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逆向管理
8863600000062

第62章 “得”“失”关系:竞争决策的基点

像观察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经营与管理活动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而应从多角度尤其是从其“逆向”来看;也不能只在静止中看,而应从变化中看。这样就产生了系统论的另一主题——“得”“失”之间的关系。

1.此失彼得

“得”与“失”是一对矛盾,就看你如何去看,如何去把握。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在一时一地斤斤计较,而是算大账、算综合账,此处失了,彼处能赚回来,而且赚得更多,这就是“得”。日本电视机攻占美国市场,最后把美国绝大多数企业逼得要么被其吞并、要么破产,就是算综合账的典型。它充分利用了两种手段,销售与吞并结合,某处吃亏与总体赢利结合。生产电视机,美国原来是“大哥大”,日本只是一个不打眼的后来者。但日本人精,除了在技术上更新外,最主要的是采取国内市场对国外封闭和国外市场尽力打开的策略。为此,多家主要生产商密谋,共同制定了电视机的价格,每台要维持美国电视机两倍的价钱。巨额利润滚滚而来。但是,这些赚取的利润既不中饱公司的私囊,也不作为红利分配给股东,而是用来贴补出口。

在出口上,日本公司是大力实行倾销政策。价格比美国电视机厂生产的同类产品要低得多。为此,还采取了大力贿赂代销商的政策,给予大量回扣,并采取付“市场调查费”的形式,以防美国法律部门的干预。这样,美国的市场终于被其攻下来了——既然日本产品与美国产品质量差不多,而价钱又便宜这么多,为什么还要买美国货呢?从1966年到1970年,美国电视机厂的就业率下降了50%。竞争进一步白热化,1968年,美国还有28个电视机生产厂家,到1976年时只有6家,到1988年时,只剩下齐尼斯一家了。美国公司最后一条路,是不得不接受最耻辱的现实:被日本的公司收买——松下收购了摩托罗拉,三洋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电视机厂沃里克电子公司……后来,有人对日本打败美国的电视机产业,评述说:“这里包含着日本整整一代人的牺牲。”不错,可是这代价值得。

其实,做大事的人和企业都是算大账的。如杜邦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为陆军部制造原子弹。当时签订的是这样一个合同:杜邦公司负责全部计划所需工程的设计、建造及安全运转。报酬除成本外,再加上适当的利润。杜邦公司将利润定为1美元;在整个计划中,杜邦公司开发出的新技术应一律为陆军部所有。

这是天下头号的亏本生意。不说其投资,光这次绝密活动,就牵涉到杜邦公司全体人员6万多人大搬家,行程达4345公里。这里的费时费力费钱是一点不用多说的。而所有利润才1元钱;而且开发出的技术一点都不归杜邦公司所有。但杜邦公司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十分主动。因为他们打的是大算盘:借助这次活动,网络到大批最出色的科学家,并通过这次开发,密切与政府的关系。战后,这些被别人看不起眼的“财富”给杜邦公司带来了更大的财富。不说别的,杜邦集团的一些人才后来登上了美国政府的权力宝座。查理士·威尔逊是杜邦旗下GM的常务董事,后担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国务卿;亚列朗·达列,杜邦旗下联合水果公司董事长,后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至今,杜邦公司还左右着美国的财政界。

2.出卖自己:发展的代价

我们处于一个竞争的时代,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或每一个新创意的实施,都会很快引来竞争对手,而且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所以,假如自己不抓紧,就很可能被人赶上,甚至被别人兼并。1966年,有一位名叫拉扎勒斯的企业家就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危机。他早年用自己的2000元存款和2000元银行贷款开起了一家玩具店。他有着一套独特的经营方式,到1958年时已经开了第三家。到1966年,其商店的总销售额已经到了1200万美元,但其扩张的步伐却慢了。而要扩张就必须有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他采取了一个出乎寻常的决定:以750万美元的价钱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州际公司。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他仍然控制玩具的经营。也就是说:他已经将公司的所有权(产权)转让了,但经营权还保留着。他得到了发展的资金。到1974年时,这些玩具商店已经发展到47家商店,年销售额也有1.3亿美元了。生意越来越好,不仅那些玩具生产厂家给予他支持,银行现在也慷慨地给他支持。

机会再一次偏向了他。他所控制的玩具公司发展得很快,但其母公司到1974年时却亏损达9200万美元。由于他的玩具公司为州际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到1978年时,他已经把母公司从破产边缘救了回来。他又一次得到了原来出卖的公司。现在新公司还有了一个新名称“R玩具公司”。而他,成了该公司的董事长。R公司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儿童商品零售公司。到1992年,该公司已经成为了一家拥有61亿美元资产的大型玩具及童装公司。

为了发展的需要采取出卖自己的做法,是为了在竞争中不让别人赶上的需要。像拉扎勒斯这种做法是完全靠开拓能力而重新得到的。而目前世界上由于有了投机购产方式——以筹集比自有资金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并购的方式,那么这种暂时放弃所有权的做法,便有了更理想的手段。查尔斯·施瓦布公司的董事长施瓦布,有了成立票据贴现服务的创意,并在1975年把它付诸实践,发展很快。但他还感到很不够,因为竞争对手已经在猛追。于是,在1983年,他把自己的这家公司以550万美元卖给美洲银行控股公司。借着美洲银行控股公司的势力,查尔斯·施瓦布公司壮大起来。到了1987年,他感到时机成熟了,便以2.8亿美元的投机购产价格,将公司买回。过不久又玩了极漂亮的一手,将该公司转为公营——即借助于证券市场的力量,筹集资金,同时还掉相当一部分投机购产所欠的债。现在,查尔斯·施瓦布公司,已经是美国最大的票据贴现经纪所。

3.留下“卷土重来”的根本

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三菱集团对日本油船的控制。在明治维新前后,三菱集团和共同运输公司之间展开了生死搏斗。这两家公司都是从同一时刻、从同样的港口、以同等规模的船舶启航,到达同样的目的地。竞争到最后,竟发展到为了招徕客人上船,不仅可以免费乘坐,还可以得到一份礼品的程度。这样恶劣的竞争,引起了社会有关人士的不安和抗议,最后政府也出面要求两家和解。在“为了日本的航海业的未来,结束这种不必要的竞争”的理由下,两家决定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命名为日本邮船公司。新公司股本为1100万日元,三菱出资500万日元,共同运输方面出资600万日元。三菱在合并时表现得最为积极。与海运有关的资产和所属事业,全部转移到新公司。在人才方面,也全部转移。这一来,三菱方面可谓没留下什么人才了。

但是,三菱是“所谋者远”。它不可能是纯粹的为了“日本航海业的未来”,而是想到了总有一天要把它彻底转为自己所有。不说别的,原来共同运输将三菱船舶撞沉,还有三菱的老主人岩崎弥太郎在恶劣竞争中悲愤去世这些事实,就很难让三菱的后代们忘记。所以对转让出去的资产,作了较高的评估。且转让出去的汽船,大多是老朽的船舶。虽然在合并时是共同运输得大股,也就是说得到了控制权。但是,共同运输的12万股股权是分散的,三菱方面的10万股股权都集中在岩崎家族。而岩崎家族在母亲美和的教导下始终团结如一。此外,三菱当时把那么多人才放出去,表面看来是让三菱“空壳”了,但是实际上是让其逐步掌握权力。果然不出所料,原三菱旗下的高级官员近藤廉手后来就担任了日本邮船的社长。再经过几次董事会、监事会的改选变动,日本邮船彻底成了三菱的旗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