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年~781年)是唐朝著名军事家。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发生,他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攻击叛军,攻拔叛军占据的静边军(今山西右玉)、马邑(今山西朔州)。十五载,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会合,大败史思明、蔡希德,河北10余郡杀叛军守将归之。七月,率兵5万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护卫新即位的太子李亨(即唐肃宗)。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一月,讨平进逼灵武的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击破叛将崔乾祜,平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兵进到长安附近,与叛将李归仁等三次交锋,大破叛军,斩杀6万人,收复长安。又随元帅广平王李椒乘胜东进……收复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受命经营河北。乾元元年(758年),任中书令,与李光弼等八节度使攻安庆绪,在获嘉(今属河南)大破安庆绪部将安太清部,在卫州(今河南卫辉)俘斩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次年,引军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任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不久受观军容使鱼朝恩排挤,被解除兵权。宝应元年(762年)因河东、绛州(今山西新绛)等处兵变迭起,代宗封子仪为汾阳郡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以镇抚诸军。子仪至绛州斩首谋为乱者40人,河东诸镇因此稍安。不久由河东入朝,又遭宦官程元振谗毁,再度被解职。次年,吐蕃攻陷陇右诸城,威胁长安,朝廷以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未及集兵,吐蕃已知。子仪到商州(今陕西商县),收兵得数千人……巧用疑兵之计,使吐蕃兵退出长安,收复京都。广德二年(764年),原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军10万进逼关中,子仪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回纥、吐蕃兵见子仪坚壁以待,知有防备而退。次年,回纥、吐蕃转围径阳(今属陕西),逢仆固怀恩暴死,不睦而分营……子仪相机亲赴回纥大营,说服其主帅,与回纥结盟,大破吐蕃兵。大历二年(767年),讨叛唐的华州节度使周智光,华州牙将杀智光而降。大历八年(773年)以后,多次击退来犯之吐蕃。十四年,德宗即位,尊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罢所领副元帅等职。建中二年(781年)卒。
郭子仪武举出身,投身军伍数十年,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多立战功,是唐军平息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的主要功臣。
审时度势确定战略方针,使郭子仪的军事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他晚年,根据西北边少数族的兵力及与音的关系,认为吐蕃、党项、吐谷浑为唐边境的主要威胁,对回纥则应尽量缓和,争取结盟关系的长久。与此相应,他提出的战略对策是:从内地各道调集精兵,屯守朔方各重镇,坚持长期备战。他确定的这个治边战略,对于保证边境的长期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作战指导上,郭子仪较注重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确定具体战法的原则。天宝十五载(756年),与李光弼合兵10余万连败史思明后,屯于恒阳(今河北曲阳)。当时唐军与叛军兵力相当,若强行决战,必有大的伤亡。子仪决定深构高垒以待敌,敌来则守,敌去则追,夜晚以精兵袭击敌营。这样使急于决战的史思明部及其援军蔡希德部完全陷于被动,史思明部被弄得十分疲惫。子仪抓住战机,出兵恒阳东嘉山,大败叛军。收复长安之战,吐蕃率党项、吐谷浑、氏、羌等兵达20万,子仪仅收集得散卒守兵4000人,不可能与敌正面作战。他命令将士白天扬旗擂鼓,夜晚多燃苣火,使吐蕃不知唐军虚实,引兵退出长安。
郭子仪在唐王朝危亡之际,内击叛军,外抗强敌,为维持唐朝的统治和国家的安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他80高龄之时,仍忧心边陲,入朝谏事,尤其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