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气度,俗称“心胸”,就是指一个人能容人、容事、容仇、容怨。这样的精神品格,少量的人是天生的,大量的人是练出来的。为什么要练?目的是为了办大事,至少是为了办正经事。
我认为我们的古人比今人气量大,能齐人,不以私怨作为评人论事的依据,也不以见解上的分歧伤及友谊。
三国时的曹操袁绍曾是战友,后来分道扬镳,乃至交了几年战。经过十分艰苦曲折的战斗,曹操才打败袁绍。袁绍兵败身亡,死得很悲惨。
得胜的曹操在获胜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袁绍的坟上去祭奠,哭得很伤心,忆起了很多充满友谊的往事。
这件事,随行的兵士很不解,连后来那位喜欢评点古籍的大学问家金圣叹也很不解,竟嘲讽地说曹操不愧是“奸曹”。
其实,我倒认为曹操祭奠袁绍之举很有几分真诚。当然既为战友,总是有一定友谊的。不论后来发生了什么事,都毕竟是后来的事,不能抹杀当年的友谊确实存在过的事实,并在人的记忆中占着实实在在的位置。结怨之后再想起当初的友谊,尤为感到伤怀。刀兵相见,一存一亡,存者忆起当初为友之时的一切,往往产生双倍的悲怆之意。这是君子胸襟,大家风范,小家子气的人是很难体味的。
唐代两大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平生的政见、文见分歧很大,乃至论战一生。柳宗元是二王、八司马维新运动的主力成员,韩愈则是顽固的反对派。在“古文运动”中,韩愈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崇仰道统;柳宗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倡导独立发挥、大胆思辨。两个人在理论见地上有如此重大分歧,但却不伤及友谊。柳宗元死后,韩愈写下了很动人的《柳子厚墓志铭》,对柳宗元的道德品格、文章品格赞扬备至。这就是高品位的“气度”,不以恩怨定毁誉,不以亲疏定是非。
古代的有为人物,大都能正确对待别人的直言。直言往往少恭维而多批评,没有大气度的人很难接受,特别是有地位、有成就的人。刘邦战胜项羽,得了天下之后,曾与张良闲谈,要张良谈一谈对项羽的看法。张良首先从项羽的个人品格上进行评论,认为项羽不失为耿耿君子,比刘邦强,而刘邦只是个“市井无赖之徒”。继之才论及项羽的政治得失,认为远逊于刘邦。刘邦没有计较张良前一段谈话对他的不恭,反倒笑着说“子房知我”。
生活悟语
欲成大事者,必养大气也,不能睚眦必报,小肚鸡肠。若是以恩怨论人,以亲疏论事,听到恭维则喜上眉梢,听到批评则暗生隐恨,这样的小家子气的人实难干成大事。也难成就传世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