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8838200000123

第123章 因为想而多捐

某处闹灾荒,佛教界的一些人士也想尽些济助之心,因此就商请一个歌舞团,表演歌舞,筹募一点经费,某一寺里的禅僧购置入场券,也参观了歌舞。

新入道的一个禅学者,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参禅修道的人,不该观看歌舞,但因为是团体行动,不得已,他就闭眼,正襟危坐地不理会周围的嬉闹。

歌舞中途,主办者又向大家提出助捐的呼吁,这位初学的禅者拂衣而起,生气地说:“我根本连眼睛都没有睁开看一下,为什么还向我要钱?”

主办者一听,便认真地说:“别人睁开眼睛看的,只要捐一半就好了,你闭着眼睛想的,那才要请你加倍多捐一些。”

禅的最高境界其实并不是要求修行者刻意的清心寡欲,而是要有用一颗淡泊之心面对一切善恶美丑,淡泊就是无我无他的境界。

自古及今,能够做到淡泊,并把其当做自己一生操守的人有许多。他们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伟业,为世人所称道。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不为私,不为己,一心为国,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尽管如此,他仍安之若素,不贪图享乐和权势,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谓他一生人格风范的绝佳写照。

当代中国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杰出文史大家钱钟书先生,在世时以《围城》、《管锥编》、《谈艺录》、《槐聚诗存》等著作享誉中外。杂文家舒展先生称他为“文化昆仑”。他坚决反对,说:“昆仑山把我压扁压死了。”对于这种现在好多人都趋之惟恐不及的美名,他却避之又避,不愿担当,只一味埋头专心做学问,不也正是他淡泊名利精神的体现吗?

人生在世,名利财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时时刻刻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它还可能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坎坷和烦恼。

人贵有淡泊心。有了淡泊心,我们才能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丧气,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心,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有了淡心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做到“太行摧而不瞬,盛夏流金而不炎”,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淡泊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缰利索的束缚,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禅悟:看是外在的,看过则忘;想是内在的,印在脑海。相对而言,前者具有一种达观的淡泊,真正的不为色相所迷惑,而具备一颗无我度人之心。而那个闭眼不捐的人,其实正是与禅思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