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从朝鲜回来,说去朝鲜的外国人,必须集中住在指定的饭店里,按指定的线路乘车出行,不得与老百姓自由接触等等,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些小事,其实朝鲜的情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第一次在外国杂志上看见桂林,是在1979年春天,一位随团来访的旧金山游客,带了一本197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里面有桂林专号,十几页的篇幅,全是色彩灰暗的图片,青灰的山水、破败的房屋和黯淡的眼神,那种情景,就像如今我们看待卢旺达或者柬埔寨。
后来有个英国的富家小姐,立志要像自己的许多前辈一样,去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教授英语,她选中了桂林,从伦敦经香港、广州,一路辗转到达当时的奇峰镇机场,天已经黑了,不知为什么,约好前来接机的人错过了时间。可怜的姑娘看着比《呼啸山庄》更荒凉的一座座黝黑山峰,忽然哭了起来,给遥远的父亲打电话,说这里有多么多么可怕,在机场蜷缩了一夜后,乘次日的头班飞机顺原路返回了英国。不知道那位英国姑娘,往后做噩梦,会不会梦见桂林山水?
桂林人在这里住惯了,起初也未意识到这片山,这片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眼见国外游客蜂拥而入,就领他们去看小城仅有的几座水泥建筑,或者领到幼儿园,看小朋友摇头晃脑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以为这样可以赢得游人的欢心。那些狡黠的西方游客,当然不吃这一套,他们揣着相机,想方设法避开导游,去寻找他们想象中的真实,或者钻进小巷,或者混入民居,一次一个澳大利亚人小心翼翼走进一户老百姓家,结果引来好多邻居围观,当中有五六个孩子,有位中学老师懂几句英文,不断催促孩子们叫那老外“uncle(叔叔)”,老外以为要跟他攀亲戚,要他领养这群孩子,吓得连声说“no,no”。
那时管制严厉,民风也淳朴,倒没有发生过抢劫游客的事,非但不会抢劫,连顺手牵羊的行为都很少。我亲见一年轻瑞士女游客在购买绢画时,将一部带有长镜头的高级相机,忘在小摊上,摊主一直守到黄昏等失主来取。两小时后旅游大巴开回来,失主满面惶惑,拿到相机居然有点不敢相信,连感谢都来不及说,紧抱相机就跑回了大巴,结果全车游客都打开车窗,朝摊主鼓掌。
我也见过一年轻美国男游客,好奇心太强,只身摸进一片棚屋区,结果掉进无盖的粪坑,好不容易爬出来,带着一身粪水钻回旅游大巴,上车时连女导游都吓得躲到了一边。
那时正值邓丽君演唱生涯的巅峰期,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就守着一台小小的收音机,陶醉于她的《小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