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朋友,大家好!看到大家都法喜充满!我们先来回答问题。
问:请问老师,学习《弟子规》有没有其他相辅相成的学习教材可以帮我们更上层楼?其学习的顺序、次第为何?
答:《弟子规》可以配合《德育课本》来学习。《德育课本》就是古圣先贤把理论跟方法总结出来,能够告诉我们对于这些理论方法如何活用,这些人情练达会提升,所以《德育课本》是一个好教材。我们的《德育课本》有白话解释,每位要弘扬传统文化的朋友可以以这个为辅助教材来学习,来跟家长、孩子上课。另外《弟子规》之后,我们可以学习《三字经》,可以学习清朝陈弘谋先生编的《五种遗规》,我们尤其要先扎根的是《养正遗规》,再继续可以研读四书。
我们在网络学院将会有一连串的课程,会上《德育故事》,也会上《三字经》这些经典。我们也会上《四库荟要》。《四库荟要》是《四库全书》
的精华,《四库全书》有一千五百本,《四库荟要》是把它浓缩成五百本,所以我们会研读《四库荟要》,把它用在课程当中,我们可以一起学习。
整个四书我们能够好好深入、好好学习,整个传统文化的根基会扎得非常牢固,之后我们再继续学习五经。其实这个顺序在《三字经》这部经典当中有明确的说明,我们也可以翻一下《三字经》。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再来《三字经》,还有一本也很重要的书《孝经》,也要好好地学习。
问:这位同修提到,“勿轻訾”是念zī还是念zǐ?
答:这个zī应该是古音读法。读古书的时候一般读音按照古音去读,比方说,“出必告(gù),反必面”。那我们读经典尽量用读音,因为古代人这么念,我们尊重,不要去改。可以读“勿轻訾(zī)”。
问:有时介绍长者出来必须连名带姓,应如何尊称?
答:介绍长者,应该不用我们直接连名带姓讲。一般说“这一位是我父亲,这一位是我叔叔”,这个情况比较多,不可能我们去介绍长辈,然后还介绍他全部的名字。基本上,应该是长辈自己拿出名片来,或者自己讲,“你好,我姓什么”。我们应该只是在当下先让他们互相熟悉一下,了解跟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介绍长辈说“这一位是我爸爸,爸爸叫某某某”,没有这样介绍的。一般比方说,我说“这是我父亲”,那对方会怎么讲?“蔡叔叔你好”、“蔡伯伯你好”,因为他是我父亲,所以应该不会有错,跟我同姓。
问:在同一个团体里,有一位以上同姓的长者时,如何尊称才不至于混乱?
答:比方说是陈先生或者陈师兄,应该两个人年纪会不一样,一个可以叫大陈师兄,另外一个可以叫小陈师兄。你看我们古代人,比方说我来自左营,可能就叫“左营蔡礼旭”,很多人都在姓前面加一个自己的出生地,一来好辨认,二来也不忘他是这一片土地养大的,也要时时记住故乡。这样应该就没问题了。或者你就叫他左营蔡师兄,另一个是台南蔡师兄。
问:四岁的幼儿在家自学,落实了《弟子规》,还可以从哪些经典入门?
答:我们刚刚也讲到整个读经典的顺序,《三字经》上讲得很清楚。《弟子规》最重要,要重复提醒,一定要让孩子扎扎实实扎下根去,当他根扎得愈深,这些经典就会跟他愈相应。所以诸位朋友,读书不是读得多就好,最重要要用得出来,半部《论语》都可以治天下。我们为人父母看着孩子背很多经典,就更要注意到一点:他的行为有没有端正?有没有谦恭?我们之前的课曾提到,林则徐先生提到一条有关读书的重要教诲,“行止不端,读书无益”。面对这些圣哲人的教诲,诸位家长绝对不要抱着侥幸的态度,这些都是定则。你不要说孩子背得很多,如果已经发现他的言语行为有贡高我慢,这个时候你可不要再侥幸。所以一定要让他确确实实养成正确的处世待人态度,这些经典才会利益他的人生。
问: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家自学,四书五经已背诵完,没有适合的国中衔接,要如何把孩子带好?除了生活上落实《弟子规》,尚可读哪些经典?或者只要一门深入即可?
答:对于孩子的影响,家庭还是占大的部分,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记住,自己要以身作则。我是从小到大没有读过经典,真没有。但是后来从事教育接触经典,为什么很相应?因为父母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打了这些做人的根基,所以确确实实愈深入经典、深入教育,愈觉得父母太伟大,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至深。所以我们还是要抓住教育的本质,“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教子使做善也”。只要你的家庭当中有很好的学习气氛,有很好的做人的榜样,这个孩子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颇。而因为我们现在整个教育的政策,还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就足够重视传统文化的熏习,所以只要您的孩子在小学以前把《弟子规》的根扎好了,往后纵使到国中去,面临一些与同学相交往的状况,你也可以把这些机会抓住,当作机会教育点来给予辅导,他也会从中有所成长、有所历练。
问:想在社区推广《弟子规》的教学,请教老师应如何着手?可否请老师分享海口启蒙中心的创办经验?
答:教育,我们又回到一个根本就是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教。所以整个经典教育、德行教育的成败不在小孩,而在谁?成人,大人。这个课程真正的核心在家长课,还有教师课,这都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长者。当然假如一开始就叫诸位朋友去教教师课,怕你会太紧张。刚好是因为我已经从事几年教职,我们抱持着一种分享的态度去上教师课。假如你没有教学的经验,你就从小孩子开始上,那你就会累积教孩子德行的这些经验,慢慢又跟家长有比较多互动以后,就可以开家长的课程。等你办几个月以后,相信你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可能胜过一般学校的老师。我们现在想想,很年轻的老师出来跟家长沟通多不多?愈来愈少,因为学校对德行的重视度不够,德行不重视的时候,就很少跟家长有这方面的沟通。当你不断接触家长、接触小孩,你对于如何去调教孩子德行的经验就会愈来愈丰富,到时候我们厚积薄发,你这些经验有了,就可以开教师的课程。
我们在海口的办学经验,最重要的是了解到孩子德行教育的成败在于家长,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常说读经读经,读经是目的吗?诸位朋友,读经是不是目的?不是,读经是方法、是手段,它真正的目的在让孩子有好的德行。所以我们做任何事绝对不要忘了你当初做这件事的目的,不要走到半路迷失了方向,而把它变成“背多少”。所以既然德行重要,那如何成就孩子的德行,必然要先上行下效。所以我们把重点摆在家长跟老师的课程上,每个礼拜都是一次,不间断地熏习。
因为可能有一些老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您可以先从小孩教起,积累一些教导孩子德行的经验,慢慢地也可以跟很多家长互动,开始跟家长沟通德行教育、家庭教育。等这些经验愈来愈丰富了,有些老师真的很有心,希望把孩子的人格教好,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顺势再开教师的课程。我们也有很多的老师,义务的老师,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他们有的开公司,有的在航空站上班,各行各业都有,但是他们认识到德行的重要性,也愿意出来奉献一份力量,所以也都在几个月之内有很大的成长。真正的专业是在那一份用心。当你真正用心,可能两三年的教学经验会胜过别人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有可能。所以有愿就有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这一份愿心,就会有力量。
问:这里是一位学员的心得。从以往爱就是慈悲的大概念,进而了解到爱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这么实在贴切,也深切体会出一切唯心造的真谛,而知观照存心的重要。学到了抓住机会教育点,是导正孩子行为的重要关键时刻,尤其是“慎于始”,更学习到解决的方法。事件本身是果,去找出原因才是根本之道,当然力行是成就的关键。
答:这位老师把我十天的课程做了很好的总结,抓到了很多重点。
问: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是混龄教学还是依年龄层分班级?
是混龄。但是我们是每个礼拜上一次课,德行教育一定要回归到家庭,回归到生活之中,而不是上几个小时就能成就的,道在生活。我们其实是带动家长跟老师对于德行的重视程度,希望把重视德行推到家庭、学校去,这是我们国学启蒙中心成立的一个目标。我们才几个人,又能教多少学生?所以我们是要唤醒家庭跟学校对于德行的重视。
问:目前中心的学童最大几岁,最小几岁?
答:最小有差不多两岁的,最大也有初中生。我们刚好在寒假期间办了一个青少年营,本来要开20个人,后来开到80个人。我们也是发现了青少年教育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就安排这个寒假来办,也是都在积累经验。平常每个礼拜是办小孩、小学以下的,当然他是初中生来听,我们也欢迎。至于往后有没有要开初中的,我们会视情况而定。这一次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研习班,假如反响很大,说不定我们会继续开这中学的班,一个礼拜也开一次,一定要长时熏修才行。因为教育能不能等?不能等。
问:中心的课程只教《弟子规》吗?一面教一面落实,预计多久可授完这套课程?
答:当然不只教《弟子规》,我们还教《朱子治家格言》,还教《孝经》。因为后来我常去各地演讲,所以确实我跟杨老师回头一看,都不知道我们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真的不知道能做得这么快,想都没想到,都是古圣先贤冥冥当中的保佑。所以我们现在都是以各地的这些老师来教学。当然教学的顺序也是依照《三字经》的教诲来推广,所谓“依法不依人”。
一般我们对家长或者对小孩,一本《弟子规》讲多久?你们猜猜看讲多久?一个礼拜一次,假如我们这一次讲《弟子规》讲四十节课,讲多久?十个月。一个月假如上四次,那应该差不多上十个月。我们在上这本《弟子规》的课,是不是只有上《弟子规》这本经典?诸位朋友,我们有没有上《大学》?有没有上《中庸》?有没有上《论语》?有没有上《格言联璧》?理是相融的!所以当你去准备课程,自然就会对这些相应的教诲一起融入、一起学习。
这是跟我的老师学习,你看师长虽然是讲这一部经典,所有其他经典的重要教诲,他都把它用在最适当的地方,让我们一听马上对这一句话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跟到一个好的师长,你可以少花很多时间,就可以把很多重要的教诲领纳于心。
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中心将来是否会再安排读诵四书五经、《唐诗》、《古文选》之类的课程?
答:四书是纲领核心,这是一定要读的。我们先把前面的步伐踏稳一点,最好是您可以持续每个礼拜背一篇古文,三百个字就好,每一个礼拜背一篇古文,一年下来可以背几篇?差不多五十多篇,那你的古文基础就扎得很扎实。读这些经典,最重要是自利利他,所以读四书、读五经,要把这些道理用在生活之中,不然书读愈多可能愈变书呆子了。我们要活学活用,学问贵在能够通权达变,而通权达变很难从书本里面悟出来,都是在哪里悟出来?在生活当中悟出来。
比方说,我们说“凡出言,信为先”,那完全不能说谎吗?是不是都不能说谎?要权变。假如你说谎可以救一个人的命,那当然要说谎,因为所有的学问都是在利益他人。所以只要能利益他人,当然要懂得权变。举一个例子,当初孔夫子在卫国,刚好发现有一个臣子要叛乱,在那里制造大量的刀具,结果这一个臣子就把孔夫子团团围住,跟孔夫子说:“你已经发现我的行动,所以你必须对天立誓,我才能放你走。”孔夫子就对天立誓:“我绝对不把你的事说出去。”他把军队撤掉了。军队撤完,孔夫子马上说:“走,我们去告诉他的国君。”子路在旁边就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凡出言,信为先。”夫子就说:“在被强迫之下而承诺的信用,不用遵守,那是他强迫你的。纵使我因为不守信用而丧失了我的名誉,我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国家再发生大的战争,让人民生灵涂炭。”所以什么东西比孔夫子的名誉更重要?人民的性命。我们学习的一个最高指导原则,叫念念为众生。怎么样做能够对众生好,你就懂得通权达变,该开戒、开方便谎话,你就会开了。而这些都要经历过一些事情,你才能够积累这些人情练达。
唐诗,我们比较不鼓励先背,因为诗里面有太多的情感。在康熙皇帝的著述里面,他二十岁以前的皇子、皇孙,不让他读诗词,为什么?人的理智不知道要几十年才建得很稳固,但是人的情感不用教都自己来。我也在课程里面讲过,自己没有谈过恋爱,唱情歌还可以让底下的人在那里掉眼泪,不用学就很会。所以明明就没什么苦,被那些歌曲一影响,感觉愈来愈苦,触动了很多情绪的部分,触动多了就容易感情用事。所以我们看看现代年轻人怎么样?以前看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直接把他们当地正在在唱的歌拿来听一听就知道。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移风易俗,音乐也可以败坏社会风气。所以现在的社会如何?请我们去看看排在前十名的歌曲是唱什么,就知道了。为什么必须在小学的时候就教他们如何判断好的对象?因为上了初中以后,一大堆情歌一唱下去就没有理智,所以先打预防针。所以唐诗并不是安排在读古文的前面。
我们看《四库全书》,经、史、子、集,集是属于文学类,文学都是排在后面。最重要从哪里下手?经典。再接着便是历史,因为历史是经典表演,所以我们才读《德育故事》。再来“子”,这个“子”是对经再进一步去发挥。因为经书都已经传了几千年,所以各个朝代的读书人都会在那个朝代再下他的注解。现在让你去看宋朝的注解,你看懂不懂?有点懂,可能又不会太懂;但是你假如看清朝的,可能就更亲切一点。
问:现在很多小家庭不是三代同堂,或双亲已故,因此无法落实《弟子规》中孝亲的教导,请问要用怎样的认知或方法来教导下一代?
答:孝的根本在不忘本,在念恩,这是人的本性就有的。所以纵使他双亲已故,总有长辈照顾他。这个照顾他的长辈,就可以让他学习念恩,学习报恩。另外不是三代同堂,而是小家庭,那也事在人为。比方说,可能不能常常回老家去看望,那我们每一次,比方说汇钱给父母的时候,你就把儿子带去,甚至于教他如何填写汇款单,让他知道我们是时时刻刻在关心爷爷奶奶的生活。常常天气变化了,孩子也在旁边,打一通电话问爸爸、问妈妈有没有多穿一点。晨昏定省,可以表演给他看。
然后一有空,开着车子回去探望父母,纵使没有住在一起,也能够落实孝道。回去探望父母,不在于次数,而是你每次回去都是非常真诚的孝心,孩子很敏感,都感受得到。你假如到最后做成形式,那孩子的感受就不强烈。之前我们在课程里也举过,有的人确实常常回去,一进门,打开报纸,坐在那里等着吃饭,吃完饭说:“妈,我回去了。”回去以后,两个老人家累得半死坐在沙发上,像这样还不如不要回来!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重要。拿出真心,拿出德行,不要在行为当中看表面而已。
问:请问老师,如果学校并不是很认同《弟子规》,而家长也以升学为己任,作为老师,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怎样尽到老师的责任?是否有什么善巧方便?
答:学校不认同,正常;家长以升学主义为己任,正常,没教!对不对?整个大洪流都是这样,这很正常。所以这个时候教学校的老师重要,因为家长并不是很懂教育;而我们老师都读了四年,读了几年的教育学,总比家长懂一些。当老师教孩子《弟子规》,教他孝顺,谁的感受最强烈?当然是他的父母!那父母尝到甜头自然就支持老师。所以今天你要这样走过去,你也要看到远景在哪里?远景就是有德行的孩子学习一定好。学习分数很好的孩子,德行不一定好,而且很可能会不好,因为他面对学习时,心里只有分数的话,那要学到做人很困难。
这里就有一封信,待会儿我念给大家听。就提到孩子从小不做家事,后来嫁为人妻,她的先生受不了了,跟她离婚,待会儿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做人做事都影响一生。但是人往往都要到事情发生了才说:“怎么会这样?”所以,我们很多的话语很难听,但是也很贴切,叫做“不见棺材不掉泪”。确实,一个人要谦卑,要有受教的态度,那是非常大的福分。
家长只要感受到孩子的德行有进步,孩子回家还会帮家长盛饭,可能都把家长感动得怎样?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从来没有这么好过,自然而然家长就会开始认同老师的教导。所以我记得我要离开我教的那个学校,就有家长过来说:“老师,你今年就要走?”我说:“对,我去澳洲念书。 ”他说:“都已经有人在打听,希望孩子能够到你班上去。”其实家长只是暂时还体会不到德行教育的重要,只要有人、有老师真正重视并把它做出来了,家长也会慢慢重视德行的教育。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还要拿着鞭子叫他念书吗?不要。但是假如是拿着鞭子叫他念书的孩子,那一支鞭子要拿多久?我们怎么都干那么遥遥无期的事情?难怪老得特别快,忧能使人老。家长假如真正重视德行,学校的风气就会转,所以家长还是关键,因为有一句话说:小孩怕老师,老师怕校长,校长怕家长,家长又怕小孩。构成了一个微妙的循环,不知道是恶性还是良性的。
问:请问老师,推广圣贤教育,是否会很难?
答:诸位朋友,万事开头难,但是难行能行,功德才大。在这个大时代,一则以忧,一则以喜,忧的是怎么这么乱,喜的是建功立业更待何时。人生自古谁无死,其实好坏只在你一念之间。诸位朋友,我们这一生已逢圣教,这一生已经知道往后的去处,就是全心全意为众人服务,你心都安住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问:请问老师,现在经济不景气,在工作与教养孩子的时间上有所取舍,要用怎样的态度和做法,才能尽到教养子女的责任?
答:照顾孩子,不只在时间的长短,重质比重量更重要。我们也曾经提到,假如每天十分钟、二十分钟坚持跟孩子讲《德育故事》,而且每次讲的时候手机都关掉,谁找都没用,就是陪儿子。等你能够做三个月、五个月,这样的父子关系好不好?一定好。因为父子关系会疏离,那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且,当我们不去关心孩子,久而久之,惰性就上来了。亲情确实是需要经营的,你不经营当然就愈来愈淡。
而且我们回想一下,像我父亲那一辈,爸爸会常常在家吗?每天工作很辛劳!但是因为父母工作很辛劳,孩子都看在眼里。那现在为什么孩子教不好?因为父母看起来工作也没有什么辛苦,每天都睡得比他们还晚,可能还常常出去,因为有钱,买东买西的!所以你真心去为这个家庭付出,孩子可以感受得到的。
我们有很多的朋友很优秀,父亲很早就不在身边了,母亲带大的。一个母亲要带两三个小孩,辛不辛苦?辛苦!赚钱就耗掉她大半的时间,但是当一位母亲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魄力,愿意去扛起教育子女的重责,光是她这一个决心,她的孩子对她就很尊敬。母亲也演出屹立不摇,演出一种勇气给孩子看。所以我几个同学当了老师以后都跟他妈妈说:“你不要工作了,我来养你。”所以你看,辛苦了几十年,晚年也是很好。人生不要去求有一盘好得不得了的棋,最重要的,纵使这一盘棋不是那么好下,我们也能下得有声有色,保证中晚年你会很好。所以还是在那份真诚对家庭、对孩子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