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人民电影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延安电影团顺应形势发展而结束,在延安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在东北兴山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华北成立了华北电影队,在苏北也进行了摄影活动。
延安电影团结束后,1946年7月又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由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习仲勋任董事长、陈永清任厂长。随即依靠一架埃摩手提摄影机、四个100支光的水银灯和两万米胶片,开始了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的摄制。影片由陈波儿、伊明编剧,伊明导演。剧本主要叙述陕甘宁边区一个农民翻身劳动的故事,并从侧面反映了1935年陕北的土地革命、红军改编、东渡抗日以及大生产运动等重大历史事迹。
《边区劳动英雄》开拍大约一个多月后,由于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进入战争状态,这时机器又出了故障,不得不于11月间停止了拍摄,而转入新闻纪录片的摄制。1947年1月,延安电影厂派程默、凌子风随军到前线拍摄了《保卫延安,保卫边区》的新闻素材,反映了1947年3月中央机关和军队撤离延安到西北战场转入反攻这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拍摄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离开延安转移行军和毛泽东在窑洞灯下指挥作战的镜头。
1947年10月,延安电影制片厂结束,成立了西北电影工学队,即由电影厂人员和新从文工团调来的各专业人员近三十名组成,由钟敬之任队长,从晋西北出发,经过八个月的行军,于1948年6月到达东北兴山,分别参加“东影”各部门工作和学习。
东北电影制片厂是在接收伪“满映”基础上成立的。1945年,(前)苏联对日宣战,红军进入东北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和军队去东北,以便领导人民消灭日寇和伪满残余分子,建立人民政权。在从延安到东北的干部中有舒群率领的文化中队,延安电影团也派了钱筱璋等前往东北。
1946年2月,钱筱璋与文化中队的田方、许珂以及从(前)苏联回来的袁牧之会合于抚顺,共同作接管伪“满映”的准备。同年4月14日,苏军开始撤离,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奉中共东北局指示,舒群、袁牧之、田方、许珂、钱筱璋正式进驻“满映”进行接管工作。
在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这一过渡期间,伪“满映”的进步职工,在中共长春地下工作者刘健民、赵东黎领导下,曾与厂内反动分子和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活动进行了斗争。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选举张新实为总经理。并拍摄了《欢迎(前)苏联红军进长春》、《八路军进长春》、《欢迎(前)苏联红军》、《李兆麟将军被害情景》等新闻纪录片。
1946年4月,伪“满映”正式被接管后,仍沿用东北电影公司名称,由舒群任总经理,张新实任副总经理,田方任秘书长。一个月后,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大举进犯,长春受到威胁。根据东北局指示,东北电影公司的器材设备和人员从5月13日至23日分三批撤离长春,6月1日到达黑龙江的兴山县(鹤岗)。不久,陈波儿和由吴印咸率领的延安电影团四十余人也先后到达兴山,形成了解放区电影队伍的一次汇合。
1946年10月1日,在庆祝东北电影公司成立一周年时,宣布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由舒群任厂长,张新实任副厂长,袁牧之任顾问。1946年底舒群奉调离开,由袁牧之任厂长,吴印咸、张新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任中共“东影”支部书记兼艺术领导工作。“东影”成立后,明确把为工农兵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确立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同时作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和译制片的试制准备。“东影”对各类干部大力进行教育与培养。还先后举办过三期电影训练班,培养了350名青年电影干部,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东影”派出二十个摄影队分赴东北前线和后方,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录片。从1947年5月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完成了以新闻纪录片为主的电影特辑《民主东北》十七辑。
《民主东北》纪录了东北从前线到后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的重大事件,是东北解放战争和解放区人民生活的缩影。其中有《四下江南》、《东满前线》、《公主屯战斗》、《收复四平》、《爱国自卫战在东北》、《解放东北最后战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天津》和《北平入城式》等,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貌,纪录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情况。为摄取这些战地镜头,有三位摄影师牺牲在前线。《民主东北》还纪录了人民和军队的血肉关系,如《农民翻身》、《做军鞋》、《前线炮兵助民春耕》、《松江二线兵团助民修助排水》、《送公粮》等以及表现后方农村、厂矿和学校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有少数民族生活的纪录。
这些新闻纪录片及时配合了解放战争,鼓舞了斗志,受到部队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仅1948年就放映了《民主东北》一至七辑一千多场,观众达二百多万人次。
1946年10月,由“东影”调了一部分器材和技术人员,在河北涞源县成立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通称华北电影队,汪洋担任队长,约三十余人。他们先搞巡回放映,后组织一个新闻组到前线拍摄新闻片。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在电影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并有所扩大,直到1949年4月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才结束。
华北电影队(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一至三号。第一号包括《钢铁第一营授奖式》、《解放定县》、《正定大捷》等片断;第二号未完成,内有中共中央在平山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的新闻素材;第三号是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的情景。另外,“东影”吴本立带领四个摄影队于1948年秋来到华北及淮海前线拍摄了《晋中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新闻素材,1949年7月编辑在纪录片《解放太原》和《淮海战役》中,作为北平电影厂出品。
1945年2月,新四军曾拍摄了新闻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担任摄影的是从上海请来的薛伯青。影片纪录了淮北军民为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举行隆重追悼会和公葬的情况。1946年薛伯青又拍摄了《新四军骑兵团》和《新四军的部队生活》。这些新闻片都是带到上海进行洗印剪辑的。
《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曾由中共代表在南京招待军事调停执行处的有关人员观看,有力地驳斥了反动派对新四军的造谣污蔑。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给东北局宣传部的《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电影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对电影创作、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及其政策,作了具体的规定和阐述,成为发展人民电影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同年12月,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分别对电影事业的领导与统一问题、在北平的国民党电影机构的接管问题、抓紧拍摄纪录片问题、全国电影机构的建立问题等作了指示。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又对东北、石家庄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以及对南京、上海国民党电影机构的接管问题作了指示,194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从军队和地方为电影界抽调干部的指示。这些重要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电影事业,作了很好的准备。
根据中央指示,1949年4月,在北平成立了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由袁牧之任局长。在中央宣传部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国的电影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电影局即归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领导。中央电影领导机构成立后即开始在全国筹建三个国营电影制片厂(“东影”“北影”“上影”),在全国六大地区成立影片经理公司和全国影片发行总公司。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随即接管了在北平的国民党电影机构:“中电”三厂、“长制”
北平办事处、中央电影服务处华北分处和九家电影院。接着,以接管的电影制片机构为基础,加上迁入的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和“东影”来的摄影、编辑人员百余人于1949年4月正式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由田方、汪洋任正副厂长。
北影成立后,根据先抓新闻片后拍故事片的方针,接受了“东影”新闻片的摄制任务以及它派往前线的十多个摄影队,迅速投入新闻片的摄制。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共完成了五部短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和《解放太原》、《淮海大捷》以及《新闻简报》1-4号。
1949年四五月间,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中央电影局派于伶、钟敬之等去南京、上海负责接管国民党的电影机构。在上海接收了“中电”一厂、二厂,“中制”摄影厂、上海实验电影厂、中华电影工业公司等和几家电影院。接管任务完成后,按照中宣部的指示,成立了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凡接收之影院均隶属该公司”,“接收的5个电影制片机构改组为统一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11月宣布成立,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陈白尘任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