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8871400000045

第45章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治法”

健脾温运,宽中除满。

“组成”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服用方法”

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分析”

本方为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消补兼施之剂。厚朴味苦辛,性温,下气开滞,行气消满,燥湿而温运,能平胃气而除腹满。生姜辛散通阳,健胃化痰消水;半夏和胃降逆,化痰散结。人参、甘草健脾培土以助运化。需要注意的是,本方中厚朴、生姜等量,各是半斤,半夏半升,量重力宏,而甘草二两,人参一两,量小旨在缓补脾胃,对实多虚少的脐周腹胀之证尤为相宜。因此有人说本方是“补三消七之法,用于虚三实七之证”。

临床常可用于治疗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等以脾虚气滞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当以脘腹痞满,餐后或午后加重,无明显疼痛,舌淡润苔白或白腻,脉弦滑等为用方要点。若胃脘胀满严重者可酌加香橼、佛手、苏梗、木香等理气之药;若伴有胁肋胀满可加柴胡、郁金等疏肝之品;若伴有呃逆嗳气者可适当加大生姜、半夏用量,并酌配陈皮、竹茹等药以降逆。

“方歌”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历代论述”

张锡驹《伤寒轮直解》:“此言发汗而伤其脾气也。脾主腹,故腹满为太阴主病。发汗后而腹胀满,则知其人脾气素虚,今脾气愈虚,则不能转输,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而胀满作矣。”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腹胀满者,太阴脾土之本证也。发汗后,阳气虚损,胃气不行,脾弱不运,津液不流,阴气内壅,胃病而脾亦病也。虽非误下成痞,而近于气痞矣。以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浓朴之苦,以泄腹满;人参、甘草之甘,以益脾胃;半夏、生姜之辛,以散滞气。”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对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研究采取4种实验方法。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本方)水煎剂每日27g/kg,连续5天或7天给小鼠灌胃,可明显抑制小鼠的肠推进或胃排空,而1次给药后则无明显影响;本方水煎剂每日27g/kg,连续3天给大鼠灌胃可明显促进大鼠小肠活动,即刻给药后则无明显效果;在豚鼠离体肠管实验中,本方水煎剂6.6×10 g/ml的浓度可明显促进肠管的活动,而1.3×10 g/ml和3.3×10 g/ml两浓度则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方不能缓解乙酰胆碱或组胺对肠管的痉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本方对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临床研究

(1)治疗运动障碍性消化不良: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五磨饮子,药物组成:厚朴12g,生姜6g,半夏10g,乌药10g,沉香3g,槟榔10g,枳实6g,木香6g,党参10g,甘草3g。加减法:便秘加大黄3g;便溏加石榴皮10g;烧灼感明显加黄连3g。每日1剂,每次150ml,早晚温服。半个月1疗程,随访1个月。痊愈72例(63.7%),好转38例(33.6%),无效3例(2.7%),总有效率97.3%。

(2)此方随症加减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急性单纯性胃炎、即刻型倾倒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

(3)治疗慢性胃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基础方。伴纳差、便溏、倦怠乏力者,加生山药、白术、薏苡仁;伴恶心、呕吐者加苏梗、砂仁;胃痛明显者加香附、枳壳、延胡索;刺痛者加五灵脂、蒲黄;苔腻者加蔻仁、藿香;伤食者加焦三仙;口干者加玉竹、石斛。结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造影大致正常,为临床治愈,47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造影有改善,为好转,9例;各种体征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为无效,4例。有效率达93.33%。

(4)治疗胃下垂:治疗组给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神阙膏治疗;对照组给予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3%,对照组有效率74.3%。

(5)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灌肠治麻痹性肠梗阻。即厚朴12克,生姜12克,半夏9克,甘草3克,人参1.5g,加水400ml,文火煎50分钟至300ml。每次经胃管注入50~100ml。根据病情每4小时灌肠一次,效果良好。

“病案分析”

李某,女,58岁。因胃脘部不适来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自述胃脘部胀闷不舒,食后尤重,按之柔软而不痛,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弦滑。辨证为脾虚运化无权之痞证,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药用:厚朴20g,生姜15g,半夏15g,炙甘草6g,党参12g,佛手10g,香橼10g,陈皮10g,竹茹10g。服上方4剂后,自觉胀满减轻,嗳气消失,大便通畅,舌边齿痕减轻,苔白略厚腻,脉弦略滑。守方再服四剂则诸症皆瘥。随访半年未复发,患者面色转红润,食欲佳。

按语:患者胃脘胀闷,食后尤重,大便不畅为脾虚不运之证。“六腑以通为用”,因脾虚影响了胃腑通降之性,故大便不畅、嗳气频作。舌淡胖,有齿痕,脉弦滑,则进一步提示了脾湿之象。治疗应健脾温运,宽中除满,以求标本兼治。方中重用厚朴以宽中消满除湿,生姜、半夏降逆化痰和胃,甘草、党参补脾气助运化。并加用香橼、佛手以增强理气消胀之力,陈皮、竹茹更可助姜、夏降逆之功。药证相符,故诸症悉除。