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8871400000028

第28章 旋覆代赭汤

“治法”

降气消痰,和胃镇肝。

“组成”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分析”

方中旋覆花能升能降,消痰下气,软坚散结。代赭石平肝镇逆。二者协同则能降气镇逆消痰。生姜、半夏辛温主散,故能和胃化痰散饮而消心下痞硬。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诸药相合,既能消痰又能疏肝,并能和脾胃之气,清升浊降而症得消。

本方属于和解之剂,故在煎药时,须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谐,实际上尚有浓缩的作用。世人都知代赭石重镇降逆,但本汤方中用量最小,又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赭石其胜重坠,若用量过大,必损其已伤之中气,噫气不除,反会加重,不可不知。临证之际,在用药剂量上要注意生姜与代赭石的比例。病变重在于胃,故要重用生姜以健胃去痰消痞,而代赭石的剂量宜小不宜大,以免其质重直走下焦,而影响疗效。

“方歌”

旋覆代赭汤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

降逆化痰益胃气,心下痞硬噫气频。

“历代论述”

黄坤载《伤寒悬结·太阳下篇》:“旋覆代赭汤,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气;旋覆花行痰饮而开郁浊也。浊气上填,痞闷噫气,以旋覆花、代赭石,补虚降逆,噫气立除。若除后再用,则病下陷,不可常服也。”

柯琴《伤寒附翼》:“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表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心气大虚,余邪结于心下,心气不得降而然也。心为君主,寒为贼邪,表寒虽解,而火不得位,故使闭塞不通,而心下痞硬,君主不安,故噫气不除耳。此方乃泻心之变剂,以心虚不可复泻心,故去芩连干姜辈苦寒辛热之品。心为太阳,通于夏气。旋覆花开于夏,咸能补心而软痞硬;半夏根成于夏,辛能散结气而止噫。二味得夏气之全,故用之以通心气。心本苦缓,此为贼邪伤残之后,而反苦急,故加甘草以缓之;心本欲收,今因余邪留结,而反欲散,故佐生姜以散之。虚气上逆,非得金石镇坠,则痞硬不能遽消,而噫气不能顿止。代赭石秉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坚可除痞,重可除噫,用以为佐,急治其标也。人参、大枣,补虚于余邪未平之时,预治其本也。扶正驱邪,神自安。”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现代研究”

1.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治疗4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对照组64例与吗丁啉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0.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19例,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塞9例,均于发病一周内出现呃逆症状。临床治疗中按中风病辨证分型:痰热腑实型7例,气虚血瘀型3例,肝阳上亢型4例,阴虚火旺型1例,风痰瘀阻型4例。以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处方:旋覆花15g,代赭石9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9g,当归15g,川芎9g,牡丹皮10g。加减:痰热腑实型加竹茹12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6g,芒硝(冲服)10g;气虚血瘀型加党参15g,桃仁9g,红花9g;肝阳上亢型加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15g;阴虚火旺型加白芍15g,生地10g,麦冬15g;风痰瘀阻型加白术10g,茯苓15g,竹茹12g。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结果:治愈18例(呃逆消失,住院期间未再发作),有效1例(服药期间症状消失,停药后再次发作)。总有效率100%,用药最少3剂,最多7剂。

“病案分析”

李某,男,31岁,2001年4月23日初诊。患者自幼每餐饭后,皆有食物由胃反到口中。现反胃频繁,每日三餐后皆有反胃或呕吐,伴有胃脘胀满不适,大便如常。患者形体较瘦,面色萎黄,脉沉略弦,苔薄白。证属:脾虚气滞,升降失调。治宜健脾和胃,理气降逆。以旋覆代赭汤化裁:旋复花10g,代赭石12g,法半夏10g,党参15g,炙甘草4g,生姜三片,大枣7枚,加茯苓、厚朴、竹茹各10g,七剂,服后反胃减轻,守方调理两周而愈。

按语:本例患者是因脾胃气虚,痰湿内生,痰气交阻而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反胃,属于中医痰气痞证,故以旋复代赭石汤健脾化痰,降逆和胃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