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刘先生的孩子刚上初中,就开始恋爱了,整天围着一个小姑娘转。刘太太非常头疼,说:“才十三四岁,懂什么呀,还挺认真!”我听了只是笑笑,不便说什么。我知道正因为是十三四岁,所以一定是很认真的,要比那些二十三四岁或者三十三四岁的成年人认真多了。是的,孩子或许确实不懂什么,没见过伟哥,没见过避孕套。可是没见过伟哥,并不等于就不懂情哥哥,别忘了当年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也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一个人一生结识的人,可谓不计其数,平日交往的朋友是些什么人,稍加注意也能一目了然,可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往往还会有另外一些隐秘的朋友在陪伴你。那些朋友结构非常奇特,有的是情人,有的只是梦中情人,有的是童年伙伴,有的是电影里的角色,还有的甚至是远古的圣贤豪杰,他们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象各异,背景繁杂,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可以安抚你的灵魂。
人的灵魂是极其孤独的,并不因生活在人群里就可以得到抚慰。如果长久得不到抚慰,就会渐渐失去感知能力,这就是我们周围经常会出现狐疑目光的原因。多少清澈的眼神因为孤独而变得狐疑,而后又变得混沌乃至干涸。好在人不会等死,人有超越现实的能力,陷入孤独时会本能地去寻找灵魂的朋友,从人群中寻找,从电影中寻找,从书本和想象中寻找。只要寻找,总能找到,于是那些隐秘的朋友便从八方而来,悄悄进入你的内心,成为你的知己,忘年知己或红颜知己,于是你便不再感到孤独。
我不时会回忆起一位叫文慧的女孩。她是我想象出来的,但又不完全是我想象出来的。我在杉湖路小学初中部念书时,确实有过一位叫文慧的女同学。那座古老的校园二十多年前就被拆掉了,可是文慧一直是我心中抹不掉的记忆。她眼神清澈,个子修长,已经初显少女体态,尤其难得的是,口齿还异常清晰。比方说吧,学校里土生土长的本地女孩,遇上什么烦心事时,常常会软软地冒出一句:做(zou)什么哪?有点愠怒,有点撒娇,可文慧遇上同样情况时不这样说,她总是说:干吗哪?虽然也是用地方话发音,可那时的我每每听见她这样说,真是觉得非常洋气。为什么呢?就因为喜欢,喜欢是没有道理的。我并且以此断定她在家里一定是说普通话的。
我不知道在与她同窗的那两年时光中,她有没有哪怕一次感受到我热烈的目光,可能没有吧,倒不是她缺少少女的敏感,而是那时的我实在太不起眼了。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她,也正因为再也没有见到过,她留在我脑海里的样子,永远是那么文静而聪慧,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以至于后来我写小说时,如果遇上初恋的情节,常常会想到她,好像初恋的女孩,必定长着一双文慧的眼睛。
我之所以会提到文慧,因为那时候的我,就跟如今朋友的孩子一样,只有十三四岁。这当然不是什么初恋的故事,我那时也还没有读过《洛丽塔》[5],我只是遥遥注视了她两年罢了。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位置,用她永远年轻的眼神,安抚我已不再年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