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了“兵器”,这是一个好的前提;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有了武装并不等于就有了力量,你还必须娴熟掌握进击的方法和技巧,以使自身和兵器的威力作用发挥出最佳效果。否则,不但你的兵器难以起到实际作用,甚至弄不好反而会伤到自己。
1.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方法
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这其实是一个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的问题。
有一位颇有成就的励志专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那天我的一位朋友来看我,他父亲是我在内地的同事,因此他曾在我任教的学校和我在同一间宿舍里生活了一年。他初中文化,工作后因工伤断了一根手指,20多岁就开始病退在家。我正式调来深圳后,帮他在单位找了一份保安工作,但他干了不到三个月就辞职了,从此我们失去了联系。
没想到过了六七年他会来看我,我很高兴。他告诉我他在内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老总,我听了差点吓得跌个跟头。他说他离开学校后就去一家地产公司做销售员,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不久就被提升为销售部负责人。他们公司的主项是与大学合建教师楼。他发现现在大学教师收入很高,而教师宿舍都是一些很老旧的房子,教师又不愿意离开校园生活,因此都想在学校附近买商品房。
刚好他叔叔在内地开了家房地产公司,他认为当地的房价在全国大城市中是最低的之一,他决定回内地发展。他给他叔叔详谈了他的全套想法,他叔叔很赞同,决定让他负责大学城的开发。
果然大学城销售很好,引起了轰动。他说,有的顾客上午来看房,到了下午就又涨价了。
因此不少大学纷纷找他们公司合作,业务量突飞猛涨。后来他叔叔干脆将公司的主项转到了大学城的开发,并任命他为总经理。
他的成长让我感叹了许久,从他身上我发现,成功者其实跟我们一样地普通,他们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正确的方法。
记得读初二时,学校举办背英语单词竞赛,我考得很差,但同桌却是全年级第一名,那时我也认为是自己记忆力不好。后来同桌告诉了我他记单词的方法,将单词分类,将加了后缀和相近的单词归类在一起,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在心里默默记诵。我采用了他的方法,并按自己的习惯将单词重新分类,不仅上学、放学路上记,临睡前也在心里默默地记一遍,结果到了初三,在学校的背单词竞赛中,我就成了第一名。
“这个体会让我知道,成功者运用的方法,我也一样可以学到,也一样可以运用去取得成功。”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神经系统是一样的。“成功者”的神经系统当然也并不特殊。既然神经系统都是一样的,那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成功者只是运用了正确的方法,而且他们的方法我们一样可以学到,一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注意向成功者学习,掌握向这个社会“进击”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应当是猎取成功的捷径。
成功者用几十年摸索出来的路,我们没必要再用几十年去摸索,我们只要从他们那里学习过来就行了。就像你要去别人家里,最快的方法当然是让他带你去,因为他最熟悉这条路了。所以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进步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找你这一行业的最优秀者,向他学习。
多见世面,增长见识,去跟最优秀的人接触、交谈,就是提升自己的捷径。
现在年轻人择业往往考虑的是企业的规模和薪金的高低,这是目光短浅的做法。其实年轻人的路还长,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取得经验,掌握长远“作战”的方法技巧。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在这里能学到些什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这才是有长远眼光,而不是暂时的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的高低。
在体育界,大家都知道教练的作用非常重要。湖人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拿过冠军了,但请了曾多次带领公牛队夺冠的杰克逊当教练后,队员并没有变,湖人队当年就取得了NBA的总冠军。还有中国的足球队,喊了几十年也没冲出亚洲,米卢做了教练后,就取得了世界杯的入场券。有人说米卢是运气好,少了日韩的竞争。但只要看过全部分组赛的,凭着良心说,那届国家队就是踢得最好的一届。
运动队需要教练,教练的作用很重要;其实人生也需要教练,教练的作用也很重要。我们的人生教练就是那些成功者、教师和一些好的书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能提供最快捷、最正确的成功技巧,让我们尽可能多快少省地掌握人生战场的制胜兵法。
2.在制定进取目标时不妨唱“高调”
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只走一公里路的时候,在完成0.8公里时,便会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以为反正快到了。但如果你要走10公里路程,你便会作好思想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走7、8公里,才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目标与行动的关系也同样如此,一个人的人生目标越远大,他为之而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即便最终“猎物”没有到手,他往往也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
一个具有远大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苏格兰说:“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那些在为自己树立进取目标时总能唱“高调”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离开起点。即使你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你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你受益终生。
一位著名的人生励志大师曾在他的书中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以前的一个炎热的日子,一群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这时,一列缓缓开来的火车打断了他们的工作:火车停了下来,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顺便说一句,这节车厢是特制的并且带有空调——被人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大卫,是你吗?”大卫·安德森——这群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吉姆,见到你真高兴。”于是,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铁路公司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愉快交谈之后,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大卫·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他是墨菲铁路公司总裁的朋友这一点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20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
其中一个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他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
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3年前我为1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卓越的人生是向目标不断进取的产物。可以说,目标越高,人生的进攻积极性就会相应地强烈,达成的成就也就有可能越卓绝。目标越低,人生的进取性越差。这其实也正是我们要提倡在制定进取目标时不妨唱“高调”的原因所在。
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要达到的高度,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他就真的不可救药了。说直白点,人一生只能活一回,这一生在某一方面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想得高一点又有何妨?你不会因此而伤害任何人。
当然,具体实施自己的目标时,姿态要低,目标要具体。也就是说,比如经商,你必须确定你所要求财富的数字,你实现的途径不能空泛而论,如:我这一生决心要赚多少钱。一定要明确该怎样去做,不能只停留在“我想拥有许多许多的钱,我想成为什么什么”,仅有这样一点空泛的连小孩子都能做到的想法,又怎么能成功呢?
在半个世纪前,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才15岁,拟了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出:
“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谱;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
他把每一项编了号,共有127个目标。
当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
想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潇洒走一回,为名也好,为利也罢,总得体现自己的价值。要成功必须要策划自我、充实自我。而重中之重,就是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一个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理想是命运之帆,是成功之帆,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欲望是成功的原动力,一旦生命带给了你柠檬,你不妨把它变成柠檬汁,世界上好多事,不去想你怎么能做?你越想得到它,目标就愈靠近。正如弓拉得越满,就射得越远一样。那么那位男孩是否真地实现了他的127个志愿呢?
在他16岁时,他随同父亲到佐治亚洲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
他按计划逐个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
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一切荣誉。成功的果实是甜美的,成功的人是让人妒嫉的,但成功之路的艰辛又有几人能体会呢?约翰·戈达德的成功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此时的戈达德没有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而是雄心勃勃地向下一个目标发起了冲锋。
如果你能切实用正确的方法招式去使用你自己手中的人生利器,你会觉得成功不再是梦,而离得是那么近。并且你会由衷地体会到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美好。
3.找准正确的出击方向
方向错了,再怎么出击也不会有所斩获。
当一个人陷进泥塘里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有人说,这个谁不会啊!而事实上,不会的人多了。比如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公司,一堆被套牢的股票,一场“三角”或“多角”恋爱,或者是个难以实现的梦幻……
在这样的境遇里,你再怎么样挣扎也无济于事,真正聪明的做法就是调整方向,重新前进。
而生活中不同的人在这样的泥塘里是怎样想的?他们会想,让人家看见我爬出来一身污泥多难为情呀;会想,也许这个泥塘是个宝坑呢;还会想,泥塘就泥塘,我认了,只要我不说,没人知道!甚至会想,就是泥塘也没关系,我是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这当然是非常可笑的逻辑,没有找准出击方向,就如同被狗咬了一口时,不去下决心也要咬狗一口;就是被蚊子咬了一口以后,不气呼呼地非要抓住“元凶”不可……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懂,谁又不是傻子。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在做着无谓的斗争与努力,就像是已经做了反方向的公共汽车,还要求司机加快速度一样。有好心人告诉他停止前进,重新选择方向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自己不愿意下车。于是就努力向售票员证明是他的错,是他没有阻止自己登上汽车;于是就努力说服司机改变行车路线,教育他跟着自己的正确路线前进;于是就下决心消灭这辆汽车,因为消灭一个错误也是件伟大的事业;于是说坚持坐到底,因为在999次失败后也许就是最后的成功……
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语汇弄昏了头,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死不认输,从而输掉了自己!选对出击方向,这应该是最基本的用兵之道和生活常识,泥塘教过我们,蚊子和狗也教过我们,只是我们一离开这些老师,就不愿从上错了的车上走下来。就像我们会经常听见有人聊天:
——工作怎么样啊!
——嗨,凑合,混个饭吃吧!
既然只能是“凑合”着,“混饭”吃,那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份更适合自己,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呢?
有一个人,在他所不喜欢的职位上工作了一辈子,只因为他的太太宁愿付出任何代价,也要保住安定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个记账员,后来他赚够了钱,可以开自己的汽车修理厂了,这时候他结了婚。而他的太太认为在他们还没有买下房子以前,劝他最好不要辞去以前的工作。等到他们有了房子以后,他们正要生下第一个孩子,这位男士的妻子让他觉得,开创自己的事业将是一件多么辛苦的傻事——于是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了,他的薪水已经足够家庭开销,还有保险金可以供应孩子的教育费用。有必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吗?太可笑了,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他可能会失去在公司里的年资、公司的退休金、疾病津贴,以及一份中等而固定的薪水;于是这位男士就失去了创业的机会,只因他的妻子不愿意给他尝试的机会。
现在,他是个对生活感到厌倦的、庸庸碌碌的中年人,他把空闲的时间都用来修补自己的汽车。他有一张失意的脸孔,患有胃溃疡,此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回忆。生命就这样悄悄流逝。他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压抑他对于工作的不满,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兴趣,没有热心,没有完成的野心——这一切都是因为,在当初他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并努力出击。
如果他放弃了不喜欢的工作,尝试努力去做自己选择的工作而失败了,事情又会怎样?至少他将会因为已经做过自己想要尝试的工作而感到满足,而且如果他尝够了失败的滋味,他也许会成功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适合、而且也不能满足自己,就有必要赶紧调整前进的方向,不要担心来不及,如果你一直有这样的顾虑,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丧失了发挥自己兵器的威力的时机。
4.一定要摆脱俗务的纠缠
我们在一些武侠影视里可以看到这样的高手,他们在与对手过招时,完全不用把刀剑拔出鞘来,而是直接就与对手赤裸裸的刀锋剑刃打上了,而结果他们也往往能够漂亮地取胜。
这种境界,当然是一种只有极个别的非常人士才能达到。在现实中,我们在面对对手和问题时,显然不能为追求潇洒而带着“鞘”就去上阵拼杀,相反,还应想方设法地,尽可能干净利落地把“鞘”迅速甩掉,以使手中的兵器能更快更好地发挥威力。如果我们把“刀剑”看成是做人办事的能力和方法,那么,“鞘”自然就是一些不利于它的琐事俗务。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摆脱各种俗务的纠缠,使自己轻装上阵,从而毫无羁绊地去进击目标,获取胜利,应该是一种我们所必须学会的人生兵法。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根据一般的做事规律,我们应将所要面对的事务依据其急迫性与重要性分为四类。
第一类:重要、紧急
(1)危机
(2)急迫的问题
(3)有期限压力的计划
第二类:重要、不紧急
(1)防患于未然
(2)改进产能
(3)发掘新机会
(4)规划、休闲
第三类:不重要、紧急
(1)不速之客
(2)某些电话
(3)某些信件与报告
(4)某些会议
(5)必要而不重要的问题
(6)受欢迎的活动
第四类:不重要、不紧急
(1)繁琐的工作
(2)某些信件
(3)某些电话
(4)浪费时间的事
一般来说,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如此说来,第一类既急迫又重要的事务,是人生在世都无法避免。如果我们是一个危机处理专家或有截稿压力的文字工作者,更是经常与之为伍。当然也应当注意到,如果只专注于这类活动,终有被问题淹没的一天。我们惟一的逃避之道,便是做些无关紧要的活动(第四类),至于急迫而不重要或重要而不紧迫的事便被抛到脑后,这应该也是一种缓“敌”之计。有人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急迫但不重要(第三类)的事务上,误以为愈急迫就愈重要。其实,急迫之事往往对别人而非对自己很重要。
只重视第三、四类事务的人,往往会拥有一种并非有意义、负责任的人生。懂得舍弃这两类无关紧要之事,对第一类要务也尽量节制,以投注更多时间于重要但眼前尚不急迫之事(第二类),才应当是一种正确的人生布阵兵法。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相反地,真正有效能的人,会急所当急、不轻易放过机会并防患于未然。尽管也会有燃眉之急,但他总是设法将其降至最低。
因此,不论我们的身份是什么,大学生、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好,家庭主妇或企业负责人也好,只要能确定自己的第二类要务,而且即知即行,一样可以事半功倍。用时间管理的行话说,这叫做巴累托法则——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这样就能够不把精力花在琐碎事务上。既然如此,我们显然不应当再把刀剑一直窝在鞘里。那样刺中敌人而不能将其解决,无疑是一种虚妄而不实际的花招,实为实战之大忌。
5.一定要先把战鼓擂响,长矛擦亮
古时军队出征打仗,在布阵时,一般都要讲究“军容”:旌旗鲜艳翻飞,刀枪锃亮,只待战鼓擂响,壮起军威,便一鼓作气,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也许从整个打仗的过程来看,这一系列举动并不属于“进攻”的范围,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准备工作,然而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壮自己声势,灭敌人威风,这一道理,在古代的兵法中,受到了很好的重视。真正懂得进击之道的人,在任何行动中,都不会忽略这一程序。
三国时期,曹操兵分八路进攻樊城,刘备弃城出走,曹操率大军紧追其后。
在千军万马中,赵子龙单骑救出幼主阿斗,直穿曹兵重围,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离开大阵,往长坂桥而走。忽听后面又喊声大起,原来是曹将文聘引军赶来。赵云来到桥边,已是人困马乏。始见张飞挺矛立于桥上,赵云大呼:“翼德快快救我!”
张飞高呼:“子龙快走,追兵由我对付。”
原来,张飞为接应赵云,带领二十余骑,来到长坂桥。张飞见曹军成千上万的兵马杀将过来,他心生一计,命所有士兵到桥东的树林内砍下树枝,拴在马尾巴上,然后策马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使人以为有重兵埋伏。而张飞则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曹将文聘带领大军追赵云到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不一会儿,曹仁、李典、张辽、许褚都来到长坂桥,见张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都恐怕是诸葛亮用计,谁也不敢向前。只好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对面,派人向后军飞报曹操。
曹操得到报告,赶紧催马由后军来到桥头。张飞站于桥上,隐隐约约见后军有青罗伞盖、仪仗旌旗来到,料到是曹操起了疑心,亲自来阵前查看。
张飞等得心急,大声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来与我决一死战!”声音犹如巨雷一般,吓得曹兵两腿发抖。
曹操赶紧命左右撤去伞盖,环视左右将领,说:“我以前曾听关云长说过,张飞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在囊中取物那么容易。今天遇见,大家千万不可轻敌。”曹操话音刚落,张飞又圆睁双目大声喊起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自己已是心虚,准备退军。
张飞看到曹操后军阵脚移动,又在桥上大声猛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一员大将夏侯杰惊得胆肝碎裂,从马上栽到地下,身亡而死。曹操赶紧调转马头,回身便跑。于是,曹军众将一起往西奔逃而去。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张飞见曹军溃退,自己也不追赶,急忙唤回二十余骑士兵,解去马尾树枝,扳断长坂桥,回营交令去了。
一般人们只认为张飞是员猛将,勇有余而智不足,但在这里,他却能巧妙地运用壮声势的招法,击退了曹兵,确实值得去赞赏。
《百战奇法·弱战》云:“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这一观点,有羊披狼皮之嫌,却也与临阵时擂响战鼓,擦亮长矛有异曲同工之妙。
“擂战鼓、擦长矛”这一兵法招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同样也可以加以灵活运用,并且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美国航空公司要在纽约建立一座大型的航空站,要求爱迪生电力公司按优惠价提供电源。电力公司觉得自己占了主动,因此在谈判中故作姿态,不予合作,还要挟抬高价钱。航空公司心生一计,主动中止谈判,然后故意向外界吹风,扬言航空公司要自己建设电厂,因为这样能够比依靠爱迪生电力公司供电更合算。电力公司得到这一假消息后,信以为真,担心会失去一次赚大钱的机会。于是改变态度,主动以优惠价格与航空公司达成了供电协议。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看上去并不怎样的人,办事时却往往能顺利通达。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因他们善于运用“张自己的声势”这一兵法而已。当然,运用这一招时也要注意有个度,否则,一旦“演”过了头,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人人都看出你在吹牛,就会导致不但没戏唱,事也会没法儿办了!
6.关键时刻要试试锋芒
一个人手中有了兵器,身上有了本事,但并不等于就能得到重用,在合适的位置上大展身手。这里面有一个颇不简单的问题,一是他自身锋芒未露,不为外人所知;二是时机不到,难以让牛刀一试,如此等等,均制约了他的进取之路。
当然,一旦这些问题在一个突然而至的时机里全都化解,各种条件也都充分了,这时,蓄势已久的人一定要眼明手快地抽出自己的兵器,锋芒毕露,把困难和挑战统统拿下。否则,如果坐失良机,则有可能让自己的利刃一辈子锈在刀鞘里,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安德烈·卡耐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座停车场的电信技工。当时他的技术已经相当好了,但他并没有引起上层决策的注意,因而也没有被提升的机会。
一天早上,调车场的线路因为偶发的事故,陷于混乱。此时,他的上司还没上班,该怎么办?他并没有“当列车的通行受到阻碍时,应立即处理引起的混乱”这种权力。如果他胆大包天地发出命令,轻则可能卷铺盖走路,重则可能锒铛入狱。
一般人可能说:“这并不干我的事,何必自惹麻烦?”可是卡耐基这时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果断地亮出了自己锋利的兵器。
他私自下了一道命令,在文件上签了上司的名字。
当上司来到办公室时,线路已经整理得同从来没有发生过事故一般。这个见机行事的青年,因为在关键的时刻大显身手,大受上司的称赞。
公司总裁听了报告,立即调他到总公司,连升数级,并委以重任。从此以后,他就扶摇直上,谁也挡不住了。
卡耐基事后回忆说:
“初进公司的青年职员,能够跟决策阶层的大人物有私人的接触,成功的战争就算是打胜了一半——当你做出份外的事,而且战果辉煌,不被破格提拔,那才是怪事!”
有这样的情形,主持会议的领导是一个铁腕人物,大家因崇拜而磨灭了自己的见识,于是会议顺利进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当你发现决议有问题,若按此办将来可能出大漏子,就应该鼓足勇气提出来。要知道,你可能穷尽毕生努力,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赏识,而冒险抓住这一机会,就可能把你的能力和价值展现给同事和领导,特别是意见未采纳,人们更会在后来的失败中忆起你的表现,赞叹你的英明。
请务必谨记,看准了就说,千万不要太顾忌面子。如果在这时你还想“我说出来大家会难堪的”,那么说明你是一个注定不能脱颖而出的人。
我们常常会不期而遇一些在身份、才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比我们高出一筹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些人因此而自卑,因为自己不如人而对对方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畏惧感,从而自信心便大打了折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连自信都失去了,那么他要想得到成功,恐怕只能是幻想。一个人不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下,只要不丢失自信,永远跃跃欲试,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框架内,只要是真有两下子,你完全可以将头脑里的一切顾虑都抛开,大大方方地想如何说就如何说,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做得出彩,做得适当,那么你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当然,初试锋芒也应有规律和窍门。首先,要实干,掌握真本领,因为这是适时表现的基础。所谓适时,一是要找到恰当的事情动脑筋,如果你只会扫地抹桌子,弄得好就被提升为清洁组组长了。二是要在显山露水时,不要过于扎眼,招受众人谴责而树立敌手。
显能耐不宜过频过多。天天都干出格的事,人们再也不觉得你有什么稀奇处,只能被骂作爱出风头而已。所以你总是要留一些绝活,留下显示的余地。如果你能经常露上那么一点点新鲜的锋芒,则别人总会对你抱有希望,从而使自己能够永远处于一个异常重要的地位。
7.砍开所有的“结”
犹太人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要打开成功之门,必须推或者拉。
当然,这里所说的“推”或者“拉”,意思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做事方法。对于我们而言,在人生漫长而又时不我待的进取征程中,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和麻烦,有时不免让人犯傻作难。看看手中的兵器,又觉得似乎派不上用场。其实,这不免就陷入了一种看似正常、实则错误的思路之中,面对一团没有头绪的乱麻,如果想尽一切办法都“解”不开,不妨干脆挥刀斩之而后快。就像是想打开一扇门时,如果推不开,那就去拉,拉不开,则去推。
公元前23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
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称谁能解开它,谁将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子。各国的武士和王子们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因此他们不知从何处下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的结。他仔细观察了许久许久,果然连绳头都找不到。
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另外的行动规则来打开这个绳结!”
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砍开了。
其实世间诸多道理也遵循这一个法则。一个人若想成功,最要紧的就是敢于用非常手段来解决所有的问题症结。
8.集中“动力”出击更有效果
在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将放大镜放在报纸上,离报纸有一小段距离。如果放大镜总是在不断移动的话,报纸是永远也不会被点燃的。然而一旦让放大镜不动,把焦点对准报纸,阳光就会聚焦在报纸上,用不了多长时间报纸就会燃烧起来。看来,要发挥太阳的威力,就要将所有的光和热都聚焦在目标上。如果你总是游移不定,即使有伟大如太阳的能量,也是无法燃烧的。
在战争中,攻势的原则一般有三种:正面攻击;突破攻击;迂回攻击。
“正面攻击”好比用推土机的推力正面向前推进,以全面攻击使敌人溃退。“突破攻击”就像把铲雪机尖锐的刀锋戳入障碍物那样,冲入“敌阵”。“迂回攻击”则是避开敌人强固的防卫据点,从侧翼攻击。
英国著名军事战略家李德·哈特研究了290个战例,结果发现以正面攻击打胜的例子只有6个。而且这6个都不是一开始就计划要采取正面攻击,而是在战斗的过程中,迫于需要而改变战术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就像障碍物挡在我们面前,阻挡着我们取得成功。我们要突破这层障碍物,就要像攻击战一样,不能发起全方位的进攻,也就是不能刻意要求全方位发展。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只有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适合发挥我们潜能的某一个方面,才容易取得突破。
人的智力和能力会有差异,有人强一些,有人弱一些。但强的人不一定就比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战场上两军实力会有强弱之分,但真正的强者却是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对方的弱点的那一方,因为这样在局部上他就是强者。同理,在人生路上,我们能集中精力去发展我们的某一项专长,我们就比那些聪明但四处出击的人占优势。所以集中精力正是人生成功的要诀。
李德·哈特说:“如果把战争的原则凝缩为一个词——那就是‘集中’。”
其实你看古今中外各种兵法,其核心无非就是要善于制造局部的优势,在不重要的地方做出牺牲,以便在重要的地方获得优势。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所谓欺诈,所谓“声东击西”、“奇袭”,无非就是要分散敌人的兵力,捕捉敌人的弱点,以便自己集中力量获得优势。
一位老红军战士谈到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说白了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其实这正是聪明的战法。打不赢还要打,那不是傻吗?我们的人生显然也应这样,避开那些我们不可能取胜的领域,只投身我们能够赢的人生战争中。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里,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在解放战争中,面对蒋介石武装到牙齿的800万军队,解放军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毛泽东善于集中兵力,避其锋芒去打击蒋介石的薄弱环节,形成了我军在战斗中的局部优势。就像一个人将五个手指都伸出去是没有力量的。但我们可以将手指缩回来,攥成一个拳头再打出去,力量就大了。
现在在许多行业内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其实在人生中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商人总在四处寻找生意,了解别人是怎样成功的,那么他将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起码不太容易取得大的成功。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但由于他们的方式是总在四处找生意,弄到一笔算一笔,可能在多少年后,他们还是在靠这种方式挣钱糊口,这显然离“成功”太远。在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要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法,但最后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这样才可能长期发展下去,才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能射到鸟的猎人,决不是去追逐满林子的鸟,而是一次只瞄准一只鸟。一个人想要猎取成功,也必须学会舍弃一切琐碎的欲望,而专注于你最强烈的那一种。能否专注,能否集中功力出击,将是一个人能否达到成功的关键。
9.依靠“大部队”往前冲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不知是有个人英雄情结还是其他原因,在做事时往往“单打独斗”,却往往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同仁或伙伴。虽然有时候他们也可能会成功,如果选择与人携手,相互帮扶的方式,成功的机率和效果可能更高更好。应当明白,自己身边的人,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帮手,甚至有时可能成为异常重要的靠山。
古代兵法上忌“孤军深入”。显然,要想能够既立下战功,又确保自身安全,必须要学会依托“大部队”稳扎稳打。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人与人相互支撑”的道理几乎成了社会生活以及同仁间关系的法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罗尼克认为,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通过6道关口。在20多岁至30岁是第二道关口。在这期间,多数人会投入可观的时间,动脑筋钻研业务,和别人比高低,希望能得到好声誉。然而,有些人为了使自己凸现出来,便会经常地批评别人,贬低别人,对别人不信任,称赞自己,把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这样,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合作和帮助,甚至不得不与其他人处于对抗之中,因而也就失去了在群体中的地位。这样,事态往往就走到了他们愿望的反面,使他们完全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好感,难于与他人合作,因此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同事的接纳和合作,常常失去晋升的机会,因此也难以获得成功。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强调成功之道时总是劝说一个企图成功的人“要学会微笑”。只有与别人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关系,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很多成功者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想做大事的人,或者一个想取得个人成功的人,他最需要的才华不是他的业务能力,而是他“粘合人”的本领。美国商界年薪超过100万美金的人并不算多,查尔斯·史考伯是其中之一。他曾被卡耐基聘为总裁,他这样谈过他被器重的秘诀:
“我得到这个位子,主要是因为我跟人相处的本领。我认为,我有能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这是我拥有的最大资产。”
应当注意到,史考伯的秘诀蕴藏着这样一个道理,即一个人无论是在个人利益上,还是在群体性的事业上,要想成功,他必须学会紧紧抓住他的合作者和下属,尤其是在事业最关键的时刻。因为一个人倘若没有“大部队”做依托,他即使有再强大的力量,也难免会首先被无边的孤独感击垮,更不要说来自敌人的攻击了。
10.多个帮手等于多件兵器
人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意思是朋友多了,自然会路路畅通。其实这种并不全面。从“兵法”角度来讲,朋友作为与自己协同作战的伙伴和帮手,如果能与他们真正团结并配合好,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自己多了几只手,同时也多了几件得心应手的兵器。因此而言,注意为自己多找几个可靠的帮手并肩战斗,将使我们出击进攻的效果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
举世知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他之所以能以一个出身寒微的穷小子,猎取到常人难以得到的成功:天下称誉的名声和难以计数的身家,关键就在于他善于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合作,相互帮助,使自己于无形之中,仿佛又多添了几件兵器,从而使自己对于外界的出击力度比平常人要超出几倍。
卡耐基和他的挚友之一赫蒙·克洛依都是从玛丽维尔走向纽约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运些,他在《圣约瑟夫报》、《圣约瑟新闻》以及《圣路易斯快报》担任记者之后,他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职位——巴特瑞克出版社杂志编辑的助理。
刚开始时,他们两人并没有什么交住,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两人交谈起来,讲述了各自在纽约的奋斗历程。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系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生的挚友,关系一直持续到卡耐基逝世,克洛依还给他家以很大的帮助。
两人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旅游,而且还经常一同出去游泳。在一次游泳中,克洛依问卡耐基:“亲爱的戴尔,为什么不尝试写作呢?”
“我正在积极地准备。”卡耐基兴奋地回答。
从此,卡耐基提起了笔,下定决心进行创作,在卡耐基一生的畅销书创作中,克洛依的帮助功不可没。
卡耐基对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起的作用,非常感谢,为此,他特意在《影响力的本质》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赠给克洛依,他写道:“让我以最高的名誉把此书献给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诚实的朋友。”
卡耐基的另一位挚友法兰格·贝克尔曾是卡耐基的学生,他们的友谊是在卡耐基培训班上开始的。
贝克尔也是在贫困中长大,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家庭从此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贝克尔很小就开始当报童,稍微长大一些后便去开蒸汽炉挣钱来帮助母亲,后来他成为一名棒球手而使他进入了灿烂的人生舞台。可是,后来他在球场上受了伤,不得不从球场上退下来。在这之后转向销售,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很难取得预想的成功。于是他加入了卡耐基培训班。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卡耐基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对于卡耐基来说,贝克尔简直就是一位明星学生。因为他从卡耐基课程毕业后,其事业蒸蒸日上,为了表示对卡耐基课程的支持,他特别希望能帮助那些处于贫困或者事业无法拓展的人们。一天,贝克尔应邀前往卡耐基家中作客,喝了一杯酒后,卡耐基说:“我们事业现在越来越大了。法兰格,你既是我成功的典范,也是我事业的支持啊!”
在这之后,他们合作开展了一项州际演说的活动,并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每个州的演说中,会堂都坐得满满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听卡耐基和贝克尔的讲演。
每次讲演后,听众们总是渴望与卡耐基进行直接的交流,而有些则非常崇拜贝克尔,因为他是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的成功典型。
贝克尔后来也写过一本书,名叫《我如何在行销中反败为胜》,便是叙述自己是如何将卡耐基课程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行销业务上去,并加以革新而取得胜利的。通过这位全美最佳行销人员的大力推荐,确实有助于卡耐基的教学发展,而且从贝克尔的见地中,卡耐基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1916年,卡耐基在学员们的帮助下,在自己的会馆里常设了办公室,学员人数也随之稳步增长。其中有一名慕名而来的,正是普林斯顿大学演说系的年轻教师罗威尔·汤姆斯,他们的相识完全出于偶然。
汤姆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为了赚取一些零用钱,接受了到普林斯顿一带的地方俱乐部及社区中解说去年夏天访问阿拉斯加情形的报告任务。汤姆斯为了完成任务,为即将来临的讲演做准备,决定去纽约拜访卡耐基。
他们两人合作并取得了轰动性效应,从此以后,卡耐基和汤姆斯成为好朋友。
由于他们的友谊出现在两个人事业的低谷阶段,因此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而后来汤姆斯也靠自己的盛名为卡耐基销售他的书籍。
一战时期,卡耐基服了18个月的兵役,在他回来后,报名参加他的培训班的人数已经很少,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寻找工作,领取救济金。
尽管战后的情形并不令人满意,但卡耐基心中的那个事业依然存在着。
有一天,卡耐基接到了罗威尔·汤姆斯从伦敦来的电报,说想和卡耐基再次合作。1919年汤姆斯返回纽约市时,带回了许多战时在中东旅游和历险的照片,他希望卡耐基能帮他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稿。汤姆斯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种兴奋、乐观、激动的第一手资料,发表题为“与爱拜斯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说,这一构想成功的希望相当大。
接到电报后,卡耐基略作准备,便匆匆地收拾行装奔赴伦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场演说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伦敦的新闻界整天都对此进行报道。
这是卡耐基演讲中一次新的尝试,他心甘情愿地做朋友的助手,帮助朋友的事业取得成功。
汤姆斯为卡耐基的《影响力的本质》第一版撰写绪论,他的签名也常在戴尔·卡耐基的广告上出现。而卡耐基还经常去汤姆斯家作客,汤姆斯的孩子都记得有一位友善、愉悦、一头灰发和戴着淡色镜框眼镜的慈祥长者,常来他家与他父亲亲切交谈。
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对友谊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对增进友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
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在社会上生活,身边没有一个能够信赖的朋友做帮手,他的事业是肯定不会成功的。
卡耐基的事业的成功固然与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挚友的支持和帮助,他的成功也难以如此辉煌。
11.学会绕道而行、曲折前进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世间之路又有千千万万,综而观之,不外乎两类:直路和弯路。
毫无疑问,在人生的征程中,大多数的人们都愿走直路,沐浴着和煦的微风,踏着轻快的步伐,踩着平坦的路面,这无疑是一种享受。相反,没有人乐意去走弯路,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弯路曲折艰险而又浪费时间。然而,人生的征程中却总是弯路居多,山路弯弯,水路弯弯,人生之路亦弯弯,只会走直路的人,恐怕一遇上弯路就傻眼了。因此,要想猎取到真正的成功,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绕道而行、曲折前进。
学会绕道而行,迂回前进,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比如当你用一种方法思考一个问题和从事一件事情,遇到思路被堵塞之时,不妨另用他法,换个角度去思索,换种方法去重做,也许你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只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一般说来已稳操胜券,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取胜。可要用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又绝非易事。
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请求暂停。当时许多人认为保加利亚队大势已去,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该队教练即使有回天之力,也很难力挽狂澜。然而等到暂停结束比赛继续进行时,球场上出现了一件令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的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这时,全场观众目瞪口呆,而全场比赛结束的时间到了。但是,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保加利亚队这一出人意料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是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
如果保加利亚队坚持以常规打完全场比赛,是绝对无法获得真正的胜利的,而往自家篮下投球这一招,颇有迂回前进之妙。在一般情况下,按常规办事并不错,但是,当常规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时,就应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奇招怪招来制胜。只有这样,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
《孙子兵法》中说:“军急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军事战争中最难处理的是把迂回的弯路当成直路,把灾祸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也就是说,在与敌的争战中迂回绕路前进,往往可以在比敌方出发晚的情况下,先于敌方到达目标。
美国硅谷专业公司曾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公司,面对竞争能力强大的半导体器材公司,显然不能在经营项目上一争高低。为此,硅谷专业公司的经理决定避开竞争对手的强项,并抓住当时美国“能源供应危机”中节油的这一信息,很快设计出“燃料控制”专用硅片,供汽车制造业使用。在短短五年里,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就由200万美元增加到2000万美元,成本由每件25美元降到4美元。由此可见,虽然经商者寻求的是不断增加盈利,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困难,很少有投资者能直线发展,因此迂回发展也是大多数经商者所必须要走的共同道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有迂回前进的观念,凡事不妨换个角度和思路多想想。世上没有绝对的直路,也没有绝对的弯路。关键是看你怎么走,怎么把弯路走成直路。有了绕道而行的技巧和本领,才能在每一次人生出击中避开非赢即败的“老规矩”从而顺利打通另一条成功的途径。
学会绕道而行,拨开层层云雾,便可见明媚阳光。也许你曾经奋斗过,也许你曾经追求过,但你认定的路上却红灯频频亮起。你焦急,你无奈,你恨天,你怨地,但为什么就不能绕道而行呢?
绕道而行,并不意味着你面对人生的红灯而退却,也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在审时度势。绕道而行,不仅是一种进击之道,更是一种豁达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大路车多走小路,小路人多爬山坡,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这样在人生的战场上,你将永远是一个出色的士兵,一个能够每次都拥抱胜利的成功者。
12.必争第一不是正确的进取之道
你也许觉得奇怪,我们不主张让人非去夺第一,这不是叫人失去进取之心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应该人人去争“第一”才是呀!不错!是得非去争不可!但问题是“第一”只有一个,而且争“第一”时还得看争的代价,争得不好,恐怕什么都保不住,也别说做第二了!
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从事电脑业。这位老板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论——采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行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内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提到某一行业,人人都会拿“第一”去作对手,并拼命赶超。这样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当第二都不可能了。
这位老板的想法也许并不完全科学合理,并不一定当“第一”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实在的道理,我们不妨可以借鉴。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比如自身实力不足或时机不成熟,虽然出手是必须的,但此时也大可不必非去打头阵。真正深谙进击之道的人,他会耐心地攥着拳头等待最佳的出手机会。
当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以后,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年轻有为的经纪商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以便获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经过几日的长途跋涉,洛克菲勒来到产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触目惊心:到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和储油罐,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这种状况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丧,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他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潜在的危机。
冷静的洛克菲勒没有急于回去向克利夫兰的商界汇报调查结果,而是在产油地的美利坚饭店住了下来,进一步做实地考察。他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市场行情,静静地倾听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叙述,认真地作详细的笔记。而他自己则惜字如金,绝不透露什么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这是盲目开采的必然结果。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锋的赚不到钱。”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每桶原油从当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这时,洛克菲勒尽管才20出头,做生意已颇为老练。他欣赏那些得冠军的马拉松选手的策略,即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后来居上才最明智。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这才决定放手大干。而要论最辉煌的成功者,当然要数洛克菲勒。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要去争个第一,耐心做一个会等待的高手,的确也有好处,例如:可以静观“第一”者如何构筑、巩固、维持其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警戒,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如果你想当“第一”的话,一旦你觉得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实力,就可以趁机攀升。由于你志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会过于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也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败的机率。
因此,不管是在平常做人,还是经营自己的事业,从第二、第三甚至最低处做起都没关系,并不一定非得想着去做第一!如能稳稳当当地做个第二,一旦主客观条件形成,自然也就成为第一了,这时候的第一,才是真正的第一!
13.当断即断,免受其乱
就像在平淡的时光里,我们还会被莫名其妙的念头或琐事困扰一样,在各种惊险的“战斗”中,更会有各种各样的混乱风险迎面而来。
我们一旦身不由己地处在混乱的态势中,必须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优柔寡断和谨小慎微只能坐失良机,甚至惹出很令人头疼的麻烦来。所谓当机立断就是确定目标不要犹豫不决。歌德曾经说过,迟疑不决的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为机遇会在你犹豫的片刻失掉。
有一个猎人在森林里设置了兽夹,第二天他发现上面只夹了一条野兽血淋淋的腿。原来,当那只野兽被夹到之后,自知无法挣脱,为了保全性命,竟一口咬断自己的腿以求逃脱。这表面上看似残酷可怕的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被毒蛇咬了需用刀把伤口深深地切成十字,再将毒液吸出来;四肢有严重的病况,常会整个锯掉,以免病毒蔓延。如果在紧要关头迟疑不决,不忍下手,反倒会失去整个生命。
可以来一次这样的体验:设想置身在一个嘈杂混乱的场所,忽然有人把电钮一关,一切都在瞬间归于宁静,使你立刻感觉神清气爽。你会发现,原来刚才的一番混乱只是一种幻觉般的东西,而你那认为不可终日的烦恼也顿然消失。这或许可以算得上快刀斩乱麻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
关于一件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不能当机立断是很危险的。做事情,优柔寡断总是要吃亏的。更何况是在刀来枪往、情况瞬息万变的人生竞技场,稍微的延宕都有可能置自己于失败乃至死亡之地。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大军攻入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带领群臣列队投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随着秦王朝的覆亡,起义的领袖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4年以后,原本实力强大的项羽却最终输给了当时简直不足以称为对手的刘邦,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而悲剧的历史隐藏着的是悲剧的人物命运。项羽的性格悲剧可以从楚汉战争的史实中得到印证。
项羽性格特点主要就是优柔寡断,不能快刀斩乱麻。项羽入关之前屯兵新丰鸿门,刘邦屯兵霸上,双方相距不远,谋士范增劝说项羽速攻刘邦,而项羽却踌躇不决。恰好此时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闻言大怒,当即发誓次日便要消灭刘邦。然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急时刻,被刘邦收买过的项伯,仅用三言两语,不但打消了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念头,而且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试想,堂堂一军统帅,别人说打就打,劝和就和,如骑墙之草——东风来了往西倒,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很严重的性格缺陷。如果仅此一例还不能充分说明项羽的优柔寡断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实足以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要他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总因下不了决心而“默默不应”,使得刘邦躲过了第一关。待后来范增招来刺客项庄,企图让他趁舞剑之机刺死刘邦时,项伯却乘机涉足其中,暗中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每每不能得手。对项伯的非常之举,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刘邦又躲过了第二难。项庄舞剑失败以后,宴会上的气氛依旧十分紧张,就在刘邦欲走不能走、想留不敢留的极其矛盾之时,闯进了骖乘樊哙,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这次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樊哙为壮士,对其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这正是项羽悲剧性格的突出之处,而刘邦就决不会这样的心慈手软了。在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拿到阵前当人质,希望借此来威胁刘邦投降。项羽表示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就把他父亲放到锅里煮了。谁知刘邦的回答却出奇得爽快:“煮就煮吧,只是到时别忘了给我留一勺汤喝。”结果项羽的如意算盘又被打乱。
由此可见,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优柔寡断者要吃大亏是必然的。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充满着刀光剑影的战场。在这里,妇人之仁也同样绝对要不得。
我们可以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日子,就是千万不要在犹疑、彷徨、举棋不定中流失了自己猎取成功的绝佳机会。面对那种已经存在的混乱环境与人际关系,一定要有当断即断、快刀斩乱麻的气魄和能力,否则,一旦被纠缠、困扰在里面,不但无法把成功抓到手里,恐怕连它的影子也要被隔绝了。
14.有时候要避免与对手的正面冲突
很多人要这样认为:既然所面对的是必须要将他打败的对手,那显然就应与之针锋相对,有机会也不妨对其迎头痛击。这种认识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又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适合使用这种战法。一是在某些时间和地方,它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二是既然要与对手发生正面冲突,那肯定不能够毫发不损地完全获胜。兵法上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说,倘若能采取另外一种非硬碰硬的方式取胜,那又何必一定要拔剑张弩呢?
在一家高级酒吧里,一位顾客大声喊着:“小姐,你过来!过来!”当服务员面带微笑地走过来时,那位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冷若冰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坏了,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员忙赔不是,“我马上给你换一杯。”新的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子旁边仍然跟以前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
服务员轻轻地把它们放在刚才那位顾客的面前,然后又轻声说:“先生,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快步走了出去。
有人笑着问服务员说:“明明是他老土,你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呢?他那么粗鲁、自以为是,你完全可以对他还以颜色。”
服务员小姐微笑着说:“正因为他自以为是,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很简单,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
这位小姐无疑是个聪慧的女孩,因为她知道真理在自己这边,就没必要以硬碰硬来压制对方。
聪明的人都善于把智慧这种“软兵器”放在心上,须知智慧不是一个戴在脸上的华丽面具,不是老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智慧只应体现在踏踏实实的人生进程中。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时,不要动辄就口无遮拦地对别人品头论足、议论别人的美丑贤愚,不要老揪住别人的过失不放。虽然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免不了遇到竞争对手,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正如有人所说的:只要是有人在一起工作的地方,就会有冲突——这是很平常且不可避免的情况。
如何面对自己的对手,或者说如何学会与对手相处,确实是一门艺术和学问。处理不好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有位年轻人讲述了自己在职场上的一番经历: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信息公司做了两年,自认为在业务与资历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就不免飘飘然自以为是。这时我被人事部调动至一个新部门,部门里年纪较大的老张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我眼里,老张就是我的对手,公司里多少个有胆、有识、有为的年轻人都在跟老张的较量中纷纷落马,摔得鼻青脸肿,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其中一位还是总经理的博士小舅子。所以当我知道自己要和老张搭档时,极度自负的我觉得有一种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感觉,大有和老张一决胜负的豪气。我觉得自己始终占据着各方面的优势:年轻、博学、新潮、反应灵敏、懂电脑、懂英文,这些都是老张无法具备的。而老张惟一能炫耀的就是他的经历和经验。据说他是十几年前和公司老总一起创业的元老。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呢?我决定,第一天上班就给老张一点颜色看看。在讨论公司的一个可行性方案时,其他人说什么我都不提支持或者反对意见,只要老张一开口,我就立即提出反对意见,并罗列出十条八条、头头是道的不可能因素,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老张观念之落伍、学识之老化。说话时,我似乎看到老张无声地叹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由于我的在场,我迅速而果断的办事能力几乎让所有的同事都能发现老张在工作中的弊端。几次老张头上冒汗,口中念叨着“老了,老了”。我正想着老张应该考虑一下知难而退,把位子让给年轻人尽情发挥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我的算盘全部落空。
那天老张领了一个人来找我,替他安排工作,说这人是他……老张故意让我打断他的话,我为了让老张尽失颜面,故意把那人刁难一番,横挑鼻子竖挑眼,然后让他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
第二天,董事长把我叫去,我这才知道我刁难的那个人是董事长的儿子以前的幼儿园老师。那以后,董事长对我就“恨”上了。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从此也好像当我并不存在,至少是一个可多可少的物品一样。我怒气冲冲地找老张质问,老张幸灾乐祸地说要想不办错事,就一定要先学会不打断别人说话,其他没什么可以传授给我的。我恨得直咬牙但又没有一点办法。没几天,我就被调离了所在部门,去了一个有号称“养老院”的最冷的“衙门”。
这位年轻人的教训恰好印证了人生战场上的一大戒律:在多数情况下,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永远是最愚蠢的做法。
这位年轻人的经历也许值得同情,因为他碰上了一个任人惟亲而轻视能力的老板。但如果他能够多些宽容,避免无谓的“争风吃醋”,那么,对于他自身能力的发挥会更加有利。
以针尖对麦芒之势对待竞争对手,也许会出一时之气,但你所付出的代价恐怕会远远超过所得到的。别以为与竞争对手的争辩是在显示你的伶牙利齿,尤其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大动肝火,这会让人觉得你原来竟是如此重视自己的得失。
同时,发生正面冲突会使自己失去冷静和理智,从而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事实证明,许多人都常常后悔自己在盛怒之下的所作所为。
因此选准时机,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而以“软招”制敌的战术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面对对手或光明或阴险的种种行径,你不妨耐心等待。当他们急着表现自己的时候,常常会暴露自己的弱点。这时你再调整竞争策略,既稳操胜券又光明磊落。何乐不为?同时,以委婉又不卑不亢的态度化解与对手的正面冲突,显示了你有极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当然,更主要的,人生竞争的紧张压力本来就使人容易变得猜忌、乖戾,这时你与其花费时间去奉陪对手,远不如冷静下来想想怎样巩固自己的阵地,怎样赢得更多的“人气”更显得高人一筹。
15.别让手中的利器变成败事的隐患
有三个好朋友同时住进一家宾馆。早上出门时,一个朋友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朋友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朋友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朋友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朋友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朋友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朋友很纳闷,问第三个朋友:“你怎么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朋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朋友:“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
拿伞的朋友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并且专拣平稳的地方走,因而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朋友:“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朋友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朋友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工具,认为手里有了‘利器’便少了忧患,却不知‘利器’有时也会是忧患的祸根。”
第三个朋友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很多时候,人们的失败不是因为手中没有称手的兵器,而偏偏是因为手中有兵器的缘故。这似乎很让人奇怪。其实,两手空空的人反而能够时常提醒自己提高警惕;而全副武装的人,则往往会因为有凭藉而产生“强势感”导致得意忘形,结果呢,不但手中的兵器没有发挥作用猎取到自己原来定下的目标,反而更加快速地坏了事儿,这不能不让人笑掉大牙。因此,理智地看待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利器,并且能够沉着地去使用它,作为自己整个进击过程的前提和指导原则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
16.不一定非要锋芒毕露
在人生的征程中,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进击原则,有些人可能喜欢低调稳进,有些人可能喜欢锋芒毕露。凡事都有两重性,即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对此我们可能也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鉴于人们一谈到对目标的出击,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锋芒”二字,而它却并不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压倒性地战胜一切,而是在很多时候都有药不对症的盲目性甚至危险性。虽然在前面我们也曾强调过个问题,但在关于进击之道的最后,再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恐怕也并不显得多余。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退一步别人过去了,自己也可以顺利通过。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高明的进击之道呢?
有多少人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锐气殆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有句话不是说“好刀出在刃上”吗?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在关键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而不是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大文豪萧伯纳赢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展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给他说一句话,便会有体无完肤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尖刻,自以为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平时锋芒毕露会使我们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适当地收敛锋芒,将才华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积蓄力量,必然会做出一番事业来。
一个人要是比别人聪明,不一定必须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使自己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更为灵活同时也效率更高的人生成功途径。真正在人生战场经过几番洗礼的“老将”,恐怕都能深深懂得这一策略的好处和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