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漫漫黄沙中,坐落着被世人誉为东方“庞贝”的尼雅遗址,这里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古国所在地。公元4世纪,这个在丝路上曾经繁荣一时的绿洲小国悄然沉没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之中,其宏伟的国都尼雅也从此默默地沉睡在大漠深处。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向世界宣布,他在中国新疆的沙漠中终于找到了这个突然消失的精绝古国。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了精绝国王室的墓地——一号墓地,并于墓穴中发现了身穿艳丽华贵锦袍的国王及其爱妃的两具干尸。国王手臂上护着的那块色彩鲜艳、图案奇特的小块织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首先是这块织锦的图案十分奇特。它采用山状云作为骨架,如波浪纹,沿织锦纬向由右向至左连续铺展,其间依次穿插鸟、独角兽、虎,并伴有铭文,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颗星。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用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残片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诛南羌”三字铬文。经专家拼合复原,确认为同一织物。其次,两处铭文连在一起,与《汉书》的一处记载相一致:汉宣帝时,赵充国率兵攻打西羌(羌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临行前星占家占卜,认为五星(金、木、水、火、土)将聚于东方天空,这是若干年才能一见的现象,说明此次军事行动将有利于中原。于是,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此锦可能是墓主帮助中原王朝打败南羌所得的一种赏赐,因此,也可以推断,这块锦是由中原地区织造,而非当地产品。
此锦是一块典型的汉式织锦。汉式织锦是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织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之得以传播至非常遥远的地区。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民丰尼雅遗址以及蒙古、俄罗斯、叙利亚等地公元1~5世纪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色彩鲜艳的汉式织锦。
汉式织锦在图案上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当时汉代统治者热衷于道家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这一时期的织锦纹样风格也与此相似:在连绵起伏、流动飞扬的云气间布满了各种奔腾活跃的祥禽瑞兽,并在纹样的空隙横向穿插着“延年益寿长葆子孙”“登高明望四海”“长乐明光”等秦汉时期寓意吉祥的隶书铭文,显示了汉代艺术的飞动之美。
这类汉式织锦是用经线织造花纹的提花机织制的。提花机采用高难度的平纹经重组织,用不同颜色的经线织出锦的花纹,而纬线只用一色,且不提花。汉式织锦织制的工序非常复杂:首先将经线根据需要染成五种颜色,然后装于织机上,每厘米要排上两百多根,织机上有专门的装置来控制织物的花纹,多时可达一百二十蹑(即织机踏板),织造费时费工。现在,生产汉式织锦的具体装置工艺已鲜为人知,但可以推断,生产此类锦的提花机上一定有一种能有效控制经向循环,但不能在纬向上产生图案循环的装置,这种装置最迟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