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我国引进了电视节目播出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并投入使用。从此,实现了电视播出的自动化,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播出质量。
1985年8月,中央电视台租用通信卫星传送第一套节目,从而改变了中央电视台单纯依靠微波线路传送节目的局面,形成了由天上卫星、地面微波、地下电缆相结合的立体传播网络。
以前,微波线路不及的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也终于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当天的节目了。
1988年4月,中央电视台开始利用中国自己发射的通信卫星传送二套节目,中央电视台节目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1991年底,覆盖率已达70%。
什么是卫星广播系统呢?卫星广播系统对于电视传播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简单地在此予以说明。
卫星广播系统就是利用卫星上的大功率转发器,向特定地区播送广播电视信号,广大用户能通过卫星接收设备直接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系统称为卫星广播系统,系统主要由上行站、转发器和接收站组成。上行站有固定站和移动站两种,移动站主要用于新闻采集和现场直播业务。
卫星广播上行站担负着把从节目制作中心传来的信号发送给卫星(上行信号),并接收从卫星转发信号(下行信号),以监视播出质量的任务,主要由基带处理、调频器、变频器、功率放大器和反馈系统组成。
卫星转发器接收上行站传来的弱信号,经放大、变频(上行和下行采用不同的频率传输)处理后,再进行功率放大。
卫星广播接收站一般都是单收站,即只能接收下行信号,主要由接收天线系统、室外单元(高频头)、卫星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
卫星广播的优点是:服务面积大,传送环节少,受地形影响小,稳定可靠等。它包括集体接收和个体接收两种方式。集体接收是通过卫星地面站把卫星信号用差转机转播或用有线电视系统传送。个体接收则是直接通过卫星接收设备接收卫星广播节目。
我国目前采用通信卫星完成全国卫星广播分配业务。采用C波段,频率范围是37~42GHz。第一中频为950MHz~1450MHz。第二中频根据所选用的接收机不同而不同。
卫星广播信号有哪些特点呢?卫星广播信号是调频微波信号,采用基带调频技术。基带信号在调制前经过预加重和能量扩散处理。伴音信号经伴音到载波调频与图像信号组合成基带信号。
由于从卫星到地面的距离遥远,信号的传输衰减很大,所以,传到地面为弱信号,接收系统必须采用高增益天线和低噪音放大器才能接收。
由于传输过程中无阻挡,卫星信号能有效地克服重影干扰,在接收系统载噪比比较大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图像。
由于采用调频技术,可以在低载噪比的条件下得到较高的图像信噪比改善,未加权信噪比约改善17分贝。接收端必须进行频率解调。采用了预加重处理技术,在接收机中去加重后能获得2分贝以上的信噪比改善。
运用卫星以及先进的电视技术设备进行电视转播。1990年,北京的第11届亚运会的电视转播成功,就充分显示了我国电视台的技术水平和实力。在这次规模大、时间长的电视报道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和16个地方电视台通力合作,使用了包括18辆转播车,7套EFP设备,142台摄像机,41台ENG,178台录像机,31台放像机,38套字幕图形设备,52套微波设备,130套评论席设备,6个演播室和若干中心机房在内的现代化技术设施,向国际提供信号950小时,实况转播307场(次),提供评论席位122个,卫星讯道14个,通过卫星传送节目2045小时,国内播出335小时,投入技术人员近千人。
1991年10月起,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又通过亚洲一号卫星,覆盖了台湾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自此,台湾以及港澳地区的电视观众就可以通过卫星接收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目前,中央电视台的8套节目是利用国内微波网和卫星来覆盖全国和海外地区的。其中,第1套节目同时采用微波传送和卫星传送2种手段实现全国覆盖;第2、3、5、6、7、8套节目是通过卫星实现全国覆盖的;第3、5、6、7、8套节目采用压缩技术共用一个卫星转发器传送,第3、5、6套节目还采用加密授权方式,实行计费收看。
由于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是国际频道,每天24小时播出。因此,播出传送方式和技术手段都更加复杂。第4套节目在开办初期是采用俄14号卫星进行海外部分区域覆盖的,这主要包括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东欧以及北非地区。根据覆盖面积不断增加的需求,第4套节目开始采用泛美卫星进行覆盖。首先,是用泛美2号卫星向北美地区传送,然后,又分别采用泛美3号和4号卫星覆盖澳洲、亚洲、非洲南部和美洲大部分地区。到1996年4月1日,第4套节目已经基本实现全球覆盖。在这个基础上,中央电视台将租用泛美2号、3号、4号三颗卫星的四个转发器,采用压缩技术可以达到同时传送四套节目的能力,并将在近期承担其他更多频道的覆盖任务。
截止到1993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共建有广播、电视节目传送用微波站1229个,微波线路达54655公里;共有卫星电视地面站5408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