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物行为学
8860300000008

第8章 体表护理

体表护理是指动物清理体表被毛、皮肤上附着的污垢、杂物、寄生虫等对机体健康不利的物体,以及注意排泄动作,维持体表清洁舒适的行为。这些行为并不十分引人注意,但这些动作是重要的和大量的,而且每天发生的总量在一天的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这种行为的特征是其动作的机动性,可掺杂在其他行为中出现。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清洁体表

在日常生活中,体表难免要被一些物质玷污,如皮肤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常常与表皮脱落细胞(皮屑)、尘土形成污垢沾在皮肤上。许多动物的被毛上也可能挂上草屑、灰尘、泥土等一些污物。这些污物往往会引起不适的感觉,如发痒等。大多数动物对皮肤的局部不适都能通过简单的搔抓或舔舐从而获得舒适。当皮肤有较大面积的不适感,或被毛上沾有较多的草屑或泥土而不能通过简单的搔抓动作给予排除时,动物常通过抖动皮肤和被毛,在树干或岩石、墙壁上蹭擦,在地上打滚或是浸泡到水中等行为保持皮肤、被毛的清洁从而获得舒适。大多数家养动物的清洁行为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即用后肢搔抓头部,用舌头舐后肢搔抓不到的部位。在这方面,猪、牛、马几乎能搔抓或舔舐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另一些清洁活动则是某些动物所特有的。如有角的牛常常擦它们的角,且用角基部顶撞合适的硬物。因角基部是蓄积表皮角质化碎屑的区域,若不清除,在头顶部的凹窝处会蓄积碎屑而感到不适,牛在休息时不停地用舌头舔舐被毛,使其光亮、清洁,牛还常常用舌头去清洁它自己的鼻孔。马、驴打滚是马属动物清洁皮肤的一种形式,在其他家养动物中不会出现。马、驴打滚时,靠地面搓擦它的身体,由体侧转为胸卧姿势再转为体侧反复多次与地面摩擦,有时由体侧转向背部使整个背部皮肤摩擦,反复一两次后再转向另一侧,即滚转180度。滚转结束后,站立起来并用力抖动全身,每一次抖动都是从前面开始,向后经过躯体而达到后肢。在抖动期间,马的整个皮肤呈波浪状起伏,以除去皮屑和在滚转时沾上的尘土。抖动时的这种皮肤呈波浪状动作是马属动物清洁行为的卓越特征。这种动作用肉眼观察是识别不了的,其发生过程只有用快速摄影技术和慢动作放映才能显示。这种波浪式起伏使皮肤产生惊奇的松弛作用。这种简单、自然而短暂的身体抖动,使皮屑脱落也是很显著的。马属动物的另一种行为就是用锐利的牙齿咬它自己可以达到的躯体部位,用喷鼻的方式清理鼻腔。鸡常通过沙浴清理皮屑。沙浴时,大多数鸟类动物都用喙梳理羽毛,清除羽毛根部的皮屑,结束后站起来抖动以清理沾在羽毛上的沙子及皮屑。禽类(如鸡)在采食后都会将喙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摩擦,将沾在喙上的东西清理掉。猪则喜欢在墙壁、树干上摩擦清理皮肤上的皮屑,当皮肤上沾结上泥巴时,则喜欢将身体浸泡在水中。猫科动物(如猫)在采食后,常常用前爪摩擦自己的嘴脸部以清除可能沾在上面的汁液(如鼠的血液)或碎屑,俗称“猫洗脸”,然后再用舌头舔舐前爪,清除沾在前爪上的污物。人类对体表的清洁是非常注意的,早晨起来要刷牙洗脸,晚上就寝前要洗脸洗脚,饭前便后要洗手,只要条件许可都喜欢沐浴,还要定期洗头、理发以保持体表清洁。用手指掏耳孔、鼻孔中的污垢,擤鼻涕则是人类特有的清洁行为。

二、防御性护理

防御性护理是指动物为了防止或清除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对机体的伤害性刺激,维护机体健康的各种行为。皮肤、被毛是保护机体的最重要屏障,可以防止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对机体各个器官的直接刺激,维护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是,动物个体生活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难免受到各种理化的、生物的刺激,有的甚至是伤害性的刺激,各种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对自己体表的防御性护理行为。这些防御性护理行为,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活动,有的是条件反射活动。如所有禽类都会用喙蘸取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在羽毛上,以避免雨、水浸湿羽毛。因为羽毛被雨水浸湿后会使体重增加而不利于飞翔和游泳,同时也会因为水分在蒸发时会带走体热使体温降低,这在寒冷季节常常会引起疾病(如感冒)。在炎热的环境中则会将羽毛蓬松起来,或有意将羽毛弄湿以利体热散发,避免中暑。在身上有寄生虫(如虱)活动时,会用喙进行清理,避免或减轻寄生虫对自己造成伤害。在风、雪、雨天气中,放牧的家畜都将头部朝着风向站立或顶风前进,尽量使被毛紧贴在体表上避免被毛被风吹起,体表上落的雨水滴或雪花也通过皮肤的抖动将其及时抖落,这样可以避免雨、雪湿透被毛使体热散失过多,诱发疾病。当体表有寄生虫或蚊虫叮咬时,则通过嘴咬、抓搔或甩尾等行为驱除以避免或减轻伤害,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性的体表防御护理行为。而绵羊看见羊鼻蝇或听到羊鼻蝇飞近自己的鼻端时,往往主动将鼻端顶到地上或迅速狂奔逃离。因为羊鼻蝇幼虫钻在羊鼻腔筛骨处会对绵羊造成严重伤害,因此,绵羊通过这种行为来避免羊鼻蝇在其鼻腔降落产卵,属于条件反射性体表防御护理行为。如果羊鼻蝇幼虫已经钻进其鼻腔寄生,绵羊则以喷鼻行为来清除。马属动物在受到蚊虫的骚扰时常常会站在一起不停地甩尾相互驱赶蚊虫。绵羊则将胸腹部少毛处贴地卧下以保护皮肤减少蚊虫的叮咬。犀牛的皮肤被毛稀少,而它所处的热带草原中吸血昆虫的种类繁多,为了保护自己的皮肤,犀牛常在泥塘中滚一身泥巴,泥巴沾在皮肤上干结后就像穿了一身甲,可防止吸血昆虫的叮咬。野猪的被毛也较稀疏,它喜欢在松树上蹭擦,让松脂沾在身上后再滚一身泥巴,日积月累,野猪皮肤上就像披了一件盔甲,不但可以防止蚊虫叮咬,就连猎枪射出的铁砂也不易穿透。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用舌头舔舐皮肤上的伤口,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化脓,以利伤口的愈合。各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方式保护自己的体表,避免遭受各种理化、生物因素的伤害,这种防御性护理行为对维护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主动、更为周密,如为了防止皮肤干燥,使用护肤霜;为防止皮肤被烈日晒伤,用防晒霜;为了防止冻伤而使用各种雪花膏、防寒蜡等;皮肤被冻伤了则使用冻疮膏;皮肤上感染了细菌、霉菌后有许多药膏药水可以使用;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可用驱蚊油;烧伤、烫伤、毒虫蜇伤皮肤后可用烧伤膏、百草霜等等;用衣服、鞋袜、手套、帽子来保护自己的皮肤免遭各种理化、生物因素对机体的伤害,更是人类所特有的行为。在各种较差的条件下,人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自己的体表不受伤害,笔者上山下乡时,就和农民一起烧艾草驱赶蚊虫,以免在室外开会或乘凉时受蚊虫的骚扰;在烈日下插秧时,把泥浆涂抹在手臂上以免皮肤被晒伤,或被蚊子、虫子叮咬;用草药煎汤洗小腿防治稻田皮炎,等等。

三、排泄时的护理行为

排泄的生理学概念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并排出体外的过程。根据这个概念,出汗和排尿是真正的排泄,因为其排出体外的物质(汗、尿)都是经过细胞膜转运的代谢产物。而排粪不完全属于排泄这个概念范畴,因为排粪时排出的物质(粪便)中,虽然包含一些由细胞膜转运出来的代谢产物(如某些无机盐、胆色素、黏液等),但绝大部分是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这些残渣并没有经过细胞膜的转运,也不是机体代谢的产物,但人们仍习惯于把排粪也称为排泄。动物的排泄是一种先天遗传下来的行为,其中排尿和排粪都是机体的反射性活动。当膀胱内的尿液或直肠内的粪便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会对膀胱或直肠壁造成机械性刺激,使其中的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传到腰荐部脊髓的排尿或排粪中枢并引起其兴奋,兴奋再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从而产生排尿、排粪的意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脑皮层会发出神经冲动下传到腰荐部的排尿、排粪中枢,使它们继续处于兴奋状态,并将兴奋性神经冲动传导到膀胱逼尿肌或直肠平滑肌,引起它们的收缩,迫使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如果当时的条件不允许排尿或排粪,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会抑制腰荐部脊髓的排尿、排粪中枢,使其处于暂时的抑制状态,到条件允许时再排尿、排粪。因为排尿、排粪是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活动,所以大脑皮层发达的哺乳动物都可以建立定时、定点排尿、排粪的条件反射。其实,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在条件许可时都不会在睡觉的地方排粪尿,而且都采取特有的姿势以免粪尿污染后躯和尾巴。如肉食动物中的狗倾向于在固定的地点排泄。母狗和未成年公狗都以降低后躯的姿势排尿;成年公狗在排尿时则抬起一侧后肢;狗在排粪之后常交替地用后肢蹬土;小狗在未睁眼时,其粪便由母狗清理(通常是由母狗吃掉),当小狗能行动时,则会爬到窝外去排粪、尿,然后再爬回窝内。猫在排粪后有掩盖粪便的习性,这是定居性肉食兽的特点。草食动物中的牛和羊一般不具备定点排粪、尿的特点,但在排粪、尿时都有一定的姿势防止粪、尿污染后躯和尾巴。牛在排粪时的姿势是尾根升高,尾巴从后部向外弯曲,背拱起和后腿向前撇开;羊在排尿时的姿势是伸开后肢屈腿下蹲;马的排尿姿势很特殊,颈部略下沉、举尾、两后腿向外和向后伸开。马通常不在饮水处排粪、尿。公马总是仔细而谨慎地选择排粪地点,母马很注意保持皮肤和乳房的清洁,防止被粪尿污染。兔是穴居性草食动物,不在睡觉的窝内排粪、尿,笼养时经常在一个角落排泄。在杂食动物中,猪具有定点排粪的行为,仔猪一出生,就会依靠本能到角落处排粪、尿,在条件许可时,猪是非常爱清洁的,它们要选择专门的地点排粪、尿,即使在圈养条件下,也不会在睡觉的地方和饲槽附近排泄粪、尿,以防止体表和食物被粪、尿污染。但在炎热的天气里,如果找不到水塘或阴凉通风的地方,猪常常躺卧在潮湿的粪、尿堆中,以加快体热的散发,这是猪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防止体热积蓄而中暑不得不采取的加强散热的行为。这种不得已采取的行为被人们误认为是猪的肮脏习性。大多数鼠类的洞系内都有专门用于排粪、尿的地方。鸡等禽类虽然没有定点排粪的习性,但都有特殊的排粪姿势,以避免粪便污染肛门周围的羽毛。

排粪、排尿是动物的生理需要,但粪、尿对体表的污染往往有损于动物的自身健康,为了避免或减少粪尿对体表的污染,禽类、哺乳类动物中的大多数在排粪、排尿的过程中都有其特有的护理行为,如定点排粪尿、采取特有的姿势等。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动物的体表都不会有粪、尿污染物,这说明动物在排泄时的护理行为是正常的,是动物健康的标志。若后躯或大部分体表有粪尿污染物,说明动物在排泄时的护理行为不正常,是动物不健康的征兆,(如腹泻、痢疾等),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可能是由于其生活环境条件不许可(如圈养面积太小或活动受约束等)造成的,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和条件。

人类婴儿及幼儿的排粪、排尿是生理上的非条件反射活动,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与腰荐部脊髓的反射中枢之间的神经联系还未完善的缘故,因此婴幼儿还不能建立定点排粪、尿和采取一定姿势的条件反射。当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得到进一步的发育和成熟,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训练下建立起定点排粪、尿(如上厕所)的条件反射,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根据不同性别,采取不同的排粪、尿姿势。排粪后要擦屁股是人类特有的排泄护理行为。人类到了一定年龄还不能养成定点排粪尿的习惯和采取正确的排粪尿姿势,排粪后不擦屁股等都表示排泄护理行为不正常,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

四、社交性体表护理

在动物之间,尤其是禽类和哺乳类等高等动物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社交性的体表护理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个体行为,表现为刻意修饰自己的体表,用以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号,表达自己的某种意思;也可能是个体之间互相作用的行为,用以互相传递信号,如互相给对方梳理羽毛(或被毛),清洁皮肤,搔痒等,给对方带来一定的舒适感觉。这些行为往往是建立某种感情体系所必需的。如最常见的是各种鸟类的雄性个体在求偶过程中,特别注意修饰、梳理、显示自己华丽的羽毛,以引起雌性个体的注意(如雄鸳鸯、雄鸭子),雄鸽子在求偶时或已经配对后,常互相给对方梳理羽毛。母牛、母羊、母马仔细地舔舐幼仔的被毛,而幼仔则紧紧依偎在自己母亲身旁。马群在休息时,常可见到两匹马在互相啃对方颈部的鬃毛或头颈交界处,这些地方是自己不能清理到而又容易积累皮屑污垢的地方,它们互相啃这些地方,可以给对方清理皮屑污垢,给对方带来舒适感觉。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许多动物在遇到陌生的同类个体时,首先是在相隔一定的距离内站住,互相打量一会儿或向对方发出某种声音,然后互相靠近,再互相闻嗅、舔舐,确定双方都没有敌意之后,便在一起活动了。在犬科动物中,群体组织中地位比较低的个体遇到地位较高的个体时,常常是主动伏下暴露肚皮让对方闻嗅舔舐,表示服从。而在灵长类动物中,等级地位较低的个体常常主动地为等级地位较高的个体梳理被毛、清洗体表污垢或寄生虫,以讨好对方。在人类,社交性体表护理行为表现得更为复杂,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对发型、服装、化妆品都很讲究,以求达到既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又与当时的情景相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