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芽庄”这个地名,眼前马上就对应出一个依傍山川,绿色葱葱的小山庄。然而,当我从重庆出发,闭上眼睡了三个小时到达芽庄后,就发现自己犯了两个错误:第一,芽庄不在山中;第二,芽庄不是山庄—它在碧波荡漾的大海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自己是真正的城市爷们,而且还是越南庆和省的省会。并且,在随后的几天中,这座太平洋中南半岛的“山庄”,还呼儿嗨哟地向我上演了一出越南版本的“三国演义”。
东道主—摩托车画出的风景线
芽庄的风水坐相非常好,开门就是波光粼粼的海湾,海面上漂浮着几座岛屿,仿佛刚从梦中醒来一样,要踏着水波过海而来。城市面对的又是东方,太阳每天都会如约升起,似乎与芽庄有一段天生的海枯石烂不世情缘。
不过,芽庄并不是在太阳出来时才醒。以我个人的感受,芽庄是在渔舟与摩托车中醒来的。我住宿的宾馆就在海边,楼层22,又带阳台,开窗就见海见岛,是天然的观景台。当早起走到阳台上等待日出时,我首先看到的就是三三两两的渔舟,在晨光熹微的海面上穿梭,很有些“清早船儿去呀嘛去撒网—”的情调;岸边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一辆一辆的摩托车在旭光依依的海滨大道上驰过,车声清脆悦耳,仿佛鸽哨声一般,似乎在骄傲地宣称一日之计在于晨。此时,海面幽然,天地悄声,要差不多10分钟后,朝霞才会染红天边,太阳才会从海水中跃出,爬上海岛,闪呀嘛闪金光……
渔舟向我宣示,芽庄绝对是一座与海血肉相依,声声若闻的城市;摩托车则向我拉风地张扬,它们是这座城市天然的公民。
用“公民”来比喻摩托车并不夸张。导游介绍,越南是不折不扣的“摩托车王国”,9千多万国民拥有几千万辆摩托车。芽庄这一块几乎是人手一辆。一种交通工具成为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标志,这个我有体会,比如美国洛杉矶的汽车、意大利威尼斯的“贡多拉”小船,我们中国前些年则享有“自行车王国”的光荣称号,但我从没想到越南是摩托车当家做主。
导游没有打诳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无论是芽庄的海滨大道,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城外的公路上,都会看到摩托车“百舸争流”。与此同时,小轿车、大巴、中巴、出租车在芽庄却相见时难—置身在豪气十足的摩托车铁骑滚滚的洪流中,它们只是城市交通的点缀和摩托车们的陪衬。
而且,我的越南之行就是从摩托车开始的。领队在重庆机场讲注意事项时,特别提醒“防摩托车”—越南不查酒驾不限速,摩托车是大爷,撞人是常事;这国家除了有执政党,还有来自老挝、缅甸的江湖混混与越南当地杂皮组成的“飞车党”—专抢女人,抢单身女人,抢挎包的单身女人。万幸的是,我们没遇到—其实,这国家治安蛮好的,芽庄6天中,我们没看到一个警察,当然也就没看到一辆警用摩托车或警用小车,可这城市依然和谐有序。导游说,越南人已经养成了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只是在去与芽庄相邻的藩朗市时,来回都碰到车祸,并且每次摩托车都是积极主动参与者。
骑摩托车不只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好这一口。我们宾馆前有一个摩托车与自行车租车店,主人是女子。有人租车时,她就会骑上车展示性能,顺便表演一两招绝活。我们好奇地问她老公在做啥,她用手一指,“喝咖啡”。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旁边果然就是一个咖啡店,里面坐满了人,都是男人,场景如同我们四川的茶馆。心里就为女店主抱不平—这是一个典型的越南主体民族京族女子,头戴用热带植物叶片编织的白色尖顶斗笠,长着小蛮腰,可以用妩媚多姿来形容,我给她的评语是“摩托车西施”,这个有她摊子前总有许多中国男士为证—我疑心真正租车的没几个,更多的人是想沾些艳气。而她老公竟然不知怜香惜玉,一个大老爷们自己喝咖啡凉快摆谱,却让老婆在太阳下奔忙操劳,也不担心西施晒黑了,真是太过分。
我把这想法告诉导游。导游说,越南妇女是货真价实的半边天。历史上这越南一夫多妻,可以多到六七个,田地里的活都由女人承包,男人在家娇养。他举了一个例,当年中国的旗袍传到越南时,女人都喜欢,但她们却把旗袍叉口从大腿处开到了腰上,成了越南特色的旗袍“奥黛”。我们就在芽庄丝绸中心看到模特穿着奥黛表演,丝袍飘逸,玉腿猛露,春光四溢,整个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大家都说性感。导游纠正,旗袍开口到腰上并不是为了性感,而是为了方便下田干活。听了解释,心里就极佩服越南女子的奥黛,居然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完美结合。更要为她们点赞的是,越南女性不但能骑摩托车“风风火火闯九州”,还能“骑”在国家头上发号施令—当今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就是女性。
有这样大慈大悲又勤劳能干的女菩萨罩着,男人们当然就能早晨一杯咖啡一上午,晚上一瓶啤酒到半夜。再加上政府也跑来帮忙—上学免费,看病不要钱,不用贷款买房。土地私有化,管9999年,故每家都有地建房。没有了“买房、上学、就医”三座大山压在头上,当然能可着劲喝。导游说,越南是国穷民富—老百姓精神的幸福指数高。我个人的观感是,没看到一个要饭的。而在柬埔寨、印度、埃及甚至法国,我都遇到过大人小孩向我要钱和要烟抽。
越南道上跑的摩托车,没一辆是中国货。导游说,20世纪90年代前,满街都是中国摩托车,但由于老出胎爆这些质量问题,2000年后,被越南政府一刀切除,现在是本田、铃木这些日本摩托车莺歌燕舞。这些摩托车都要人民币两万上下,换算成当地货币越南盾得几大千万—这国家怪怪的,钱币大,动辄就上万。我们只需三百元人民币,就能兑换上百万越南盾,分分钟成百万富翁,真是过瘾。但其他却很瘦。比如那国土就瘦,版图长得如一条抽长的海马,东西最窄的地方仅有区区50公里;路也瘦,我们从芽庄经金兰湾到藩朗市,走的是越南最好的国道,但也就相当于30年前我们四川的二级路。很搞笑的是牛也瘦,只若架子大的猪一般。团友中有一食客望着那牛说,只可炒肉丝,要是粉蒸或清炖,肯定没油气。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
“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到芽庄的第三天清晨,我是被一辆大货车的倒车声音弄醒的。在睁眼一刹那,竟然以为身在中国。走到阳台上循声一看,才发现是宾馆旁边一建筑工地上货车发出的。让我恍兮惚兮的原因,是我泸州住家小区旁有一个百货仓库,时常有大货车这种“动物”大清早就发出“倒车,请注意—”的叫声。心头突然就冒出一句歌词,“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芽庄让我产生没出国错觉的,当然不只是倒车声。
就在当天下午,我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海滨大道骑行。那大道很漂亮,椰子树一溜拉开,花坛草坪如影随形,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供市民休闲的小广场。经过好几个广场,我都看到有一堆人围在一起。于是就在一处停车凑了过去看。原来是在下棋,居然是中国象棋—两人对坐摆阵,七八个人周围指指点点,性急的“君子动口又动手”,抓起棋子喧宾夺主在棋盘上大动干戈。那场景与我在泸州滨江路广场上见到的没什么不同。把这事向导游说,他讲,越南的象棋比中国普及,中学生三分之一都会下。还说在国际大赛中,中国棋手最虚的就是越南人。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曾传唱一支歌叫《中越友谊之歌》,一开头就是“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其实,不只自然地理,文化上也唇齿相依。有历史考证,越南文化最初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们那佛教和道教寺庙的门联,一律是用漂亮的汉字书写。我骑着自行车在芽庄老街小巷转悠时,就看到不少人家、旅馆、饭店的门窗上,张贴着“金童玉女图”“寿星福禄图”,还有“吉祥如意”“开门大吉”“出入平安”之类的中文吉语。让我吃惊的是,导游说这几天忙完了,到了清明就要回乡下给爷爷奶奶上坟—原来,越南也像中国一样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逢年过节也时兴拿东西走亲戚。而且越南还是中南半岛唯一使用中国农历的国家,也自称是龙的传人……
越南与中国走得很近,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说—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越南也强调宣传。我在骑自行车“采风”时,就看到街上有许多让人热血沸腾的宣传张贴画。画面上几乎都有“工农商学兵”豪情满满的光辉形象,还配有越南文字,我虽然看不懂,但估计应该是响应什么号召,努力实现什么之类。这就让我感觉又如同是走在中国城市。在去藩朗市途中,我们则看到路边场镇上的学校、住家、商店,甚至摩托车专卖店都挂着红色底正中一颗五角星的越南国旗,简直就是“家家都把红旗挂”的节奏……
只是那乡场的场景像极了多年前中国的云贵山区,房屋大多破败零乱,垃圾也多。导游介绍,越南改革开放迟,经济落后中国至少20年。至今没有高速路,也没有高铁,铁路上跑的还是老式火车,基本无工业。现在的越南,你只要有一辆中国的比亚迪开在路上,就是土豪,会招来许多小蛮腰的青睐。这几年越南发展快了,但离不开中国。比如,芽庄就是中国人炒红的。2015年前,芽庄每年游人只有区区几万,属于养在深闺。2015年后,中国与越南签订了相关协议,双方政府补贴发展旅游业,中国人只需要从腰包中摸2000多元人民币就能搞定芽庄。于是,2017年游客就暴涨到上百万人,导致原来只要一万越南盾的椰子,现在要3万~5万;鱼虾也是翻倍涨。
我们的行程中安排了两处购物。一个是芽庄丝绸中心,一个是藩朗越南工业新区玉石中心。都分别设有中国大陆游客区,台湾、香港、澳门等游客区,还有欧洲游客区。导游介绍,那里面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来自中国。顺便一说,那个用“倒车,请注意—”叫醒我的建筑工地,也是中国人承建。导游说,芽庄现在的楼盘,一半以上是中国人设计,有一些还是中国人投资参与开发。而且,那路上跑的货车也基本上是中国货。
芽庄炒红之后,说中国话的越南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宾馆、商场、饭店甚至地摊的大哥大姐大妈大爷都能来上几句中文。只是他们的中文专业很窄,只限于所售货物,与业务无关或者说与钱无关的一概不学。我们去海鲜一条街时,那些招揽客人的小哥与我们海南、广西大排档的伙计都差不多—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乍一听招呼,会让你误以为是中国人和你说话。但他们基本上只会鱼虾报价。当我提出要米饭和开水时,一个个都瞠目结舌干看着。哈哈,中国话要学的东西多着呢。
俄罗斯—喀秋莎站在银色的海滩上
旅游的魅力之一,就是时不时会给你一个喜出望外—天哟,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的芽庄之行居然是花一国钱走两国—越南和俄罗斯。导游和我们一见面就开宗明义地说,芽庄有三国人,越南人、俄罗斯人,然后是中国人。
后面二见闻印证了导游的话。机场出关时,我们旁边至少有5个通道是俄罗斯人排队。进入市区,导游指着滨海大道海滩上的人说,那些赤裸上身的男人,着“三点式”的女子,10个人中,有7个是俄罗斯人;城中的俄罗斯风情街,更是俄罗斯人满街窜。我曾亲自骑车进行了一番“考证”—去的是芽庄的城市地标“沉香塔”,那塔雄踞城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广场,广场左边是沙滩海浪,右边隔着大马路就是市政大厅,是芽庄的脸面。但给我的感觉,却有如莫斯科红场—几个小孩欢呼奔跑放风筝,一个小姑娘在踏滑板,两个小女子在椰风吹拂的塔下拍照,有一家五六口老老少少在沙滩上野炊,一对情侣依偎在海水涟漪的海滩上,相拥夕阳中,也相吻夕阳中……哇,全都是俄罗斯人。
俄罗斯妹妹们是没法在俄罗斯穿“三点式”的。3年前的夏天,我曾去过俄罗斯,那里有的是森林与平原,但却没有海滩。圣彼得堡虽有芬兰湾,但那海边却没有银色细软的沙滩,满滩的石头石块生硬得很,会把俄罗斯妹妹的细皮嫩肉硌出血。冬季不但“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还长达七八个月。于是就想到了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在打开一扇门时,就会关上一扇窗。他让俄罗斯人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又让俄罗斯成为地球上唯一能找齐这些元素的国家,却不让他们享受“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所以,俄罗斯那些万人迷的乖乖女们,至多就是到莫斯科郊外唱唱歌,跳跳舞,或者是在月光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声响……
芽庄顺理成章地成了俄罗斯人的后花园。它被称为“东方马尔代夫”,可不是浪得虚名。这城市直接就与海滩共生,往南往北往东都有海湾海岛伺候人,有细软洁白的沙滩迎人,一年四季气候可人。SUN(阳光)、SAND(沙滩)、SEA(大海)—芽庄的海岛、海湾、海滩描绘的就是这样勾引人的“三S”。而苏联民歌《喀秋莎》中的未婚少女喀秋莎,当然就不是站在竣峭的岸上,而是身穿“三点式”,在银色的海滩上如梦飘飘,“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于是,俄罗斯人便拖家带口,一来就是十天半月;有的干脆租房找事做落地生根—俄罗斯餐厅、咖啡厅、酒吧、商店雨后春笋一样遍布芽庄,就差没把洋葱头教堂搬过来—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见鬼去吧!
只是,随着中国人如涨潮的海水一般涌入芽庄,俄罗斯人的好日子基本就快到头了。这个有我亲眼所见的两个例子为证。
一个是在蚕岛,这是芽庄最好的“三S”之一。我们是中国游客中第一批上岛的,时间是上午9点,中南半岛的阳光已经非常强劲地洒向海滩,于是我就看到了“俄罗斯人体美大餐”。这个时候,中国人仅仅是稀稀拉拉20多个,俄罗斯人应该不少于50个。当时的感觉就是“前方战事吃紧”,需要“后方紧急支援”。到10点时,一船接一船援兵来了,海滩上立即就铺满了中国大爷大妈大哥大姐小妹妹。我与一个俄罗斯小伙在海滩凉棚边亲密照相时,就亲眼看到一个穿着泳装的大妈冲过来,将换下的衣服和手中的包一股脑扔在沙滩躺椅上,然后舌绽春雷,作狮子吼,“赵本山大哥、陈佩斯兄弟、宋丹丹妹妹,快来哟,我给你们抢到躺椅了—”那旁边原本躺着一对情侣,正含情脉脉对望,这下躺着中“腔”,惊得目瞪口呆,看着冲过来的“本山大哥”们,灰溜溜地拿起浴巾—这叫风紧扯乎!精彩还在继续,说时迟那时快,海滩上早已撒满了中国人,并风起云涌扑向大海,场面简直就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与此同时,躺椅上、沙滩上与海水中的俄罗斯人则节节败退,悄悄走人,无奈走人—哦,那些“喀秋莎”,那些卿卿我我中的“冬尼娅”“保尔”,还有多愁善感的“安娜·卡列妮娜”,怎么受得了这个阵势?
再一个是在天堂湾,这里比蚕岛更要“三S”。我们去时是下午一点过,海滩盛况更是空前,但全是中国人,场面简直就是广西北海与海南三亚海滩浴场的复制,让我又产生了没出国的错觉。心头就嘀咕,这海滩是不是如那丝绸中心一样,也分中国、亚洲、欧洲区?问导游,回答就这一个海滩。到了四点,中国游客开始呼朋唤友上车,海滩上人少了起来。奇迹发生了—居然出现了俄罗斯人,那些“喀秋莎”“冬尼娅”“保尔”“安娜·卡列妮娜”,三三两两走向海滩、扑向海水。只是这些人的神情都怕兮兮的,估计是让咱中国人吓尿了。
嘿嘿,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俄罗斯人在芽庄已呈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势,连那朝三暮四的“飞车党”也开始冷落他们,移情别恋,专挑中国女子、单身中国女子、挎包单身中国女子“亲热”—这些江湖好汉通过多次实践得知,中国人的钱包远比俄罗斯人的鼓!有钱为大哥呀,厉害了,咱中国人!
至于越南、中国、俄罗斯三国今后在芽庄还将怎样“演义”,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