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四十讲
8785400000016

第16章 第十五讲 教孩子“孝”的四项基本原则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节课讲到汉朝的郑均,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劝这个兄长?郑均去当了别人的仆人,去做最卑微的工作,整整做了一年,用劳力赚了些钱,全部拿给他哥哥。然后就跟他哥哥说:“我们缺的东西,只要靠我们的劳动,赚到了钱就买得到。但是人的名誉只要丧失了,一辈子等于完蛋了。”他哥哥看到他为了劝诫他,还去做人家的佣人,整整做了一年,做哥哥的也很惭愧,从此变得很清廉。郑均的仕途发展得也很好,后来做到了尚书,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他也时常跟皇帝谏言,皇帝感于他的协助,等他退休后还封给他一个“白衣尚书”的名号,到老都享以尚书的俸禄。

所以诸位朋友,郑均当初为了劝诫他的哥哥,还去当了仆人,是不是损失很多?不是!所谓“福田心耕”,一个人真正都是用道德去立身行道,他的福分绝对会愈积愈厚。福报不是不到,是时候还未到,到的时候,该是他的福分绝对跑不掉。中国人说“吃亏是福”,这句话很有深义。

刚刚提到的兄弟之间的劝诫,五伦关系还有一个是朋友关系。我曾经跟卢叔叔去拜访他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已经跟他相交十七年。那一次卢叔叔还带了很多圣贤经典,有的是要给他孩子读的,有的是要送给他的,还有送给他太太的。一路上卢叔叔就跟我说:“我认识这个朋友十七年,一开始他生意做得很大,资产很多,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看出来,他很有可能往后财富会保不住。因为当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奢靡之气一沾染,再多的钱财也会败尽。而且不只沾染了奢侈之气,很有可能傲慢、不可一世的坏习气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当一个人傲慢的时候,他就会轻率,就很有可能下错一些判断,再多的钱都会因此耗掉。后来确实如此,事业也垮下来,还负了点债。”

当他在负债的时候,所有的朋友都不见了。其实祸福相倚,财产都没有了,也正好让他学到哪一课?真正的朋友不是用钱买得到的。就在他最低潮的时候,卢叔叔每个礼拜坐好几个小时的车,去帮他解决财务问题。不仅不收他钱,还自己掏腰包来来回回帮他处理很多事。在这个过程当中,彼此就建立了更深的信任、情谊。卢叔叔可以用十七年来协助一个朋友,所谓“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要以他为榜样。所以,当我在劝别人,在协助别人,觉得有点不耐烦时,突然会想到一个数字,“十七年”,然后就会觉得很惭愧,就会再提起对朋友的道义,继续帮忙、协助。

另外在澳洲的时候,我也有幸看到卢叔叔很善巧地劝诫身旁的朋友。

当时我们八九个人同住在一个寝室里面,桌子上面有很多垃圾(不是我扔的),显得比较杂乱。我就看到卢叔叔一句话也没有讲,默默地把桌上整理干净,做了差不多四五天,再有人乱扔垃圾的时候,突然有位朋友站出来说:“你们还这样乱扔,没看到人家每天给你们整理得这么干净,你们不觉得太过分了吗?”所有的人都很惭愧,都低下头来。从此以后,干净多了!卢叔叔不以言教而以身教,让所有的人都警觉到自己应该维护环境的整洁。所以在成人的世界里面,确实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先做好榜样,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够去感化他人。

我是在差不多二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圣贤的学说,之前升学主义教给我们的是什么?竞争。看到别人分数很高,就很难过,就小鼻子小眼睛。但是学了圣贤学问,内心很感动,也很惭愧。我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很差,差到什么程度?初中考高中,总共考了七科,扣了八十八分,语文一科扣四十四分。我记得还有一道填空题叫“老气( )”,备选项是:一、横春;二、横夏;三、横秋;四、横冬。我觉得这个题目在侮辱我,但是我确实不会。我还在那里唱了一首歌,唱一个字就点一下,看最后点到哪一个,结果后来还是做错了。

上了高中,噩运还没有解除,上语文课确实提不起劲来。所以有一次上课老师就把我叫起来说:“蔡礼旭,你上我的课假如再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后来我大学联考语文也没及格。但是高中上语言课时,我的脑中放了两次光明,那是在念到两篇文章的时候,第一篇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当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来还在打瞌睡,突然一惊:这句话怎么这么震撼!不过就亮五秒钟而已,后来又乌云密布。第二篇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也不是很懂,但是又觉得莫名的感动。后来开始接触圣贤学问,在看《德育故事》时常常都会感动得克制不住,体会到圣贤人的存心确实非常仁慈、宽广。感受到了,我们就要起而效法。

我去念师范的时候,学校离家里比较远,第一天上课我很早就坐上火车,到的时候,全班的同学一个都还没到,就只有我一个人。那是刚放完暑假,一走进教室,所有的椅子跟桌子都一层灰。诸位朋友,你会怎么做?我就跑到厕所里面找了一块抹布,就从头擦到尾。擦得很快,为什么?很怕别人看到,得赶快把它擦完。擦完以后,自己也觉得今天没有白过,可以服务到别人。后来,同学进来都坐得很安稳。

当你有这一念心为他人的时候,请问你跟他人有没有交流?我们人有种执著,好像一定要面对面讲话,才叫沟通。其实不然,当你一念心起了,你已经在跟身旁的人沟通。所以那一年我们班每一个都跟我处得很好。因为我都比较早到,教室后面的垃圾,我每天都主动把它拿去丢掉。结果没过多久,有一次我要拿去丢的时候,同学就跑过来了:“你别丢了,我来就好。”所以确确实实,朋友之间一定是自己先用心付出,才能唤醒别人的向善之心、体谅之心。

以上讲到五伦关系当中如何去劝诫,举了这么多例子,目的是长养我们大家的存心、为人处世的智慧,还有我们的耐性。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每位朋友的生活当中就会有一出一出的好戏上演。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经文:“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父母生病的时候,儿女先尝尝看药会不会太烫,不太烫再端给父母吃。我们都知道“文景之治”,而文、景这两位皇帝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根源也在以孝治天下。其实要把团体、家庭带好,甚至把国家带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文帝侍奉他的母亲整整三年,母亲病了三年,他都是亲手服侍汤药,后来母亲的病情也好转过来。

那现在你有没有听过父母生病时随侧在旁的子女?一定有。因为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国家昏乱,你才看得出谁是忠臣。当人愈来愈不孝的时候,你也可以看到真正的孝子,他会随顺时代的洪流,他会屹立不摇。相信当他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他父母的身体也会很快好转。我们之前也提到“孟宗哭竹”,孟宗一份真心感得竹笋都长出来,他的母亲吃了以后也特别欢喜,病就治愈了。

学了这句经文,我会问小孩:“母亲生病了,药你要不要先尝?”当然假如母亲吃的是中药,可以舔一下,看看会不会太烫;假如是吃西药,可不可以“药先尝”?我们教《弟子规》,要配合生活情境才行,不然到时候吃下去,妈妈说:“你怎么这么做?”孩子说:“我们老师教的,‘亲有疾,药先尝’。”所以,我们就进一步引导孩子,给父母端白开水的时候,要考虑到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再有,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或者有紧急状况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样去应对。比方说妈妈有高血压,突然发病倒下去了,这时候孩子怎么办?诸位朋友,不只企业讲危机处理,家庭也要懂危机处理。你从小就教导孩子,面对一些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去应对,真正到了紧急关头他才能从容不迫地去处理。

那应该在哪些方面要注意?药物放在哪里?紧急的时候,怎么拿到这些药?假如一堆药在那里,如何快速找到所需的药?再来,急救的电话,最亲的人的电话,这些都要让孩子知道,让他在遇到的时候懂得处理。甚至于当父母卧病在床,应该怎么样照顾,你都要让孩子晓得,甚至给他练习的机会。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愈来愈细心,愈来愈能能体谅到患者的痛苦在哪里、需要在哪里。

一个人生了病,除了要对治这个病之外,还应该做哪些事才能够让父母,甚至亲人的病好得更快?这也是值得去思考的。俗话说“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你看很多很有钱的人,也不能长寿。所以人要想长寿,也要如理如法去求。天地之间,只要你如理如法去求,什么都可以求得到。我们前面的课程已经提到了,财布施是得财富的真因,所谓万法因缘才会生。

一个人的聪明智慧怎么提升?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一点我蛮有体会。我记得我为了考师范院校,就到补习班去补习,那时候我也给自己一些期许,就是课一上完就要懂,也很专注,就坐在前三排。坐在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女同学,很多女同学的数学、物理、化学比较差,就常常拿过来问我,我就常常花些时间,把她们不会的问题解析给她们。后来我一个很熟的朋友就走过来,对我拍桌子,他说:“你教这个同学都教了一个多小时,你自己还要不要念书?”他是看不下去了,怎么把自己的时间耗那么多给别人!我就对他笑一笑,说:“其实我告诉她,我自己得到最多,因为她是要把这一题学会,我是必须把她教会,那不一样!我的思考会更清晰、深入。”

我教别人数学,但是我自己很少去做很多题目,实际上也没时间。结果后来考试,我第一年数学考了八十八分,满分是一百分。第二年考代课老师,没时间复习,考了九十分。第三年再考,还是八十八分。这说明当初我很欢喜地把解析方法告诉别人,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有了这样的体会,我就常常会问朋友一个问题:记忆力是不是跟年龄成反比?一般都会说活得愈老,记忆力愈差。其实活得愈老记忆力愈差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你不用它,又一大堆烦恼,当然就愈来愈差。李炳南老师九十七岁讲课的时候要不要翻书?不要!我从二十五岁开始接受圣贤经典,也很认真在学习,记忆力一直都保持在不错的水平。所以确确实实,法布施可以得聪明智慧,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正如孟夫子说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最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就是让别人免于恐惧,这个叫无畏。我们举个最实在、最真实的例子,新加坡一百零六岁的许哲女士。她不断地帮助别人免于病痛,甚至生活上的苦痛,她也主动去帮忙。她是五十几岁才去学当护士,那一份精神真是让我们很感动、佩服。她时时都在帮助别人,都在解决别人的痛苦,所以她就得什么?健康长寿。一百零六岁走路很快,讲起话来也很有精神,都看不出来已经一百多岁了。所以,真理是要通过我们自己去印证,这样你的信心才会很足。

在我去澳洲之前,我的爷爷(那时候八十四岁)中风了。他中风的时候是半夜,我们送他到医院去,结果医生就说:“八十几岁,我们不敢动刀,但是整片的血管都塞住了﹙一般中风是一条﹚,所以你们等着办后事吧。”之前我爷爷心脏也没什么问题,长得高高瘦瘦的,看起来身体也很好,那段时间爷爷觉得头晕,但是他也没有高血压,所以以为就是感冒。但听医生这么一说,我父亲还有我的叔叔、姑姑都急得不知所措。

我看爸爸还有这些长者都慌了,我就跟我爸爸说:“爸,你现在要拿五万块钱给我,一定要是我爷爷的钱,我要拿他的钱去做无畏布施,这对他的帮助最直接。”我父亲也蛮信任我的,就拿给我。然后我到加护病房,就跟我爷爷说:“现在贫苦的人、面临饥饿的人相当多,我们还有余力可以帮助他们。”我爷爷就点头,话都讲不出来了。我就赶快拿着钱去做国际赈灾,去帮助那些困苦的人。结果加护病房住了五天,我爷爷就移到普通病房。

后来出了普通病房,医生又说:“八十几岁的人中风,不可能会走了,你们要做好准备。”那时候我已经辞掉工作要到澳洲去学习,我就跟我爷爷相约,我说:“下一次我回来,您要走给我看。”因为学院在培养很多弘扬圣贤学问的老师,所以我也带了些钱去,也是以我爷爷的名义捐出去。捐完当天,我打电话给我妈妈,我妈妈说:“你爷爷今天会走路了。”所以很多真理,我们绝对要用至诚的心去求证,圣人绝对不可能讲妄语的。“亲有疾,药先尝”,除了治“亲”的病之外,还要治“亲”的命,当一个人的无畏布施愈多,身体就能愈健康。

“昼夜侍,不离床”。这是孝子至诚的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当然假如你身体不大好,也不要硬撑,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一下。但是父母需要你,你要马上知道。也可以睡在旁边,拿一根绳子绑在自己身上,只要你母亲或父亲需要,拉一下,你就起来。我们要懂得变通,你不要说汉文帝都不睡,我也来学,不需要这样。

“丧三年,常悲咽”,这是指父母已经去世了。在《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用恭敬心,用一种让父母欢喜的心去奉养他;“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父母不在了,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要感怀父母的恩德,祭祀的时候要很庄严肃穆,不忘父母的教诲,这是一个孝子应该尽的本分。所以在办丧礼的时候,我们也要办得庄严肃穆,不要吵吵闹闹。办丧事还请一大堆人来帮忙哭,有没有意义?哪有什么意义!应该把父母的恩德常常记在心上。欧阳修有一句很好的教诲,他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得再好,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养更有意义。生前不奉养,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真是太颠倒了!

现在父母健在,我们要非常珍惜,好好奉养;父母走了,我们也会觉得踏实、安慰,毕竟我们已经尽力了。古代有一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绝对不要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如果父母已经离去了,你可不可以再尽孝心?当然可以,只要你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就能“以显父母”。再有,我们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让家族的血脉能够愈来愈好,这也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丧三年”是古代的礼仪,要服丧三年的时间。“常悲咽”,很多的人就依照文字来解,说:“要哭三年,那不累死了!”这样来解义,圣贤人都喊冤枉!是一个孝子,自然而然就会有“常悲咽”的情绪。因为孝子几十年来念念都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当父母离去,他很难接受,所以只要想到父母,他的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

因为有这种感怀之情,才会“居处变,酒肉绝”,所以“礼”其实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父母都离去了,他还会去花天酒地吗?不可能的。父母去世了,常以悲痛心情感怀父母的慈爱,自然生活朴素断绝荤腥。

“丧尽礼,祭尽诚”。“祭”就是每年固定的时间祭祀父母,这是我们中国人很好的美德,所以我们有宗祠。《朱子治家格言》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论语》也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要常常想到因为有父母、祖宗,才有我们,时时有这样感恩的心,人心就会很厚道。

祭要尽诚,每次的祭祀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但是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做给我们的孩子看。有位父亲对父母很孝顺,后来父母走了,他固定时间都去扫墓,他的两个孩子都看在眼里。有一天幼儿园发给他们一人一颗糖果,都是很好吃的糖果,孩子没有当场把它吃下去,反而拿回家里给他爸爸。他父亲很感动,然后儿子说:“爸爸,爷爷奶奶在的时候,您每次有东西都会先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您也常常带东西去祭祀,今天我们学校发了两颗糖果,也给爸爸先吃。”这是上行下效。

“事死者,如事生”。父母不在了,侍奉他们的态度跟生前也绝对没有两样。父母对我们的期许跟教诲,绝对不会因为父母离去而有所改变,甚至要更加努力才对,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位小朋友,他的外婆去世了,在灵车上面,他的舅舅抱着他外婆的骨灰。路上比较颠簸,他的舅舅马上跟开车的人说:“您开慢一点,我母亲不习惯坐快车。”这个孩子看了也很感动,回到学校就跟老师说:“老师,我舅舅这个行为是不是‘事死者,如事生’?”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孩子,孩子是很有悟性的。

“入则孝”这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教孩子“孝”有很多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好好在生活当中去应用。首先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这个太重要了。第二个要“亲师合作”。老师教,家长在家里配合,孩子的行为很快就能循规蹈矩。所以我们在深圳的幼儿园,家长每个礼拜都上一节家庭教育课,都上《弟子规》,一句一句学习。这些家长跟老师就配合得很好,孩子行为的转变就特别快,因为老师跟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是最有影响力的。你看小孩子开口闭口都是什么?“我爸爸说”、“我妈妈说”。上了幼儿园说什么?“我们老师说”。所以这么好的机会要好好利用,这是“亲师合作”。

再来,要“夫妻配合”。老师教得少,没关系,因为老师不一定懂教孝的重要,当然,当老师不懂的时候,你应该拿着《弟子规》去跟老师讲。因为社会是一个互动,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我们在海口很多学校《弟子规》的推动都是家长去带动的。当老师还没教,我们要赶快教,夫妻要做好配合。你是妈妈,假如你跟儿子说:“儿子,妈妈生你很辛苦,你要孝顺我。”讲不讲得出口?好像觉得怪怪的,总不能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个时候可以由父亲来说:“儿子,你可以不要孝顺我,但是你一定要孝顺妈妈。因为你妈妈当时怀孕的时候很辛苦,每天在那里呕吐。 ”你就把母亲所有的辛劳都告诉儿子,你儿子可能听到一半,眼泪都掉下来,他知恩就能够报恩!你可不能说:“蔡老师,那一段我都不知道,我都去忙了。”这样当先生不合格,要多陪陪太太。

太太要帮谁讲话?帮先生讲。要告诉孩子,父亲工作很辛苦,让他去体会父亲每天的辛劳,他自然而然对父亲就能生起恭敬的心。有些女士不只没有讲先生的功劳,有时候还会在孩子面前数落自己的先生:“你这个爸爸……”这样的言语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孩子对父亲的恭敬心一点一点消退。所以今天不管你先生哪些做得不好,我们都要做到“隐恶扬善”。你净挑不好的,孩子对他父亲就不尊重。当孩子对父亲不尊重,父亲能不能感受到?能。“太太瞧不起我,孩子也瞧不起我,好,那我就坏给你们看!”其实人一定都是好坏参半,你常常对孩子说父亲有哪些好,孩子就对父亲说你那里很好,你这里也很好。父亲一看儿子这么瞧得起自己,就会更珍惜,更奋发图强,要对得起儿子的这一份支持,这样自然而然他就会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还有,在家庭里面教育的原则要一致,也就是要有共识。假如先生跟太太教育孩子的原则不一样,那孩子听谁的?假如爷爷奶奶又加进来,那就变成几头马车?那个时候孩子会听谁的?孩子一定挑那个躲在他后面就没事的,那时候就不好教了,所以确确实实大家要多沟通才行。有一位女士也是自己默默先教《弟子规》,也没有说“公公你要怎么做”、“先生你要怎么做”,她先自己一点一滴去教孩子。有一次她的儿子到他爷爷的房间,跟他爷爷说:“爷爷,这个我可不可以打开来看一看?”他爷爷突然觉得这个孩子这么小,居然这么有礼貌,他说:“谁教你的?”“妈妈教我的,妈妈说‘事虽小,勿擅为’。”老人一听很高兴,马上就去跟他儿子说:“媳妇很用心教孩子,你要跟她好好配合。”后来他们家每天早上起床都放《弟子规》的读诵带,一起学习。

自助而后人助,用我们的真诚付出,自然而然就能够让身旁的人慢慢达成共识。

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