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刺桐红胜火,赛过英雄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遍种刺桐,风光旖旎,英雄辈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公元1624-1662),就是泉州众多英雄人物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台湾宝岛,1624年被荷兰殖民者强占了。荷兰侵略者一到台湾,对台湾的丰饶便垂涎三尺,就以狡猾的手段,欺骗纯朴、老实的高山族人民,用能把一根稻草说成一根金条的嘴巴,说:“愿意得到一张牛皮大的一块土地,出多少价钱都可以”,高山族人民不知是奸计,便一口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荷兰侵略者,竟然无耻地把一张大牛皮剪成无数细长的丝,连缀成很长很长的线,圈了一大块土地,而只付给15匹布作为代价,就从高山族人那里夺走了一大片富饶的土地,接着殖民者的铁蹄就蹂躏了整个台湾宝岛。他们据要塞,垒城堡,筑高楼,置官府,架枪炮,血腥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他们残酷榨取台湾人民的血汗,贪婪地攫取了台湾宝岛大量的宝贵财物。
日月潭在泣血,阿里山的松涛在哀鸣。郑成功是明朝末年一位爱国将领,他决心要收复台湾,要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台湾同胞。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2500名官兵,从金门乘坐三百余艘战舰,轻舟竞发,劈波斩浪,奋勇向台湾进军。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禾宁港登陆后,迅速围攻赤嵌城,击溃敌军的援兵。经过八个月的浴血奋战,荷兰总督揆一东逃西窜,走投无路,1662年2月1日被迫带着残兵败将,垂头丧气地向郑成功呈上投降书。从此,沦陷38年的台湾宝岛又回归祖国版图,台湾同胞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办教育,垦农耕,兴经济,通经贸,搞建设,日理万机,焚膏继晷地工作着,以致积劳成疾。1662年6月才39岁的郑成功就病逝于台湾。他虽然逝世已有335年,但我们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我国大文豪郭沫若热烈歌颂了郑成功的不朽功绩和伟大一生: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郑成功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伟大民族英雄。
他有炽热如火的爱国丹心,他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他有指挥若定的雄才大略,他有铮铮如钢铁般的民族傲骨,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精神。他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伟大爱国者,他是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伟大民族英雄。
我们要牢记郑成功发人深思的话:“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好本领,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我们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我们急切盼望台湾岛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
大陆台湾金桥飞架将可睹;同胞兄弟骨肉团圆定有期。
左海伟人林则徐
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元抚;清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子夜,他出生于福州城内左营司一家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林宾日是秀才,他的母亲陈帙,贤慧能干,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林则徐自幼秉承家庭教训,接受家族良好熏陶,形成俭朴、正直、勤勉、胆略超人的品格;家庭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能刻苦向学。他四岁时候,其父在罗氏私塾教书,并把他抱在膝上讲授字句,七岁时候教他作文。嘉庆二年(公元1779年),林则徐获得郡试第一名,第二年14岁的他参加科试,考取秀才。他少年时候,依靠母亲做纸花帮助过日子,除夕晚上,才能吃上素炒豆腐。晚上点灯节省用油,只用两根灯芯,为了要励志攻读,他把衣服拿到典铺抵押,将典衣的钱买油来读书。他在鳌峰书院求学七年时间,一直到中举为止。书院山长也就是今天的学校的校长,名叫郑光策,他对林则徐影响很大;同时,他还结识了学者陈寿棋及好友梁章钜、杨庆琛、廖鸿荃、沈延槐等人。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秋,他已20岁考中了举人。同年与当过河南永城知县郑大漠的女儿郑淑卿结婚。嘉庆十一年(公年1806年)秋,他接受厦门海防同知(官名)房永清的邀请,聘为文书,他亲眼看见英国输入厦门的鸦片,给官兵以及老百姓带来的祸害。第二年一月林则徐接受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聘入幕府四年左右,从而在工作上掌握了许多历史掌故以及兵、刑、礼、乐等有关知识。嘉庆十三年(公元1811年)春天,他以二甲四名中了进士,发榜后,入翰林院学习满文,重阳节后他离京回榕,携妻郑淑卿同到北京。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他提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但他不思当官发财,而专心研究学习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农田水利著作,准备撰写科学论著《北直水利书》。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他担任江西乡试副主考,选拔清贫积学的读书人,当时被人称誉为“清榜”。
第二年他又担任云南会试主考,为国家推举实用的人才。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20年),他被授予江南道监察御史。弹劾广东握有实权的地头蛇张保;针对河南水利工程的积弊,提出用料“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的建议,为嘉庆皇帝所采纳。同年六月,他出任浙江杭嘉湖道台,发布观风告示,改革书院旧规,修岳坟和于廉祠墓,兴修加固海塘,雷厉风行地打击社会上歪风邪气。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他调任浙江盐运使。从产、供、销、运、存、管六个环节入手,提出盐管十项措施,整顿盐政。第二年,他升为江苏按察使。认真处理积案,平反冤抑,打击邪恶势力,获得“林青天”的盛誉;林则徐极力劝阻当时的巡抚不要镇压因为水灾而包围官府要求赈济的灾民,要实施赈灾工作,因而,当时他“贤名满天下”。道光四年(公元1842年),他因拯救十余万灾民有功,提升为江苏布政使,农历七月,他母亲病逝,当时淮海道台梁章钜打算发动同僚捐款乐助,为两袖清风的林则徐回家奔丧,但被他坚决谢绝。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洪泽湖堤酿成大灾,他奉皇帝圣旨“夺情”,赶赴高家堰工地督工,数月间他穿着素服奔波于风雨泥泞之中,因为劳累过度旧病复发。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他调任陕西按察吏,不久又升为江宁布政使,交卸之际,他还赶到洛阳安顿灾民,勘察福建县城等事。
林则徐从少怀志,青年脱颖而出,由于他才干超群,胆识过人,屡次立功,因而,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连续八次召见,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与抗英斗争”,是他的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他不仅是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敢于向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学习的先驱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6月3日凌晨,他在广州近郊虎门海滩上,主持了一次震动世界的禁烟大会。他下令销毁全部缴获的鸦片有2376254斤,前来参观的不仅有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还有被他勒令前来的外国商人和官吏等。这一正义行动,是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中的伟大胜利,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准备抵抗任何侵略的决心。促使外国侵略者感到震惧而胆寒,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并获得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虎门销烟”从6月3日至25日,是世界禁毒史上的辉煌壮举。国联曾把6月3日定为禁毒日,联合国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禁烟后,林则徐坚决驳斥了“战争起于中国查禁鸦片”的强盗逻辑。他说的意思是:外国侵略者入侵不是由禁烟而起,因为我们不禁烟,他们也同样要侵略;这样是决定了侵略者“利心不死”、“反复无常”、“欺弱畏强”的本质。如果我们让步不抵抗,他们就会进一步发动侵略。由于林则徐高瞻远瞩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所以,他在军事上做了准备,没有放松对敌人的警惕性。积极着手修筑工事,招募一批水上居民(旦民)、渔民、盐工为突击队,时刻准备运用这个“民间力量”与敌人作斗争,保卫祖国的南疆。由于军民合作团结,对敌斗争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林则徐深信“民心可用”,同时体会到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足以制侵略者而有余。贩毒头子义律公然发起武装挑衅,林则徐坚垒固军,于1839年9至11月,接连七次挫败英国侵略者,连获鸦片战争前哨全胜。当时,道光帝闻捷大喜,嘉奖了林则徐,又任命他为两广总督,但否定了他对英国商人分清良莠,区别对待的方针,下旨驱逐全部英船出境,从而断绝中英贸易。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6月28日,48艘舰船,四千多士兵组织的英国侵略军封锁了广东海面,正式发动侵华战争。林则徐严阵以待,增修虎门炮台三百多位,并招募水勇,加强团结,保家卫国。在他沉着指挥下,我国军民奋起抗击英侵略军战舰的武装挑衅,取得了九龙海战、穿鼻海战、官涌海战、磨刀洋海战等四次胜利,敌人在广东无隙可寻,一再遭受到可耻的失败,显示出中国人民的骨气和威力,林则徐不愧是英雄,创出惊天动地的伟迹。英国侵略者只好转向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由于这些地区事前准备不足,当发生战斗时又抵抗无力,造成定海失守,投降派乘机抬头,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林则徐禁烟事上;道光皇帝便把他当为替罪羊。结果,降旨将他革职,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被清政府遣戍流放到新疆伊犁城。
他在流放途中,回首广州禁烟运动的失败,陷入沉思;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他经历所谓康乾“盛世”,直至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报国忧民的林则徐与这历史车轮同步,他必须思考着中国前途的命运;朝延日益腐败,又面临鸦片的侵入,闭关锁国政策已不适时宜,多么软弱无力。为了振兴中华,抵制外来的侵略,林则徐力图补偏救弊,变革图强,因而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抗击侵略者的挑衅,这就形成了林则徐区别于前人的独到思想深度。到扬州,他与好友魏源相遇,促膝长谈,并将自己汇编的《四洲志》等交给魏源,嘱其编撰《海国图志》。他不顾劳累,在灯下还整理铸炮方法和工艺及8种战船图样等,为鸦片战争后,“要师夷之长技”进行总结,然后“才能制敌”。他在新疆三年,忍辱负重。他思想并不消沉,在三儿聪彝陪同下,会同喀喇沙尔大臣全庆,行程二万里,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共查勘68万9千亩,积极推动和协助布彦泰将军大办屯垦事业、兴修水利。开挖了不少“坎井”,利用地下泉水进行灌溉,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群众感激他,就把坎井颂称“林公井”。1845年冬天,他奉圣旨获释入关,以后,他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到昆明就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按照“不分汉回,但分良莠”的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边疆人民的拥戴,皇帝诏加太子太保。1849年因病告老还乡回到福州前,几万云南人民焚香载酒夹道欢送他。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11月5日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带病从福州起程,前往广西督师,在途中于11月22日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皇帝追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典范。他当官十四省(河北、江西、云南、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甘肃、贵州),被称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由于他亲切关心民间疾苦,主张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严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斗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斗争史上的第一页,并在国际禁毒史上树起了第一块丰碑。他名垂青史,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最重要的就在于为了振兴中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而他具有不怕千难万险,不计个人生死祸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而奋斗!
林则徐生于福州,功在国家,这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我们福建人民的骄傲,在历史长河中,林则徐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中国的“盗火者”——严复
你们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叫严复的人吗?毛泽东同志早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里指出:“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这个“严复”就是福建省福州市阳岐乡人。他从思想家的角度,背负着中华民族伟大而沉重的包袱,率先放眼世界,以其译著《天演论》等,给沉闷的华夏大地,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振奋了中国整整的一个时代,正如普罗米修斯盗来一把“圣火”,在中国的大地上熊熊的燃烧,使中国的人民在痛苦中有一个巨大的觉醒。我们为福州孕育了严复这样的“盗火者”而感到骄傲,更为继承严复等人遗志,肩负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责无旁贷。
一、少年严复,睡在历史的摇篮上。
严复,又名传初、几道、又陵、宗光等,其中“又陵”、“宗光”、“严复”都是自取的。
据说严复小的时候十分崇拜他严氏的老祖宗严子陵。在汉代,严子陵曾辅佐光武帝成大业。
小小的严复心里想:我何不取字“又陵”,再扮一个“严子陵”的角色。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果然严复出生的时代是中国最弱的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震碎了天朝大国不可战胜的神话,随着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战争的残酷蹂躏和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一块历史膏梁。于是在这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便有一大批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奋臂而起。严复就睡在这个历史摇篮里,摇醒了一个多年来科举入仕的梦。那时严复(1854年生)14岁,他的父亲严振先逝世了,生活无靠,便义无反顾地跑到马尾“求是堂艺局”读“新学”。他以《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一篇,大获马尾钦差船政大臣沈葆桢的赏识,为“求是堂艺局”第一届第一名的学生,以后的成绩也一直名列优等,所以除了在学校里可以不用交学费之外,还可以有许多的奖学金,寄回家去,替母亲帮贴家计。光绪三年(1877年),他又被政府派遣到英国留学,除了先后在抱士穆德和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外,更兴趣的是到社会上考察英国资产阶段的社会制度,阅读和研究卢梭,穆勒、达尔文、赫胥黎等大量资产阶级哲学著作。中国驻英公使郭嵩涛称赞他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甚至说“出使英国”、“非君莫属”。严复,就是这个严复,成为“世纪的产儿”,接受今后几十年“风雨飘摇”的洗礼。
二、严复从西方盗来《天演论》的火种,燃烧着整整一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