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的防范工作,是执行者必须牢记的自己的权利是不允许别人侵犯的执行经营活动最忌被人为地毁坏。在人们日常的交往中,那些与别人相处得最融洽的人,并不是处处吃亏,而是做得恰到好处。比如,他们往往很清楚自己和邻居东西的分野。当他们保护自己的东西时,邻居也会尊重他们的所有权。
坚持自己的权利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你若随便让别人占你的便宜,你不仅会失去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你也削弱了那种站出来争取你应得权利的尊严。这不是说人不该慷慨大方,人的确应该慷慨,但是应该是有意的,而非轻视自己的权利。假如你向别人让步,而且你又没有慷慨的资格,只是让自己负担不起,这种行为最后会让你付出代价。想要成为一个胜利者,最需要精通的就是个人权利(特别是领域权)的问题。虽然对你领域权的最大威胁,似乎是来自于外在那些威胁的人(有人总是随时随地准备要接收你的东西)。但如果你没有设定自己的目标,或为自己设限,就等于邀请他们来侵犯你。胜利者会把领域遭到入侵当做自己的错,他们对自己的弱点就像对别人的弱点一样敏感。他们知道,如果说失败了要归罪在谁身上,那个人大概就是他们自己。
你看到一些人,他们的生活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在每一个点上都妥协,他们无法原谅自己,因为他们妥协了他们知道他们应该勇敢一点,但是他们被证明是懦夫。在他们自己的眼里,他们已经堕落了,他们丧失了他们的自我尊严,这就是妥协所造成的。
“妥协”是我们的语言里面最丑陋的字眼,它意味着:“你给一半,我给一半;我解决一半,你解决一半。”为什么要这样呢?
只要一点点勇气,只要勇敢一点——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旦你体验到了不妥协的好处,以及它所带来的尊严,还有那完整性和个体性,你将会首次感觉到你有了根,将会感觉到你是由你自己为中心来生活的。
你感到经常受到压制,被人欺负吗?人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是不是三番五次地被人利用和欺负?你是否觉得别人总占你的便宜或者不尊重你的人格?人们在订计划的时候是否不征求你的意见,而觉得你会百依百顺?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在扮演违心的角色,而仅仅因为在你的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你如此?你想改变这种处境吗?
美国心理学家韦恩·戴尔指出:“我从诉讼人和朋友们那儿最常听到的悲叹所反映的就是这些问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感到自己是受害者,我的反应总是同样的。‘是你自己教给别人这样对待你的。’”盖伊尔来找韦恩,因为她感到自己受到专横的丈夫冷酷无情的控制。她抱怨自己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逆来顺受。她的三个孩子也没有一个对她表示尊重。她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她对韦恩讲述了她的身世。韦恩听到的是一个从小就容忍别人欺负的人的典型例子。从她性格形成的时期开始,直到结婚为止,她的行动一直受到她的极端霸道的父亲的监视。没想到她的丈夫“碰巧”也和她的父亲非常相象,因此婚姻又一次把她推人陷阱。
韦恩对盖伊尔指出,是她自己无意之中教会人们这样对待她的;这根本不是“他们的”过错。她不久就理解了,那么多年她一直是忍气吞声,实际上是自己害了自己,她的任务应当是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周围环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盖伊尔的新态度就是设法向她的丈夫及孩子们表明:她不再是任人摆布的了。她丈夫最拿手的一个伎俩就是向她发脾气,对她表示嫌弃,特别是当孩子们或者其他的成年人在场的时候。过去她不愿意当众大吵一场,因此对丈夫的挑衅总是毫无办法。现在,她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和她丈夫抗争,然后拂袖而去,当孩子们对她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坚决地要求他们有礼貌。在采取这种更有效的态度几个月之后,盖伊尔高兴地向韦恩汇报说:她的家庭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盖伊尔通过切身经历了解到,的的确确是自己教会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三年之后的今天,她已经很少再被别人欺负、被人不尊重了。
盖伊尔还懂得了,自己解救自己的关键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去教育人。如果你打算通过一次冗长的讨论来让人理解你不愿再受侵犯的重要信息,那么你得到的好处将仅仅局限在你和欺负你的人之间的谈话过程中,也许你还会和欺负你的每一个人进行多次“交流”,但是必须等到你学会了有效的行动方式,否则你仍然会受到烦扰。这就证明,你的表明决心的行动胜过千百万句深思熟虑的言辞。
韦恩指出:“许多人以为斩钉截铁地说话意味着令人不快或者蓄意冒犯。其实不然。它意味着大胆而自信地表明你的权利,或者声明你不容侵害的立场。”
托尼在和售货员打交道时总是缺乏胆量。由于害怕售货员不高兴,他常常买回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他正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果断一些。一次,他去商店买鞋,看到一双自己喜爱的鞋,就告诉售货员,他要买下这一双。但是,正当售货员把鞋装进鞋盒的时候,托尼注意到其中一只的鞋面上有一道擦痕。他抑制住自己当即萌生的不去计较的念头,说道:“请给我换一双,这只鞋上有擦痕。”
售货员回答道:“行,先生,这就给您换一双。”这个时刻对于托尼一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开始锻炼自己果断行事。新的处世方法的报偿远远超过了买到一双没有擦痕的鞋子。他的上司,他的妻子,以及孩子们和朋友们都感觉到,他变成了一个新的托尼。他不再是一味应承的了。托尼不仅更经常地得到自己所欲求的东西,而且还获得了不可估量的尊敬。
学会防人
任何经营活动不能光靠经营者自己去按照美好的意愿去执行,必须考虑到:
(1)在商业活动中决不能只讲仁义道德,只顾讲“仁义”就会忘记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2)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做事的方式都不同,因为他们的心理特点不一样。
办公司,走经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打人际战。对于一个成功的公司老板而言,必须要会防人,更能用人。
所有的商业关系都是一种合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新事物的产生,原来非常融洽的合作关系也许会由团结一致的利益共享而变为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总想使自己一方多获利甚至独吞全部利益。商场如战场,同别人合作时你定要谨慎小心。也许合作初期双方都和和气气,举止有度。由于这种融洽气氛的产生,你也许会丧失警惕性,完全向对方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这些信息表面上看来并不太重要,只是人生活的缩影,可是有一天,就是这些东西也许会将你推向不利甚至完全被动的地位。
埃米莉和戈利是同一种行业中受人尊敬的行家,颇有共同语言。他们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在一起搞一个与他们所学专业有关的课题,其意义将会非常重大。随着他们把大多数的空闲时间耗费在这个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上,他们开始深入了解对方的生活和家庭。
一年半时间过后,研究快要大功告成,戈利打定主意想要独吞这项研究成果。但是合作之前,他已经和埃米莉签订了一份合伙契约,他想撕毁双方的契约。他拿着契约去找一位律师,律师说合同条款非常明确。想要违约根本不可能,戈利气急败坏,又决定从其他方面着手。在他们闲谈之时,埃米莉曾经对戈利说自己为了逃避儿时的痛苦而染上毒瘾。于是戈利对埃米莉说她应该放弃自己在这个研究成果中所得的权益,否则他就会把她的隐私公布于众。埃米莉立刻自动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因为她经不住这种丑闻被公布的打击,尤其她还是一位颇受人尊敬的门诊心理学家。
埃米莉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显而易见,她不应该违法吸毒;第二个错误是她太低估了对方,盲目乐观,不知道对方正在玩阴谋,因而自食其果。
吉姆布朗是美国足球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后卫。在一次采访中,他曾经说:
“多少回有人企图伤害我,但这只会使我变得更坚强。我摄取那种消极的能量,让它流遍我的全身,然后再把它扔给他们。”
平时我们讲,待人要讲诚信,处世要讲宽容。但在商业活动中决不能只讲仁义道德,只顾讲“仁义”就会忘记了自己的利益。商场如战场。你诚对方不诚,怎么办?所以,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生意场上,抓住对方的心理,根据情况采取各种攻心战术,假造声势,就能使对方改变主张,做出有利于你这一方的决定。
适当保守自己的秘密
执行者如何进行谈判艺术呢?谈判之际不要太早显示全部实力。相信所有的讨价还价者都明白这个道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际上,可以说所有的谈判者都是尽力这样做的。商业谈判中,要求我们在谈判前有所准备,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各方面情况,才可能常胜不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对手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常识告诉我们:对方对我们知道得愈少,情势对我们就愈有利。因此,在了解对手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保守自己的某些秘密,不要让它泄露或过早地泄露,以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全部实力。充满竞争的现实,教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某些真正秘密轻易透露。慢慢地展现出自己的力量,比马上暴露出全部力量更有效。慢慢展现会加强对方对我们的了解,使对方有相当的时间来适应和接受我们的观念。以现在的情形看来,我们正处于比商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危险的境况中,我们到处都被商业间谍所包围。在谈判中使用商业间谍是极富诱惑性的,没有任何收益会比这个快。譬如说,如果买主知道卖主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有时就值几百万美元,而得到这项消息的费用,可能只不过几十块钱而已。商业手法已经被大量运用于商战,并且非常有效。
下面的措施可帮助减少商业秘密泄露的危险,不过危险并不会完全消失。
(1)选择守口如瓶、稳重的人参加商谈。
(2)强调沉默的重要。
(3)不要让太多的人参与,而且只要让他们知道必要的部分就可以了。
(4)不需要知道的人,尽量不要让他知道。
(5)提供给对方的资料应尽量减少,除非为了策略上的运用,否则减至最低程度。
(6)要将资料妥善保管,锁起来并派人看管。
(7)有时取得资料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安全人员或其他雇员获得,所以,要防备这种方式的渗透。
(8)最后的底价只能让某几个人知道。
发现陷阱需要细心
在许多执行经营活动的环节中,常会出现一些陷阱,这是需要加以警惕的。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后,定居在密沙比。他们早出晚归,积攒了一些钱。后来于无意中发现密沙比原是一个丰富的铁矿区。兄弟两人严守秘密,并开始大量收购地产,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该铁矿区垂涎三尺,但由于晚来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盯着这块肥肉,等待时机。
1873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市面银根告紧,梅里特兄弟陷入了窘境。正在这时,来了一位救星,他即是本地牧师劳埃德先生。梅里特一家人一看是令人尊敬的牧师,忙恭恭敬敬地把他请进屋去,待作上宾并聊起家常来,梅里特兄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自己的困境,话语中充满了哀伤。
劳埃德牧师一听这些,忙十分热情地说:“你们怎么早不告诉我?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啊。”
梅里特兄弟听了大喜,忙问:“牧师有何高见?”
牧师说:“我有一位大财主朋友,看在我的情面上,他可以借给你们一笔巨款。”
梅里特兄弟说:“牧师你真是个大好人,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才好。”牧师问道:“你们需要多少钱?”
梅里特说:“42万元。”
于是牧师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
两兄弟问:“利息多少?”
牧师说:“我怎么能要你们利息呢?这样吧,低利,比银行利率低二厘。”
两兄弟以为在梦中,呆了。
牧师让他们拿出笔墨,立了一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四十二万元整,利息三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一切无误,高兴地在字据上签了字。过了不到半年,有一天,劳埃德牧师又来到了梅里特家。
一进门,他就严肃地说:“我的那位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晨来了一个电报,要求马上索回借款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