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娜侬
88603700000002

第2章 经典的阅读 理解与阐释——《法国文学经典译丛》代总序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勒克莱齐奥与莫言在浙江大学谈文学,勒克莱齐奥的一句话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文学比石头筑成的长城更不朽。

当今的时代,仿佛一切都已经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规则掌控之下。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的直接结果,在文学的领域,就是对经典的解构。然而,在我看来,当“广告决定了谁将决定一切”(布朗肖语)的今天,文学的生命和灵魂并没有泯灭。相反,当我们在这个焦躁、失魂的年代中感到困惑、彷徨时,读过的一些伟大之作会在不经意中涌现在我们的脑海,流淌于我们的心底,起着抚慰、启迪和激励的作用,让浮躁的心绪变得安宁,让灰暗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这些伟大的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经典”。对“经典”的定义和阐释有许许多多,我认为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区别性特征的一点,就是经典之作能超越时间与空间。伟大的作品不求永恒,但“在它身上维持自身流动的现实,潺潺不断生存的过程”(布朗肖语),在你阅读的时刻,它能生成并内化为你的生命之流,与你的灵魂“建立起联系”(“小王子”语),成为你的“生命之书”(朗西埃语)。

经典不应该是供奉在文学殿堂里的“圣经”,而应在阅读、理解与阐释中敞开生命之源。勒克莱齐奥说“文学比石头筑成的长城更不朽”,也许他本意所强调的是,大写的书的重要生命价值在于,经由阅读,意义不断生成:“生成”或许就是大写的书的意义,意义或许又在循环地生成(布朗肖语)。乔佛瓦说,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而是艺术的翻译”,此说中的翻译,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阅读、理解与生成过程。阅读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翻译”,就是参与伟大之书的生成,就是拓展并丰富经典的生命,一如勒克莱齐奥寄语中国读者时所说的,经由阅读,中国读者参与再创造,有助于这些作品在中国获得新的生命。

在《翻译论》中,我曾说,一部作品,其独特的价值呼唤着人们去阅读,去阐释,其生命的不朽,就在于不断的阅读与生成过程。王蒙就这样评价《红楼梦》的不朽:“《红楼梦》对于我这个读者,是唯一的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可以读,从哪里翻开书页读都可以的书。同样,当然是一部读后想不完回味不完评不完的书。”《红楼梦》对于王蒙而言,“是一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挖掘不尽的书”,是“唯一”,是建立在其生命意义上的一种独特关系。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也许没有《红楼梦》之于王蒙那样的“唯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读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唯一,都有永远镌刻在心底的经典。《小王子》如此,《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如此,《魔沼》亦如此。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选编了这套开放性的《法国文学经典译丛》,借用朗西埃的观点,我们选编这套译丛,不是为了供奉经典,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译介与阐释,让伟大的作品涌动生命,汇入永恒的生成过程。这些作家,不仅创造了法国的“文学”,同时也创造了法兰西的文化,让我们像歌德所赞美的那样,去采摘这一朵朵具有独特生命的法兰西文化之鲜花,通过我们的阅读、理解与阐释,让它们的芬芳更浓郁,生命更奔放。

许钧

2016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