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南面,北濒长江,东南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历史悠久,风姿卓绝,以风景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著称于世,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庐山风景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庐山风景区内,奇峰峻岭,悬崖峭壁,怪石异洞,深峡幽谷,飞瀑流泉,古树名木,与长江、鄱阳湖浑然一体,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姿的自然图景。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像船航沧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为庐山第一高峰。铁船峰,海拔950米,危崖耸立,伟岸壮观。王家坡双瀑,飞瀑成双,势若二龙倚天,喷珠泻玉。三叠泉,既分为三叠,又呵成一气,落差达155米,风飘日映,婀娜多姿。那巧夺天工的亭台楼阁,宏大壮观的梅院寺观,精巧奇妙的祠塔桥榭,风格迥异的中外别墅,镶嵌在这奇山秀水当中,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互为表里,构架形成了一道独具魅力的亮丽风景线,表现出极高的地理地质科学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儒家文化是庐山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发展,那就是理学的兴起。
庐山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自此以后,来庐山游览的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他们不但在庐山留下了足迹,还在游山的同时有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为庐山的山水文化添加了光彩。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不朽名著,都是在隐居庐山时写成的。著名文人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王守仁、袁枚等人赞赏庐山的诗篇,一直流传至今。大诗人李白更是踏遍了庐山的山山水水,并在九叠屏筑“李太白读书堂”隐居。诗人白居易在此写出了许多豪气横空、传诵千古的佳作,如《琵琶行》《与元九书》《大林寺桃花》《庐山草堂记》等都是传世之作。此外,还有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为庐山留下了4000余首诗词、900余处摩崖石刻和浩如烟海的著作、画卷及书法作品。现存的600余栋风格迥异、造型别致的别墅,反映了18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
这些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
庐山更是一座举世闻名,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名山。20世纪30年代,庐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蒋介石等国民党大批政要长期在山上进行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而美庐则是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国民党要员自是冠盖云集,热闹异常,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1937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再次上庐山与蒋介石会谈,促使蒋介石发表了抗日谈话,宣布抗战。两次谈判也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三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的1959年、1961年、1970年的中共中央会议,留下许多撼人轶事。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
自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花200两,白银租借牯岭长冲河一带的800亩土地为避暑之所以后,俄、美、英、法、德、意、日、瑞典、瑞士、丹麦、挪威、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商贸名流和国内各界人士,都争相来此兴建度假别墅,总数达640多栋,有英国式、美国式、俄国式、瑞典式、瑞士式、日本式等等,真可称为是“世界别墅建筑艺术博物馆”。这些别墅依山就势,散布于幽谷之侧,溪漳峭岩之旁,造型幽雅别致,虽留有明显的西式建筑印痕,但已与庐山的自然风物交相融合,成为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