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000多年以前,希腊人制造了比较精巧的水钟。它的结构是这样的:贮水壶上部一侧有个小孔,多余的水可以从这个小孔溢出,这样就能保持固定的水平面,保持恒定的压力。水从贮水壶下部的小孔流出,注入受水壶。受水壶内有一浮舟。浮舟上装有“护钟神”——箭竿。受水壶中的水达到某一高度时,通过虹吸管使水注入旋转的平衡轮(它由于自身的重量而转动),驱使一列齿轮转动,从而按照昼夜的长短把计时用的鼓状圆筒带到新位置。随受水壶水面高度的变化,“护钟神”就在圆筒刻线上指出时辰。这些刻线是不等长的,有些还是斜的,以便指示出冬季里一天的时辰。
我国古代对水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最著名的例子是北宋初年(大约公元1086年)苏颂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六寸五分(约12米),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三层木结构建筑。全台由水斗、木轮、钩状铁拨等组成传动系统。它用水作动力,是一架复杂的天文仪器。它的计时部分原名“昼夜机轮”,是一具精巧的水钟。在这里,苏颂使用了相当于现代钟表中的擒纵器的一系卡子和枢轮杠杆装置,通过大小齿轮的啮合控制水斗转动和枢轮运轮运转速度。整个计时部分共有五层木阁:第一层是昼夜钟鼓轮。轮上有三个不等高的小木柱(起凸轮作用),可按时拨动三个木人的拨子,拉动木人手臂,一刻打鼓,时初摇铃,时正敲钟。第二层是昼夜时初正轮,轮边有24个司辰木人,表示12个时辰的时初、时正,相当于24小时。该轮上的24个木人随着轮子转动按时在木阁门前出现。第三层是报刻司辰轮,轮边有96个司辰木人,每刻出现一人。第四层是夜漏金钲轮,可以拉动木人按更序法钲,报告更数,并且可以按季节调整,以适应昼长夜短的变化。第五层是夜漏司辰轮,轮边设38个司辰本人,木人位置可按季节变动,从日落到日出按更序排列。
苏颂主持制造的这架水运仪象台,不仅继承了我国汉、唐以来的天文学和机械学上的成就,同时还有创新。昼夜机轮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它所用的擒纵装置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机械钟的祖先。
但是,苏颂等人的这项发明并未得到封建王朝的支持和鼓励。当时有一位翰林曾以阴阳五行说来非难和阻挠仪象的制造和安装。他胡说什么宋朝是以火德称王于天下的,这个仪象台名为水运,不是国家的吉兆,因为水可以克火。他的奏折送到皇帝那里,皇帝就听信谄言,命令把“水运”二字,取消,改名为“元祐浑天仪象”,并把它安放在京城(今河南开封)西南角,因为据他们说,西方属金,南方属火,金火夹攻,可以镇住水。这实在是愚昧、荒唐!
后来,金兵攻陷开封,北宋灭亡。这架杰出的天文钟为金兵缴获,移置于北京。但由于战祸连绵,秩序紊乱,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未得推广、应用,停滞达百年之久。
苏颂的水钟可以说是一种最早机械摆轮,是已知以机械运动的周作为计时标准的最早尝试。由于是通流水计时,而不是过机械装置本身运动计时,因此,可以把它看作从定流水守时到机振动守时的过渡。
随着十字军征,中国时钟制造术传到了欧洲,刺激欧洲人去制造类似装置。
当然,一个聪明人,一旦知道某种东西是怎样做出来的时候,他常可找到自己做这种东西的办法来。从严格的专业意义上说,水钟和机械钟的根本差别仅在于,前者涉及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水从孔眼中流出),而后者则由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运动来控制。我们不是说欧洲人大约在13世纪发明的机械钟,特别是擒纵装置完全是照抄中国的。但它们之间有区别,例如欧洲人不用枢轴和定时杆,而用心轴和冕状齿轮控制时钟机构的运动。但他们所依据的原理来源于中国,这是中外科学史家大多承认的事实。
英文里的“钟”叫clock,它源于法文cloche,意为“铃”。铃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很可能正是根据齿轮和摆动连杆制成的摇铃机械,吸取中国的擒纵装置,创造了欧洲早期的机械钟。
机械钟的发明是使将昼夜划分为等长的24小时制在欧洲得到普遍承认的决定性一步。意大利的米兰于1335年设立了公共钟,按一天24小时报时。
早期机械钟的钟速取决于驱动轮,而驱动轮又受到动力机构中摩擦力变化的影响,因此精度很低,每天要差一刻钟以上。
把1小时划分为60分,1分划分为60秒是在1345年左右提出的,当时是为了表示一个月蚀的周期。但这只限于理论计算,没有进行实际测量,迟至17世纪中叶,机械钟还只有一个指针,钟面上也只有小时和四分之一小时的刻度。
由于缺少计量短时间的精确方法,所以尽管机构钟已经问世,科学时间概念的发展仍然受到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