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
8784800000008

第8章 贵族的教育

在律令制国家的中央官僚机构中,担负培养知识与技术人才职责的机构主要有大学寮、典药寮和阴阳寮等。典药寮是负责诊疗官人的医疗机构,兼负培养医师的职责。阴阳寮主要负责观测天文气象、卜占、造历、报时等,并兼负培养阴阳寮诸学科(阴阳、历、天文、漏刻)学生的职责。但是,大学寮与典药寮、阴阳寮不同,是专事教育、培养官人的机构。根据《养老令》的规定,大学寮的职员组成如下:

头一人,掌简试学生及释奠事。助一人。大允一人。少允一人。大属一人。少属一人。博士一人,掌教授经业,课试学生。助教二人,掌同博士。学生四百人,掌分受经业。音博士二人,掌教音。书博士二人,掌教书。算博士二人,掌教算术。算生三十人,掌习算术。使部二十人。直丁二人。

头、助、允、属、使部、直丁是大学寮的事务官及其下属。博士、助教、音博士、书博士、算博士是在大学教授学问的教官,其中,博士和助教教授经业,精通明经;音博士教授音韵;书博士教授书法。跟随博士和助教学习明经的学生共400人,亦被称为明经生,是大学的主要教育、培养对象。对于成为大学生的资格,令制规定:

凡大学生,取五位以上子孙,及东西史部子为之。若八位以上子,情愿者听。

由此可知,除了世袭掌司朝廷书记的氏——东西史部的子弟,原则上,五位以上官人的子孙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是六位至八位的官人的子弟,如果情愿的话,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因此可以说,大学主要是面向贵族子孙的教育机构。不过,即使是贵族子孙也并非都能进入大学学习。式部省在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的人中,挑选13~16岁的聪明伶俐者,使之成为大学生。

大学面向学生设置的明经课程有:《礼记》、《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各为一经,属于选修课程;《孝经》、《论语》则是必修课程。各课程所使用的教科书分别是《礼记》、《周礼》、《仪礼》、《毛诗》四经,郑玄注本;《周易》,郑玄或王弼注本;《尚书》、《孝经》二经,孔安国或郑玄注本;《左传》,服虔或杜预注本;《论语》,郑玄或何晏注本。不言而喻,大学是传授儒学的重要教育机构。学生一旦选修一经,首先通读、熟读经文,然后讲解经文之意。对于通过二经以上且希望进入仕途的学生,大学寮首先举行考试(举送试),然后将通过举送试的学生作为举人推送至太政官。举人须参加律令制国家的官人录用考试。对于合格者,国家依据其成绩,予以录用并授以相应的位阶。对于虽然不擅长于言表,但熟习文章且才能堪比秀才、进士的学生,大学寮也可以将其推举为举人。大学生的在学年限至多9年。如果学生在学9年达不到举人的资格,则大学寮将解退其人。

在《养老令》规定的大学寮职员组成中,音博士和书博士之下没有设置相应的音学生与书学生。关于不设置音学生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学习明经的学生“必先就音博士,读五经音,然后讲义,故别不置生”。另一方面,书学生并不是没有设置。《养老令》学令中就有如下规定:

凡书学生,以写书上中以上者,听贡。

贡人是指国学推送的学生。据此可以推测,书学生的生源来自地方诸国推送的擅长书法的学生。除了明经生和书学生以外,大学里还有算学生。算学生共有30人,跟随算博士学习算术,“辨明术理,然后为通”,所学习的算经包括《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六章》、《缀术》、《三开重差》、《周髀》、《九司》。在大学设置的诸科中,算科的地位较低,因此算学生主要来自地方诸国推送的学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学科设置也时有变化。例如,神龟五年(728),大学寮增设“律学博士二人、直讲三人、文章学士一人、生廿人”。律学博士、直讲、文章学士(亦称文章博士)是教官,分别教授律令、儒学、文学。两年后的天平二年(730),再次对大学寮的职员构成作了规定:

直讲四人,一人文章博士,律学博士二人,已上同助教。明法生十人,文章生二十人,简取杂任及白丁聪慧,不须限年多少也。得业生十人,明经生四人、文章生二人、明法生二人、算生二人,并取生内人性识聪慧艺业优长者,赐夏人别絁一疋、布一端,冬絁二疋、绵四屯、布二端,食料米日二升,坚鱼、海藻、杂鱼各二两,盐二夕。

除了神龟五年(728)已设的直讲、文章博士和律学博士以外,明确增设明法生、文章生,生源来自涉及庶民阶层的杂任、白丁;并且还从明经生、文章生、明法生和算生中选出学业优秀者,作为得业生,由国家供给其夏冬衣装以及食粮。

前已叙述,大学是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培养对象的机构。然而,进入大学学习的贵族子弟的人数并不多,其原因之一是律令制国家的贵族子弟可以通过荫位制度进入仕途,即亲王·诸王的子、三位以上的子与孙、五位以上的子,只要年满21岁就被授予一定的位阶。在荫位制度中,依据父辈的位阶高低,其子或孙被授予的位阶最高可至从四位下,最低也有从八位下。而官人录用考试合格者被授予的位阶,最高是正八位下,最低是大初位下。从总体上来看,相比荫位制,显然官人录用考试合格者得到的位阶要低。因此,贵族子弟对进入大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鼓励贵族子弟进入大学,自8世纪后半叶以来,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入学奖励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大同元年(806),平城天皇发布敕令,要求王族以及五位以上的贵族的所有子孙,只要年龄在10岁以上,都必须进入大学学习。但是,入学年龄的幼小同时也成为大学教育内容低下的一个原因。弘仁三年(812),朝廷取消了贵族子弟必须进入大学学习的规定。但是,增加贵族出身的学生的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弘仁十一年(820),规定只有三位以上的子孙才具有成为文章生的资格。又,天长元年(824)再次要求五位以上的20岁以下的子孙,都须进入大学学习经史,并规定只有完成学业的人,才能被录用为官人,即“学业足用,量才授职”。

除了国家经营的大学以外,9世纪以后,出现了由贵族创建的诸氏学舍。在《日本后纪》记载的和气清麻吕传记中,有如下的内容:

(和气清麻吕)有六男三女。长子广世,起家补文章生。延历四年坐事被禁锢。特降恩诏,除少判事。俄授从五位下,为式部少辅,便为大学别当。垦田廿町入寮为劝学料。(中略)大学南边以私宅置弘文院,藏内外经书数千卷,垦田(四十)町永充学料,以终父志焉。

根据该记事可知,和气清麻吕的长子和气广世是文章生出身,兼任大学头(即任大学别当)之时,除了把其所领的垦田20町捐入大学寮,用于大学寮鼓励学生学习的费用以外,还在自己的私宅建立弘文院,藏有佛典、儒学等书籍数千卷,并将其所领的垦田40町固定用于维持弘文院所需的费用,实现了其父的心愿。史料没有明记弘文院的创建时期,根据和气广世出任大学头的时间,一般认为弘文院大约创建于8世纪末9世纪初。

继弘文院之后,弘仁十二年(821),时任右大臣的藤原冬嗣在弘文院之南,以自己的私宅建立了劝学院,并将自己的部分食封收入作为维持劝学院的经费。劝学院的目的是为藤原氏中的勤学之辈提供衣食及住宿,以保证藤原氏一族的子弟能够顺利地进入仕途。劝学院作为藤原氏一族的设施本来独立于大学寮,但是在贞观十四年(872)十二月十七日的太政官符中,关于劝学院与大学寮的关系有如下内容:

(劝学院)是赠太政大臣正一位藤原朝臣冬嗣去弘仁十二年所建立也。即为大学寮南曹。但不被管寮家。创业年深,内外闻远。(后略)。

即,劝学院成为大学寮的附属设施——大学别曹,但是大学寮不介入劝学院的管理。也就是说,劝学院表面上成为官的设施,实际上依然是私的性质。不过,劝学院的财政资源,一部分来自藤原氏出身的大臣的捐献,除了创始人藤原冬嗣以外,藤原师伊、藤原兼通、藤原赖通等等,藤原氏的“代代丞相寄入封物于劝学院文等”皆用轴纽裱起来;另一个重要的来源则是劝学院所领的庄园。

寄宿于劝学院的学生中,既有大学寮的在学学生,也有接受入大学前教育的学生。藤原氏出身的元杲是10世纪的僧侣,根据他的自传,他9岁时进入劝学院,成为劝学院的小学生。清和天皇、阳成天皇等天皇元服时,常常命令劝学院的小学生十数人或数人,陪伴天皇一同元服。例如,贞观六年(864),清和天皇元服,劝学院的身高达4尺5寸以上的藤原氏儿童13人,依照诏令元服;元庆六年(882),阳成天皇元服,命令劝学院的身高4尺5寸以上的藤原氏儿童十余人,加冠元服;天禄三年(972),圆融天皇元服,劝学院学生4人一同元服。宽仁二年(1018),后一条天皇元服,劝学院学生5人同时元服。

劝学院作为藤原氏的学舍,“贻善诱於一门,故藤氏之生,犹多才子”,于是平城天皇之孙在原行平仿效劝学院,于元庆五年(881),在劝学院的旁边创建了奖学院,资助出自皇室的氏族的学生。奖学院的运营经费与劝学院相同,来自于庄园、食封的收入等。仁和四年(888),时任大纳言的在原行平上表请求准允奖学院等同于劝学院,成为大学寮的附属设施。昌泰三年(900),奖学院终于成为大学寮的南曹。

在弘文院、劝学院、奖学院之外,贵族创设的学舍还有学馆(官)院。学馆院建于劝学院之后,奖学院之前。根据《文德天皇实录》记载,嵯峨天皇的皇后橘嘉智子与其弟橘氏公共同创建了学舍——学馆院,作为橘氏一族学书之处,其目的是为了“劝诸子弟,诵习经书”。学馆院的建立时间大约是在橘氏公任职右大臣的时期,即承和十一年(844)至承和十四年(847)之间。康保元年(964),学馆院也成为大学别曹。

成为大学别曹之后的劝学院、奖学院和学馆院,虽然内在性质依然是氏族管理的私学性质的机构,但是作为名义上的官的设施,也得到了推举学生任官的特权。例如,三院每年或隔年可以各自在本院学生中,推荐1人出任地方官(国掾)。这种同时具有私与官双重性格的大学别曹的出现,暗喻着作为国家机构的大学寮的权威性开始趋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