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推开智慧之门
8857900000096

第96章 任劳任怨的贤臣

乾隆二十七年(1762),当河南巡抚胡宝泉病危的消息传进京城之后,乾隆皇帝极为关切,“屡赐慰问,颁参药食品,两遣侍卫偕太医来视”。作为国君的乾隆皇帝之所以对这位大臣如此厚爱,那是因为胡宝泉任官三十年来一直是勤勤恳恳,“不辞劳瘁”,甚至在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他在河南任上负责的水利工程,上疏乾隆帝,提出最后的宝贵意见,致使乾隆帝深为感动。

胡宝泉(1695—1763),字泰舒,号饴斋,晚号瓶巷,江南歙县(今属安徽)人。雍正元年(1723)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考授内阁,幼承家学,学识渊博,他自登仕之日起就以勤政自勉,把平时所学用于实践。很快,他的办事“勤敏”便被当时的军机大臣鄂尔泰所赏识。鄂尔泰对他的评价是:“省中隐埋一老名士,大能任事。”于是,调任军机章京。军机章京负责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一应事务,由于胡宝泉勤苦自励,很快便熟谙了军机处的工作,而且“有问则应,据经史百家及直省地形、土俗、职官、兵制、因革利弊,言之凿凿”

乾隆六年(1741)以后,胡宝泉几次被派遣外出办事,如到东北清查黑龙江、吉林开垦荒地,到直隶赈济灾民,他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十三年(1748),又奉命从大学士傅恒征金川,他“日驰常三百余里,遇险则徒步,蹑危崖断栈,从者多不相及”,有时竟“三昼夜一食”。金川告捷,虽由傅恒指挥,但“赞画机宜”,胡宝泉“劳绩最著”。凯旋之后乾隆皇帝“亲斟金卮赐公酒,海内荣之”。

乾隆十七年(1752)以后,胡宝泉始放外任。先是任山西巡抚,他“抚饥民,理冤狱,劾贪吏,整关隘堤防,诸政并举”。后又调湖南、江西,清理两地矿政,亦颇见成效。二十二年(1757),胡宝泉调任河南巡抚。当时黄河屡屡决口,河南、山东、安徽被涝者六十余州县。朝廷派侍郎裘日修与胡宝泉共同调查治理水患。胡宝泉一到河南,就把治水当作己任。他奔波于全省各地,详细了解情况,经常是“自忘其劳,每行部必躬历田间,问民疾苦。或境内有事辄夜半即行,途间买饼饵而食,所过传舍不知有供亿之烦也”。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他与裘日修上了治理黄河疏,建议将河南境内四条干河疏浚加宽加深,辅之以“截沙湾,塞决口,拓旧堤”,“分要工、次工、缓工,次第兴修”。乾隆帝赞扬说:“宝踪不辞劳瘁,能体朕意,尽力调剂,以苏穷民,甚可嘉也。”次年,诸工皆竣,乾隆帝亲制《中州治河碑》,褒奖胡宝泉与裘日修“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

胡宝泉深知,治理水患,绝无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在取得初步成效后,继续专心防患,他“督令州县经理沟洫,每一州县中开沟自十数道至百数十道,长自里许至数十里,宽自数尺至数丈,皆以足资蓄泄为度”。“自是连岁大稔”。二十五年(1760),他又建议对已建堤坝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得到了乾隆帝的批准。这年冬天,胡宝泉被调往江西。次年七月,黄河又于河南境内决口,乾隆帝再次将他调回河南。这时的胡宝泉已68岁,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仍以治水为己任,全心扑在治河上。他上疏建议将逼近决口处的贾鲁、惠济两河增筑堤堰,两岸多挑渠港,同时建滚水坝,以导黄河水入两河。乾隆帝称赞他的办法是事半功倍。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在胡宝泉专心治水的时候,由于长年奔波,积劳成疾,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情相当严重。乾隆帝闻讯,派专人去探望。这时,胡宝泉请来人向皇帝转呈他的一个奏折。这是处于病危之际的胡宝泉上的最后一个奏折,这里既没有谈自己的病,又没有向皇帝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通篇所谈,仍旧是他念念不忘的治水问题。他汇报了自二十三年河工告竣之后的各项水利工程,其中谈到各州县所开沟渠,应“每岁或春融,或农隙,随时加浚宽深”。乾隆皇帝看到胡宝泉的病危建言,大为感动,他敬佩这位老臣鞠躬尽瘁的精神,因此,急速赐药派太医,争取抢救胡宝泉,同时,又将胡宝泉在河南各州县开沟渠的做法令直隶总督仿行。

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十八日,胡宝泉病故。乾隆帝“深轸惜”,特加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赐祭葬。胡宝泉的去世,使黎庶“悲思”,士友“追念”,时人“陨涕”,人们为“朝廷失一公忠任事之贤臣”而惋惜。这一切,正是对胡宝泉的最好评价。

生活悟语

在其位得其政,在其谋其攻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是忠贤之士所为。为世人能崇高与传颂,切莫像一些奸佞小人只为一己之私而为官,在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而中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