小点,俗称“马牙”。马牙不是病态,它是牙齿发育过程中牙板上皮残留下来的角化上皮珠。长了马牙一般没有什么症状。随着婴儿的不断吮奶动作,马牙便会逐渐吸收或脱落,无须处理。有的婴儿长了马牙后不爱吃奶,但爱咬奶头,甚至哭闹得很厉害,这就需要去医院请医生处理。有些父母用没有消过毒的针去挑破或用布去擦马牙,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正常的婴儿口腔内平时就有细菌存在,一旦马牙被挑破或擦破,细菌便会乘机侵入,造成感染。如果进一步发展,还会导致婴儿面部红肿、牙龈化脓、高热等,这就是临床上常见到的新生儿急性颌骨骨髓炎。有个别的新生儿还可能因为感染而造成败血症。

13.新生儿“螳螂子”忌挑割

“螳螂子”是中医病症名,出自《幼科金针》,又名妨乳、颊脂垫。新生儿生后1个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而得名。

螳螂子这种脂肪垫不但对新生儿的身体无害,而且有利于新生儿吸奶,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螳螂子会逐渐消失。有些人受旧的风俗影响,又不了解情况,竟然主张把它割去,结果不少新生儿因为割螳螂子而发生出血、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后果非常严重。

如果新生儿有螳螂子不肯吃奶,可请医生查明原因,再做处理。宜暂停吮乳6~8小时,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小汤匙喂儿,即可自愈。如硬块不易消退,可用冰硼散涂齿龈,每日2~3次,切忌割治。

14.新生儿嘴唇起白皮忌揭去或用力擦

新生儿出生2~5天之后,嘴唇上往往起白色薄皮,有的父母常常用手去揭或用力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往往会导致出血或感染。新生儿嘴唇出现白色薄皮时,可用液体石蜡或熟花生油涂搽,每次吃完奶后涂搽1次,待其自行脱落。还可用消毒纱布在温开水内浸湿后覆盖在嘴唇上,待1小时后揭开纱布,用消毒的小毛巾轻轻擦拭。千万不要硬揭,以免出血或感染,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15.清除婴儿头皮上的厚痂忌硬剥

有些婴儿头顶囟门的部位有一层很厚的褐色硬痂,这是由于出生时头皮上过厚的胎脂未洗净,加上出生后头皮每天分泌的皮脂,以及泥土灰尘等混在一起,又不清洗,一天一天堆积加厚,颜色也逐渐加深而成的。这层厚痂紧贴在头皮上,影响局部头皮的正常功能,不利于头发的生长,而且很不卫生,又不美观。处理这层厚痂时,不要硬剥,以免损伤皮肤,引起细菌感染。只能用花生油或香油、甘油、液体石蜡等浸泡,等干痂皮松软后,再用肥皂、温水洗净,一次洗不干净,可反复多次,直到洗净为止。

16.忌忽视新生儿脐带的护理

脐带剪断结扎后,一般3~7天干燥脱落,外部伤口愈合,形成向内凹陷的肚脐。因为脐带残端血管与新生儿的血管相连,如果护理不好,脐部会被细菌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而发生脐炎,严重时细菌可进入小儿血循环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占40%~50%。所以,家长要精心护理好新生儿的脐带,避免感染。正确的做法如下。

(1)在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将尿布上段反折垫厚,防止尿液甚至粪便浸渍污染脐部。

(2)脐带未脱落前,不要给新生儿洗盆浴,擦洗下身时,不要浸湿脐带包布。如果脐带布湿了,应马上更换,并仔细检查脐部。若发现分泌物,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擦拭,不可直接用手或脏布擦拭。

(3)脐带脱落后若局部不干净可撒上消炎粉。即使脐带脱落后创面很好,也应用75%酒精擦洗创面,以保持清洁。

(4)脐部轻度感染,即脐轮红肿,脐部有少量渗液时,先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上抗生素软膏。如脐部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除上述处理外,再用棉球蘸3%过氧化氢(双氧水)洗脐孔,并用呋喃西林液湿敷,每日换药1次。切不可用紫药水涂抹。

(5)如果脐部感染严重或新生儿有发热、厌食、反应差、面色青灰等表现,应送医院治疗。

17.忌忽视新生儿腹部保暖

婴儿出生以后,肠胃就在不停地蠕动着,当新生儿腹部受到寒冷的刺激,肠蠕动就会加快,内脏肌肉呈阵发性强烈收缩,因而发生阵发性腹痛。新生儿表现为一阵阵哭啼,乳食减少,腹泻稀便,常带有奶瓣。由于寒冷的刺激,男孩易发生提睾肌痉挛,使睾丸缩到腹股沟或腹腔内,这时婴儿腹部疼痛转剧,表现为烦躁啼哭不止。因此,不要忽视对新生儿平时腹部的保暖,即使夏天气候炎热,也应防止新生儿腹部受凉,不要光着身子睡觉和玩耍,宜着单层三角巾护腹,在农村穿兜肚就是很好的护腹办法,冬天宜着棉围裙护腹。

18.忌不让新生儿拥有自己的空间

按照传统的习惯,孩子在出生之后,起码到5~6岁之后才同父母分室居住。其实,在小宝贝出生之初,就可以让宝宝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也许人们太习惯于以前拥挤的生活,在居住条件改善了的今天,大部分家庭都有条件为孩子单独留出一个房间。但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绝大多数父母还是把孩子留在自己的卧室中。

其实这样做并不是爱护下一代,有时甚至会危害到婴儿的健康。众所周知,孩子的抗病能力比成人要差得多,如果婴儿总和成人处在一个空间中,难免会传染上一些疾病。而且卧室的卫生条件,往往是整套居室中比较差的。所以,婴儿与父母共居一室并不科学。

许多父母会认为,把孩子放在另一间房间里不容易照顾。其实选一间紧邻卧室的房间当作婴儿室,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夜间可以打开卧室和婴儿室的门,这样即使在睡眠中也不会使小宝贝受到冷落。

19.窗户忌过分装饰

环境对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除了墙面、空间的布置外,窗户和门也常被装点成区域的一部分,贴上图画、剪贴作品。由于过分的装饰,一个新的问题——室内采光不足,很容易被大家疏忽了。

为保证室内采光,窗户面积是根据房屋面积的比例而设计的,窗户大小有严格的要求。如果窗户上贴满各种装饰物,挡住了自然光照,造成室内采光不足,这样会影响幼儿的视力。因此,玻璃窗户不宜做过多装饰。

20.幼儿不宜睡软床

幼儿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床对他们来说无疑很重要。现在年轻父母疼爱孩子,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大多给幼儿睡上了席梦思、弹簧床,而且父母还喜欢将幼儿的床铺得很软,觉得只有这样睡觉才舒服、暖和。年轻的父母可能不会想到,睡软床虽然舒服,但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在软床上睡觉,特别是仰卧睡时,增加了脊柱的生理弯曲度,使脊柱附近的韧带和关节负担过重,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腰部不适和疼痛。幼儿的骨骼骨质较软、可塑性大,长期睡软床,就会影响脊柱的生长,破坏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引起驼背、脊柱侧弯曲、畸形或腰肌劳损。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幼儿长期睡在凹陷软床上,发生脊柱畸形的占60%以上,而睡在硬木板床上,脊柱畸形只占5%左右,所以不应让幼儿睡软床。床上应少铺一些褥子,特别是新的柔软的褥子,以不冷为宜,这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幼儿不宜睡软床,但硬板床也不是最适合幼儿的床,因为硬板床质地坚硬,不利于幼儿全身肌肉的放松和休息,容易产生疲劳,影响幼儿睡眠。最适合幼儿睡眠的床是棕绷床。棕绷床柔软并富有一定的弹性,使幼儿在睡眠时肌肉得到充分放松,而且不会对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是幼儿最理想的用床。

21.忌不让幼儿呼吸新鲜空气

多让幼儿呼吸新鲜空气,极有益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研究资料表明,室外温度8℃~10℃时,开窗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的细菌污染率降低40%。外界温度为3℃~9℃时,降低污染率65%。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受凉,总喜欢把幼儿捂得严实,不让孩子出门,家中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污浊,极不流通。长时间待在这种环境里,使机体抵抗力本来就不强的幼儿抗病能力更加低下,各种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趁虚而入,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家长要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注意在夏季和春秋季大部分时间,以及冬季无风晴朗的日子,经常给幼儿居室开门开窗通风,如果外面风很大,也可先把幼儿带到别的房间,再打开居室门窗换气,过一段时间再把幼儿带入房间,以保持房间空气新鲜。

22.忌在幼儿居室摆放花卉

(1)针刺类花卉:仙人掌、仙人球、虎刺梅类花卉,不仅锐利的针刺易刺伤幼儿的皮肤,有些还含有毒素,刺伤后会引起皮肤感染、化脓、溃烂等。

(2)汁液、果实含毒类花卉:一品红、马蹄莲、虞美人、夹竹桃、水仙花、杜鹃花、石蒜、五色梅等花卉,以及叶、茎的汁液或果实都含有不同的毒素,幼儿接触或误食,轻者皮肤过敏红肿,重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急促,四肢麻木,昏迷休克,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3)能释放有害气体的花卉:夜来香、郁金香、含羞草等在幼儿居室摆放,会引起头昏、呼吸困难、咳嗽、毛发稀疏脱落等诸多中毒症状,对幼儿的健康发育造成危害。

23.忌不让幼儿多看绿色

自然界各种物体的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水平是有差异的。例如,红色对光线反射是67%,黄色反射65%,绿色反射47%,青色反射36%。红色和黄色对光线反射比较强,容易产生刺眼的感觉。绿色和青色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都比较适中,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和眼睛里的视网膜都无不良的刺激反应。

据观测研究,青色、绿色的树木和草丛不仅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还能减少强烈光线对眼睛产生的耀眼程度,使紧张的眼睛适当缓和。

因此,让婴儿多看绿色的树木、草地和农作物,对眼睛大有益处。当然,让婴儿更多地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体内产生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

24.忌抱着让新生儿入睡

孩子的降生给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父母亲总是爱不释手,只要孩子哭就抱在怀里哄,尤其在晚上,常常抱着孩子睡熟后才把他放在床上,时间长了,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了不抱不睡的习惯。

新生儿初到人间,身体肌肤需要父母的爱抚,躺在父母的怀中会感到温暖安定,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好方式。

新生儿也需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孩子独自躺在舒适的床上睡觉,不仅睡得甜香,也有利于心、肺、骨骼的发育和抵抗力的增强。如果经常抱着孩子睡觉,孩子睡得不深,醒后常常不精神,影响睡眠的质量。抱着孩子睡觉,其身体不舒张,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尤其是四肢的活动要受到限制,不灵活,不自由,全身肌肉得不到休息;抱着睡觉也不利于孩子呼出二氧化碳和吸进新鲜空气,影响孩子的新陈代谢;同时,还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经常抱着孩子睡觉对孩子是弊大于利。另外,产后母亲的身体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由于分娩使体力大量消耗,身体的抵抗力低下,如果经常抱着新生儿睡觉,母亲得不到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体力恢复和生殖器官的修复,而且也容易使母亲患上某些疾病。所以,孩子睡觉时,要让他独自舒适地躺在自己的床上自然入睡,最好避免抱着让新生儿入睡。

25.抱婴儿忌姿势不正确

婴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头大、头重、骨骼的胶质多,肌肉还不发达,肌肉力量较弱。因此,1个月的婴儿只能稍稍抬头片刻,3个月时头才能初步直立。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1~3个月的婴儿不能较长时间支撑头的重量。因此,抱1~3个月的婴儿的姿势是很讲究的,关键是要托住婴儿的头部。

1~2个月的婴儿,主要是平抱,也可采用角度较小的斜抱。平抱时让婴儿平躺在成年人的怀里,斜抱时让小儿斜躺在成年人的怀里。不论是平抱或斜抱,成年人的一只前臂均要托住婴儿的头部。另一只手臂则托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对于易吐奶的婴儿则应采取斜抱,这样可防止吐奶或减轻吐奶的程度。

3个月的婴儿主要采取斜抱或直立抱。斜抱时小儿向上倾斜的角度可稍大些。小儿采取直立抱时,有两种姿势可供选择。一种是婴儿背朝成人坐在成年人的一只前臂上,成年人的另一只手拦住婴儿的胸部,让婴儿的头和背贴靠在成年人的前胸;另一种是让婴儿面朝成年人坐在成年人的一只前臂上,成年人的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部,让婴儿的胸部紧贴在成年人的前胸和肩部。

抱婴儿既要注意保护好婴儿,还要抱得舒服,同时使婴儿有安全感。抱起和放下的动作应慢和轻。

26.忌忽视新生儿身上的怪味

婴儿身上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难以从母亲的眼睛滑过。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却往往被母亲忽视,这就是有些婴儿身上散发出一些奇怪的味道,如烂白菜味、脚汗味、猫尿味等。有些母亲对这些怪味来源认识不清,往往忽视婴儿身上的怪味。其实,若这些怪味是从婴儿身上散发出来的,便是婴儿患有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的信号。

先天性代谢疾病与遗传有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某些酶或结构蛋白的缺陷,使体内氨基酸或有机酸代谢障碍,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堆积在婴儿身体内,并通过汗、尿排出,散发出各种怪味。例如,枫糖尿症可散发出枫糖味、烧焦糖味、咖啡味;苯丙酮尿症可散发出老鼠尿的臊味;蛋氨酸吸收不良症可散发出啤酒花烘炉气味;高蛋氨酸症可散发出煮白菜味或腐败黄油味;焦谷氨酸血症可散出汗脚味。这些代谢病最后都导致小儿发育障碍或痴呆。

代谢病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危害严重,一旦延误便难以挽回。所以,父母不要忽视新生儿身上的怪味,发现怪味后应求医检查,对症治疗。

27.忌不给婴儿剪指甲

有些老习惯认为婴儿的指甲不能剪,剪甲会伤“元气”。有的父母看到婴儿的手小小的,皮肤也很娇嫩,也怕剪指甲伤到孩子,所以也不给孩子剪指甲,任其长得长长的,这样对婴儿的健康很不利。

因为婴儿的手整天东摸西摸闲不住,易沾细菌等,特别是指甲缝里是细菌、微生物及病毒藏身的大本营,1克指甲缝里的脏东西,就藏有38亿个细菌,而婴儿又总是爱吸吮自己的手指,这样细菌就很容易被吃到肚子里去而引起腹泻或长寄生虫病。如果时间长了还容易抓伤幼儿娇嫩的皮肤,手上的细菌也会乘虚而入,引起炎症。所以,家长要经常及时给宝宝剪指甲,剪指甲不能以百天为界,只要指甲长长了,就需要及时剪掉。

给婴儿剪指甲注意不要剪得太短,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和影响婴儿正常的活动。如怕损伤婴儿手指,可在婴儿睡觉或吃奶时剪。剪下来的指甲屑应清除干净,防止遗落在衣被内划伤婴儿的皮肤。

28.忌让婴儿过早学坐

婴儿的骨骼很柔软,肌肉也软弱无力,出生6个月以前,婴儿的脊柱和背部肌肉均缺乏支持的能力。一般婴儿在7个月时才能独自坐稳。有的父母过早让小儿学坐,有的甚至用被子把婴儿围起来长时间久坐,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婴儿脊柱变形,容易发生驼背或脊柱侧弯、鸡胸脯等畸形。

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的特点,5~6个月,大人可让宝宝练习翻身,7~8个月就可以学坐,但不能坐的时间过长,每次5分钟,每日2~3次为宜。随着婴儿的长大,坐的时间和次数可逐渐延长。

29.忌让婴儿过早地学走路

有些年轻的父母育儿心切,总想尽早让婴儿学会走路,于是,当婴儿出生7~8个月就让其学走路。一般来说,过早地让婴儿行走,对宝宝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很不利的。应该按婴儿发育生长的规律,适时地对其进行相应的训练。

在正常情况下,6个月的婴儿,可以自行翻身,自己能稍坐一会儿,大人扶着腋下有迈步的动作;到7个月时,婴儿开始会爬行;8个月时爬行已较灵活,9~10个月逐步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婴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不要过早地学走路。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容易变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整。如果过早地让婴儿学走路,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形成驼背、“X”型腿和“O”型腿,影响了体型的健美,还容易形成扁平足。

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30.忌多抱婴儿

有的年轻父母看到小宝宝就爱不释手;经常抱着孩子,婴儿睡着了也不肯放下。殊不知,多抱孩子,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有很大危害。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一天的睡眠时间是20~22小时,6个月的婴儿要睡12~14小时,1周岁时也要睡13个小时左右。多抱会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使其不能熟睡。婴儿不会说话,遇冷、热、渴、饿、痛等,都以啼哭表示。如不去细察缘由,一哭就喂奶,一哭就抱,会养成婴儿的坏习惯。

婴儿消化功能弱,吃下母奶后,一般要3~4小时才能完全排空,常抱着,喂奶次数就会增加,胃肠受压,胃肠的正常蠕动受到限制,日久易使婴儿发生消化不良。

婴儿的啼哭是一种全身运动,可以增进心肺功能,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各脏器的新陈代谢活动,促进儿童的正常发育。如果婴儿一哭就抱,多抱会使婴儿的肢体活动量减少,血液流通受阻,影响各种物质的输送,严重妨碍骨骼、肌肉的正常生长发育。但是必须懂得,如果哭闹时间过长,应认真找出原因,并给予爱抚。因长时间哭闹,腹压过高,易发生腹股沟斜疝。

另外,多抱婴儿走路,还容易使婴儿大脑受到震动,加上强烈的光线、色彩和噪声的刺激,使婴儿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心肺负担加重,身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生病。因此,抱孩子也要讲究适度。

31.忌经常给幼儿掏耳朵

洁净整齐的孩子人见人爱,每个家长都注意给孩子洗澡、换衣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同时,一些家长还经常给幼儿挖耳屎,认为耳屎是耳内的废物,要及时清理才对。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黏液状物质,它可黏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等,因而人们看到的耳屎不单纯是耵聍腺的分泌物。耵聍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黏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万一耳道进水,它还可以起到阻止作用。一般来说,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被排出。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瘀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幼儿掏耳朵时,如果幼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幼儿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32.忌吮手指

孩子的吸吮动作是先天性的本能动作,但吸吮手指并不是先天的本能,这是在后天逐渐产生的一种不良习惯。这一习惯与母亲早期喂养不当有关,有的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用奶头把孩子嘴堵上。当没有奶头吸吮时,孩子就用自己的手指代替奶头来吸吮,以满足吸吮的本能需要。此时孩子并非想吃到什么,而是从吸吮中得到满足的乐趣,也是孩子认识事物的一种积极尝试。通过吸吮动作对孩子自身情绪的稳定也起很大作用,有的孩子在饥饿、生气、惊吓或要睡觉时就吸吮手指,还有的孩子是在断奶后开始吮手指的,以此代替奶头。如果用恐吓、束缚等强制手段来纠正,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医学上称之为“吮拇癖”,这一习惯长期持续下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爱吮手指对健康带来的危害是:①孩子吸吮手指时容易将病菌带入口中,会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等。②吮手指这一习惯持续时间久了,手指会变形,手指皮肤发红裂口,指甲会被口水泡软,甚至甲沟肿胀,造成感染化脓等,给孩子带来痛苦。③长期吮手指可能会影响下颌发育,造成牙齿排列不齐或上下牙咬合不良的畸形。④孩子经常吮吸手指,总是把手放在口中,可影响手指肌肉发育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而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孩子爱吮手指该怎么办呢?纠正方法如下。

(1)母乳喂养的孩子,适当将喂奶时间延长一些,一次吃饱。同样,用奶瓶喂奶时,可将奶嘴孔刺得小一点,以延长吸吮时间,满足吸吮本能的需要。但孔也不宜过小,避免使孩子没吃饱就感到疲倦了。另外,孩子哭闹时不要给其叼安抚奶嘴。

(2)尽量不让孩子把手指放入口中,如发现孩子爱吮手指,成年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纠正,不要用强硬的方法将孩子的手从口中拉出来,也不要在孩子手指上涂苦、辣等怪味东西,这对纠正吮手指习惯没有积极作用,反而给孩子带来痛苦。最好用孩子喜欢的玩具逗引他用手去拿,增加手的活动,或经常带孩子到室外活动,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觉得好玩的事物上,从而忘记将手放入口中。成年人要多与孩子玩耍、交谈,使孩子情绪稳定。

(3)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卫生,爸爸妈妈应常给孩子洗手,孩子的玩具及用品要经常清洗消毒,以防病从口入。

33.忌剃胎毛

一些地方有满月时给孩子剃头、刮眉毛的风俗,以为这样孩子的头发、眉毛就会漆黑浓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新生儿的毛发长得好不好,主要是受妈妈孕期营养及遗传的影响,如果希望孩子的头发长得更好,可以在稍大时适当给他补充一些营养毛发的食品,如核桃、黑芝麻等,以改善毛发质量。

新生儿的头皮非常娇嫩,而且抵抗力差,剃头时难免刮破造成感染,而且新生儿头上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胎皮”,剃头时会把这层胎皮也剃掉,很容易使细菌有机可趁。新生儿的眉毛起到保护眼睛、防止尘埃进入眼睛的作用。刮掉眉毛就会使眼睛少受一层保护,直接遭到尘埃的威胁。如果刮时不留神把眉毛下的皮肉刮去一块,结痂后眉毛就不会再生,更影响了孩子的美观。因此,为孩子着想,可以适当剪去一部分过长的头发,没必要用“剃”和“刮”的方式,避免人为地对孩子造成伤害。

34.婴幼儿忌用成人护肤品

婴幼儿使用成人的护肤品,不但起不到保护婴幼儿皮肤的作用,而且会使婴幼儿皮肤变得粗糙,或皮肤过敏而出现红斑、小疙瘩。

婴幼儿皮肤细嫩,毛囊口细小,易被成人护肤品堵塞,妨碍汗液蒸发及皮脂分泌。成人护肤品含化学合成色素,而且香粉含量高,对婴幼儿皮肤刺激性较大。成人营养类护肤品含有蜂王浆、银耳、人参浸提液等,这些物质容易氧化变质,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婴幼儿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因此,婴幼儿不宜用成人护肤品,而应用婴幼儿护肤品。

35.婴幼儿忌用成人牙膏

牙膏的品种很多,有氯己定(洗必泰)牙膏、氟化物牙膏、含酶牙膏及中药配方牙膏等。总的来说,目前的含氟牙膏是预防龋齿比较好的药物牙膏。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牙膏中的活性氟促进牙齿的再钙化,增强牙齿的坚固与抗病能力,有利于牙齿保健。同时,应注意不要长时期固定使用一种牙膏,应交替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常用一种牙膏而产生耐药性。

有儿童的家庭,应当买两种牙膏,成人使用成人牙膏,儿童使用儿童牙膏。儿童不宜使用成人的含氟量较高的牙膏。现在有的广告将成人牙膏推荐给儿童使用,这是不科学的。

通常,儿童牙膏的色彩比较鲜艳,味道比较香,外包装比较活泼。有的家长据此认为,儿童牙膏和成人牙膏的区别仅仅是在外观上,其实不然。严格来说,儿童牙膏的含氟量应比成年人的低,而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成人牙膏,不管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在磷、钙的含量上与儿童牙膏没有多大差别,但含氟量却比较高,这对牙齿的防龋和保健是有利的。但儿童不适用这种含氟量高的牙膏,因为儿童常在3岁左右开始学习刷牙,这时由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差,含漱技巧尚未完全掌握,此时如用含氟量较高的成人牙膏,在刷牙时难免误吞含氟较多的牙膏。如果每天咽下过多的氟,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

36.忌经常给宝宝用痱子粉

有的宝宝很能出汗,家长经常给他擦很多的痱子粉,希望让其清爽些,那么经常擦痱子粉好不好呢?宝宝要避免过量使用痱子粉,因为痱子粉有如下缺点。

(1)有些宝宝对痱子粉很敏感,尤其是使用时会弄得空气中弥漫着粉末,令大人呼吸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宝宝呢?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呼吸困难。

(2)婴幼儿嗅觉的感受与大人不一样,不见得喜欢痱子粉的香味。

(3)痱子粉与汗水混合后会结成块状颗粒,在宝宝幼嫩的皮肤上不断摩擦,反而容易损伤皮肤。

(4)婴幼儿的皮肤细嫩且穿透性强,皮肤上的物质容易被吸收进入体内,故使用直接涂抹的外用物品要特别注意其品质及含量。

至于掺有中药的痱子粉,因其成分目前并不明了,也没有做过科学化的检验或分析,贸然给婴幼儿使用,虽然可以使宝宝的皮肤干燥些,但可能会造成其他不良的影响。请选用高温消毒、粉质细腻和品质温和而又安全有效的婴幼儿专用爽身粉,如果宝宝长了痱子,应在长痱子的部位涂上痱子粉,以利于宝宝去痱止痒。

37.新生儿衣物忌放樟脑丸

樟脑丸是用来防蛀虫,其主要成分是萘酚,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当孩子穿上放置过樟脑丸的衣服后,萘酚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如果孩子血液中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或此酶活性不足,均会使红细胞膜发生改变,使其完整性受影响,红细胞破坏而导致急性溶血。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严重的黄疸,尿呈浓茶样,严重者可发展为心力衰竭,有生命危险。因此,新生儿的新衣服做好后,可放在干燥的衣柜中,穿用时在阳光下晒一晒即可。存放衣服不要放樟脑丸。

38.给婴儿穿衣忌过多

人们都知道,穿衣应根据不同季节,随着天气的冷暖而增减。婴儿需要家长照料。而多数家长总怕孩子受冷挨冻,常给穿很多很厚的衣服。可是,家长却不知道穿过多衣服对孩子有诸多弊端。

首先,由于婴儿好动,处在不停地活动中,即使对那些只能躺在床上看天花板的小婴儿,哭就是他重要的运动方式,而婴儿哭闹或活动时多易出大汗,若穿着过多,汗水浸湿内衣,湿衣服冰凉地贴在孩子身上,非常容易感冒着凉,以致引发气管炎、肺炎。好心的家长给孩子多穿衣服本意是为防寒保暖,其效果却适得其反。有时包裹得太多太厚,还会引起“婴儿闷热综合征”,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其次,孩子穿得太多,活动就不方便,妨碍其运动功能的发育。如10个月的婴儿,在夏天时衣服穿得少,活动灵活,会很快学会站立和扶走;而同样是10个月的婴儿,在冬季穿衣多,动作不便,显得笨拙,上述运动功能的发育也会延迟。

实际上,正常的婴幼儿与成年人的体温相同,只是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对过热、过冷的调节能力较差。因此,一般健康的婴儿平时穿着比大人稍微增加一点就可以了,体质差的比成年人多穿1~2件衣服也足够了,不必穿得过多。

孩子穿衣总的原则是适当地少穿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心身发育,也是锻炼和增强孩子御寒,抗病能力的最积极而有效的方法。只是在气候多变的春秋季,要注意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服。

39.给幼儿买鞋忌走入误区

许多妈妈都知道,给幼儿买鞋是一件需要重视的事,因为合不合脚、舒不舒服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很容易让脚受罪。中医学认为,脚底部有很多重要穴位,直接影响到人体各个部位的健康,选双好鞋更成了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遗憾的是,许多妈妈就是因为太重视,往往会走入下面几个误区。

误区一:鞋帮、鞋面越软越好。由于儿童骨骼、关节、韧带正处于发育时期,平衡稳定能力不强,鞋后帮如果太柔软,脚在鞋中得不到相应的支撑,会使脚左右摇摆,容易引起踝关节及韧带的损伤,还可能养成不良的走路姿势。因此,童鞋的后帮应硬挺、包脚,以减少脚在鞋内的活动空间。童鞋的鞋面(尤其是前部)如果太软,会难以抵抗硬物对脚趾的冲撞,加上幼儿走路有用脚踢东西玩的习惯,过软的鞋面既不结实,又不安全。不过,脚背处的鞋面还是要柔软些,以利于脚部的弯折。

误区二:鞋底的弯曲度越大越好。童鞋鞋底要有适当的厚度和软硬度,过软的鞋底不能支撑脚掌,易使幼儿产生疲劳感。其实,鞋的舒适感除了来自合适的软硬度外,还取决于鞋底的弯折部位,很多童鞋的弯折部位在鞋的中部,即脚的腰窝处,这样容易伤害幼儿比较娇弱的足弓。科学的弯折部位应位于脚前掌的跖趾关节处,这样才与行走时脚的弯折部位相符。

误区三:厚底鞋舒适防震。在行走时,鞋随着脚部的运动需不断地弯曲,鞋底越厚,弯曲就越费力,尤其对于爱跑爱跳的孩子来说,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脚的疲劳,进而影响到膝关节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为了表现曲线美,往往加大后跟的高度,这会令整个脚部前冲,破坏脚的受力平衡,长期如此会影响幼儿脚部的关节结构,甚至导致脊椎生理曲线变形,严重者将使大脑、心脏、腹腔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儿童鞋适宜的鞋底厚度应为5~10毫米,鞋跟高度应在6~15毫米。

误区四:有弓形鞋垫的鞋保健舒适。许多童鞋在鞋垫的脚心部位装有一块凸起的软垫,妈妈们一般认为它能托起足弓,令孩子感觉舒适,并具有保健作用。其实,这种鞋比较适合成年人穿着,对于儿童来说,它却缩小了足弓的伸展空间,使正处于发育期的足弓肌肉得不到必要的锻炼,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幼儿变成扁平足。

40.忌过早的剧烈运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人长高。因为体育锻炼可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骨骼系统的营养。适量的锻炼还可增加对骨端骺板的刺激,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此外,体育锻炼能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这些都会加速幼儿的生长发育,促使孩子长高。但有必须提出的是,幼儿过早的剧烈运动亦会影响长高。这是因为过多的体力消耗会影响骨骼和肌肉的营养供给,若再加上营养不足,就会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高的增长。同时幼儿过早地参加剧烈运动还会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长高。

那么,什么样的运动量最合适呢?活动量适当与否,可根据孩子锻炼后的感觉、表现和反应正常与否来确定。若幼儿运动后自己感觉良好,精力旺盛,睡得熟、吃的香,就说明运动没有过量。反之,则说明运动量偏大或过大,家长应及时指导孩子减少运动量,以防影响其生长发育及身高。

41.婴幼儿患病时忌做健身操

婴幼儿健身操能给婴幼儿带来许多益处,这从一些调查中已经得出。此外,健身操对于长期有某种疾患的婴幼儿也有疗效,所以,即便婴幼儿体弱多病也可以做健身操。但当婴幼儿患有以下病症时,则不宜做健身操。

(1)高热。

(2)严重的软骨病及佝偻病。

(3)急性化脓性炎症。

(4)急性肝炎。

(5)急性肾炎。

(6)急性肺结核。

(7)严重营养不良。

(8)化脓性或其他急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结核。

(9)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10)出血性疾病。

(11)严重的脐、腹股沟、阴囊疝气。

42.幼儿锻炼中忌忽视细节

幼儿在体育锻炼时发生的损伤,大多数是由于父母或保育人员保护不当及使用的场地和器材不符合要求所致,少数则是因为孩子的动作不正确造成的。如果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预防,绝大多数的损伤都是可以避免的。

(1)在幼儿体育锻炼中,大人既要放手、大胆让孩子放开手脚,鼓励他们的勇敢精神,又要小心、细心,应该保护的则必须认真的保护,从而达到预防运动中发生的意外损伤。

(2)要选好场地和器材。尤其是场地,在运动前应该先清扫和检查一遍,看地上是否有石块、钉子等异物,场地平不平整,有无障碍物,如有都要清理。对玩具也要经常检查,看是否把带尖、带刺的东西当玩具。带孩子到公共体育场所去玩滑梯、跷跷板、攀登架、木马,都要先细心检查一下是否结实,有无隐患,不能让孩子见到玩具或运动器械就随便去玩。

(3)对幼儿的运动量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体的不同情况进行控制。因为孩子年幼,不懂得控制自己,玩得兴奋便不知疲乏而容易发生意外。

(4)不能带幼儿到车辆来往频繁的马路上去玩,上街过马路时,特别要注意安全。在家里玩,做攀登动作时,尤应注意保护好幼儿,严防跌伤。

如果在锻炼中,一旦发生意外,要及时进行处理。这类外伤最常见的是跌伤。幼儿跌伤后,首先要观察神志状态,如果神情呆板,反应迟钝,说明病情严重,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如局部擦伤皮肤、肌肉,没有发生骨组织的损伤,只要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涂红药水或甲紫溶液即可。出血较多,必须先止血。最常见的临时止血法:将三七粉等敷料盖在伤口上,用纱布绷带缠紧。注意清洁伤口,要将泥沙等异物冲洗干净。要及时去医院注射抗破伤风血清。面部擦伤,一般不用甲紫溶液,以免影响面容。其次是骨折和骨骼脱位。骨折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3岁孩子的体重轻,除非受特别重的外来打击,一般骨折不多见。一旦发现幼儿骨折,必须在骨折后3小时内送医院进行复位手术处理。出现脱位的情况,也如此处理。注意不要轻易移动患儿,防止发生意外。再者是扭伤。多为关节处软组织受伤。家长如发现孩子哭闹,动作不灵活,碰到患处疼痛,并发现痛处青紫色或肿胀,应立即用冷水敷,使毛细血管收缩止血。接着,迅速到医院诊治。

总之,不管幼儿是跌伤、出血、骨折,还是扭伤,首先要保护好受伤的孩子,不使病情再发展,然后急送医院治疗。

43.忌超前引导幼儿的动作发育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常扶着3个月的孩子“学坐”,扶着4个月的孩子“学站”,拉着7~8个月的孩子走路,孩子常常摇晃几下便摔倒了。

其实,“拔苗助长”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在小儿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而无机盐的含量却较少。因此,小儿的骨骼韧性大,硬度小,极易变形。特别是婴儿脊柱之间的软骨盘较厚,外面的韧带比较松,经常使小儿勉强站立或行走,会使脊柱变形。过早地让孩子学走路,很容易造成“牵拉肘”。因此,这种动作的超前引导,是不应该提倡的。

有些父母认为早点锻炼小儿,可预防软骨病的发生。殊不知,软骨病是由于体内的骨质疏松造成的,如让这类小儿勉强站立或行走,会因骨骼负担加重而出现骨骼的弯曲畸形。

小儿的生长发育总有一个普遍规律,如6~7个月会自然坐立,14个月左右会独立行走。所以,家长不要操之过急。

44.忌爱玩危险游戏

幼儿爱玩危险游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影视影响,造成幼儿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影视中英雄人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行为,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幼儿通过玩危险游戏来体验英雄的气概。②幼儿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在他们的小脑袋瓜中,根本没有危险这个概念。他们常把“危险”与“勇敢”混为一谈。③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反对的,孩子越想玩。针对以上原因,家长可对孩子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意识,教给他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即“安全教育”。幼儿有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原本“危险”的游戏就会变得不那么危险了。

(2)减少电视电影的影响。彻底消除这方面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要告诉幼儿电视里的有些事不是真的,如从楼上往下跳是不行的、人是不能飞的,让幼儿明白玩那种让人心惊肉跳的游戏会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3)家长可选择更加有趣的游戏,转移幼儿对危险游戏的兴趣,把他从“危险”的身边拉开。

(4)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于不听劝告的幼儿,切不可采取强拉硬拽、打骂的办法,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很差的。

45.忌只爱玩一种游戏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先对幼儿作全面细致的观察,然后才能下结论并采取相应对策。一般来说,幼儿只爱玩一种游戏,并不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幼儿做游戏是为了从中找到乐趣,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做什么游戏、做多少游戏,都没关系。幼儿抱着娃娃不放,趴在地上看2小时的蚂蚁,这都是常见的事。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都在这单一的游戏中得到了锻炼。然而,有一种情况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幼儿爱玩一种对身心有害的游戏,如玩游戏机等,对这种现象,家长应坚决制止。经过观察,若是以下几种原因造成幼儿只爱玩一种游戏,就应引起注意。

(1)智力发展迟缓,甚至弱智。这种幼儿只知道玩一种游戏,而不会“想到”去玩别的游戏。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应立即找心理医生治疗。

(2)幼儿受到过巨大的心理刺激,性格内向孤僻,除了一种游戏外,不愿玩别的。幼儿专门玩某一种游戏,也可能是出于报复心理,因为成年人曾不允许他玩这一游戏。这时,家长应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消除隔阂。

(3)幼儿游戏技能不高,与同伴交往少,只会玩一种游戏,这种情况比较好处理。家长要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他参与游戏。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急着让他学会更多游戏。应创造机会让孩子慢慢地对周围增加兴趣,提高其主动性。

46.忌玩含铅玩具

玩具是幼儿的亲密伙伴。幼儿把喜悦与玩具一起分享,把孤独与玩具一起消磨。然而,幼儿并不知道:玩具这个好伙伴会给他们带来致命的危险,凶手就是“潜伏”在玩具身上的铅。

铅是目前公认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环境毒素之一。儿童肠胃道对铅的吸收率比成年人约高5倍,由于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所以对铅的毒性比成年人敏感。铅中毒影响孩子的思维判断能力、反应速度、阅读能力和注意力等,使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辍学率增加。老师经常抱怨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可能就是脑中的铅在作怪。而含铅喷漆或油彩制成的儿童玩具、图片是铅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而导致婴幼儿铅中毒。

玩具基本上都要用到喷漆,如金属玩具、涂有油漆等彩色颜料的积木、注塑玩具、带图案的气球、图书画册等,即使是毛绒玩具,上面娃娃或小动物的眼睛、嘴唇都是油漆喷的,漆中含有少量的铅。幼儿抱着玩具睡觉、去吻玩具和不洗手就拿东西吃,都容易造成铅中毒。

幼儿的许多玩具主要来源于价格低廉的集贸市场,这些玩具没有安全保障。家长给幼儿买玩具应去正规的、信誉好的大商场,厂家的产品进商场需要证件齐全,包括产品安全检测合格证。玩具使用的漆中铅含量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家长购买玩具时还要留意警示语,看清玩具上标明的幼儿适宜年龄。

47.选择玩具忌入误区

误区之一:开发智力最重要。在给宝宝买玩具时,一些父母总抱着实用主义的想法——这个玩具是否对开发宝宝的智力有帮助。其实,每个玩具对宝宝都有意义,只不过意义并不都体现在智力开发这一方面。因此,父母应该对玩具重新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懂得各种玩具的功能和作用,可能做到这点比较困难,但只要多和宝宝一起玩,并从中引导他,时间久了,就可以成为一个玩具专家。以后,父母为宝宝挑选玩具时会变得更有经验和目的性,在引导宝宝玩玩具时也会更得心应手。

误区之二:贵的就是好的。许多爸爸妈妈都有一种想法,一分价钱一分货,贵的玩具肯定是好玩具,一定能更好地开发宝宝的智力,而且投资越多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越有帮助。其实不然,对玩具的选择和认识,宝宝与成年人不同,他才不会去费心劳神地考虑它的价钱是多少,对他来说好玩不好玩才重要。所以,选购玩具必须考虑宝宝的需要和喜好。一般来说,与宝宝生活密切,能引起宝宝产生愉悦感受并造型简单的玩具,反而更能吸引宝宝。

误区之三:玩具越多越好。刚给宝宝买了个新玩具,还没怎么玩就扔到了一边,宝宝都是喜新厌旧的,这是因为孩子有天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已有的东西不爱惜,对没玩过、没见过的东西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一定得靠不停地更新玩具来满足宝宝的要求。不妨用一用下面办法:①将已有的玩具分类。每次不要一下子拿出一大堆玩具,先收起一部分,只留下一小部分。过一段时间后,当宝宝淡忘了收起的玩具时,再拿出一小部分,这样能使宝宝对这些似曾相识的玩具重新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玩具的利用率。②自制玩具。利用家中的一些废料,也能制作出好玩的玩具,不仅如此,如果让宝宝参与制作的过程,还能让宝宝感受成功的喜悦。③交换玩具。父母应该鼓励宝宝与其他宝宝一起玩玩具,这样既能给宝宝带来新玩具的游戏乐趣,还能发展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

误区之四:玩具只能花钱买。爸爸妈妈不要把玩具的定义限定得过于狭隘,其实任何能使宝宝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玩具或制作玩具的材料。宝宝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的大相径庭,只要某个东西能引起他的注意,调动他玩的兴趣,对宝宝来说,这个东西就是他想要的玩具。如果宝宝能够参与制作玩具的过程,那么哪怕这个玩具再如何不堪入目,它还是宝宝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宝物。

误区之五:把玩具当保姆。不少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玩具,于是他们为宝宝选购了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各种玩具供他们玩乐。可是,有了玩具的陪伴宝宝就不再寂寞了吗?玩具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它无法替代父母对宝宝的爱。给宝宝买玩具没有错,但让玩具承担起原本是父母的责任时,不仅会贻误宝宝的发展进程,甚至会对宝宝的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48.幼儿不宜过早骑童车

有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过早、过多地给孩子骑童车,造成孩子的腿部发育异常,常见的有“Y”形腿和“O”形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是部分童车的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生理保障要求,两脚蹬的间距过度、鞍座离脚蹬的距离过长或过短。二是有的孩子年幼腿短,勉强伸才够得到脚蹬;而稍大的孩子腿又较长,骑车时不得不弯曲双腿。幼儿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很强,而肌肉的力量较弱,上述这两种情况很容易影响其下肢骨的正常发育,因而出现形态异常。此外,如果童车车座较高,重心不稳定,孩子骑车时不容易掌握平衡,在转弯或速度较快时,常常会跌倒受伤。

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高矮选择适当的童车,要掌握孩子的骑车年龄,孩子过小或过大都不宜骑童车,一般在3~4岁可骑童车,每次骑车时间不宜太长。

49.会翻身的宝宝忌摔伤

宝宝在5~6个月时会开始翻身,且用双手自行撑坐约数十秒钟,并能将东西由一手换至另一手。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成长,一定感到欣喜不已,但别忘了有可能因为宝宝的活动力增强及活动范围变大,产生安全问题。此时父母应注意下列危险,妥善照顾。

很多父母没有发现宝宝提早学会了翻身,或是宝宝已经会翻身了,却将他放在床边、沙发等危险处,以为离开一下应该没关系,结果宝宝就在没人注意到的时候,因尝试翻身而不小心跌落下来,造成种种损伤。

发现宝宝自高处坠落,应先观察宝宝的意识、眼球转动、对外反应等,如果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可先处理外伤的部分,并持续观察72小时。许多由保姆照顾的孩子在白天跌倒了,可能保姆没仔细留意,也没告知父母,父母回到家后如发现宝宝出现意识不清、莫名地不安、嗜睡、哭闹的情形,怀疑有脑部受伤的话,应尽快带宝宝前往医院检查。

不要将宝宝单独放在床边、沙发等危险的地方,免得发生因翻身而坠落的意外。爸爸妈妈也可在床边装置护栏,或以棉被、枕头堆在四周,划出一个安全的活动范围。但要注意护栏的栏距应小于宝宝的头宽,避免他的头卡在护栏内。

50.宝宝忌异物梗塞

宝宝在5~6个月时,小手的灵活度增强了,看到什么都会想要抓起来玩一玩,接着放进嘴巴里,只要是在他周边的小东西几乎都不能幸免。这样一来,许多人们以为无害的物品,就有可能变成了危险物品。

在宝宝常活动的空间里,尽量不要放置直径小于3.17厘米(即喉咙的宽度)、长度短过3.17厘米的物品,减少发生异物梗塞的几率。宝宝如误食异物,以至于小东西卡住气管或食管,若确定宝宝并非吞下水银、电池、药剂等化学物品时,对1岁以下的宝宝,父母可将婴儿脸部朝下托于前臂上,并支撑于大腿处,让宝宝呈现头下脚上的姿势,然后用手与手指托住宝宝的下额与颈胸部,接着用另一手的掌根在宝宝两肩胛骨间给予背击,帮助宝宝把东西吐出来。

针对大一点的宝宝,父母站在宝宝的背后,采用弓步,一脚置于宝宝两脚间,一手拳头状放在宝宝肚脐上方,另一手包住拳头用力按到异物排出。因为异物梗塞有窒息的危险,发现时须立即处理,如果家长不懂急救术,或不知道宝宝吃进了什么,应先打急救电话,尽早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