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人才造就
8836800000003

第3章 人才知识(1)

什么是人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虽然广泛使用“人才”这个概念,但是,对它的涵义,古往今来、国际国内都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早在我国汉代《淮南子·齐给训》中就说:“夫先知远见,达视千里,人才之隆也”。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也说:“人才高下,不能均国。”①东汉哲学家桓谭则喻人才为“前世俊士”,“乃国之大宝”,“虽积和璧,累夏璜,囊隋候,箧夜光,未足喻。”②即人才就是比稀世的璧玉、宝珠还要珍贵。

近几年,关于人才的定义仍在讨论。有人以“才能”作为标准,认为才能较高或才能超常者为人才,有人以学历或职称为标准,认为大学毕业或是具有讲师、工程师以上资格者为人才;有人认为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中,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为人才;也有人认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有特殊才能者为人才;还有人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应泛指有一定能力和专长的人。甚至把相貌出众的人,也叫做人才。这诸多人才的定义都不够全面和严密。

“人才”作为一个专门学问的研究对象,必须要有严格的规定。各种人才定义说明,人才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才能和创造能力;必须是有较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养;必须能够为社会做出为人们所承认的贡献。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才。据此,人才,就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的才智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为了加深对人才定义的理解,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辩证地理解“创造性劳动”。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一种创新性质的活动,是开拓性劳动。但是,它并不神秘,只是有层次、大小之分,有类型、性质之别。一般来讲,只要是前人没有作过或者没有做到的事情,后人作了,并且做好了,这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既包括物质领域,也包括精神领域。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创造活动,从而否定人才的层次性。不能说,只有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星才是人才,而一般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的科技工作者就不是人才。

第二,要全面地理解“贡献”。作为人才,对社会都是有所贡献的;没有贡献就不能称其为人才。因此,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作贡献的大小,就成为衡量人才的客观尺度。但是,对贡献也必须做具体分析。有的人生前虽然显不出创造性的成效,可是也有被世人所承认的业绩,那就是贡献;有的人死后才显示出成效,被后人所承认,那也是贡献。人才,有“知名”的人才,也有“不知名”的人才,还有“无名”的人才。这就是说,人才是不能与名人划等号的。同时,也不能把贡献与成败等同起来。

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更要区别对待。成功的,有的不一定是人才;失败的,有的不一定不是人才。

第三,人才是个动态概念,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未被公认是人才的,可以向人才的方向发展,成才者也有一个崭露头角到炉火纯青的发展过程;同时,人才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人才的基本特征无论人才的类型、层次有什么不同,具体人才怎样千差万别,但作为人才,都应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揭示人才的本质。人才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创造性。创造性是人才与一般人的根本差别,其表现有三:一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二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某一方面起较大的作用。人才的创造性,也可以说是人才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否定人才的创造性,也就混淆了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

2.进步性。人才是人群中比较精华、先进的部分,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代表。人才的进步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前进,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进步的。人才的进步性只有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和集中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至于那些虽有才能,也有创造能力,但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阻碍作用的人,不属于人才之列。历史上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只是腐朽没落阶级、阶层和社会势力的代表,最终要为人民所唾弃。因此,如果否认了人才的进步性,也就混淆了人才与反动人物的根本区别,也就失去了研究人才的前提和意义。

3.社会历史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作为人群中比较精华部分的人才,也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而历史地发生变化,人才也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推进而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内涵。因此,人才是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人才的特征和对人才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每个时代的人才,总是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是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人才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如果否定了人才的社会历史性,也就混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的人才的质的特殊性。

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历史性,作为人才的基本特征,它们缺一不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共同规定着人才的本质。创造性是进步性的基础并体现进步性,进步性规定创造性的方向。社会历史性制约着创造性和进步性,创造性和进步性又反映了社会历史性。因此,我们既不能离开进步性、社会历史性来侈谈创造性,也不能离开社会历史性来衡量进步性。

人才有“显人才”和“潜人才”之分。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被社会承认的为“显人才”;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作用还未被当时社会承认的为“潜人才”。无论是显人才还是潜人才,都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都必须是社会历史性、创造性和进步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才有一个科学的理解。

人才成长的不同道路

我国历史上的儒家总是把人分为几类,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第一类即圣人,第二、三类即贤人、君子,第四类即小人,也叫做愚夫愚妇,有人又说他们是学而不知者。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人才成长的几种道路。但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生而知之者,没有不学而能、无师自通的人。人们的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上帝或神仙赐予的;也不是从爹妈那里遗传下来的,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学习、积累起来的。包括孔子本人也承认,他并没有见过生而知之的圣人,他自己也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过是喜欢人类积累的知识、比较聪明而又勤奋好学而已。因此,应该承认,人们成长的第一条道路是虚构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谁要是以为自己是天才,可以不学而能、无师自通,他肯定不会成为一个人才。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困而不学”和“学而不知”的人呢?不爱学习的人是有的,有的是因为没有学习的条件,也可算作“困而不学”吧,但这是无可奈何的。有的是受各种兴趣的干扰,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架鹰走狗,不愿意学习做人的真本事,这就是那些纨衤夸子弟。他们的生活不是太困难,而是太优裕了:歌舞弦管,障其耳目;佳肴丰宴,腐其胃腑;宫阙车辇,惰其筋骨;阿谀逢迎,迷其神志。他们是为各种生活享乐所“困”,为七情六欲所“困”。

因此,有的同志概括说:“特权阶层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一种不长禾稼、只长野草的环境。”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几乎成为一个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悲剧。但被儒家视为“小人”的广大劳动者并不是“学而不知”者,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只有知识多少的差别,有聪明和笨拙的差别,并没有学而知之和学而不知的差别。把广大劳动人民当作小人,当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夫愚妇,这是一种剥削阶级的偏见。而所谓“不可使知之”,正从反面说明这些“小人”本来还是具备“学而知之”的素质的,只是统治阶级为了愚民的需要,才不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罢了。因此,“困而不学”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正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造成的。

因此,我认为,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除了天生的傻子之外,都是可以教育的,可以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甚多,是可以不断进步的,这就是人的可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而知之是人才成长的唯一道路,除此之外无其它捷径和灵丹妙药。但究竟如何学,学什么,具体的途径和办法又是千差万别的。

比如从教育的形式看,从历史的发展和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就都不是单一的。在原始社会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学校,一个人在幼儿时期也无法接受学校教育,因此这时的教育主要是老一辈对下一代口耳相传,是动作模仿,教会他们一些人类生活的基本知识,包括直立行走,用手干活、说话、吃饭以及一些初步的生产知识、社会规范,这在人类教育史上属于蒙昧阶段的社会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史上属于幼儿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当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文字之后才有了学校,一个人也只有到了六、七岁才能入学,到这时,有机会上学的人才能接受学校教育,当然同时继续接受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古今中外学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历史上看,其中就有官办的学校,夏朝叫“校”,有人说夏朝已有了“庠”、“序”;商朝叫“学”、“雍”,又称“西学”、“西雍”,因为它设在商都的西郊。有人认为当时已有“明堂”、“辟雍”,也有“庠”、“序”。周朝,“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中央还有为宫廷子弟设立的小学、大学即国学,大学仍称辟雍或称西雍。诸侯国的大学称为“泮宫”这说明,周朝的学校系统已比较完备。“痒”本意是“养”,原来是养老的地方,老人经验丰富,可以发挥余热,教育后代;“序”是练习射箭的地方以及“次序王事”、“教化之宫也。”是学习狩猎、打仗的本领和伦理道德。校和塾则传授各种有用的知识。明堂是举行大祭的地方,古代政教不分,明堂大祭成为极重要的事情。辟雍也是明堂,是尊师、养老、教胄、献俘、郊射的地方。春秋战国官学废弛,典籍流散,私学取而代之。到汉武帝时才又正式在中央设了太学,后来才有了国子监、国子学、府学、州学、县学等由封建政府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这就是当时的公立学校。

除公立学校之外,还有私立学校,从孔子办私学开始,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春秋战国时私人收徒讲学,著书立说,周游列国,互相辩难,出现了不少学术中心,基本上属于游学集团,也有由诸侯和各国权臣举办的,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战国四君子的成千的食客以及吕不韦的学术集团等。

后来又出现了社学、义学、私塾等,宋、元、明、清时又出现了书院。这些基本上属于私立学校,但书院有时属于官办或官督民办。书院有的是探讨一些比较高深的学问,“以道义相切磨”,岁同“进到圣贤之域”,培养学生为圣贤,有点类似我们的研究生院;有的则是为科举作准备,或只有普及知识的性质。在私学中还有一个家学系统,包括族学。我国古代也有丰富的办家学、教育子女的经验,比如《颜氏家训》之类。另外还有各种专科院校,比如学军事的,孙膑、庞涓拜鬼谷子为老师,这大概是办在深山老林中的私人将官学校;后来有人投奔少林寺、五台山投师学艺,和尚庙也变成了学校,除了传授佛教经典、唯心主义哲学之外,还传授护身的本领。学医的去找名医为师,学书法、绘画的去找此类专家。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人才的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内容也有很大区别。

一些教育家概括了古今中外的教育,认为这些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和明天的教育。昨天的教育其核心是: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让下一代象老一代那样去学习、思考和生活。这种主张应该一分为二,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说是正确的,人们的学习一般从此开始;但后一句话就值得研究,让人们都要以前人为榜样,向前人看齐,用过去的思想要求后一代,不许学生超过前人,不许越雷池一步。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教育。我国古代儒家的教育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它要求学生法先王,不允许法后王,要求学生以前代的圣人、贤人为榜样,以孔子为先师;学习的内容也是前人的经典著作,即四书、五经之类。总之是要求学生向后看,不准向前看,学生应象《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那样,眼睛只能长在脑勺后面。学生对前人的经典只能背诵、模仿,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直到明清的科举还是这样要求。其结果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长期落后。

今天教育思想认为:过去再好的一切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却应面对现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于前辈的现实,因此培养出来的人就要能适应这种现实的要求。尤其是到了现代,培养出来的人要适应工业化社会的要求,要把现代化工业的概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方面,如工业要求统一、大型化、程序化、系列化,重视时间,学校工作也应走向统一、大型、集中、标准化,要有时间概念、竞争意识等,这就是欧美和我们目前的教育。这种教育也不排斥吸收过去一切好的东西,但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是为了培养适应工业化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明天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人们是为未来而奋斗。我们要为未来事业培养人才。人的质量比人的数量更重要,开发人脑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更重要。因此它主张,把教育由传授知识改为开发智力。关键是培养现代化的人,既有现代化知识、技术,又有现代观念的人。这种人要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牺牲精神。对这种人,要研究给他什么知识对他一生最有价值。在学习阶段,让他们学习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学习,都不能固守过去的传统。还应逐步打破学习——工作两阶段论。

学习将和工作交叉进行,出现回归教育,学习将成为终身的教育,社会将成为真正的大课堂。这是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探讨的问题,我们的成人教育,电大、业大、职工教育等有点这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