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中庸》应该这样读
88600300000001

第1章 读《大学》,定其规模读《中庸》,求古人微妙处

在四书编排的时候,文学界有一个固定的排列,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样的顺序。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解释得很明白:“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由此可见,《大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给我们的人生规划了一份蓝图;《中庸》是总结性著作,是对儒家思想核心精神的提炼和升华。

自从朱熹为《大学》和《中庸》做了章句,分了段,并加入了标点,然后又将二者和《论语》《孟子》一起做了集注。《大学》《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中的经典,就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世界观和行为准则。

在《大学》《中庸》中,处处洋溢着古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旨在于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读者如果经常读《大学》和《中庸》,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强调了做好每一件事的基础,“定、半功倍,游刃有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生活中,我们最难把握的恐怕是对人对事的分寸,怎样才能不偏不倚呢?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中庸”的思想,克己、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阅读的时候,初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读《中庸》却不一样,感觉很迷茫,不知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而是意思很难理解。这也是二者之间最直接的区别。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大学》《中庸》的原意、思想,并能与现实发生联想,指导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本书在引用《大学》《中庸》全文外,还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逐一进行了注释,并用白话文译解全文。在此基础上,在每一章的末尾采用故事最核心的思想,用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希望能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